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土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52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土壤
分类号: S15
页数: 5
页码: 193-197
摘要: 本市土壤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黑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占全市总面积的79.59%0枣庄市土壤类型分布情况表卷四自然环境志133(续表)第二节土壤分布土壤垂直分布。
关键词: 土壤 土壤类型

内容

本市土壤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黑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12个亚类,29个土属,80个土种。土壤总面取为5213874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9.59%0枣庄市土壤类型分布情况表卷四自然环境志133(续表)第二节土壤分布土壤垂直分布,山地和丘陵多为砾质棕壤性土和褐土性土。近山阶地多为厚层洪积棕壤或褐土。山间谷地多分布褐土。交接洼地或滨湖洼地,多为砂fi0f黑土和潮土。山前平原多为潮土、棕壤、潮褐土、潮棕壤。河滩高地和缓平坡地多为潮土。河间浅平洼地大部为粘质潮土。棕壤土棕壤土类分布全市,北部和中部地带棕壤较多。与褐土类成复状分布。成土母质为残坡积和洪积物。剖面特征通体为鲜棕色和棕褐色。无石灰反映。分为棕壤、潮棕壤和棕壤性土3个亚类,包括酸性岩坡洪积物棕壤、非石灰性砂页岩坡洪积物棕壤、酸性岩洪冲积物潮棕壤、酸性岩残坡积物棕壤性土、基性岩残坡积物棕壤性土及非石灰性砂页岩残坡积物棕壤性土等6个土属。棕壤土类质地粘重,通气性差,土层深厚。一般在1至2米以上,PH值在6左右。目前除部分用于林果生产,大部分已垦为农田。棕壤总面积为790858亩,其3个亚类分布情况为: 棕壤性土亚类,当地农民称石渣土、岭砂土,有323796亩,占棕壤总面积的40.94%0主要分布在山亭区、市中区、薛城区和滕县。
  其质地粗,土层薄,肥力低,水土流失严重,是棕壤土类生产性能最差的亚类。适宜种花生、地瓜和杂粮,产量低而不稳。该亚类又有3个土属4个土种。棕壤亚类,俗称黄土或黄粘土,有403156亩,占棕壤总面积的50.98%。主要分布在山亭区、市中区、薛城区和滕县。其质地较细,土层较厚,肥力较低,水土流失较轻,生产性能较棕壤性土亚类好。该亚类又有2个土属9个土种。潮棕壤亚类,俗称黑黄土或油黄土,有63906亩,占棕壤总面积的8.08%。主要分布在滕县、薛城区的山前平原低平处。其表层质地适中,肥力较高,生产性能在棕壤中居首位。该亚类又有1个土属3个土种。揭土褐土土类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的山体及山体周围的山间谷地、山前倾斜平原上,缓坡及低洼地片周围也有分布,面积为3072711亩,为全市面积最大的一土类。褐土土类成土母质主要由石炭岩、钙质页岩的残坡积物、洪积和冲洪积物发育而成。典型的褐土剖面通体呈黑褐色或棕褐色。通常有耕作层、淀积粘化层和钙积层3个层段组成。
  由于表层粘粒通过淋溶作用而下移,中部淀积粘化层较明显,心土层较粘重。底土层中常发现散布的小型石灰结核。该土类呈中性至微碱性,PH值在7至8左右。褐土区一般水源缺乏,干早威胁较大。有机质含量低,氮磷贮量不足。早春地温回升快,易出现后劲不足现象。褐土土类分褐土性土、淋溶褐土、潮褐土和褐土4个亚类,包括钙质岩坡洪积物褐土、钙质岩坡洪冲积物淋溶褐土、红土母质淋溶褐土、红黄土状母质淋溶褐土、洪冲积物潮褐土、非石灰性洪冲积物潮褐土、钙质134枣庄市志岩残坡积物褐土性土、砂页岩残坡积物褐土性土等8个土属。褐土性土亚类,全市面积862217亩,占褐土总面积的27.97%,是褐土类生产性能最差的一个亚类。其特点是粗骨薄层,耕层多砾石,剖面发育不完全,无心土层,表层以下为半风化的母岩,蓄水保肥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该亚类在全市各区县均有分布,有2个土属3个土种。淋溶褐土亚类,全市面积为1313816亩,占褐土总面积的42.65%,主要分布在峰城区和山亭区。该亚类是介于褐土与棕壤之间的过度性土壤,所处地形较高,地下水位较低,在土体下部有明显的铁锰结核与胶膜。
