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民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865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民兵
分类号: E282
页数: 4
页码: 556-559
摘要: 1939年春,日军侵入枣庄地区。同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进驻枣庄地区,开辟鲁南抗日根据地,组织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斗争。中共滕、峄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相继建立,下设军事部,具体领导民兵的抗日活动。
关键词: 民兵组织 基层组织

内容

1939年春,日军侵入枣庄地区。同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进驻枣庄地区,开辟鲁南抗日根据地,组织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斗争。中共滕、峄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相继建立,下设军事部,具体领导民兵的抗日活动。
  不久,在根据地建立起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抗日自卫团。后来又在抗日自卫团的基础上组织了青年抗日先锋队。1940年,抱犊尚、黄邱山套、周营山区等根据地相继建立起基干民兵队。1941年,日军推行所谓“强化治安”活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各根据地民兵武装针锋相对的进行反扫荡斗争。
  1942年,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颁发了《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团暂行条例》和《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团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枣庄地区党组织对民兵武装组织进行了整顿,在民兵中发展党员,清除坏分子,纯洁了民兵队伍。随着“减租减息、增资、反霸”斗争的开展,参加民兵组织保卫胜利果实,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参加民兵光荣”的思想深入人心,各地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踊跃参加民兵组织的动人场面。到年底,枣庄地区组织起9000多人的民兵队伍。1943年冬,对民兵进行了军事训练和政治整训,提高了民兵的政治素质和技术战术水平,成为主力部队重要的辅助力量。为了加强对民兵的组织领导,各县均成立了人民武装委员会。
  1944年,各城乡又建立健全了民兵联防,组织起民兵联防队150多个,分布在400多个村庄。这些联防队经常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日军。
  1945年日军投降以后,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山东省民兵工作条例》。枣庄地区选拔4000多名民兵组成子弟兵团和服务队,跟随主力部队作战,担负送信、抬担架、押送俘虏等战勤任务。年底,民兵发展到11200多人,600多个民兵组织。
  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枣庄地区,先后占领了峄县、临城、滕县、枣庄,民兵组织遭到破坏。为保存实力,民兵活动转入地下。1947年1月,各地民兵组织配合共产党野战部队取得了鲁南战役的胜利。1948冬季,枣庄地区全境解放,民兵发展到20960人。这时的民兵工作中心转移到开展土地改革、反奸、反特和恢复生产上,并协助部队维护社会治安。到1949年10月建国前,枣庄496枣庄市志地区民兵发展到31890人。
  建国以后,民兵组织形式有了新的发展,实行县编民兵大队,区编民兵中队,乡编民兵小队。1950年,全枣庄地区民兵达58900人。1951年,将民兵分为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是年底,民兵发展到95780人,其中基干民兵25550人。1957年,民兵发展到389870人,开始制订了会议、汇报、出入转队、训练、武器发放与保管等各项规章制度。195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大办民兵师”的号召,枣庄地区组建民兵师35个,民兵团43个,拥有民兵654376人。1960年5月,有11名民兵代表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会。
