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城市抗震防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60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城市抗震防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1
页码: 278-278
摘要: 对砖墙、预制钢筋棍凝土楼板结构的多层房屋,采取四角加钢筋混凝土包角柱,纵向按自然间(或两间)于外墙外侧加构造柱,分层加钢筋拉杆和钢筋混凝土圈梁加固。
关键词: 城市建设 抗震防灾

内容

凝土擦条结构的平房,采用圆16至18毫米直径的钢筋拉杆,按自然间每间设钢拉杆一根,两端用螺栓固定于外墙外侧拉紧。对砖墙、预制钢筋棍凝土楼板结构的多层房屋,采取四角加钢筋混凝土包角柱,纵向按自然间(或两间)于外墙外侧加构造柱,分层加钢筋拉杆和钢筋混凝土圈梁加固。对工业厂房,除采用包角柱、钢拉杆和圈梁措施之外,还根据厂房跨度大的特点增加抗震墙,房架之间增加水平和垂直支撑加固。对砖烟囱和水塔加固主要采用竖、横向用扁铁箍起来,或者用外加钢筋混凝土柱、圈梁加固。对各种桥梁采取内联横档加固措施,以防坍塌。对危及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水库、水坝、河堤、水闸采取加宽堤坝、加固涵闸,提高安全系数等措施,以防决口。
  1976年唐山地震后,枣庄地区被列为地震中期预报监视区。1977年,全市鉴定有抗震加固价值的房屋为133万平方米,构筑物269项,占普查房屋面积798万平方米的16%.1978年全国第二次抗震工作会议后,枣庄市被列为抗震重点城市之一。国家规定,房屋、建筑物凡是达不到7度设防要求的均应进行抗震加固。枣庄市根据国家关于抗震加固要求和抗震加固设防标准,采取不同形式的抗震加固设防措施。砖墙、木擦或混至1985年底,全市按7至8度地震烈度设防要求,完成抗震加固的单项工程1380项,加固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构筑物269项。共支出抗震加固费1161.9万元,其中国家拨款补助资金为887.7万元,地方财政、企业、事业单位自筹资金为274.2万元。耗用钢材4971吨,其中国家拨给钢材972吨,企事业自筹钢材3999吨;耗用木材2966立方米,其中国家补助920立方米,企事业单位自筹2046立方米;耗用水泥11330吨,其中国家补助4100吨,企事业单位自筹7224吨。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