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557
颗粒名称: 第九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7
页码: 222-228
摘要: 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峄县大早。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环境影响 枣庄市

内容

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峄县大早。
  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峄县旱,大饥。
  1665年(清康熙四年)春,峄县、滕县大早。发金贩济,本年钱粮A免。
  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夏,峄县大旱。
  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春,峄县、滕县大早。大热,西万村雷火焚树,济运放黄河水入微湖。次年,春大饥。
  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夏,滕县大早。
  1802年(清嘉庆七年)夏,峄县大早。
  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峄县早,大饥。
  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滕县大旱。
  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春,峄县大饥。
  夏,大早,慧星见,燕巢于树。
  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微湖捆,滕县麦秀双岐。
  1823年(清道光三年)夏,滕县大早。
  1824年(清道光四年)夏,峄县白虹贯日;六月初一,日食,既大早,虫食禾。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夏,峄县大旱。
  1856年(清咸丰六年)春,峄县大早。
  1875年(清光绪元年),峄县大早。
  1918年9月至翌年6月,峄县一带长达8个月无雨,造成特大旱灾,小麦绝产,春播贻误,水源枯竭,生机断绝,饥民背井离乡。
  1926年夏,滕县大早,人食树皮、树叶、草根殆尽,野有饿9.1939年峄县大早灾。
  1960年4月至6月少雨,滕县早情严重。
  1970年春早,自1969年10月至1970年4月15日,枣庄市平均降雨35.8毫米,严重威胁农作物生长。
  1977年春旱。枣庄市自1976年冬始,连续280天未下过透地雨,水库干枯,河水断流,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大早。
  1981年大早。连续7个月未降一次透地雨雪,为近三十年同期降水量最少年份。
  所有河道断流。130座小水库和800座塘坝干枯无水,地下水位下降,仅5%的机井能继续利用。全市45个乡镇人畜缺水,受早面积260万亩,绝产40万亩。冬旱连春早,夏季伏旱,至秋种时又发生严重秋早,降雨量比常年同期总量少36.8%。至9月下旬,全市受旱面积严重的达25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0%.1982年春大早。继1981年大早之后,地上蓄水骤减,地下水位下降。从1981年10月至1982年5月,全市平均降雨146.6毫米,比常年偏少34%,是30年来少有的干早。
  枣庄市早灾的特点:干早灾害发生频繁,平均一年一遇。其中山亭以东山丘地带一年三遇,春旱突出,平均一至二年一遇,早期长,受旱面积广。
  第二节水灾1332年(元至顺三年))6月,滕县大水害稼,大饥。
  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峄县自春正月不雨,至夏4月始雨,复大水害稼,岁大饥。
  境内民取草根树皮充饥,无赖剥9肉为食,至162枣庄市志有尚呻吟者遵为人所剥,有司莫能禁。枕藉于沟壑者无算。
  1567年(明隆庆元年),滕县大水坏庐舍。
  1578年(明万历六年),滕县冬大雨雪,树木冻死。次年,峄县大水,平地一望巨浸,居民田庐荡然无存。询之故老,亦谓百年所无也。
  1630年(明崇祯三年)春、夏,滕县大水。
  翌年夏大水,河决荆隆口,漂没万家。
  1632年(明崇祯五年)秋,峄县大水。
  1634年(明崇祯七年)秋,滕县大水,平地丈余,漂没庐舍。
  1730年(清雍正八年),峄、滕大水,米价如珠,藻满市。
  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黄河决,峄、滕大水。
  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峄、滕大水。
  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黄河决,水由湖入枷,濒湖田庐漂没。
  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夏,峄县大雷雨,西北庄田庐淹没尤多,人畜亦有死者。
