第八章 畜禽传染病常见病及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2300
颗粒名称: 第八章 畜禽传染病常见病及防治
分类号: S851.3
页数: 6
页码: 1021-1026
摘要: 《枣庄市志》中对枣庄市畜禽传染病常见病及防治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畜禽传染病 传染病防治

内容

第一节 猪的主要传染病
  枣庄市猪的传染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喘气病、猪水肿病、仔猪白痢、猪破伤风、仔猪副伤寒、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五号病、猪痢疾、猪流行性感冒、坏死杆菌病等。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有以下几种: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到1985年为止,尚无特效药治疗。此病在建国前已有流行。建国后截止1985年全市共有6次发病蔓延较重的年份。第一次于1956年,全市发生猪瘟21270头,占生猪存养量121432头的17.4%,死17016头,死t率达80%。第二次于1965年发生,全市养猪274058头,发病35628头,死亡26721头,发病率为13%,死亡率为75%0最后一次为1980年,全市养猪6812500头,发病75100头,死亡52600头,发病率为11%,死亡率为70%以上。
  猪瘟病除较严重的几个年份外,其他年份均有散发。自1981年后,随着防疫密度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发病率逐年下降,截止1985年发病率已基本控制在0.1%以下。
  猪丹毒病俗称打火印或黑牙风。全市历年均有发生,对养猪业危害很大,1952年全市患猪丹毒病的有12316头,占存养量124895头的9.86%01962年初至11月,滕县有17处乡镇67个村发生猪丹毒,病猪2980头,占存养量79484头的3.75%,死亡1350头,死亡率为45.6%01964年滕县有18个乡镇301个村,1703头猪发病,治愈897头,死亡698头,发病率1.88%.70年代初期,全市年发病约8800头,发病率为2%0。由于防检疫措施逐步加大,截止到1985年发病率基本控制在0.1%以下。
  第二节 马、驴、骡主要传染病
  枣庄市马、驴、骡传染病,除家畜共患病外,还有马钩疫、马腺疫、马鼻疽、马传责、马传染性脑脊髓炎等。流行广、危害大的有以下几种: 马鼻疽俗称“吊鼻”或“倒槽”。枣庄市在建国前就有发生。建国后随着马、驴、骡数量的增加,发生蔓延较频繁,特别是从内蒙和新疆等地引进的马,鼻疽菌素点眼阳性率高,发病死亡率也高。1960年市食品公司从蒙古引进役马出售给薛城区周营镇马车队1匹,因患疽病很快传染全车队的马,共34匹,自然死亡6匹,其余全部捕杀。1969年滕县从新疆引进马288匹,查出阳性马5匹,放在桑村乡饲喂。1976年枣庄市(不包括滕县)进行了一次马鼻疽普查,共查出阳性马、骡30余匹,放在峰城区棠阴乡白楼村鼻疽管制区饲养使役。1977年,市生资站从青海购进役马507匹,役骡7匹,由于没有按照检疫规程进行检疫,到1978年6月此病暴发,发病513匹,死亡66匹,捕杀274匹,管制使役168匹。
  马腺疫此病在集中饲养的群体中传染迅速,但死亡率不高。建国前到1985年每年均有发生。
  马四号病枣庄市马四号病首次发生于1969年7月间。滕县生产资料公司从新疆购入马2%匹,经滕县畜牧兽医站化验检查,查出四号病马2匹,当即捕杀深埋处理。
  1979年5月峰城区曹庄乡韩洼村一匹骡子患马四号病,发现后第3天死亡。1980年峰城区曹庄乡再次发现病骡一匹,当即捕杀。
  1984年3月间,峰城区坊上乡小坊上村发现病马一匹,当即捕杀。
  第三节 牛、羊的主要传染
  牛的传染病有5号病、牛肺疫、气肿疽、炭疽、3号病、狂犬病、破伤风、牛布氏杆菌病、牛流行热、牛恶性卡他热、放线菌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传染性角膜炎、牛结核等;羊有炭疽病、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破伤风、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等。
  气肿疽病又叫黑腿病或鸣疽。是牛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羊偶有发生,不直接传播,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枣庄市在建国前至建国后1956年流行较广,低洼潮湿地区发病率较高。1952年至1956年共发生气肿疽病的牛1564头,死亡545头,死亡率为34.8%a1954年,患气肿疽病的牛有431头,占全市大家畜存养量190874头的0.225%。截止1969年再没有发生。
