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47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13
页码: 902-914
摘要: 餐次乡村通行一日二餐,晚上“喝汤”。早餐,又称“清起饭”,进食在八九点钟;午餐,又称“晌午饭”,进食在下午二三点钟;“喝汤”,又称“零饭”,冬季农闲,一般在晚间六七点钟吃点煎饼即可,夏季农忙,“喝汤”要到晚上八九点钟,饭菜比早、午餐还要充足些。城市居民日进三餐。早餐食品多在街市摊点购买。晚餐,因时间充裕,饭菜做得讲究。星期天、节假日,多因分居子女聚会,午餐做得丰盛。贫穷人家则吃杂粮搀和糠批、野菜煎饼。酒、糖、罐头、奶粉等消费量成倍增加。“茅台”等名贵酒,列入“特需”,由商业行政部门控制内部供应。
关键词: 民俗 生活习俗

内容

餐次乡村通行一日二餐,晚上“喝汤”。早餐,又称“清起饭”,进食在八九点钟;午餐,又称“晌午饭”,进食在下午二三点钟;“喝汤”,又称“零饭”,冬季农闲,一般在晚间六七点钟吃点煎饼即可,夏季农忙,“喝汤”要到晚上八九点钟,饭菜比早、午餐还要充足些。城市居民日进三餐。早餐食品多在街市摊点购买。晚餐,因时间充裕,饭菜做得讲究。星期天、节假日,多因分居子女聚会,午餐做得丰盛。
  主食乡村主食是煎饼、糊头(稀、饭)。煎饼习以麦子、玉米、高粱、豆子、地瓜干等单一品种或二三种搀和制作。也有为应时尝新、改变口味或为馈送亲邻而搀和、夹带一些芝麻二花椒叶、柿子、青菜或鸡蛋制作的。“揭鳌子”(刚烙制)新麦子煎饼,香酥可口,以大葱、辣椒、老咸菜佐餐,独具“枣庄小吃”风味。旧时富裕户多吃麦子煎饼、“足豆子高粱煎饼”,人们对“小康之家”饮食的称颂是“煎饼糊头不断”。
  贫穷人家则吃杂粮搀和糠批、野菜煎饼。六七十年代,农民以玉米、地瓜干煎饼为主;八十年代,则以麦子煎饼为主。糊头,人们常说“两顿不喝糊头,就不滋润”。建国前,农民多用高粱面、鲜芋头(地瓜)煮制糊头;六七十年代,多用玉米面、地瓜干煮制;80年代,多用大米、小米、绿豆或麦面、麦仁煮制。也有用面粉、‘青菜叶、少许食盐煮制的“咸糊头”。乡村主食除煎饼糊头外,还有菜豆腐,又称“渣豆腐”、“小豆腐”。
  是用青菜、野菜搀和一些黄豆掺、黄豆扁混煮而成,旧时多用“菜豆腐”渡荒充饥。现在,农村有以鲜嫩小白菜加豆枣庄市市中区志掺制作成“尝鲜”之物的。
  城市居民用面粉制作的主食,现在通常有馒头、油饼、大饼、锅贴、大角子、窝窝头、面条、面叶。另一些主食如煎饼、烧饼、缸贴、挎包火烧、包子、单饼、馄饨等,多由饭铺或摊点加工出售。建国前枣庄饭铺的高桩馒头、茄头摸摸、方酥火烧、灌汤蒸包、枣泥蒸包、鸡丝馄饨、绿豆丸子汤等,具有枣庄地方小吃风味,迄今没有完全恢复。
  副食80年代,城乡人民副食品种、副食构成显著变化。枣庄城市居民食品消费中副食比重由1980年的64.4%提高到1985年的76%。酒、糖、罐头、奶粉等消费量成倍增加。
  蔬菜类。塑料大棚、温室蔬菜栽培技术在城市郊区推广应用,蔬菜市场呈现“四季常青、均衡上市”的局面。
  1985年,城区市场粗老次菜的比重由1982年的70%下降到300o0蔬莱供应达11类80多个品种;茄果类有茄子、辣椒、甜椒、西红柿;瓜类有黄瓜、冬瓜、南瓜、梢瓜、瓤瓜、僻瓜、西葫芦、荀瓜、丝瓜;豆类有芸豆、眉豆、扁眉豆、蚕豆、毛豆、大青豆;薯芋类有马铃薯、毛芋头、菊芋、地萎、山药、山药豆;白菜类有大白菜、小白菜、花心菜、小白口、天津绿;叶菜类有芹菜、菠菜、苔菜、韭菜、韭花、韭黄、甘兰、觅菜、菜花、卷心菜、金针菜、雪里红、芫萎、筒篙、葛芭、油菜;葱蒜类有大葱、小葱、圆葱、大蒜、蒜苔、蒜苗、蒜黄;根菜类有大萝卜、四缨萝卜、胡萝卜、辣菜、撇兰(芥菜)、黄姜;食用菌类有苹菇、凤尾菇、香菇、蘑菇、草菇、珍球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猴头;水产类及其它有莲藕、莲子、萃莽、菱角、百合、海带、紫菜、石花菜、鸡头米、香椿、葫芦条、蔓蓄I'菱白、竹笋。