  1796年(清嘉庆元年),峄县自4月至7月雨、黄河水由微湖浸入运河八闸。6月,滕县雨如注7昼夜。
  1797(清嘉庆二年),黄河水复至峄县,微湖溢。嘉庆四年,水退,4年无禾。
  1822(清道光二年)夏、秋,峄县霖雨百日。
  1823年(清道光三年))7月,滕县大水,漂没田庐。
  1826年(清道光六年))7月,峄县大水,濒河居民受灾。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2月,峄县大水,平地溢泉,冬12月大雪弥月,河大溢。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夏;峄县霖雨,河溢,冬大雪。是岁霖雨40余日,河水出岸,房舍冲没,禾稼大伤。至冬,平地雪深尺余,人畜有冻死者。
  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春,峄县大饥,夏大水,冬大雨雪弥月,河水溢。是岁饥民皆取草根木皮以食,多w子女者。滕县是年冬大雪连日,树木多冻死。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6月,峄县霖雨弥月。大雨30余日,房屋多淹没。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6月,峄县、滕县大水。6月14日夜大雨,山水四涨,漂室庐牛马。水落,遍地腥臭二十余日。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6月,运河水溢。峄县、滕县平地淹没无算,有一家数口联结漂流者。嘈船自河内漂至岸外,亦多伤损。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5月,峄县、滕县大水。7月15日,雷火焚滕县城南楼,27日大水漂没数千家,邑西北尤甚。
  1851年(清咸丰元年))8月,黄河决盘龙集,护加河两岸灾。是岁日赤无光,月余方止。
  黄河汛溢,沿运两岸皆被淹。
  1852年(清咸丰二年)春,峄县大雨,3月大雨雹,岁大歉。
  1853年(清咸丰三年))6月,黄河丰北决口,塞而复决,灌南四湖,济宁等州县受灾。
  晋康奏:往平、东阿、东平、坟上、滋阳、邹县、滕县、峄县、9州等县,因数年迭遭水灾,十室九空,饥民颠沛流离,男妇老幼十百成群,到处乞食。侍郎罗悼衍奏:山东之滕县、鱼台、嘉祥等处,民多饿9,尸骸遍野。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冬,霖雨50余日,山泉皆开,淹伤二麦。
  1899年(清光绪二十四年)4月,峄县大水,岁大饥,人多饿死。
  1947年7至8月,运、泅等河泛滥。济宁、鱼台、金乡、嘉祥、滋阳、邹、滕、峄等8县受灾,淹没耕地300万亩。
  1948年,峄县、滕县连降暴雨,峄县淹地17.8万亩,淹没庄稼3658亩。
  1949年临城县涝灾,受灾17万亩,峄县卷四自然环境志163受灾近12万亩。
  1952年,滕县先早后涝,受灾36万多亩,成灾24万多亩,毁坏房屋1.75万间。
  1953年7月下旬至8月下旬连降暴雨460毫米,小黑河水猛涨,黄山桥东河坝决口,河道漫溢,洼地积水,冲毁山坝46.7米,倒墙4065丈,倒塌房屋5213间。受灾面积96万亩。薛城县倒塌房屋2092间,死亡16人,受灾面积25万亩。
  1954年8月上旬,滕县降雨172.8毫米,酿成水灾。
  1955年7月上旬,滕县降雨130.4毫米,洪水瀑发,河流决口24处,33个乡镇受灾。7月5日至10日,峄县两次暴雨,造成薛城大沙河决口13处,沿岸7个乡镇13万亩耕地受重灾。其中3万亩被淤成沙地,倒塌房屋4000多间,淹死8人。同时,韩庄运河北岸大水漫灌至南洛、泥沟一带,台儿庄镇内及周围与运河水连成一片。
  1957年,滕县、峄县连降特大暴雨。滕县7月6日至23日连降6次暴雨。雨量700多毫米,形成百年未有的特大洪灾。全县大小河流无不决口漫溢,沿湖地区洪水横溢,铁路以西一片汪洋,全县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地面、463个村庄被洪水淹没。倒塌房屋2900余间,砸死、淹死47人,受伤227人,死伤牲畜275头。峄县自7月6日至20日暴雨,降水446.5毫米,微山湖水位高达36.86米,韩庄运河沿岸长50华里、宽12华里的地段,水深0.5至2米。全县成灾面积45万亩,台儿庄地区的灾民被转移。大水3个月后逐渐消退。
  1960年6月下旬至8月中旬,滕县降雨769.4毫米,造成榔河、北沙河、界河44处决口,倒塌房屋6430间,砸伤20人,死亡11人。
  1963年7月至8月5日,滕县连续降雨20多次,雨量477.5毫米。全县55个村庄被淹,倒塌房屋7048间,死伤35人。
  1964年,滕县自6月下旬至8月中旬,降雨560.7毫米,30多万亩庄稼受灾。
  1965年,滕县7月份降雨276毫米,8月中旬降雨126.5毫米,25万余亩庄稼受灾。
  1971年6月,滕县降雨365毫米,8月,降雨457毫米,受灾面积23万余亩。
  1972年7月上旬,.枣庄市普降暴雨。仅7月5日,全市平均降雨151.2毫米,位于暴雨中心的阴平一带最大雨量为313.2毫米,运北平原地区平均为258毫米,面积484平方公里。市境南部各河流出现多处漫溢决口,沿运平原低洼地区大片积水,263个村庄被淹,倒塌房屋4230间,死亡11人。
  1974年7月底8月初,滕县降雨289毫米,西部11个公社雨量多在300毫米左右。
