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铁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45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铁路
分类号: F530.3
页数: 5
页码: 539-543
摘要: 薛枣支线原称临枣铁路,东起枣庄,西与京沪线薛城(临城)站接轨,全程31.12公里。区境内路段为7公里,有桥涵8座,总长146米,最大西沙河桥,长40米,宽5米。薛枣支线原为运输中兴煤矿公司煤炭而兴筑。
关键词: 铁路运输 铁路

内容

薛枣支线原称临枣铁路,东起枣庄,西与京沪线薛城(临城)站接轨,全程31.12公里。区境内路段为7公里,有桥涵8座,总长146米,最大西沙河桥,长40米,宽5米。
  薛枣支线原为运输中兴煤矿公司煤炭而兴筑。1911年(清宣统三年))4月,临枣支线兴工,同年12月铺轨完毕,次年(民国元年))5月通车。初设邹第七卷交通邮电坞、齐村、枣庄三站。1917年增设山家林站。1931年撤去齐村站。因受战争影响,营运时断时续。1945年日军投降时,此线毁坏。国民政府接收后修复I高城至山家林段。建国后修复山家林至枣庄段。1956年9月14日,薛(临)枣线修复竣工。1957年3月1日,枣庄矿务局将此线移交徐州铁路分局,5月1日正式通车。
  台枣线台枣线是山东省第一条商办铁路。北起中兴煤矿(现枣庄煤矿),中经峄县城、泥沟到台儿庄运河北岸,全长41.75公里。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中兴煤矿公司“总办”张莲芬为运煤计,上疏清政府修筑台枣专用铁路。几经波折、筹措,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9月13日此线方正式开工兴建。1910年(宣统二年)台枣铁路铺轨完毕。1912年(民国元年))1月全线通车。台枣线路基宽6米,钢轨节长10米,重300公斤,枕木为钢枕,轨距1.435米。枣庄建有机车转台1座,煤台1座,水鹤两座。台儿庄、枣庄各有机车库1座,共有机车17台,大小运煤车及客车、棚车、守车等133辆。设枣庄、峄县、泥沟、台儿庄四站,用电报电话、普通路签联络。1935年3月1日,连接陇海铁路的台(儿庄)赵(墩)铁路建成通车。至此,临枣、台枣、台赵3条铁路连为一体,全长103公里。日军占领后,合称临枣、台枣、台赵三线为“临赵支线”,开行临城至峄县城、临城至赵墩混合列车各1对,货物列车2对。日军掠夺中兴煤矿煤炭,经由连云港码头运往日本。1945年台枣铁路为战火所毁,遂被废弃。
  专用线1958-1960年“大办钢铁”期间,境内建成“小洋铁路”4条,铺轨12.4公里,有机车2台、车辆110辆。其中与薛枣线(包括支线)连接的“小洋铁路”1条,铺轨7公里,有机车1台、车辆70辆。建成“小土铁路,"3条,铺轨20.6公里(包括铁、木轨道),有机车5台,车辆264辆。1960年3月货运量,“小洋铁路”为1550吨,“小土铁路”为1600吨。
  1985年,枣庄铁路共有专用线12条(联轨站邹坞至朱子埠煤矿专用线未计入)。总延长34300米,其中装卸作业线有效长1124米,容车254辆,允许进入最大机型。 1985年市中区境内铁路专用线表枣庄火车站设施枣庄火车站坐落在枣庄市市中区车站北路西首南侧,为薛枣线终点站,占地面积32.96万平方米,隶属薛城车务段,为客货运输站,三等中间站(按行车、客货量划分)。
  是站始建于1912年,与临(薛)枣线同时竣工使用。站内有四股道,站西端南面有岔道一股,向北通进中兴煤矿公司之煤厂,站之东端北面向内有货仓岔道一股,货仓后,为中兴煤矿公司台枣路之枣庄站。据1932年有关资料统计,枣庄火车站有站房8间、186平方米,旅客月台长200米,宽5米;货栈长31.24米,宽9米,高6米,容积1687立方米,货栈站台长233米。
  “设有机务分段之机车库1座,驻有工务、警卫等单位,时为一等站。"1938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中兴之煤,予以重建,各种设施有所加强。1945年日军败降时,车站遭战火毁坏。建国初,复筑临枣线及枣庄站。1957年5月1日正式通车开站,时为四等中间站。
  1985年枣庄火车站候车室为125平方米,售票室28平方米,月台长320米、面积1920平方米。货场总面积98274平方米。货物仓库5座、2232平方米。货物站台5座、11738平方米。
  装卸机械18台。全站行车人员57人,客运人员15人,货运人员62人,其他工种人员12人。
  货运台枣铁路通车初期,数年亏损,1916年渐有盈余,1921年盈余2.98万元(银币)。1926年后,因战事影响,营运基本停顿。1930年起,自负责运输及到付制度实施,给货商带来方便,铁路货运经营有所起色,当年枣庄发运煤炭42.9万吨,1935年发运90.25万吨,增长1.1倍。其中,因台赵铁路与台枣铁路联轨,台枣铁路更新设备,加固桥梁,改建车站,当年运煤仅20万吨,次年则达50万吨以上。
  1939-1945年日本侵略者掠夺中兴之煤1000余万吨外运。建国后,货运设施和运输量不断增加。1957年枣庄站发运货物量为26.99万吨。1979年发运158.48万吨,其中煤炭为85.15万吨。是年对水泥、耐火砖、猪皮、杂骨、版纸等18种货物实行集装化运输。1985年发货量为219.3万吨,为1957年的8倍多。枣庄站在专用线上发送及到达货物近100万吨。
  枣庄火车站货物发送量表 “大办钢铁”期间枣庄火车站货运量表客运1912年临枣支线通车后,每日有客货混合列车上下行各2次。
  1935年临赵支线通车后,开行临城至峄县城、临城至赵墩客货混合列车各1对。1936年每日运送乘客数百名。
  1945年间,临枣支线尚日行客车1对。1957年起,薛枣支线开行徐州至枣庄市郊列车1对。是年枣庄站发送乘客26.67万人次。历史最高发客量为1961年的81.27万人次。19651981年,年发客量为20余万人次。
  1982-1984年,发客量呈上升趋势,年发客量在35万人次以上。1985年由于公路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和铁路短途客票票价的上调,发客量剧降为18.67万人次。
  枣庄火车站旅客发送量表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