  肉类。汉民至今仍以食猪肉为主,其次为羊肉、鸡肉、牛肉、兔肉,再次为狗肉、驴肉、鸭肉、鹅肉等。春夏季,城乡居民有爱食蚕蛹、“姐猴,’(蝉幼虫)的。80年代,城市居民食肉结构显著变化,食猪肉比重明显下降,其它肉食量大增。城区也是回民聚居之地,牛、羊肉供应充足。
  鱼类。经常食用的淡水鱼有鲤鱼、螂鱼、乌鱼、蝙鱼、5鱼、季花鱼、姑鱼、大头鱼;非经常食用的有泥鳅、黄鳝、鳖鱼、青虾、螃蟹、河蚌、螺等。门市供应的海产鱼有带鱼、黄花鱼、鱼昌鱼、绒鱼、乌贼鱼、海虾等。80年代,鳖、鳝、蟹、螺、虾的用量增加。1984年,利用十里泉发电厂尾水余热,引放罗非鱼成功。罗非鱼肉质细嫩爽口,少骨刺,市场供应紧俏。
  蛋类。城乡人民主要食鸡蛋,其次为鸭蛋、鹅蛋。80年代养鹤鹑专业户增多,鹤鹑蛋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第十五卷民俗宗教方言美味。
  油类。城乡居民食用植物油以豆油、花生油、芝麻油为主,次为菜籽油、棉籽油。80年代,猪油、羊油等动物油渐少食用。
  果类。当地生产供应市场的果品有樱桃、杏、桃、梨、苹果、山植、石榴、大枣、板栗、核桃、柿子。七八十年代,南方蜜桔、香蕉、菠萝、抽子、橙子、草毒等源源不断地流入境内,成为馈赠亲友、看望病人的惯用礼品。
  节日食品节日食品有饺子、元宵、糖豆、月饼、腊八粥等。
  饺子,俗称“扁食”、“包子,,、“水饺”。通行正月初一(春节)吃素馅水饺,取其吉祥之意“一年内素素净净”,也含有一年之始首先斋戒敬神之意。
  少数几个饺子包藏栗子、麦鼓、硬币、红糖等物,大年初一第一个吃到它即象征有继嗣,有福气,有财气,生活甜甜蜜蜜。
  元宵,俗称“汤圆”、“汤丸”,为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节日食品。旧时普通人家以黍樱面、粘高梁面包制,馅为红糖、芝麻。富户用糯米面包制,馅为白糖、冰糖、玫瑰、五仁、豆砂等。80年代,商店及摊点供应各种花色元宵,居民自做自食者甚少。
  糖豆,为“二月二”节日食品。制作是以黄豆置锅中翻炒,然后拌糖,俗称“炒糖豆”,“炒蝎爪”,“炒虫”。预示“吃了炒蝎爪,不被蝎子蚕”或无虫害,。旧时贫家视糖豆为糕点,80年代百姓生活多半蜜不甘口,炒糖豆者渐少,逢此节城市居民或在街面炸米花或购买花生醛、虎皮豆、菠萝豆以飨儿童。
  粽子,为五月初五端阳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食品。旧时多以黍米、大枣、芦叶做粽子;七八十年代,多以江米、大枣、竹叶做粽子。城市居民在端午节往往将市面江米粽子抢购一空。
  月饼,为八月十五仲秋节食品。交农历八月,城乡市场“仲秋月饼”的旗幌满街飘摇,食品杂货店铺和摊点的酥皮、提糖(堤绛)、冰糖、枣泥、豆沙等月饼各色俱全。旧时家庭蒸制的芝麻、大枣馅面食宝塔套饼已不见。80年代商界引进广式等月饼,花色繁多,风味各异,盛极一时。迄今,酥皮月饼下还习J质地垫一方纸,年轻售货员只知为包装所用,而不知其来历是汉民族风俗中在传承元代末年“八月十五杀挞子”的信号。
  腊八粥,为腊月初八即“腊八”节日食品。腊八粥可用不同粮食及果实煮制。黍米、大米、江米、小米、a豆、栗子、大枣、菱米、莲籽、鸡头米等皆有用作原料的,腊月初八早餐食用。旧时,腊八粥往往用来舍施、互送。
