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枣庄市人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64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枣庄市人民委员会
分类号: D625
页数: 5
页码: 351-355
摘要: 枣庄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于1960年12月召开。大会选出了枣庄市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市长韩韦铁,副市长李以荣、袁汝健、张书善、武善祥、吴锡九。
关键词: 地方政府 人民委员会 枣庄市

内容

枣庄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于1960年12月召开。大会选出了枣庄市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市长韩韦铁,副市长李以荣、袁汝健、张书善、武善祥、吴锡九。
  枣庄市改为省辖地级市后,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枣庄市人民委员会领导人分别为:市长韩韦铁(1963年2月离职)、李杰(1963卷九政权志292年2月任职);副市长李杰(1963年2月离职)、石一彬、王墨庭、林一枫、李以荣、袁汝健。
  市人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公安局、人事局、民政局、计划委员会、劳动局、统计局、工业局、交通局、手工业管理局、邮电局(双重领导)、城建局(1962年8月撤销城建局、设立建设局)、建设局(1962年8月建)、财政局、税务局、财政办公室、市场管理委员会、人民银行枣庄支行、建设银行枣庄支行、商业局、粮食局、供销社、林业局、农林局(1962年8月农业局与林业局合并为农林局)、水利局、文教局、卫生局。
  自1960年12月枣庄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至1963年5月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全市人民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纠正了工作中“左”的缺点、错误,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整个国民经济情况明显好转。
  农业:在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和“共产风”、“浮夸风”的影响,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认真贯彻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大抓了生产救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年年增长,多种经营有所发展,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196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3764万元,比1960年增长6.7%,粮食总产量24306万斤,比1960年增长32.7%;棉花总产量9.24万斤,比1960年下降197.8%;花生总产量283万斤,比1960年增长5.9%;黄烟总产量16.72万斤,比1960年增长74.8%;造林面积16408亩,比1960年下降159.2%;果品总产量597万斤,比1960年下降66.6%;年末大牲畜57281头,比1960年下降3.5%;年末生猪存养量79441头,比1960年增长146.7%;年末羊存养量143179只,比1960年增长226.3%;水产品48吨,比1960年下降29.1%0工业:在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同时,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紧缩了重工业和基本建设,调整了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精减了职工,整顿和加强了企业管理,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援,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
  196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完成9607万元,比1960年下降126.8%;原煤产量为398.49万吨,比1960年下降70.7%;发电9438万度,比1960年增长6.3%;水泥产量为1195吨,比1960年下降86.6%;食用植物油产量为347吨,比1960年增长50.8%;手工业生产1961年和1962年共完成产值976.8万元,实现利润55.38万元。交通运输取得显著成绩。两年间完成公路货运量342.8万吨;占计划的89.3%;完成货运周转量1653.4万吨公里,占计划的85.9%。邮电事业有了加强和提高。邮电业务总量完成计划的97%;邮路总长度1962年比1960年增长13.9%,载波机1962年比1960年增加了一倍。
  财贸:由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工业的调整,市场情况明显好转。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城乡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有了增加,国家计划价格基本稳定,各种物价逐步下降,集市贸易较为活跃,财政收入大于支出,货币流通量恢复正常。两年供应农村的工业品总值达1642万元,供应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商品总值达1484万元。农产品收购,1962年征购粮食6673万斤,比1960年增长22.1%;棉花4.45万斤,比1960年下降95.7%;油料83.17万斤,比1960年下降20.4%;烤烟12.41万斤,比1960年增长48%;生猪15661头,比1960年增长221.7%;菜羊14476只,比1960年增长211.9%;家禽43900只,比1960年增长181.4%;鲜蛋43.07万斤,比1960年增长270.9%;水产品4.1万斤,比1960年增长331.5%。财政收入,1962年完成1581.6万元,比1960年下292枣庄市志降66.9%;支出实现448.3万元,比1960年下降93.5%;全年收支相抵略有结余。
  文教卫生:随着整个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进行,全市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都作了相应地调整,适当控制了发展规模,充实了师资队伍和专业技术力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医疗卫生工作质量。经过调整,中等学校的规模、布局更加合理,小学发展速度更加适应当时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中小学教师的师资水平有了相应提高,大中专文化程度教师的比例上升,教学条件相应改善。文化艺术工作,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戏曲、电影、文化、图书等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围绕生产建设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鼓舞了群众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医疗卫生部门大力进行了疾病防治工作,特别在疟疾和其他传染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保护了劳动力,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广播事业发展很快,全市广播线路长达1320公里,喇叭25000多只,宣传了党的路线政策,播送了文艺节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民政、政法、民兵等项工作也都在调整中有了相应发展。
  1963年5月,召开了枣庄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出了第二届市人民委员会。市长李杰;副市长石一彬、林一枫、王墨庭、范行克(1964年6月任职)。
  市人民委员会下辖办公室、民政局、人事局、公安局、劳动局、计划委员会、统计局、物资局、经济计划委员会(1964年8月成立,与计划委员会合署办公)、交通局、工业局、手工业管理局、邮电局(双重领导)、建设局、财贸办公室、财政局、税务局、市场管理委员会、商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1963年8月建,与商业局合署办公)、粮食局、供销社;人民银行枣庄支行、农业银行枣庄支行、建设银行枣庄支行、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文教局、体育运动委员会、卫生局。