  牛肺疫又称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牛的一种特殊传染性肺炎。对牛危害较大,发病牛有50%的死亡率,康复后的牛在15个月后甚至2至3年后还能感染健牛。故牛群中一旦传染此病,则多年不绝。枣庄市于1957年从蒙古购进役牛,将此病带入。195'年峄县阴平镇阴平村有7头牛发病,死亡:头,治愈4头。1960年滕县南沙河乡的十互铺,张汪乡的邓寨村共有15头牛发病,死亡8头,治愈7头。据统计1960年全市患肺9的病牛共有123头。1962年基本控制,1%一年基本消灭。
  牛流行热原称牛流感,又名三日热(后有人发现这种病是与流感病毒完全不同IY!、另一类病毒引起的,改称为“流行热”。建匡前有发生,当地称“索腿沙”。
  建国后,一般五、六年大流行一次,枣住市共发生六次,分别在1954年、1960年、1966年、1970年、1976年、1980年及1981,年。1966年发病最重,全市共有牛103411头,发病52740头,发病率为51%。1983年,全市发病34163头,发病率为48%,死亡71头,死亡率为0.2%。1980年小流行,全市井有牛91300头,发病12350头,发病库13.4%。六次流行均发生在七、八月份的次热雨季。
  第四节 免的主要传染病
  枣庄市历史上兔的主要传染病有兔螺旋体病、葡萄球菌病、巴氏杆菌病、球虫病、疥癣病、传染性口炎。80年代传入了一种新的传染病—兔瘟病。
  兔瘟病是一种病毒引起的败血性传染病草哄病传染迅速,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发病率及死亡率高。1984年12月初,在薛城区常庄乡六炉店村开始发生,几天内蔓延到周围的常庄、沙沟2个乡镇的9个村,一共发病印56只,死亡6731只,很快传遍全区的13个乡镇,死亡8000余只。同年全市除台儿庄区以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死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因兔瘟发病死亡3方余只。
  第五节 家畜共患的主要传染病
  多种家畜共患传染病有炭疽、布氏杆菌病、五号病、狂犬病、破伤风、猪丹毒、乙型肝炎、坏死杆菌病、鼻疽等。
  炭疽病俗称“喉症”,中医称“几偏次虞”a建国前流行较广,危害甚烈。1949年9月间,峄县南于山区、山荫一带13个村庄发生炭疽病,死亡驴37头,牛7头,_骡1匹195年春,滕县9个区,牲畜炭疽病患尤为惊人,I月至3月死牛、驴163头。该病示仅对家畜危害大,且能使人感染致死。据统许,1951,年全市大牲畜患炭疽病的有455头,占天牲畜存养量155886头的0.3%,死亡186头,爽亡率40%050年代初期,全市每年牲畜发生炭疽病10余起,50年代中期全市每年牲畜发生炭疽病五、六起,死亡率很高。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危害人畜健康的地方性传染病。建国后进行了多次布氏杆菌病的普查工作。首次于1965年10月开始,至1966年1月结束。共检查羊10300只,牛42头。检出阳性羊103只,阳性率为1%;牛全部阴性。1972年市畜牧兽医站、市防疫站调查了齐村区的3个乡镇16个村,检查羊500只,阳性5只,阳性率1%0;牛50头全部阴J性。在检查中发现西集镇凤凰庄村一人为阳J性,张庄乡田庄村一放羊老人为阳性。1974年滕县畜牧兽医站、滕县防4站在鲍沟镇吕坡村进行羊的布病检查,共检查羊174只,查出阳性羊1只,阳性率为0.068%0五号病此病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短时间内能引起全地区全国甚至全世界发病,故可能在防范措施不利的情况下造成大流行,给国民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1941年7月,滕县西门外摸摸庄畜主张金刚有役用10岁褐色母牛一头,妊娠石个月,于6月21日发病,7月1日经畜产管理局技术官诊断为五号病。1978年9月底枣庄市食品公司从江苏省万吨冷库调入冻肉120吨供应市场后,因冻肉带有五号病毒,使全市三个区的三个村,三个煤矿食堂和两个驻军的猪场传染发病,共发生病疫点8个,发病猪100余头。同年12月济宁地区生猪调往枣庄肉联厂加工,结果枣庄肉联厂于12月20日暴发病情,同群猪2100头,发病率达5%。全市32处乡镇87个村发病94个疫点,182户、6个厂矿和8个驻军猪场,共发病猪360头,狗1只,羊1只。从此肉联厂在4个月内,五次暴发病情,共发病猪8232头。
  肉联厂的病源不断,社会的病情难以扑灭,如此反复起伏,形成了恶性循环。一年内全市共发病猪1022头。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发生。据“滕县家畜传染病调查表”记载,1940年滕县家畜发生狂犬病10头,毙死10头。1941年滕县家畜发生狂犬病5头,毙死5头。