  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其结构为棱柱状。该亚类共有4个土属15个土种。褐土亚类,全市面积为80838亩,占褐土总面积的2.62%。主要分布在滕县和峰城区。该亚类处于淋溶褐土之下,潮褐土之上,剖面为褐色,在一米土体内有不同的石灰反映,有的尚有新生体(假菌丝体),呈中性至微碱性。肥力较高,有1个土属3个土种。潮褐土亚类,全市面积为823945亩,占褐土类的26.74%。主要分布在台儿庄区、薛城区和滕县。该亚类剖面有不同程度的石灰反应,处于褐土带的低平地区,呈中性至微碱性。底层有新生体—铁锰结核和铁锈斑纹。土层较肥沃,水源较足,无侵蚀现象,适宜种植多种作物,为全市肥沃土壤之一。该亚类有1个土属5个土种。砂疆黑土砂G"#黑土土类主要分布在濒湖沿运(河)地势平洼地区以及北部山区洪积扇缘的低洼地带,面积为662499亩。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水流动不畅,排水条件差,其成土母质为湖沼相沉积物。
  因自然历史的变化,水退成陆,在干湿交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产生了潜育化和碳酸钙淀积作用,在土体内形成上部黑土和下部砂Pi土两个基本土层,故有“黑土涝洼”之称。
  该土类一般上层无石灰性反应,底层常有石灰性反应,碳酸钙积聚明显,还可以看到铁锰结核,心土层较粘重。结核呈棱柱棱块状,结构表层覆有黑色胶膜,湿时土粘膨胀,造成通气不良,透水性能差,干时土粒收缩,造成大裂隙,跑墒快、易干旱,当地农民有“干如焦渣湿如/tiff,“英雄坷垃弄种泥”之说。但其表层经过旱耕熟化作用后质地变轻,质地有所改善。砂6111-黑土有砂01黑土和石灰性砂破黑土两个亚类,包括黑土裸露砂NP3黑土、黄土覆盖砂[P[黑土、黑土裸露石灰性砂研黑土及黄土覆盖石灰性砂碱黑土4个土属9个土种。潮土潮土俗称夜潮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滨湖洼地,城河、娜河、十字河、北沙河及峰城大沙河等河流的中下游两岸,面积664822亩。潮土是在河流冲积物、湖积物上发育的土壤,成土年龄较短,土层较深厚,剖面质地层次明显,地下水位一般在3米左右。
  该土类呈中性至碱性,PH值为7至8.50分为潮土和湿潮土两个亚类,包括砂壤质河潮土、壤质河潮土、粘质河潮土、壤质石灰性河潮土、粘质石灰性河潮土、壤质冲积黑湿潮土、粘质冲积黑湿潮土、粘质湖积黑湿潮土等8个土属18个土种。潮土亚类,面积569298亩,占潮土类面积的85.63%,主要分布在滕县、薛城区等地,有5个土属15个土种。其表层属于轻壤和中壤最多,保肥能力较差。湿潮土亚类,面积95524亩,占潮土类面积的14.37%,主要分布在滕县、薛城区等地,有3个土属3个土种。其剖面土质较粘,颜色深暗,心土和底土有可能出现灰蓝色的潜育层。表层质地以中壤居多。水稻土水稻土土类主要分布在滕县西部濒湖平洼地和台儿庄运河东段两岸的平洼地带,面积为22984亩。该土类由湖积湿潮卷四自然环境志135土和砂喂黑土水耕熟化而成。通体为均质重壤,供肥性差,保肥性好,潜在肥力较高。本地种植水稻历史较短,水稻土发育不明显,属幼年水稻亚类,包括1184黑土型幼年水稻土和湿潮土型幼年水稻土两个土属。
