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畜、禽改良繁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229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畜、禽改良繁育
分类号: S813
页数: 2
页码: 1019-1020
摘要: 1941年滕县曾设立济宁专署畜养试验场滕县分场1处,饲养引进种公马2匹,种牛5头,种猪26头(其中种公猪12头,母猪14头),良种鸡300只。1944年7月,在滕县城关镇和东沙河乡设立绵羊改良场各1处,引进考力代种公羊30只。1945年,山东省在峄县城关镇南店子村建立绵羊繁殖场1处,共饲养考力代种绵羊30只。
关键词: 畜禽改良 改良繁育

内容

1941年滕县曾设立济宁专署畜养试验场滕县分场1处,饲养引进种公马2匹,种牛5头,种猪26头(其中种公猪12头,母猪14头),良种鸡300只。1944年7月,在滕县城关镇和东沙河乡设立绵羊改良场各1处,引进考力代种公羊30只。1945年,山东省在峄县城关镇南店子村建立绵羊繁殖场1处,共饲养考力代种绵羊30只。
  从1959年开始,全市先后建起畜禽良种场多处。
  前王家畜牧场
  该场建于1959年11月,场址在底阁镇前王家村。省、市共投资13万元,占地面积482亩。1962年,饲养猪56头,其中种公猪3头,墓本母猪15头,后备母猪5头;牛26头,其中成年母牛5头,乳牛11头;马27匹,其中成年母马18匹,种公马2匹;驴9头,其中成年母驴6头;羊107只,其中绵羊63只,奶山羊8只,山羊30只;还有驼骆4头,鸭11只,鸡10只,兔8只。
  共有职工46人,其中畜牧兽医技术员2人,工人38人。1964年从前王家迁入市郊f各塔埠村建场。1971年奶牛场由农业部门移交给商业部门。同年前王家畜牧场改为枣庄市良种场。
  龙头养猪场
  该场建于1959年11月,当年共养猪83头,其中种公猪2头,基本母猪62头。到1962年饲养大牲畜10头,猪39头,奶山羊16只,海里鼠39只,鸡82只。
  共有职工22名,占地100亩。于1962年12月与前王家畜牧场合并。
  店子镇奶山羊场
  该场于1976年7月筹建,当年引进莎能种公羊6只,母羊4只。
  共有职工13人。总面积30亩。后又从陕西,河北、黑龙江、浙江等地引进种公羊15只。近年来先后向北京、上海、黑龙江、河南、陕西等省提供良种羊265只。到1985年共有改良奶山羊6800只,全年向乳品场提供鲜奶275万斤。
  滕县种猪场
  建于1976年,到1984年国家共投资54万元,总面积2180亩。有职工120人。设有大型饲料粉碎机、青饲料打浆机等各种大中小型机械15台(部),固定资产总值53万元。1976年至1977年间最多养猪为2500头。从1980年起养猪逐年减少,到1984年,存养基本母猪20头,种公猪8头,仔猪和肥猪90头。1985年又增养鸡、鸭、鹅。
  市郊乡种禽场该场建于1985年5月,地址在岳楼村北。总投资110万元,占地41亩。设有孵化室7间,育雏室53间,鸡舍84间,饲料加工车间8间,职工宿舍、办公室84间。全场共有职工28人,其中技术员3人。
  到1985年底,已有电孵化器3台,每台可上孵种蛋10800枚,出雏器2台。存养种鸡15000只。品种有上海新浦东、星杂579、广东三黄鸡、苏禽85-1、苏禽85-2和83828等。全年向社会提供雏鸡3万只,种蛋5万枚,商品蛋20万斤。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