  河道决口69处,159个村庄被淹,倒塌房屋7100间,死亡5人。
  1985年7月31日,邹县、滕县边界地区降暴雨,最大雨量为194毫米,界河洪峰流量400秒立方米。堤坝决口124处,倒塌房屋151间,淹死畜禽2408头(只),冲失鱼苗120万尾,550亩秋季农作物绝产。
  枣庄市水灾主要由暴雨和客水入侵造成。建国以前,主要由于黄河治理不善,致使汛期来后河道决口,大水南下,入微山湖,形成湖水上涨而危害本市。建国以后的水灾,主要是突降暴雨造成的。本市暴雨一般始于4月份,最早年份3月28日。6月份以后,进入东南季风控制时期,暴雨由南向北逐渐增多,7,8月份进入鼎盛期,暴雨次数占63至68%,其中7月份占38至45%,9月中旬以后逐渐减少,10月份一般不再降暴雨。水灾的区域分布为:山区地带多洪少涝,而山谷地带易洪易涝,丘陵洪涝少而且轻。濒湖沿运河低洼地带因客水汇集涝多灾重。
  164枣庄市志第三节风灾1465年(叽成化元年),滕县大风,昼晦如夜,大木尽拔。
  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6月,黑风自峄县西北来,云雾迅合,雷雨晦冥,屋瓦皆飞,扬沙簸石,大木尽拔。有二龙戏河上(即龙卷风),录水为之断流,剥毁居庐,压死人畜数以百计,禾稼无论。
  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6月,滕县大风拔木,东邵民屋垣釜灶尽失,后得其釜于薛河中。
  1666年(清康熙四年))7月,峄滕大风三昼夜不能息,发屋拔木。
  1699年(清康熙三十七年)4月27日,滕县大风发屋,雷电雨雹。
  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2月10日,滕县大风,始赤继黑,夜半止。逐物皆明,大如灯,小如萤火状。
  1744年(清乾隆九年))6月17日夜,滕县雷电大风,呼号鹜人,树木拔,墙屋震。
  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2月2日,滕县风五色,昼晦。
  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2月,峄县大风,风五色,昼晦如夜。
  1786年(清乾隆五十年)春,峄县大风扬尘,晦冥。
  1797年(清嘉庆二年))4月,滕县大风,雨雹,麦损。
  1801年(清嘉庆六年))2月5日,滕县西北大风,色黄继而如墨。
  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2月,峄县大风。
  风自西北来,极红,风过处山川皆变色,滕县大风五色,昼晦。
  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1月,峄县、滕县大风,昼晦,日晕有数环。2月27日,大风自西北而南,黑黄递变,折损草木。楼头树稍皆作火色。
  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1月,峄县、滕县大风,昼晦。
  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1月17日,滕县西北暴风连夜,五色备。
  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1月,峄县大风,昼晦。
  1825年(清道光八年))4月,峄县大风。
  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1月,峄县大风40余日。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6月19日,滕县有风自西南起,矗天如柱,旋转行数十里,赤黑交加,四面飞云从之,拔侯家林大木数百株。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2月,滕县大风。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8月1日,滕县大风拔树。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1月,峄县大风,雾四塞40余日始息。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2月,峄县大风,土雾迷空,午刻雨泥,申时天气五色,入夜始息。
  1950年夏,滕县木石一带出现咫风。秋季又有大风。
  1952年6月,滕县大风夹着雨、雹,使全县124个乡10217户人家受灾,损坏房屋17540间,折损树木9712株,大风卷走麦秸669852斤。
  1958年7月,滕县城东南高庄、吉山一带出现龙卷风,8个村庄受害。风过之处倒塌房屋2800间,损坏庄稼700余亩,死亡36人,伤188人。
  1976年6月,滕县级索一带出现龙卷风,大树被拔,房瓦被揭,人畜有伤亡。
  1985年6月,滕县张汪、柴胡店一带出现大风和暴雨,并伴有冰雹,6000亩良田受灾。同年7月,在滕县级索、西岗、鲍沟、张汪等8个乡镇再次出现类似的天气。