  1962年,将身体健康的16岁至45岁的男性公民和16岁至35岁的女性公民编入民兵组织,其中16岁至30岁的男性青年和16岁至25岁的女性青年编入基干民兵。本着有利于生产、生活,方便领导,便于平时活动、战时快速集结的原则,重新组建为16个民兵师,30个民兵团,92个民兵营,2980个民兵连和12640个民兵排。其中基干民兵连213个,基干民兵排3591个。民兵总人数为547392人,其中基干民兵259497人。
  1965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提出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政治、军事“三落实”。枣庄市民兵组织进行了整顿,组建起民兵师9个,民兵团107个,民兵营900个,民兵连3187个,民兵排12426个。其中基干民兵连174个,基干民兵排3784个。武装基干民兵连29个,武装基干民兵排306个。民兵总数为561539人,其中基干民兵282400人,武装基干民兵19892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市民兵组织40%处于瘫痪状态。1970年至1971年,根据山东军区关于组建民兵独立团的指示,先后组建起民兵独立团2个,民兵独立营4个,民兵独立连65个,共有民兵22900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枣庄市按照中央新颁发的《民兵工作条例》的规定,将原有民兵整编为6个民兵师,115个民兵团,124个民兵营,3728个民兵连,13822个民兵排。共有民兵729347人,其中基干民兵40134人。
  1981年,对全市民兵建设进行了改革。
  民兵的年龄规定为18岁至35岁。基干民兵的年龄男性为18岁至28岁,女性为18岁至23岁。女基干民兵人数为基干民兵总数的10-15%。普通民兵为29岁至35岁,不编女性。机关、事业单位不设民兵组织。经改革,全市民兵总人数减少到290680人,其中基干民兵减少到43416人,普通民兵减少到247264人。全市共建基干民兵营86个,基干民兵连69个,基干民兵排1174个。1984年,民兵组织再一次调整改革。全市建立武装基干民兵团3个,武装基干民兵营85个,基干民兵连185个,基干民兵排1398个。
  民兵总数为299514人,其中基干民兵52033人。
  民兵武装干部的配备,抗日战争期间一般由村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担任民兵政治指导员。建国以后,专职民兵干部从转业、复员军人中选任。到1962年,全市配备专职民兵干部97人,其中厂矿专职民兵干部29人。
  1978年,全市专职民兵干部增加到247人。
  1983年,根据山东省军区党委关于民兵干部的配备标准,全市配备专职民兵武装干部318人。民兵干部的训练由市人民武装部教导队负责,每年普遍轮训一次,每次一个月,着重进行战术和教学法的训练。自1977年至1983年全市共轮训专职民兵干部1125人次。
  第二节民兵训练抗日战争时期的民兵训练大都是利用每天早晚以村为单位组织实施。训练内容为射卷十七军事志497击、刺杀、投弹、战场勤务等,主要由主力部队官兵担任军事教员。
  解放战争时期民兵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射击、投弹、埋地雷、爆破、打游击战等,以乡村为单位训练或县里举办轮训班。1946年,枣毕地区共设3个民兵训练队,举办民兵训练班32期。主要传授民兵神枪手金维山的射击方法和鲁南爆破英雄栗广山的爆破技术。
  训练时间每期为3至5天,培训出神枪手和爆破手3000多人。
  建国以后,民兵训练坚持“劳武结合,以劳为主;军政并重,不脱离生产”的训练方针,以基层民兵干部为主要训练对象,仍以射击、投弹、刺杀、爆破为主要内容。基层民兵干部与民兵专业技术骨干的训练由县人民武装部组织实施;基干民兵的训练由乡或村负责实施。训练时间安排在每年农闲季节,一般为10天左右。到1958年底,共训练民兵16万多人次。1962年,训练基干民兵2830多人次,其中专业技术民兵1100人次。1964年,在全国性的民兵军事大比武中,枣庄市民兵参加了山东军区举行的民兵军事大比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滕县城关镇滕东大队工兵班6人获集体表演二等奖,滕县黄庄大队通讯班6人获集体表演三等奖。1973年至1975年,民兵训练内容增加了打坦克训练课题。80%的乡镇每月集训民兵1至2天,到1975年底,全市共训练民兵243872人次。
  1977年至1980年,枣庄市按照总参谋部“四年民兵军事训练纲要”精神,民兵军训内容增加了打坦克、打飞机、和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空)军事项目,侧重于技术基础、近战、夜战和游击战。训练时间每年为15至20天。基干民兵训练时间,按正常出勤发工资或记工分、评奖励。到1980年底,全市训练民兵226756人次,其中武装基干民兵65910人次,基干民兵135095人次。
  1981年,民兵训练实行两年一周期,训练时间为30天。1982年,山东省军区组织对全省第一周期民兵训练统一考核,省军区司令员赵峰带领考核组赴枣庄,考核内容为射击、投弹、爆破、战术等。考核结果,滕县、薛城区的民兵成绩获全省第二名,得锦旗一面。截止1984年底,全市完成了第二周期民兵军训任务,受训基干民兵达14921人。
  第三节民兵政治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兵的政治工作,以反奸诉苦,宣传贯彻共产党的战时路线、方针、政策为主,动员群众团结抗日,参加民兵组织。鼓励民兵争当英模,立功受奖。