  枣庄市市中区志饮料建国前,一般人家只有待客才饮酒。喝茶,平时饮用白开水或以榴叶、枣叶充茶。暑季,农民大多饮用新汲井水。农忙时,于田间多饮用土罐所盛高粱茶、绿豆茶、小豆茶。建国后,普通人家的饮料种类增加,80年代嗜饮者增多,饮料档次要求较高。
  酒类。建国前,人们多零沽土法酿制的花酒、原酒、二锅头。煤矿工人因职业上的需要,喝酒的人较多。60年代,城乡人民一般饮用瓜干白酒,“山东白干”、“景芝白干”、“兰陵白酒”、“兰陵美酒”在鲁南为名酒,城市凭票或高价供应。70年代,农民一般用瓜干到酒厂换酒饮用。其间城市凭票供应的品种增多,有“洋河大曲”、“双沟大曲”、“曲阜老窖”、“威海二锅头”、“口子酒”、“台儿庄大曲”等。“茅台”等名贵酒,列入“特需”,由商业行政部门控制内部供应。80年代,各种酒敞开供应,人们消费习惯从饮用高度白酒转向低度白酒和啤酒,红白葡萄酒、黄酒、“郁金香”、“竹叶青”等甜酒消费量增加。“青岛啤酒”供应紧张,滕县“荆泉”、薛城“南极洲”啤酒充斥市场。舞厅、茶座出现舶来品“威士忌”。
  茶叶。七八十年代,多数人饮茶已成嗜好,并讲究茶叶质量、品种,“旗枪”、“龙井”、“茉莉”消费量较大。’ 其它饮料,如矿泉水、椰子汁、橘子汁、可口可乐等渐渐进入居民家庭。
  老人、儿童平日饮用牛奶、羊奶、奶粉、麦乳精者增多。
  口味旧时俗谚:“要拉(解)馋,辣椒盐。”口味尚咸、辣、香、油重、脂肥、味浓。8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口味转向略咸、微辣、清香、少脂、味淡。
  宅居村庄、街道境内村庄名子尾字有“村”、“庄”、“屯”、“楼”、“沟”、“河”、“桥"、“泉,,、“埠”、“湾"、“湖"、“山,,、“岭”、“宅”、“子”等。I日时村庄房屋布局,家族房屋多毗连,有“屋搭山,地连边”之说。异姓房屋多由巷路相隔。村庄正房坐北朝南。村庄道路一般狭窄,仅供牛、马车辆往来。村头多有水井、菜园、碾盘、小庙。山区村庄,房屋依山势盘旋错落,路巷迂回。七八十年代,结合治山治水,新建部分村庄,按照规划建造行列式住房和道路、用水等公共设施。境内旧村房屋普遍改造。
  旧时枣庄城区街道短小狭窄,房屋低矮,住宅杂乱,车辆拥挤,煤屑飞扬。80年代,枣庄城区形成8条城市交通干道,干道划分出工业、商业、文化、住宅等重点区域。1985年房屋建筑总面积为1949年的65倍,楼房林立,设施配套,成为鲁南重要工业城市。
  第十五卷民俗宗教方言院落建国前,农村大家富户以四合院为单元,数院相连,俗称几进几出的院子,族人相聚而居。一般人家,常见院落也是四合院格局,院内北屋为正房,俗称“主屋”,两端留“风道”。
  前方两侧设配房,略矮于主房。南屋与主房相对,多为三间。居中一间为通道,俗称“过洞”,作为门户的称“锁壳大门”。在“过洞”两侧开门的房间,称“耳房”(豪门富户多于耳房安置门勇、长工)。正房其山墙与院墙衔接的,称“露旋屋”。正房门前左侧设香台,为年节祭祀用场。茅厕设院内东南角,旧时有以“登东”代替上茅厕之说。
  六七十年代,农村院落内多不建配房,锅屋、猪圈、鸡舍、茅厕位置依旧俗。正房对面院墙开门称“大门”。“大门”多建门楼,以壮观瞻。门楼为三擦起脊墙柱式,复瓦或苫草,两侧加檐板,涂油漆。门内影壁墙绘制山水油画或书写“福”、“寿”字样。80年代,农村更重视发展“庭院经济”,一般饲养家畜家禽,有的养殖鹤鹑、肉鸽、蝎子、土鳖、甲鱼、蘑菇、银耳、木耳等发财致富。城市院落内,1966年家庭厕所普遍拆除,代之以庭院外的新建公共厕所。70年代,城市厂矿居民多住公排房,房前通道往往自行间隔成狭小院落。80年代,枣庄城区建有数处3^-5层楼群的居民住宅小区,统一建造小区环境公共设施,城市住宅院落多栽植观赏花木。