  卷四自然环境志165枣庄市的风灾基本上是三种类型。大风,系指瞬时风速)170米/秒,具有来势猛、风速大、历时短的特点,能引起“扬沙、簸石、拔木、剥毁居庐、作物倒伏折毁、花果脱落”的严重危害。大风灾害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季较多,夏季次之,秋冬季较少。年平均大风日数,以滕县最多11.4天,北部及中部山丘地区次之,为8至9天,南部台儿庄区最少,为6天。年内以4月份最多,平均为1.5天,12月最少,平均为0.2天。本市大风类型是:春末夏初的偏南大风;夏季的雷雨大风和台风;冬季的寒潮大风以及地方性大风。龙卷风,一般出现在盛夏七、八月,多数伴有暴雨出现。
  枣庄市自建国以来平均2年发生一次不同程度的风灾,造成严重损失的有三次,最严重的是1971年8月台儿庄区的后孟至徐楼一次。干热风,是本市冬小麦生长后期经常遇到的自然灾害,全市以轻干热风危害为主,发生时间多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干热风全市平均十年八遇,最长连续6至8天,重干热风3至5年一遇,中部及北部三年一遇,南部峰城、台儿庄区五年一遇。
  第四节雹灾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4月,峄县有雨雹,小如牛目大如柞,禾稼尽伤,人畜亦间有伤者。
  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夏,滕县大雨雹,大者如鸡卵,小者如弹。小宫村积雹如丘,伤禾稼。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5月,峄县雨雹,大如卵子。
  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4月,滕县雨雹。
  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4月27日,滕县大风发屋,震雷雨雹。
  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5月13日,滕县雨雹,大如臼,民房舍坏损无算。
  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巧月,滕县雨雹,冰水成渠,树木皆搞。
  1797年(清嘉庆二年))4月,滕县大风雨雹,麦损。
  1799年(清嘉庆四年)夏,滕县大雨雹,麦禾尽没。
  1800年(清嘉庆五年))5月20日,滕县雨雹,有大如碌礴者,禾皆损。
  1801年(清嘉庆六年))5月,峄县南常社大雨雹,败稼。平地尺许,有大如碾雄者,禾豆尽伤。
  1803年(清嘉庆八年)5月12日,滕县拒山村雹大如斗。
  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6月,峄县雨雹,大如柞。
  1817年(清嘉庆二十二年)5月24日夜,滕县雨雹,平地半尺,禾黍尽伤,宿鸟多死。
  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5月,峄县大雨雹,雹有大如碾盘者,数日不化消,禾尽伤,宿鸟多死。
  1826年(清道光六年))2月,峄县雨雹。
  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3月,峄县大雨雹,伤麦。
  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4月,峄县大风,雨雹,伤麦,秋大早。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夏,峄县雨雹,败稼。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8月,峄县大雨雹,平地雹深尺,阴平社尤甚,款芋皆伤。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4月,峄县雨雹。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4月,峄县、滕县大雨雹,大如斗,沟侩皆盈,朱家村、棠阴一带二麦皆空。
  1852年(清咸丰二年))3月,峄县大雨雹,岁大歉。
  1925年5月7日,滕县降冰雹,小麦减166枣庄市志产一半。
  1952年6月,滕县遭雹灾。
  1953年,滕县先后发生水、旱、雹等灾害。
  1954年,滕县5个区36个乡遭雹灾,砸坏庄稼59369亩。
  1961年6月27日,滕县遭风雹雨袭击,受雹灾最重的是鲍沟公社。
  1964年4月29日,滕县的店子(今山亭区)、界河、龙阳等4处公社44个大队遭受雹灾,受灾小麦18420亩。
  1974年4月,滕县的木石、官桥、柴胡店、张汪、东郭、南沙河、城郊等18个公社遭受冰雹袭击。冰雹大如拳头,小如山碴,35万亩麦田受灾。
  1984年5月29日,台儿庄区张山子至薛城区周营一线遭雹灾,造成农作物减产70%01985年6月10日,张汪、柴胡店交界处遭冰雹袭击,雹大直径1厘米左右,伴有大风和暴雨,历时20分钟,受灾面积6000亩,十字河村受灾最重。同年7月4日,级索、西岗、鲍沟、张汪等8个乡镇先后降冰雹,历时50分钟。雹最大直径4厘米。
  枣庄市冰雹天气一般出现在春、夏、秋三季间,4月至6月是冰雹集中期。滕县集中在6月份。枣庄市区以南多集中在4月份,最早出现在4月上旬,到9月下旬为止,个别年份10月份仍有较严重的冰雹出现。冰雹一般为豆粒大小,直径为5至8毫米,最大直径5厘米左右,个别年份曾降直径10至15厘米的冰雹,危害严重。
  枣庄市山丘地带降雹较多,平原洼地降雹较少,一般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呈线状移动降雹,当地群众总结为“雹从西北来”,“雹打一条线”。