  自1963年5月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至1966年1月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全市人民认真贯彻·执行“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八字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
  农业:196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5342万元,比1962年增长41.9%;粮食总产量36586万斤,比1962年增长50.5%;棉花总产量26.36万斤,比1962年增长185.2%;花生总产量770万斤,比1962年增长172%;烤烟产量12.02万斤,比1962年下降39.1%;全市造林面积7万亩,比1962年增长326.8%;果品总产量1100‘万斤,比1962年增长84.2%;大牲畜年末存养量61160头,比1962年增长79.1%,菜羊存养量50460万头,比1962年下降183.7%a 工业:196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0764万元,比1962年增长12%;几种主要工业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原煤产量为482.6万吨,比1962年增长21.1%;发电9745万度,比1962年增长3.2%;水泥产量11655吨,比1962年增长875.3%,日用陶瓷产量296万件,比1962年增长42.9%,白酒产量442吨,比1962年增长13.9%;食用油产量495吨,比1962年增长42.6%。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1965年全市公路货运量为74万吨,比1962年增长42.3%;货物周转量为895万吨公里,比1962年增长142.5%0基本建设:根据调整方针,压缩了投资规模。1965年实现投资总额782万元,比1962年下降了39.5%,大部分工程项目当年发挥了效益。
  财贸:收购扩大,销售增加,物价稳中有降,市场更加繁荣。1965年农产品收购,粮食为11526万斤,比1962年增长72.7%;油料243万斤,比1962年增长192.7%;棉花卷九政权志2937.46万斤,比1962年增长67.6%;烤烟13.09万斤,比1962年增长5.4%;生猪37194头,比1962年增长137.4%;菜羊10707只,比1962年增长73.9%;家禽17668只,比1962年下降148.4%;鲜蛋48.89万斤,比1962年增长13.5%a196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完成5468.4万元,比1962年增长13.2%。财政收入,1965年实现1688.8万元,比1962年增长17%;财政支出实现658.9万元,比1962年增长46.9%,收大于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教育:认真贯彻了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和中央关于推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继续调整了普通中小学校的规模和布局,大力发展工(耕)读教育。1965年,全市中等学校为14处,在校学生6846人;小学校971处,在校学生81914人。工(耕)读小学生520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0%;农业中学发展到56处,在校学生为2983人;试办了农业、工业、商业、卫生等4处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在校学生为250人。
  卫生:1965年,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发展到175个,病床1236张,医疗技术人员1769人。卫生工作重点开始转向农村,全市组织了由59名城市医务人员组成的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巡回医疗。同时,改革了卫生医疗制度,狠抓了医疗作风的转变,医疗和服务质量都有了提高,并广泛宣传计划生育,部分地区人口出生率开始有所下降。
  文化艺术:进一步贯彻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面向农村,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在促进文艺战线革命化、大演现代戏、发展群众业余文化组织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体育: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技术水平也有提高,特别是群众性的游泳、射击、体操等项目,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有线广播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广大农村基本上达到了社社、村村有喇叭、相当一部分农户也安上了喇叭。
  科学研究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成就。农村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为重点的科学实验活动逐步发展,群众性的科学研究组织不仅数量上有所增加,质量上也在不断提高。
  其他各项工作和建设事业,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1966年1月,召开了枣庄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按本市届次顺序应为第三届,遵照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关于统一全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届次的指示,改称为第六届)第一次会议,选出了枣庄市第六届人民委员会。市长李杰;副市长孙序武、石一彬、林一枫、王墨庭、丛鹤丹。
  市人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民政局、人事局、公安局、劳动局、计划委员会、统计局、物资局、经济计划委员会、交通局、工业局、手工业管理局、邮电局、建设局、财贸办公室、财政局、税务局、市场管理委员会、商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粮食局、供销社、人民银行枣庄支行、农业银行枣庄支行,建设银行枣庄支行、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文教局、体育运动委员会、卫生局。
  自1966年1月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至1968年3月市革命委员会成立,这一时期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初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农业:196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5828万元,比1965年增长9%;粮食总产量40225万斤,比1965年增长9.9%;棉花总产量67.95万斤,比1965年增长157.7%;花生总产量882万斤,比1965年增长14.5%;烤烟产量29.13万斤,比1965年增长142.3%;全年造林面积7.15万亩,比1965年增长2.1%;果品总产量1200万斤,比1965年增长9%0;大牲畜年末存养量了5155294枣庄市志头,比1965年增长22.8%,生猪存栏量186301头,比1965年增长30.8%;菜羊存养量42075头,比1965年下降19.9%. 工业:196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砚11504万元,比1965年增长6.8%;主要X-业产品,原煤产量为468.85万吨,比1965年下降2.9%;发电13974万度,比1965年增长43.3%;农用化肥1440吨;水泥产量为12745吨,比1965年增长9.3%;日用陶瓷339万件,比1965年增长14.5%;白酒产量为433吨,比1965年下降2%0基本建设:1967年投资计划为1841.58万元,当年完成1317.39万元,新增固定资产526.45万元。
  财贸:1967年农产品收购,粮食7604万斤,比1965年下降51.5%;棉花18.06万斤,比1965年增长142%;烤烟38.80万斤,比1965年增长196.4%01967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6590.2万元,比1965年增长20.5%0196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218.3万元,比1965年增长31.3%;财政支出865.1万元,比1965年增长31.2%。收支相抵,年终结余33.2万元。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虽有所发展,但较缓1漫,有的遭受严重破坏。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