  建国以后,枣庄狂犬病继续流行。1952年8月23日滕县二区土城乡土城村发现狂犬100余只,并在该村咬伤1人,在西石楼树咬伤7人,武粮店咬伤6人,在九区咬伤4人。1976年10月份店子镇店子村一头牛患狂犬病。1978年6月先在山亭区徐庄乡发现狂犬咬人,发病死亡1人,后逐步由东向西发展,11月15日共有260余人及50头牲畜被咬伤。到1979年6月25日,全市被狂犬咬伤1500多人,发病28人。死亡28人,咬伤牲畜200余头。
  第六节 家禽的主要传染病
  枣庄市家禽的传染病历史上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为鸡新城疫和禽霍乱,其次还有鸡痘、马立光氏病、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球虫病等。
  鸡新城疫又名亚洲鸡瘟,在我国民间俗称为“鸡瘟”。是严重危害养鸡事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流行广,发病死亡严重,养鸡户和养鸡村的鸡有全部死亡的现象。建国后人民政府逐步加大了鸡瘟防疫措施,此病的发病蔓延逐年减少。但由于鸡群更新快,流动性大,再加无特效药物治疗,至1985年此病仍有发生。
  据统计,1957年全市因鸡新城疫病死亡20余万只,1965年全市因鸡新城疫死亡9万余只。截止1985年全市鸡新城疫发病死亡仍有7万余只。
  禽霍乱又称“禽出血性败血病”或“禽巴氏杆菌病”。是鸡、鸭、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禽群中呈暴发流行,雏禽发病率高,往往在几天内大批感染死亡。1975年全市家禽患禽霍乱的有271213只。1977年枣庄农校饲养良种蛋鸡5000只,因患禽霍乱病死亡70%以上。1981年滕县岗头镇镇办养鸡场,因发生禽霍乱1000只鸭全部死亡。
  第七节 畜、禽防疫及检疫
  枣庄市的畜禽防疫工作,首次在1949年春,组织人员注射炭疽芽抱菌苗,预防家畜炭疽病。1952年开始预防牛气肿。1953年开始预防猪瘟、猪丹毒、鸡瘟。1955年全面开始了猪瘟、猪丹毒的一年两季的防疫工作。到1985年,枣庄市曾使用疫(菌)苗防疫过的疾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炭疽、牛气肿疽、牛肺疫、五号病、破伤风、鸡新城疫、禽霍乱、鸡痘、羊痘、小鹅瘟、鸭瘟、兔瘟、狂犬病等十余种。
  建国初期无专职检疫人员,发生疫情时,临时组织兽医人员进行突击防疫、检疫。
  1957年以后,开展了以肉眼观察临床症状为主的社会检疫工作。检出的传染病病畜,采取封锁、隔离、捕杀、消毒、疫苗注射等综合防治措施。炭疽、气肿疽、猪瘟、鸡瘟等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和消灭。1976年,控制多年的传染病疫情因检疫不严又开始传播,由于畜禽及其产品的流量增大,因不严格检疫也曾传进新的疫情。1976年,市畜牧兽医站组织30人对全市社会疫情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全市范围内有近20多种疫情。1977年7月成立了枣庄市铁路兽医检疫站,及薛城、滕县检疫分站。市站建立了兽医化验室,充实了专职检疫、检验人员和化验设备,开展了出入境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和消毒工作。市、区(县)、乡(镇)固定专职或兼职检疫人员258名,其中兽医师6名,技术员或相当于技术员230名。1978年下半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产地、集市、铁路、公路、水路运输检疫和肉联厂驻厂检疫工作。全市制定了检疫制度。市、区(县)、乡(镇)形成了一个健全的检疫体系。
  1984年4月19日,枣庄市畜牧兽医站参加了苏、鲁、豫、皖四省第五届畜疫联防协作会议,经联防组织研究同意,接纳枣庄市、台儿庄区、薛城区畜牧兽医站为协作组织的新成员。
  全市至1985年组织检疫过的主要传染病有:五号病、马鼻疽、布病、兔瘟(暂定名)等。
  随着各级防、检疫机构建立健全,防、检疫措施的加强,枣庄市各种畜禽疫病逐渐被控制或消灭。气肿疽、牛肺疫、五号病、牛恶性卡他热等于1968年基本消灭,狂犬病、炭疽、鼻疽、羊布氏杆菌病基本控制流行,猪瘟、猪丹毒、鸡新城疫、猪喘气病等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第八节 家畜常见病