  第五节虫灾1538年(明嘉靖十七年),滕县飞蝗蔽天,害稼。翌年,蝗虫害稼尤甚,室庐床榻皆满。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峄县大饥,前此旱、蝗频年,民掘草根剥木皮,皆尽。父子相食,白骨纵横。
  1664年(清康熙三年))6月,夜,滕县忽闻空中流水声,飞虫蔽天而至。
  1671年(清康熙十年)秋,滕县土蚕伤禾稼。
  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滕县蝗灾。
  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秋,滕县飞蝗蔽天。
  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峄县蝗灾。
  1744年(清乾隆九年),滕县蝗虫蔽天。
  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滕县麦被虫害。
  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峄县早,有蝗。翌年5月,虫害稼,虫生食禾苗殆尽。
  1802年(清嘉庆七年)夏,峄县大旱,飞蝗蔽天,食禾豆几尽,邑大饥。翌年夏,弥月不雨,蝗败稼。
  1805年(清嘉庆十年)夏,滕县飞蝗蔽天,食生草皆尽。7月,峄县蝗。
  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夏,峄县蝗,是岁麦苗尽枯,蝗自西南来,平地深半尺,所过谷菜皆空,人多流亡。
  1821年(清道光元年))9月,峄县缕蛔生食麦。
  1825年(清道光五年),滕县虫五色,食禾穗殆尽。
  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夏,滕县蝗。7月大水,有蝗。翌年6月,峄县蝗。
  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秋,峄县蝗。翌年夏,大旱,蝗。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峄县虫害稼。
  卷四自然环境志167虫青色,食谷几尽。
  1843年(清道光二十五年)夏,滕县谷将实,虫自叶生,食叶俱尽,穗搞不实。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6月13日,滕县飞蝗过西南境,害禾。峄县有蝗,蝗多颇伤禾稼。
  1856年(清咸丰六年)春,峄县大旱,蝗败稼。秋早,虫害稼,食豆苗几尽。
  1857年(清咸丰七年)夏,峄县早,蝗蜿生,败禾稼。
  1875年(清光绪元年)秋,峄县虫败稼。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秋,峄县虫伤稼。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7月,峄县虫败稼。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夏,峄县蝗败稼。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6月,峄县蝗伤稼,7月蝗子复生,遍野黄豆角内生虫,减收。
  1920年,滕县飞蝗过境,所袭之地作物被吃光,有百姓靠食野菜树皮活命。
  1921年,滕县蝗灾。
  1923年,滕县高粱生蚜虫,林叶殆尽,后又生花盖虫,减产一半。
  1928年,峄县受蝗虫灾害。
  1938年,滕县蝗灾,失收。
  1939年,滕县受地下虫害,高粱受灾20万亩。
  1941年,滕县春早,蝗灾。人食树皮,草根殆尽。
  1942年7月,滕县蝗虫遍野,谷禾、芦苇几被吃光。大饥,米昂贵,集市抢粮,饿9载道。
  1943年,峄县、滕县受蝗虫灾害,峄县农作物被啃食殆尽。
  1944年,峄县蝗虫灾害。
  1949年夏,滕县谷子生虫灾。
  1950年夏,滕县、峄县发现蚜虫,花生、高粱、豆子等作物减产。
  1951年7月,滕县发现蚜虫,棉、烟、麻、花生受害。薛城区出现地下w虫,麦苗受害面积99万亩。
  1952年7月,滕县蚜虫、五色虫相继出现,蔓延甚广,高粱、花生、棉、烟等受害甚重。
  1953年春,滕县先后出现金针虫、土蚕、蟒蟾、蚜虫、高粱白蝎虫等。
  1954年春,滕县出现红蜘蛛、地下虫。
  1955年春夏,滕县发生臭蝙虫、高粱五色虫、玉米钻心虫等虫害。
  1959年,枣庄市大面积虫灾,达46.6万亩。滕县有9个乡、镇受灾。国家派飞机前来灭蝗。
  1963年,枣庄市发生缕姑虫害,面积达80万亩。
  枣庄市近百年来发现的蝗虫种类有:东亚飞蝗、尖翅蝗、花尖翅蝗、小车蝗、短星翅蝗、黑背蝗、笨蝗、稻蝗、负蝗、棉蝗、沙拉子蝗等,计11种。自1959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虫灾之后,经过群防群治,蝗虫灾害逐年减少。其他比较严重的虫害有:地下害虫蟠姑、蟒赠、金针虫等,其中以蟒蜡危害最大。小麦红蜘蛛是一种常发性虫害,自建国以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一般年份受害面积在30至40万亩。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