  第三节土壤质地本市土壤表层质地大部分较适中,以中壤面积最大,占总土壤面积的44.05%,轻壤及重壤面积均在20%以下。砂壤面积最小。中壤土分布于水稻土以外的其他土类上。阳离子代换量平均为19.3毫克当量/100克土,是一种最好的表层质地,水气协调,耕性好,适耕期长,肥水供保能力好。轻壤土分布在棕壤、褐土、潮土土类上。阳离子代换量平均为13.4毫克当量/100克土。其通气性、供肥能力好于中壤,适耕期长于中壤,但保肥蓄水能力不如中壤。重壤土分布在砂Ofitt黑土,水稻土及湿潮土上。阳离子代换量平均为24.3毫克当量/100克土。质地偏粘重,保肥力强,通气性差,供肥力弱,但潜在肥力和速效钾含量较高。粘质土的物理性况与重壤相同,阳离子代换量平均为31.3毫克当量/100克土。适耕期短、耕性差、干早时易发生龟裂,水多时又易涝,水气不协调,肥力低。砂质砾石土和壤质砾石土,分布在棕壤性土及褐土性土上,是最差的土壤地质。
  水肥含量低,保肥保水性能差,水土流失严重。
  第四节土体构型全市土体构型有薄层、中层、夹粘、夹砂、夹砂研、双夹层以及粘均质等多种类型。以厚层和深厚层土壤居多,其面积为3819832亩,占土壤总面积的73.26%。在深厚层土壤中主要障碍层次以夹粘层面积最大,占土壤总面积的41.06%,其次是粘均质占巧.5%,其他构型面积较小。薄层全市各区县均有分布,以山亭区最多。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的中上部的褐土性土和棕壤性土上。土层厚度仅有15至30厘米。中层主要分布在山丘下部的普通褐土和淋溶褐土亚类上,土体厚度在30至60厘米。生产条件好于薄层。均质型除少数乡镇外均有分布,它包括砂均质、壤均质和粘均质三种构型。砂均质主要分布在少数乡镇的河潮土及普通棕壤亚类上。这种构型耕性好,但漏肥漏水,易脱肥早衰;壤均质底要分布在稍有发育的潮土土类及潮褐土亚类上,有助于水气协调,适宜作物根系生长;粘均质主要分布在濒湖沿运(河)平洼地带的砂碱黑土、潮湿土和潮褐土亚类上。质地粘重,保肥、蓄水能力强,耕性、透气性、供肥性均差,不利于土壤水分的运行和作物根系生长。夹粘型全市各区县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褐土及棕壤土类上,砂161tI.Ht黑土和潮土也有少量分布。它包括浅位粘层和深位粘层两种构型。浅位粘层粘化层厚度大于30厘米,深位粘层一般出现在地表以下60分公左右。夹砂型主要分布在潮土土类上,以河潮土亚类为最多。因砂层的厚度及出现的部位不同,又分为浅位砂层和深位砂层两种构型。夹砂越厚,距地表越近,其不利影响越甚。夹砂Ht型主要分布在砂fi'黑土及部分淋溶褐土亚类上。砂概所处的部位不同,对作物影响程度不同,分为浅位砂fitttHt层和深位砂僵层两种构型。浅位砂碱层,因砂限层出现的部位距表土近,对作物影响很大,是该类构型中最差的构型。深位砂研层,砂flit层所处的部位较低,生产性能好于浅位砂f层,对农作物的不良影响轻于浅位砂(HtHt层。双夹层即夹粘夹砂谧型,主要分布在砂砚黑土上,一般上部为夹粘层,下部为夹砂136枣庄市志rat层。这种构型一般养分缺乏,通透性极差。
  第五节土壤容重本市土壤容量因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不同而有差异。其表层土壤容重的大小顺序是:褐土<砂(i黑土<潮土<水稻土<棕壤。表层以下心土层的土壤容重大小顺序是:砂01黑土<褐土<潮土<棕壤<水稻土。全市上壤容重有50%以上较为适宜,有少量过小,其余约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过大。
  枣庄市土壤容重统计表注:水稻土系滕县的数据。第六节土壤孔隙度全市耕层土壤总孔隙度一般在41%至58%,平均值为49.36%0枣庄市土壤孔隙度统计表第七节土壤养分全市土壤养分的基本状况为:有机质含量偏低,氮素不足,大部缺磷严重,部分缺钾,氮磷比例严重失调。有机质:全市平均为1.19%,以砂码黑土和褐土土类含量较高,大部在1%以上。
  潮土次之,大部在0.9%左右。棕壤含量最低,多在0.5-0.7%之间。全氮和碱解氮:全氮平均含量0.086%,属于偏低范围。碱解氮平均为59.7ppm,属于中等偏低水平。速效磷:全市平均为5.45ppm,最高为87.0ppm,最低不到1ppm,相差170多倍,缺或极缺的面积占65%左右。速效钾:全市平均含量为沥.0ppm,属于略低范围,但由于分布不均,高低悬殊,变化幅度较大。洪冲积粘壤质褐土、潮土、砂姗黑土及水稻土一般不缺钾,而粗砂质棕壤性土缺钾比较明显。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