  房屋40年代,枣庄镇(含枣庄矿区)楼房、瓦房、草房的间数比重为10比37比53。楼房主要分布在矿区和“洋街”,建筑形式多为二层砖木结构,起脊小瓦屋面。草房建筑,一般为三间,结构形式五擦二梁或一梁一夹山,前墙两窗,门留中间。屋面林秸作把子,苫盖麦秸或山草。墙体用草泥挑起或土坯垒砌。门沿窗口用砖石镶嵌的,称“提门提窗,’l外山墙包砖、泥灰压脊掩山的,称“稍绊子”;檐边3行瓦及山墙掩瓦的,称“罗汉顶”。山区的“罗汉顶”多以薄石板代瓦。瓦房,起脊屋面,传统用两层青色的小瓦(俗称“鱼鳞瓦”)反正拢扣,也有用一层的,称“反毛鸡”。里层为椽子笆砖。官绅富户为兽头瓦当,青砖墙体,条石作基,穿钉通鉴过墙石。普通瓦屋为土坯墙,四角用青砖砌垛的称“四提篮”;半腰土坯砌擎梁砖垛的,称“腰里穷”。门窗为9-11根硬木格权窗户,黑漆红牙双扇板门。50年代,乡村建房多草房,沿袭旧制,构造低矮。60年代,砖墙、大板陶瓦或水泥方瓦房屋出现。三间正屋,始兴两门一窗或两端山墙上方开有气窗。70年代,建房时尚青砖到顶大瓦屋面,基石增至一米,外墙水泥勾缝,内壁草子灰平抹,三合一灰土枣庄市市中区志铺地;时兴玻璃门窗,套间开后窗,嵌防盗钢筋。80年代,城乡居民建房热升温,砖混结构房屋增多,或为“一头沉”、“两头沉”出厦平房,或为遮阳板阳台全封闭两层楼房。内墙涂料饰面,彩色墙裙,外墙刮沙或镶嵌瓷砖,大玻璃门窗,水泥抹地,或地板漆、地板革装饰。
  居住传统正房面南,称“堂屋”,多三间、“一明两暗”式。中为“当门”,是会客或就餐处;东为上房,为长辈住处;西为未成年子女住处。东西配房,作儿女婚娶析居之用。60年代,成婚之后即分家者增多,新建堂屋多为三间两门一窗,西间由夹山墙隔挡,独立开门,供小夫妻居住。传统室内布置:在堂屋明间北墙前安放条几、八仙桌,左右置坐椅。正上方挂中堂、对联,东西墙面悬镜框、条幅或年画。堂屋暗间为住室,普通人家置雕花面子床,富有人家为“顶子床”,附带脚踏和床头几。
  而旧时贫家一室多用、不分内外、无桌无床者,不为罕见。
  80年代,城市居民多住楼房套室,厨、厕、厅、水、电、气等设施配套。
  长辈居室向阳。组合家俱和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成为家庭常备之物。许多家庭注重在客厅点缀花卉、盆景和壁镜、壁灯等装饰品。
  服饰服装清末民初,平民多穿着白、黑、兰、褐色纯棉粗布服装。男子春秋穿着大襟长圆领褂子,直档宽脚裤子;冬穿棉袄裤,老人习J质束外腰,扎裤腿。绅商富家穿长衫长袍,外罩马褂。
  马褂分大襟、对襟,长度不过脐,左上缀衣兜。衣料为绸缎或舶来“洋布”。女子装束为掩膝大襟褂子,襟、领、袖边口镶花边,直档肥裤子,扎高腿。贵妇及大家闺秀穿绸缎旗袍,有长袖、短袖、开权、不开权之分。女子及儿童衣着色彩稍多,常见的有红、绿、蓝、雪青、玉白及蓝白两色印花。
  30年代,男装一般为对襟褂,布结五对排扣,对襟下摆各一明兜,有的左胸前加小兜。时兴小棉袄、撒腿裤。
  城镇师生、职员,渐着中山装、学生装。
  女衣仍右枉,以掩臀部为宜,亦撒腿裤。城镇街面、学校,偶见青少年女子穿着百褶裙、单衣裙的。其间机织棉布渐多,但乡村居民成衣仍以土织粗布为主。大多贫穷者仍是“灯笼裤,补丁衣,开花袄”,与矿区资本家、高级职员的西装革履形成鲜明对照。
  50年代,衣料渐以机织布为主,花色增多。穿着呢绒者甚少,1953年枣庄镇呢绒销量不足50米。一般居民仍是男对襟、女大襟的中式传统服装。