  平时进行正常性教育,战时结合任务教育,休整和练兵时进行专题性教育。战时在民兵组织中开展立功活动,连以上单位成立评功委员会,各排有记功员,各班有报功员,做到随报随记随评。在鲁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中,对民兵的政治工作主要是解决“怕远离家乡、怕出山东”的思想顾虑。并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严明民兵纪律。
  建国以后,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转向学习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认识国内国际形势。采取的方式,一是将民兵政治工作与党、团员政治工作结合起来进行;二是结合具体任务和思想倾向教育;三是与民兵的整顿、军事训练、节日战备共同进行。1981年,全市民兵政治工作坚持“三个一”,即一月一堂政治课;一支教育骨干队伍;一个民兵青年之家。到1984年底,全市坚持一月一堂政治课的民兵连2042个,建立起民兵青年之家1770个,拥有民兵政治工作教练员5402人。
  1985年,民兵政治工作又增加了法律,纪律教育和国内外形势教育的内容,并在民兵中广泛开展学文化、学科学活动。
  第四节民兵武器装备枣庄地区民兵组织初建时期,武器装备498枣庄市志主要是土枪、土炮、大刀、长矛,只有少量的步枪、手榴弹。随着民兵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抗日战争的深入,民兵的武器装备不断改善。
  除少量武器由上级发放补充以外,一部分是自己土造的,另外很大一部分是民兵在参加战斗中从敌方缴获的。抗日战争时期全市参战民兵缴获日伪军步马枪2700多支,轻重机枪120余挺,短枪180余支,其他武器600多件;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火炮7门,轻重机枪82挺,步马枪2670余支,短枪180余支,其它枪支2200余支。这些武器大部分上交,少部分经上级批准装备民兵组织。到1949年建国前夕,枣庄地区民兵拥有轻重机枪、步马枪、短枪等各种武器2176件。
  建国以后,民兵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先后装备了半自动、自动枪支。到1982年底,全市民兵组织已装备各种比较现代化的武器xxxxx件。为加强对民兵武器的管理,全市先后建造民兵武器库多处,并组建起民兵武器修械所、维修队。从1981年起,民兵的武器装备由原来的民兵连保管改为乡镇武装部集中保管。1985年,又改由各区、县人民武装部统一保管。
  第五节民兵参战抗日战争时期,枣庄地区民兵在共产党领导下对日伪军作战2100余次,参加战斗的民兵12800余人,俘虏毙伤日军1800多人,伪军2200多人,顽军1200多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1500余次,参战民兵11300多人,破袭敌方占用的铁路、公路、交通沟1500余次,割电线750余次。参加这些活动的民兵共48300多人。
  1942年,日军对抱犊固根据地实行蚕食扫荡,当地民兵40余人配合主力部队一个排,埋伏在巨山前,待日军出发之后,一举攻占了日军的老巢铁山沟据点,俘虏10人,缴获步马枪12支。1943年5月,抱犊固山区民兵100余人,配合地方武装一个中队,包围了铁山沟,攻占了伪乡公所,活捉了伪乡长吕守忠。1944年春,峄县峰西区抗日自卫团20余人,偷袭了塘湖车站,打死日本兵15人,缴获机枪两挺、步马枪10支、短枪3支。同年,抱犊尚根据地的民兵了解到穴庄据点的日军经常到半湖赶集,民兵领导人顾广庭、高培富组织北庄、下十河村80多名民兵,于拂晓前埋伏在半湖西山,一举俘获了5名赶集的日伪军,缴获匣枪1支,自行车1辆。穴庄日伪军为了报复,纠集郭里集、税郭等据点1000多人,并配有火炮、轻重机枪,向抱犊tm山区进攻。黄山涧民兵一面利用村头一座小楼袭击日伪军,以牵制其行动,一面报告根据地民兵,顾广庭火速带领300余名民兵赶到黄山涧接应,日伪军不知来人多少,只好撤退。这次战斗,消灭日伪军10余名,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3支。
  解放战争时期,枣庄地区民兵组织共作战3460余次,参战民兵18100多人,歼灭国民党官兵1200多人,俘虏206600多人。破袭铁路120华里,公路280华里,割断电线38000米,炸毁碉堡122座,摧毁工事22处。
  配合主力作战1380次,参战民兵6870多人。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市民兵积极配合公安部门进行剿匪、清特、打击刑事犯罪分子。在建国初期的剿匪清特斗争中,配合部队、公安毙俘匪特819人,缴获步枪58支,短枪8支,子弹1200多发。1950年,滕县、邹县民兵442名,配合济宁军分区独立营,在东戈、界河、冯卯、城前、南辛、小雪等地捕获了曹常安、周传太、田华、李二甘等数股武装匪徒。薛城区薛城镇民兵连长张孝起带领民兵仅在1958年一年内就破获各种案件72起。进入八十年代,在打击刑事犯罪斗争中,出动民兵6900人,配合公安部门破获各种案件137起,抓获犯罪分子350名,缴获凶器68件。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