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84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驻军
分类号: DF29
页数: 4
页码: 523-526
摘要: 1837年(道光十七年),清政府派把总1名,率马兵18名,步兵65名进驻滕县,派经制外委1名,率马兵1名,步兵11名驻滕西古村。1859年(咸丰九年)滕县又添设额外外委3名。
关键词: 驻军 军队

内容

1837年(道光十七年),清政府派把总1名,率马兵18名,步兵65名进驻滕县,派经制外委1名,率马兵1名,步兵11名驻滕西古村。1859年(咸丰九年)滕县又添设额外外委3名。1858年(咸丰八年巧月,清朝救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与侍郎瑞麟等带领八旗兵1200余人,自直隶进驻枣庄,与捻军、幅军作战。1859年(咸丰九年)夏,捻军围困峄县城,清政府驻徐州将领常升率骑兵200余骑前来支援。1860年(咸丰十年)10月,清政府令乡团军张振荣部进驻峄县,镇压捻军,驻扎半年余。1861年(咸丰十一年))5月初,亲王僧格林沁率官军驻守滕县,以阻捻军北进。是年6月中旬,都统舒通额率官军来滕,镇压农民起义军。1863年(同治二年))5月,总兵陈国瑞统兵驻滕县,“进剿”邹县、滕县的白莲教起义军。1865年(同治四年).山东巡抚于文诚率官军驻扎滕县.阻截捻军第二节北洋军阀军1914年,袁世凯任命长江巡阅使张勋为定武上将军,张勋遂率部驻扎徐州至充州一带,其中1000多人长期驻扎枣庄地区。
  1917年5月,张勋为复辟帝制率部北上。
  1914年到1921年,充州镇守使第七旅崔振鹿等两个营1000余人,分散驻扎在滕县各重要集镇。
  1915年,奉系第二十混成旅旅长昊长植率部分兵力驻防滕县城。1918年春,山东督军张树元率师来滕县,进驻火车站一带。
  1923年5月,充州镇守使第一团驻枣庄地区。第一营分别驻临城车站、沙沟车站、韩庄车站和临城街里;第二营驻官桥;团长吴锡九率团部及第三营驻防滕县城。
  同年五、六月间,山东省军阀政府以郑士琦为总司令、何锋钮为副总司令,统领陆军第五师十七团、第六混成旅第一团、中央第一混成旅第一团、第二十混成旅第一团开进枣庄地区,与安徽军务督理马联甲第一混成旅第二营对抱犊w山区孙美瑶领导的“山东建国自治军”实行围剿,形成500里的包围线,企图以武力镇压孙美瑶部,武装解决“临城劫车案”。6月中旬,“临案”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各军撤走。
  1924年,奉军旅长毕庶澄率其七十二团进驻滕县。1925年,直鲁联军王为尉率部进驻滕县。1927年,直鲁联军孙传芳部进驻滕县,三日后退去,奉系军阀张宗昌部布防滕县城和界河一带。
  卷十七军事志463第三节国民政府军北阀军贺耀祖部1927年3月,国民党北伐军贺耀祖部开进枣庄,将张宗昌的孙百万旅击败。战后在枣庄休整扩军,筹集粮晌是年11月撤走。
  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杨树森团1934年夏,国民党第三路军总司令韩复架所属杨树森团驻防枣庄。1937年撤出。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1931年至1937年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师孙同营所属五十八、五十九旅驻防枣庄、滕县一带。
  国民党整编五十一师日军投降以后,国民党发起内战。1946年,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一师进驻枣庄、齐村。1947年1月,被中共华东野战军歼灭,生俘师长周毓英。
  国民党整编七十七师1947年至1948年期间,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七师王长海部驻防峄县。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第二集团军孙连仲部、国民党第二十军团汤恩伯部、国民党第四十一军孙震部奉命进驻枣庄地区,参加台儿庄会战。解放战争期间,整编第五十一师进驻枣庄、齐村,1947年1月又增加整编第六十四师、整编第二十师驻韩庄、临城,参加鲁南战役。1948年,国民党第九十四军陈大庆部4个师驻扎枣庄、临城一带,被人民解放军聚歼。
  第四节人民解放军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枣庄地区多数是由当地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的地方武装,解放战争初期编入野战军。在枣庄地区战斗过的主力部队,运动作战,大多没有固定的驻地。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于1939年9月挺进鲁南,活动在平邑、临沂、枣庄边区。山东纵队一旅三团,1941年9月进军临沂、枣庄边区开展反扫荡斗争。肖华领导的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谭士兄领导的滨海警备旅、谭希林领导的山东野战军第七师、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第一师都曾经在枣庄地区战斗过。
  抗日战爭初期罗荣桓(右一)、彭畏三(右二)、陈光(右三)、陈上榘(右四)在抱犊崮山区合影。
  解放战争期间,鲁南军区主丈部队整编为“山东军区第八师”,由师长王麓水率领,先后在官桥、界河对国民党部队作战。1945年12月中旬解放滕县城。陈毅、黎玉指挥的山东军区部队和新四军第五旅、第九旅曾于1945年11月在滕县界河一带作战,消灭国民党新编第五路军吴化文部,生俘军长于怀安、团长白崇山。n月5日,在柏山战斗中,某连机枪班班长陈金河怀抱炸药爆破敌人碉堡,光荣牺牲,陈毅誉之为“彻头彻尾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战争胜利的英雄”。1947年1月,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进军鲁南,在鲁南战役第二阶段中,粟裕司令员亲临峄县、枣庄前线指挥。华东野战军第一师、第八师、第九师、竿”q师之第十团和滨海警备旅以及山东军区Ai }一纵队参加了解放峄县、枣庄、齐村等战斗。