  工作人员,男穿四兜蓝干部服,女穿列第十五卷民俗宗教方言宁服。冬季,男女工作人员皆时兴穿着列宁服短大衣和苏式大衣。六七十年代,青年以穿军装、中山装、国防服、学生服及工装为入时,栽绒或裘皮毛领小大衣流行。
  “文化大革命”初期,青年男女多穿着绿色军装,腰外束皮带。女青年穿着花色衣、裙则被视为“封、资、修”而不敢出入闹市。中期,风行银灰色服装。后期,时兴灰色茄克服、蓝色工装,浅彩色上衣开始出现。男性老人多中山装、干部服,灰蓝色调依旧。60年代初土织布绝迹,人造棉布始有销售。70年代“的确良”、“涤华”、“涤卡”、“涤纶”面料盛行。衣着纯棉布料减少,但棉绒成衣裤增多,冬季青年愿着绒衣而不穿棉衣。
  80年代,青年服装色彩浓重、绚丽,款式新颖、多变,面料多样、趋于高档。男装讲究端庄挺括或潇洒飘逸;女装一度崇尚紧身吸腰,线条毕露,显示轻盈而含蓄、端庄而秀丽的风范。夏季,青年服装一度以柔、滑、轻、薄、透、宽、大、肥为时尚。西式女短裤、短裙、连衣裙、旅空衫盛行一时。多色镶条、嵌块、拼结或加印外文字母、汉语拼音的青年、儿童服装,充斥成衣市场。春、秋季,曾以马夹、羊毛衫为时髦。喇叭裤、摇摆裙套、月光裙套,或崭露头角,或风靡一时。男女西服、牛仔装,由城市幅射到农村。冬季,面包服、滑雪衫、茄克衫、羽绒服、风雨衣及猎装次第出现。机关、事业人员多穿着雪花呢大衣、短大衣,市面翻毛裘皮、人造毛女大衣一度走俏。季装穿着,旧时有“寒衣晚脱、秋装迟着”和冬装比夏装讲究的习俗,称之为“捂春晾秋”、“笑寒不笑夏”。80年代青年中,常见其季装早着的“迎时”心态,“二八月里乱穿衣”更为突出。老年男性服装,仍多中山装、干部服,渐兴茄克服。老年女性翻领对襟有机玻璃纽扣服装流行。一般农村老年大襟衣着偏少,但山区偏多。
  80年代衣料品种繁多,锦纶、晴纶、涤纶、中长纤维、棉麻混纺、丝绸、毛呢、涤盖棉、人造毛哗叽、弹力呢、给纹呢、格子呢、花呢、闪光线呢等不同质料、面料的服装及布匹,任消费者选购。纯棉布料却见稀少。1985年,城市居民各种布人均消费9.55公尺,比1980年增加1.32公尺,人均消费总量中纯棉布减少2.79公尺,各种化纤布增加2.15公尺。
  发型清朝,男子剃光前顶,脑后留辫子,婴童留“偏毛”、“冲天杆”。民国初年,老翁将辫子盘在帽子里,或剪短成为“披散毛”,枣庄流传“带着辫子不好混,剃了辫子怕张勋”(张勋复辟时)的歌谣。民国年间,城镇中青年男子留分头,俗称“洋头”、“分丝头”,知枣庄市市中区志识分子多“大背头”,乡村多平头或光头。男童留囱毛,女童留马蹄盖,扎小辫或梳“量髻”。少女,城镇多双辫垂肩前,乡村多单辫垂背后。嫁女,盘圆髻于脑后,网发、开脸。老妇给“疙歇”0老翁光头留须。
  建国后,1950-1953年,少年学生流行“一边倒”发型。50年代,城镇妇女多留齐肩短发,少女多扎双辫垂于背后,长过臀部为“时髦”。60年代初期,吹风、烫发风靡城区。“文化大革命”初期,烫发、发髻、大辫子在“红卫兵”破“四旧”中革除,中老年妇女皆剪短发,少女只扎“羊角辫”、“刷帚把”。
  “文化大革命”后期,嫁女或留辫子或剪发,婚否无别。70年代后期,社会男青年时兴蓄长发留短须,亦有学东洋、剃光头的。女青年烫发流行,云海式、叶瓣式、滚翻式、翻翘式、童花式、夏凉式等各种发型,竞相媲美。.机关、学校则多见朴素的分头、平头和短发。80年代,烫发降温,长短辫不见,以减少梳理层次的发型为时尚,男女发型长短差距缩小,出现男女不分的现象。女青年有些是齐眉宽刘海短发,显得庄重文雅,有些是披肩长发,显得潇洒飘逸,发型的“东洋”、“西洋”风格鲜明。