  家畜普通病枣庄市饲养家畜历史悠久,普通疾病多,大体可分为: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家畜内科疾病常年均有发生,以消化系统病为最多。牛以前胃弛缓、瘤胃积食、三胃阻塞、真胃积食及肠阻塞为最多;猪以胃肠炎、消化不良、便秘为最多;马以胃扩张、便秘等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庙痛为多。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以感冒、气管炎、肺炎、肺气肿为最多。外科病中以炎症、创伤、皮肤病、风湿病、四肢病、眼病为多发。产科病多为流产、阴道脱出、难产、胎衣不下、子宫脱出、母畜不育症等。
  1983年全市区县级兽医门诊共治疗普通病11516头,其中牛内科病8062头,占70%。在内科病中消化系统病占内科病总数的71%;呼吸系统病占24.5%;泌尿系统病占1.5%;神经系统病占1.5%;循环系统病占0.55%;过敏病占0.4%。外科病3282头,占28.5%。外科病中一般外科病占33.4%;四肢病占32.6%;眼科病占5.8%;手术占28.2%。产科病172头,占1.5%。
  中毒性疾病中毒病是由于某种毒素进入动物体内而发生的一种疾病。建国后,枣庄市畜禽中毒病有:地瓜黑斑病中毒、霉玉米中毒、棉籽饼中毒、高粱苗(氰氢酸)中毒和农药中毒等。50年代及60年代,中毒病多为植物性,而以地瓜黑斑病中毒病最为严重。70年代以后,此病减少,农药中毒疾病增多。
  营养代谢病营养代谢病,主要是畜禽体内缺乏某种营养物质所造成的疾病。如瘫痪症、夜盲症、骨软病、询楼症、异食癖等。凡是放牧的或有机会自由采食的畜禽发病甚少,集约化饲养程度较高、饲养饲料长期单一化的畜禽,发病率高。据统计,1966年全市患骨软病的牛13123头,死亡淘汰180头。1967年全市发生骨软病的牛9112头,死亡淘汰175头。在病牛中哺乳母牛的发病率高于其他牛。70年代后,由于科学饲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到1985年此病无大批发生。
  畜禽体内外寄生虫病枣庄畜禽体内外寄生虫病,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疾病。各种畜禽体内外寄生虫病,大家畜有肝片吸虫、疥癣、线虫、马腹腔丝虫、马胃蝇、涤虫等;猪有肝片吸虫、囊尾蝴虫、蛔虫、肺丝虫等;羊有肝片吸虫、绦虫、线虫、疥癣虫、羊鼻蝇等;禽有蛔虫、球虫、绦虫、鸡羽虱等;兔有球虫、疥癣虫;蜂有蜂大蜻、蜂小瞒、腐臭病等。60年代和70年代中、后期,随着防治措施的加大,感染率和发病率逐年下降。到1985年某些寄生虫在个别畜禽体内虽有发现,但发病成灾已被基本控制。
  1980年3月13日至10月30日,对全市各区、县具有代表性的23个乡镇,66个村,1560户的22740头(只)畜禽进行了寄生虫调查,普查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检出带虫者22173头(只),检出虫体虫卵87种,感染率94%,感染强度1-100000.0。通过全市重点调查(剖检、粪检和社会调查),共检出牛体寄生虫21种,羊19种,猪24种,马属动物12种,禽9种,兔2种,共87种。
  第九节 畜病防治制度
  包槽建国以后,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全市的民间兽医由分散单干行医,逐步组织起兽医联合诊所。1957年开展了对大家畜的包槽工作。全市牲畜参加包槽最高峰时,入包牲畜达到89242头(匹)。
  畜病合作防治枣庄市畜病合作防治(原合作医疗),是在包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始于1971年的峰城区底阁镇,当年全镇各种家畜普遍实行了畜病合作防治(合作医疗)制度。1976年,全市36处乡镇推行了这一制度。到1978年,全市有43个乡镇实行了畜病合作防治,参加合作防治的大牲畜70612头,占全市大家畜总头数的55.6%;参加合作防治的生猪241784头,占全市生猪总存养量的33.6%。
  开展畜病合作防治的具体方法是:以乡镇畜牧兽医站为主,分片包干,与村兽医员或防疫员合作,对群众的牲畜以合同的形式,实行三包(包技术指导、包防疫、包治疗)一扶持(治疗无效死亡给予补偿)、四包(除以上三包外,另加阉割)一扶持、五包(除以上4包外,另加免费配种)一扶持、六包(除以上5包外,另加免费切蹄挂掌)一扶持。
  畜禽技术承包合同制枣庄市于1982年末开始推行畜牧兽医技术承包责任制。1983年5月,滕县共20处乡镇畜牧兽医站推行了畜禽技术承包合同制,承包的大牲畜31772头,占存养量41103头的77.2%;承包生猪18.11万头,占存养量22.9万头的78.8%;承包家禽108.2万只,占存养量189.4万只的57.1%;承包羊13.2万只,占存养量31.7万只的41.7%;承包家兔25.4万只,占存养量63.6万只的36.4%。有11处畜牧兽医站开展了三顶以上的承包。到1985年全市共78处乡镇畜牧兽医站推行了畜禽的技术承包责任制,共承包大牲畜52165头,承包生猪54.4万头,承包家禽791.9万只,承包羊4.1万只,家兔10万只。防治制度的不断改革,促进和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