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猪、羊、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229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猪、羊、兔
分类号: S828;S826;S858.291
页数: 2
页码: 1017-1018
摘要: 枣庄市原有猪种属华北型黑猪,体型小,生长发育慢,育肥性能差。后引进不同品种与本地土种猪进行改良,到1985年全市猪群基本形成黑、白两大类群。羊群主要有绵羊、奶山羊等;兔种类主要有毛用兔、肉用兔等。
关键词: 品种改良

内容

一、猪
  枣庄市原有猪种属华北型黑猪,体型小,生长发育慢,育肥性能差。后引进不同品种与本地土种猪进行改良,到1985年全市猪群基本形成黑、白两大类群。
  枣庄黑猪在五个区的原有古老土种黑猪的基础上杂交而成。早在1850年前后,美国波支(中)猪就传入中国,于1935年传入枣庄。1959年,畜牧部门先后引进新金猪40头,约克夏猪80头,一方面繁殖推广,另一方面搞杂交改良,逐渐形成了一个优良地方杂交类群,称枣庄黑猪。该品种五区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台儿庄、峰城和薛城三个区。
  滕县白猪1942年和1945年,山东省建设厅分给滕县巴克夏种猪7头,其中公猪6头,母猪1头,与当地猪开始杂交。1955年和1956年滕县畜牧部门先后从青岛、济南引入约克夏猪与当地猪杂交,1960年前后,又几次从青岛、济南引进约克夏种猪。1968年又从昌潍猪场引进哈白种猪,分配到乡镇畜牧兽医站,继续进行杂交改良。范围不断扩大,白色杂交猪群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深受群众欢迎的滕县白猪。
  滕县白猪已遍及全县并扩大到邻县的社队,是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肉脂兼用的改良猪种,生长较快,屠宰率高。但由于缺乏系统选育,体型外貌不一致,遗传性能不稳定。
  杂交类群建国以后,有约克夏、巴克夏、新金、哈白、金华、内江、荣昌、长白等品种与本地猪杂交。1959年至1969年,枣庄市先后大批从外地引进种猪,放到国营农场和个别农村饲养。1977年首批引进沂蒙黑猪50头,由台儿庄区彭楼乡农场和板桥村养猪场分别饲养40头和10头。
  瘦肉猪改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对瘦肉需求量越来越大。枣庄市畜牧兽医站于1984年3月从广东华南农学院引进杜洛克种猪9头,其中母猪2头,引进汉普夏种猪2头,公母各一。当年3头母猪共繁殖种猪14头,9头种公猪配本地母猪750头,产仔成活杂交一代猪4300头。后滕县又陆续到江苏省太兴县引进大约克夏103头,峰城从山东省农科院引进新长白种猪4头,山亭区、市中区先后从临沂种猪场引进杜洛克13头,汉普夏2头。截止1985年共存养瘦肉型种猪168头,其中杜洛克48头,汉普夏13头,大约克夏103头,新长白4头,生产杂交一代猪5万余头。据市畜牧兽医站对杂交一代猪育肥试验表明,各项指标均有提高。
  二、羊
  绵羊1942年6月,山东省建设厅分配给峄县考力代种公羊40只,1943年5月分配给滕县考力代种公羊30只,同年11月分给峰城店子庄考力代种公羊40只,1945年又分给种公羊30只。并投资5000元建立峄县考力代种公羊繁殖饲养场,与当地绵羊杂交。
  建国以后,于1965年市畜牧部门引进考力代种羊150只,放在峰城区的11个乡镇与当地绵羊杂交改良。1965年以后,又先后引进高加索、德国美利奴、新疆细毛羊等品种放到各乡镇畜牧兽医站饲养,并在全市普遍开展绵羊的杂交改良工作。1973年引进新疆细毛羊100只(公母各半)分给四个区各乡镇。1965年到1975年间绵羊杂交面占羊群总数的90%以上,1985年绵羊杂交改良面占羊群总数的比例下降到50%。其后代体尺体重均有提高,年产毛量平均每只一般在8至10斤,高者达17至20斤,比当地羊提高3至5倍。
  奶山羊1929年,美国、法国、德国天主教徒带进峄县、台儿庄、阴平和周营天主教堂140余只奶山羊,后在全市范围内繁衍。这些羊经过人民群众长期选育逐渐形成了以峰城为中心的枣庄奶山羊。
  建国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奶山羊的饲养量不断扩大,特别70年代以后,群众饲养奶山羊更为广泛。滕县于1976年首批从陕西省西北农学院引进莎能奶山羊,放在店子镇种羊场饲养繁殖,并与当地山羊杂交改良,后又先后多次从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引进莎能奶山羊自繁改良。薛城区周营镇畜牧兽医站于1980年从陕西省西北农学院引进莎能奶山羊种羊4只,与当地山羊杂交。
  同年峰城区王庄乡畜牧兽医站和山亭区店子镇种羊场购进莎能奶山羊20余只,与原枣庄奶山羊杂交改良。近几年来,枣庄奶山羊通过引进莎能种公羊进行杂交改良,已表现出较好的生产性能。据全市调查,平均每只日产奶2.5公斤,平均年泌乳期为210至240天,平均每只羊年产鲜奶525至600公斤。
  山亭区店子镇魏窝村农民巩金玉1979年饲养的一只莎能奶山羊的杂交一代母羊,最高日产鲜奶9.3公斤,180天共产鲜奶1125公斤。
  三、兔
  毛用兔建国前本地无养长毛兔记载。1957年开始引进安哥拉兔。1958年薛城区常庄乡六炉店村开始饲养安哥拉长毛兔。经广大群众长期选育,到60年代末,安哥拉杂交兔已形成枣庄市长毛兔的当家品种。1978年由市外贸局首批从北京引进西德、日本长毛兔150只,与当地长毛兔进行杂交改良,以后又陆续引进数批,截止1985年全市西德杂交兔占长毛兔总数的70%以上。杂交效果明显。成年本地兔平均体长36厘米,平均体重2.25至2.5公斤,年产毛量150至300克,优质毛占41%。而成年西德杂交兔平均体长41厘米,平均体重3.25至3.5公斤,年产毛量350至550克,优质毛占60%。全市年产兔毛37万斤。
  肉用兔枣庄市的肉用兔改良,建国前无资料记载。从1956年开始陆续引进肉用种兔。1973年滕县外贸局从昌潍地区引进种兔8000只,与当地杂交兔进行改良。1978年后,枣庄市外贸局和滕县外贸局陆续引进了比利时、加里福尼亚、日本公羊、巨型黑、巨型花、青紫兰等良种肉用兔。1983年以后,台儿庄区的大部分乡镇先后从滕县和江苏省大批引进良种和杂交肉兔与本地兔杂交改良。截止1985年全市饲养的肉兔均属肉用杂交兔,占兔总数的50%。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