  佩饰传统佩饰,女童常饰耳环、耳坠、手镯、红头绳;少女常戴发卡、戒指;嫁女梳网子头,插银替,带银链;少妇花帽勒饰玉斑、玛瑙;中年妇女顶戴的“川壳子”上饰顶替、对答、替花子;老妇饰耳环、戒指、手镯。男子婚前常佩带作为定情、订婚之物互赠的戒指;婚后束扎新娘制作的绣花布腰带,佩青布香囊。老翁带戒指、斑指,腰系玉块、玉牌或附带胡梳子、耳挖子。还常见老翁将早烟袋系在腰间为饰,烟袋多是翠玉烟咀,白铜烟锅,细长斑纹竹管连带火镰夹子和皮烟包。老农则多将核桃枝烟袋插在腰间。
  建国后,50年代,男青年以胸挂布套、线套钢笔,腰佩匙链小刀,手携书本为入时;女孩多以彩色铁皮发卡或“瓦拢”为头饰。60年代,人们以携带彩色塑料的或人造革的提包、背包、钱包和尼龙网兜上街购物或出外旅行为入时。“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普遍在胸前佩带毛主席像章、毛主席语录牌。70年代后期,城乡出现国产手表热及舶来电子表热,继以佩戴平光镜、茶色镜为时尚。城乡女青少年普遍用彩色皮筋、塑筋扎头,由此派生出佩带的门匙、车匙练缀彩色塑筋编织物,如十二生肖、金鱼、蝴蝶、青蛙、蝗螂、玉米穗、牙葫芦、莲蓬等,并相互为赠、为争。80年代,进口高中档手表和国产名牌手表,如日本“西铁城”表、瑞士石英表、“上海”牌表等,取代普通电子表。传统的小金银首饰复兴,女市民佩第十五卷民俗宗教方言带戒指、耳环、项链的增多。旅游、游乐活动增加,青年以提收录机、携照相机、戴太阳镜、撑折叠伞过市、出游为荣。
  帽巾清末及民国年间,婴儿戴红绿色无顶帽圈。幼童春秋戴莲花凉帽、帽圈绣荷花、莲蓬、胖娃娃,取“连生贵子”之意。冬戴虎头帽,额绣“王”字,后托飘带,下坠铜铃。成年男子戴瓜皮帽、毡帽、棉线帽。瓜皮帽为硬壳帽,俗称“帽壳子”。帽顶疙瘩及帽壳面料因事、因穷富而异。帽顶疙瘩喜事为红色,丧事为白色,一般为青色,富有者多缀珍珠、宝石;帽壳面料普通为青色布料,讲究的有缎、纱、绒等。毡帽、线帽为青色、灰色、古铜色。30年代,巴拿马式、铜盆式硬毡礼帽和火车头式棉帽、皮帽兴起。旧时乡村成年女子带花帽勒、“摩护”,老年以青色棉纱斗纹方巾包头;城镇成年妇女部分戴倒罐形平绒帽。
  建国初期,瓜皮帽、礼帽很快被解放帽、A角帽代替。冬季男子多戴火车头帽和带檐护耳棉帽。火车头栽绒帽出现街头。60年代,青色平绒倒罐帽在城市中老年妇女中普及,而乡村老年妇女仍顶戴青色“包头”。“文化大革命”期间,时兴黄色解放军帽,老少一色。70年代,男子黄色的确凉军帽、蓝色的卡解放帽和女子宽布檐斗笠帽盛行。城区中老年妇女多戴手织花蓝线帽。幼儿机制小花帽品种增多,而传统手工工艺制品罕见。农民夏季带的“席甲子”(林、苇、竹蔑制作的斗笠)渐被宽边草帽代替。80年代,成年男子中流行鸭舌帽,老年以戴粗、细毛料解放帽和“一把稽”毛线帽为主。火车头栽绒帽少见。青年女子以戴针织花帽为时髦,尖顶绒球花帽、半卷檐花帽、平顶花帽等品种花色繁多。夏季,带有醒目标记的各式遮阳帽、太阳帽、轻便草帽,在男女青年中风行。
  民国年间,绅士、商人、职员、教师多使用围巾。60年代,青年男子多围长条花格围巾,妇女则多顶戴针织彩色方巾。70年代,女青年多围戴彩色绒毛长围巾,随后,彩色纱巾风行城乡。80年代,青年围戴围巾者逐渐稀少。城区中老年多使用棕色、灰色或青色毛线长围巾。
  鞋袜民国年间,鞋袜制作农村靠家庭手工,城镇靠作坊手工。有钱人穿的鞋袜,是从商店购买的“广货”。男女童,常穿猫头鞋、虎头鞋或猪头鞋。
  男青年,穿“单脸”或“双脸”圆口、方口布鞋。乡村,特别是山区,农民多穿“铲鞋”,其鞋帮厚实,鞋头上卷为三角形。
  雨雪天,人们常缚高跟木屐或穿油鞋。
