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500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3
页码: 1044-1046

内容

《枣庄市市中区志》今得以成稿付梓,仰赖于“盛世修志”的大好形势,“众手成志”的指导方针,“党委领导,政府修志”的管理体制和广大修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当其时,编者对区志总体工程的施工情况作一回顾。
  组织机构:1982年建立市中区地方史志资料征集研究领导小组。至1985年,由领导小组聘请的两名离休老同志编写的《市中区概况》(一城一乡范围,1.5万字)印刷出版。其间,有17个部门和乡镇在从事区志资料征集和撰稿工作。
  1986年成立市中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迄1993年机构改革之前,共举行编委主委会10余次。主委会每年听取区志办公室工作汇报,商定召开全区年度史志工作会议,在组织发动、部署任务、调配人员、保证经费、检查促进工作各方面,给史志工作以大力支持。在较长时间内市中区的修志工作,各个部门有班子,乡镇街道有机构。
  队伍建设:1986年区志承编单位由17个迅速扩大到82个。1987年区志办公室正式、非正式工作人员增至7名,各承编单位专职、兼职修志工作者1-3名,全区修志队伍基本稳定在百人上下。区志办公室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培训会、评稿会等,提高全区修志人员业务水平。1986年8月组织40多个承编单位前往‘淄博市张店区、临淄区对口参观学习。1986—1990年举办以会代训活动5次,参加培训人员300余人次。1989—1991年,协同有关部门举办区志分志评稿会3次。1991—1993年数次提请市志办审阅区志分志稿共22卷,以面议和笔会形式提出修改意见300余条。区志办加强自身建设,1988年评聘3名区志编辑,1990年由编委会公布区志主编。全区修志队伍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工作进程:1986年区志编委会对全区修志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再发动,检1008枣庄市市中区志查督促承编单位领导、人员、经费的“三落实”,并开始将乡镇、街道的史志工作提请考评委纳入全区年度目标管理基层考核系列。这对基层提供区志所需资料和完成全区11个乡镇、5个街道的基层志稿编写,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1987年的工作重点是资料征集。C'志办公室组织工业、商业、税务、党政等部门赴济南、济宁等地外采资料,当年全区边采边编的史志资料达200余万字。区志《方言》分志稿,最早完成撰写、打印。1988年核定的78个承编单位有77个报送了志稿,区志办提出修改意见后大部返回加工。1991年5-7月,区志办公室对资料比较薄弱的8个分志稿又在市内档案馆进行资料补征工作,共查阅卷宗800余卷,摘抄可用资料2000余页,为农业、商业、党派群团、民政等分志的深度加工奠定资料基础。1992年末,区志办人员分工总纂的区志30个分志稿((80万字)大体完成,此后对稿情较差的分志稿再行加工。至1994年末,经主编全面审理加工的有22个分志,称“送审稿”,其余8个分志称“总纂稿”o1995年4月二者一并参与评审会评议。评审会对区志稿所指出的关键问题是:有的分志稿存在较突出的缺项断线问题,影响到全志整体结构的平衡;有的分志稿存有明显的分类不准、归属不当、褒贬欠妥、资料抵梧的问题。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对区志稿总体上作了肯定:“全稿贯穿区境内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这条主线”,“能够从实际出发,突出市中区特点”,“资料翔实,编纂体现出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市中区志稿是一部成功之作”。
  编纂探索:区志编纂方案中的“凡例”,明确区志是按现行区划贯通古今立志,但鉴于市中区建区晚、区划变动大、资料搜集困难这一实际情况,具体编写中便适当采取现区与现行区划内同一建置级别的区和镇进行交互记述的办法,来解决一些断线问题。记述发展,则保持记述口径的.相对统一。“凡例”最初明确,“对于境内非市中区所属企事业在有关章节末尾附以简介或名录或表格”,以分清体制隶属关系和记述主次关系,亦便于决策使用。但具体编写中,综述沿革时则对它们作了略记,有的如对城区市属零售商业,则作了详记。详记,主要因为它是城区零售商业的宾体,是反映城区人口与消费的重要成份,再者,也恰恰是对市志有关部分的补充。详或略或附,均以交待清楚隶属关系为前提,防止张冠李戴。这些实际做法,最终又归纳到“凡例”中来。作为包括市驻地的市中区,在记述中怎样涉猎城区量大·而重要的非市中区所属的事物和人物,并处理好这一方面区志与市志的关系,这是编者用心探索的问题。市中区志的编纂探索方方面编后1009面,如篇目设计与篇目调整,把握地情与展现特点,宏观与微观、事物与人物、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记述等等,在实践过程中均有所思,这里不一一赘述。
  全面修改:区志稿评审后,主编对历次评议意见进行梳理筛选,归纳形成区志稿修改意见和区志总体目次两份材料。前者列修改意见451条;后者篇目列卷由30卷改并16卷,要求卷前冠以小概述。据此修改框架和目标,遵照志书五项标准,将部分“总纂稿”作为重点,对区志稿进行了全面修改。修改中对全志补充必备资料10余万字,解决了“文化”等卷明显的缺项断线问题。修改史实、体例、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约七八千处,为历次评议提出修改意见数量的十六七倍。修改工作充分体现出与志稿评议是“举一反三”的关系。
  回顾区志编纂工作历程,深深感到编修地方志是一项艰巨的系统的文化建设工程,是熔热情、能力、道德、意志为一炉、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一项工作。方志总体工程,包括组织机构设立,修志队伍建设,编纂方案设计,编纂工作进程以及总体工程投资等,其各个方面和具体环节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哪一部分增强或削弱都会直接影响到工作质量、速度和成果。其中人才稳定、财力保证至关重要,这方面的教训极其深刻。
  《市中区志》的资料征集和编纂工作,取得业务上级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这里特向省、市史志办公室,向淄博市张店区、临淄区史志办公室、向枣庄市档案馆、党史办、文史委、博物馆,向滕州市等兄弟区市史志办公室,向支持我们工作的所有单位和个人,表示深切谢意。
  《市中区志》限于编者水平,疏漏谬误在所难免,诚望读者指出问题,以期再版或续修时纠谬补遗。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