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支援边疆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68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支援边疆建设
分类号: C913.2
页数: 2
页码: 389-390
摘要: 1959年,枣庄市根据中央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兄弟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决定动员4400名青年到黑龙江参加开发和建设工作。到1959年8月,全市共完成迁送人员4372人。
关键词: 劳动就业 就业安置 边疆建设

内容

1959年,枣庄市根据中央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兄弟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决定动员4400名青年到黑龙江参加开发和建设工作。到1959年8月,全市共完成迁送人员4372人。其中,峄县完成迁送人员1180人,男1107人、女73人,其中党员47人、团员105人;滕县迁送人员3192人,男2974人、女218人,其中党员136人、团员325人。
  1960年,本市再次动员青壮年及居民支援东北的生产建设。在全面宣传动员,重点发动报名,个人申请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各种经济问题,组织编队和办好粮食、户口及组织关系迁移手续。滕县动员整户3500户,实际完成3346户,其中青壮年6542人;枣庄动员整户1000户,实际完成9%户,其中青壮年2489人。
  1965年,全市在动员支边工作中,采取了以动员整户为主,适当地动员一些能独立生活并有劳动能力的单身青年参加支疆建设。是年,滕县组织动员477人参加云南社会主义建设,其中未婚青年404人,占总人数的85%。是年9月,全市又动员城市男女青年199人参加青海建设兵团。1966年6月15日,全市又动员了男女青年714人到甘肃农建十一师参加生产建设。但不久,一部分支边青年陆续从十一师返回家乡。1966年冬天和1967年春天,本市作了两次动员返回工作,大部分青年都动员回去了。另外,市里还于1973年和1977年两次组织人员去甘肃,对剩余的200多人达成迁回协议。1977年,动员返回工作基本结束,只有少数青年仍在甘肃农建十一师,凡通过组织回来的青年大部分安排了工作。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