  女鞋鞋脸,制作绣花或割花(两鞋脸对绣,然后割开)。新娘鞋脸前面缀彩色绒球。妇女鞋内多加套鞋,俗称绣花软枣庄市市中区志鞋。30年代,城镇橡胶底、皮革底布鞋增多,黑白色“力士”鞋流行。40年代,“回力”鞋(俗称“弹簧鞋”)出现,栗色翻毛皮鞋、大纹皮鞋、轮胎底皮鞋为时尚。雨胶鞋渐多。建国后,50年代乡村仍以家庭自制鞋为主;城镇盛行黑白“力士”鞋,矿区少数职员穿皮鞋,青年女子中流行白布厚底、方口青布帮带撵的“解放鞋”。60年代,机关、企事业人员穿皮鞋者渐多。青年人以穿白色、蓝色田径鞋为俏。农村姑娘多穿蓝、青色方口带撑布鞋,绣花鞋消失。农村壮年男子爱穿黄色帆布、塑胶底劳动鞋。
  城乡黑、棕色塑料凉鞋兴起,风行一时的木拖屐为其取代。70年代,塑料凉鞋式样翻新,高跟皮鞋出现,棕红、奶油色皮鞋流行,尖头三节皮鞋为时尚。
  黑色宽头皮鞋为城市老年喜爱。雨水鞋、靴在乡村普及,而传统木屐及“毛窝”(蒲草、麻、棕编织物)渐少。80年代,男青年尚尖头窄帮风眼护盖皮鞋,鞋跟渐高。女青年的皮鞋、凉鞋、布鞋、托鞋皆以高跟、半高跟为入时。女式高跟皮靴流行,雨胶靴花色繁多。男女合成革凉鞋风靡。旅游鞋、霹雳鞋刚一投放市场,即受到欢迎。宽头皮鞋、宽头皮凉鞋和塑料凉鞋被人冷淡,穿着渐少。但“劳动鞋”在农村,尤其山村,仍受劳动者欢迎。
  袜子,民国年间乡村家庭用布缝制的有单袜、夹袜、棉袜之分。缠足妇女多以裹脚布代袜。建国后,50年代城镇穿着机织线袜的渐多,乡村多穿自纺棉线手摇针织袜。男袜为白、棕色,女袜为浅灰或雪青色,皆补缀袜底。待嫁女子多在袜底上千缝百钠,绣成花纹图案或吉祥字样作为定情之物。60年代,机织粗细线袜普及,手摇针织袜淘汰,细纱白袜一度流行。70年代,出现弹力尼龙袜和锦纶丝袜。80年代,袜子花色品种繁多,尼龙底棉纱针织袜倍受欢迎,女长筒肉色尼龙丝袜流行,青色丝袜风行一时。
  器用炊具炊具主要有锅、刀、铲、勺、盆、笼、单、鳌、缸。旧时蒸馏食品,用竹制或林筵穿制的单盘;如今多数家庭使用双层钢精锅单盘。旧时淘粮食、洗菜,用林筵勒制的单筐(俗称“鳖盖”)、筑篱;如今多用铁筑篱、竹筐或彩色塑料淘菜筐。旧时炉灶多为烧柴烧炭锅框,配置风箱,或为烟筒炉灶;如今城市居民多数使用煤气灶,少数使用液化气灶或燃煤灶,乡村大多使用节柴、节煤灶。旧时做饭做菜只用大小两口铁锅;如今大小钢精锅在城乡普遍使用,少数家庭还备有平锅、高压锅、“电饭煲”、炒瓢等。刀、铲、勺不锈钢套具商店有售,常成为建立小家庭的礼赠口口口。
  第十五卷民俗宗教方言餐具碗、筷、盘、碟、匙,家庭习惯于春节之前添置。旧时,富裕人家有多套描金细瓷餐具及乌木筷、象牙筷、银筷等;贫穷之家用的是大小黑粗瓷碗或粗瓷大白碗,山区多用黑瓷大海碗,俗称“窑老黑”。如今,城乡普遍使用素底薄壁白瓷碗,描金烤花细瓷盘碟。在食堂集体就餐人员,常用铝饭盒、搪瓷饭盒、搪瓷碗、大口径搪瓷缸、不锈钢或铝合金汤匙等餐具。城区新婚家庭,大多购置或接受礼赠成套细瓷餐具。西洋餐具、火锅、象牙筷商店有售,但寻常居民家庭使用者甚少。
  饮具民国年间,烧水用铜壶、锡壶、铁皮壶、黑色大沙壶。冲茶用提系或带把白瓷壶、红陶壶、紫砂壶、黑沙壶,配用陶瓷小茶碗,而贫穷之家常用饭碗代茶碗。普通居民没有保温瓶,冬季将盛开水瓷壶卧置麦草编织的茶囤中,外裹棉绒或棉籽保温。60年代,镀锌铁皮壶、钢精壶多为城市居民使用。
  保温瓶进入城乡居民家庭,农村多用竹壳保温瓶。饮茶普遍使用端把瓷壶及厚壁粗瓷茶碗。70年代,盛行铁棍壳、塑料壳保温瓶。印花全铁皮保温瓶在城市居民和乡村陪嫁中逐渐兴起。
  8。年代,铁权壳保温瓶消迹,气压式保温瓶、大口径保温瓶入时。茶具,商店供应细瓷、紫砂、高温玻璃套具,品种繁多。夏季冷饮套具进入城市居民家庭。
  酒具,旧时酒壶多为铜锡制品,酒杯多为粗白瓷小酒RL-;如今多玻璃酒瓶或黑褐釉古式陶瓷酒瓶代酒壶,少数使用长颈带把描金烤花细瓷酒壶及配套碗型细瓷酒杯,城区时兴大小高脚玻璃酒杯和玻璃啤酒杯。