  建国以后,先后驻扎枣庄地区的部队有: 中国人民解放军54953部队1958年4月,这支部队从朝鲜班师回国,进驻枣庄,番号为志愿军5319部队。1962年改为3086部队。1975年改为55244部队。1985年又464枣庄市志改称54953部队。这支部队肩负着中央军委下达的军事训练、军农生产、营建和国防施工等任务。1982年被评为全军管理教育先进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55221部队1958年4月,该部队从朝鲜班师回国,进驻滕县,番号为志愿军5834部队。1962年改为6189部队。1975年改称55221部队。该部队主要执行军事训练,国防施工等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55540部队这支部队是1963年在枣庄地区组建的,番号为245部队,1964年改为55540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野战医院该院始建于1963年7月,驻滕县刘村。1976年8月,曾奉命赴河北省唐山市执行震后救灾任务,1977年9月返回驻地。1983年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55539部队该部队始建于1965年,最早称331工地。1969年改为601部队。1975年改为55539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55505部队该部队组建于1968年,驻枣庄地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55503部队1969年组建于枣庄地区。该部队曾两次获济南军区群众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83年10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全军勤俭建库先进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55536部队1975年在枣庄地区组建。
  中国人民解放军55479部队1962年12月从山东新泰县移防滕县,番号为6080部队。1975年改为55479部队。该部队主要担负国防施工任务。1964年参加天津市静海一带抗洪救灾,成绩显著,国务院防汛指挥部授予锦旗一面。1980年11月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1970年6月组建于滕县。·设4个团和1个独立营。1975年5月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第12团1970年6月组建于滕县。管辖6个连队,隶属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从事化肥生产。战士大多是知识青年,干部主要是现役军人和地方干部。1975年5月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第13团1969年6月组建于薛城区。管辖6个连队,隶属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从事阀门生产。战士大多为知识青年。1974年12月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43支队1980年3月,该队由河北省唐山市移防枣庄地区,支队部设在薛城,管辖4个团。承担枣庄、滕县矿区建设任务。1983年撤销,改为煤炭部第三建筑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421团1980年3月自河北省唐山市移防薛城区。
  管辖3个营,隶属基建工程兵第43支队。承担枣庄、滕县矿区的工业厂房和民房建筑任务。1983年撤销,改为煤炭部第三建设公司第三处。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433团1980年3月由河北省唐山市移防滕县蒋庄。
  管辖5个营,隶属基建工程兵第43支队。担负蒋庄矿井的建设任务。1983年撤销,改为煤炭部第三建设公司第四处。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陆军学校通信训练大队1981年2月该大队从山东章丘县移驻滕县城,隶属济南陆军学校。主要为部队培训基层通信干部。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枣庄支队1983年7月组建于枣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保卫党政领导机关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附:日本侵略军铁道青年队第六大队1938年,日军侵占枣庄之后,派铁道青年队第六大队驻进枣庄地区。他们以护送运煤列车为公开任务,卷十七军事志465搜集军事情报。第六大队下设3个中队共120余人,分布在临城、滕县、官桥、枣庄、南沙河等车站、铁路沿线。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后回国。
  枣庄宪兵队1938年,日军济南宪兵部充州分队派日军少尉松岗贼雄带领宪兵20余人进驻枣庄镇,建立起枣庄日军宪兵分遣队。以后日军头目儿玉又带来5个中队,驻今L在枣庄大兵营,共驻日军300余人。1945年日军投降后解散回国。
  .滕县宪兵队1938年春,日军宪兵两个联队进驻滕县,组建起滕县宪兵队。日军头目丰田、佐藤先后任队长。1945年日军投降后解散回国。
  临城宪兵队1938年春,日军在临城建立宪兵队。司令菊池,中队长晋三郎、严下、山林。下设步兵队、通信队、车队等。设两处军营,常驻日军900余人。1945年日军投降后解散回国。
  台儿庄宪兵队1938年10月,日军中尉千叶圣雄带领20余名日军,在台儿庄建立宪兵队,后日军增加到200多人,队长先后为平山太郎、土屋。1945年日军投降后解散回国。
  涧头集宪兵队1941年10月,日军小队长平贺带领24名日军,从峄县进驻涧头集,建立宪兵队。1945年日军投降后解散回国。
  枣庄地区日本侵略军还收买、拉拢枣庄地区的地方势力组织起伪警备队。1938年组建滕县伪警备队200多人,主要头目有丁渭西、李玉美、裴国玺等。1939年派出1个分队占据沙沟,队长史鹤亭,30余人。1939年春,日军在官桥设立维持会,有伪军105人,后改称“充州道滕县警备队官桥中队”,李昭全任中队长,有1个骑兵分队,赵至周任分队长。1945年10月,被八路军、新四军消灭。1940年春,峄县伪警备队第五大队兼八区区长龙希贞带领500余人驻涧头集,建立伪警备队,下设10个中队,发展到千余人。
  1945年夏,被八路军运河支队歼灭。1942年12月,峄县伪警备队组建,编制1000余人,分设两个大队。主要头目有庞敏轩、赵洪云、王紫滨、宫德远等,分别驻扎在县城西关、九区柿树园、一区马塞等地。1943年秋,临城伪警备队组建,初建时70余人,后增至360余人,区长隋义德兼任警备队长。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该警备队改编为国民党新编三十六师第二团,后被新四军消灭。1944年初,峄县警备队第五大队副大队长张元太带领200余名伪军进驻台儿庄,建立台儿庄区伪警备队。1945年9月被中共山东野战军第八师全部歼灭。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