  卧具旧时,富裕人家使用雕花顶子床,棕屉、皮屉、麻屉屉子床或钢丝床,铺垫棉、毡、棕、狗皮褥,撑挂罗纹帐。贫穷人家使用简易木床,俗称“耙光子”床、“五道撑子”床,铺垫草苫、林席或苇席,还多无床而搭成豆草或麦草地铺的。传统小儿卧具为元宝型麦草睡包。如今,乡村老人还习用雕花面子床,城乡使用高低木板床、钢制双人床或棕屉床。坐卧两用沙发床、席梦思床以及床罩和被罩,在城区新婚家庭中流行。尼龙蚊帐、绸缎被子普及,少数人使用鸭绒被,普通中老年人习惯使用棉被。
  家具旧式家具主要有八仙桌、条几、三抽桌、二抽桌、板箱、橱柜、太师椅、大小马机、盆架之类。用料多榆、槐、桐、柳木,漆枣红色大漆。建国后提倡“勤俭持家”,五六十年代城乡居民多不重视家具添置及摆设。“文化大革命”期间,1973年城区厂矿企业及事业单位处于半停产、停工状态,出勤不出力或“点卯”即回的情况严重,职工打家具风随之兴起。70年代,居民添置大件家具常见有镶镜大衣橱、菜橱、高低橱、书橱,木料坚实厚重,多漆黄色或褐色。水泥制作的家具如条几、饭桌一度进入村民家庭,因笨重粗糙很快被淘汰。80年代,南方木工涌入境内,纤维板、三合板、五合板取代一般木板板材,桐木板广为使用。家具用材轻便,做工精细,风格典雅,色调明快。
  钢木、钢玻璃、竹、藤各种质料的家具进入居民家庭,蜡壳板组合橱柜和各式组合沙发始一露面即颇受青睐。电器家具陆续进入城乡居民家庭。城市居民生活用品购买力投向,由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老三件”转向收录机、洗衣机、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新五件”。
  家庭日常用具,如照明灯,由旧时的捻子灯、煤油灯、罩子灯、马灯,改用为如今的日光灯、吊灯、壁灯、台灯、吸顶灯等各式电灯。汲水用具由旧时的木桶、瓦罐、勾担、井绳、大水缸,改用为如今的自来水管、白铁桶、塑料桶、小水缸,乡村亦多自建水塔供水。盛装杂物和粮食的传统器具,如粪箕(俗称“叉头”).子、挎篮、筐头、煎饼筐、“拍子”、“囤子,,、“折子”、瓦缸、沙缸等,迄今乡村仍多沿用,器具制作的原料如荆条、麦秸、林秸、林筵、陶土、瓷土及制作工艺均无多少变化。城市居民多用布袋、小沙缸、塑料桶、塑料袋存放粮面。家庭盟洗用具,由旧时的土陶、陶瓷盆改用为搪瓷盆、塑料盆或铝盆。80年代,室内装磺装饰用品、电子乐器、遥控智力玩具等高档商品,颇受群众欢迎。
  行具民国初年,临枣、台枣铁路建成,境内始通火车。30年代,临沂有长途客运汽车通往枣庄,日发二三辆。
  民国年间枣庄镇多黄包车。乘坐火车、汽车、黄包车者多绅商富户。平民百姓外出靠步行,乡间老弱妇孺多乘坐木轮畜力车、手推车或骑驴。50年代,城乡居民远行乘坐火车和长途汽车,近途行具有地排车、胶皮独轮车和马车,机动三轮客车在城区出现。70年代,通行公共汽车,自行车遍及城乡。80年代,城区流行轻便名牌自行车,乡村流行加重大轮自行车,青岛“大金鹿”倍受欢迎。机关部门、企业单位小汽车增多,“吉普”、“面包”渐为“轿子”代替。
  两轮摩托车在城市少数居民中使用。
  附1:市中区城市居民生活收人变化情况表附2:市中区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表附3:1985年城市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表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