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粮油储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42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粮油储运
分类号: F713.1
页数: 3
页码: 464-466
摘要: 仓储建设建国前,境内仅有粮栈仓房和地主家仓房,无国家粮库。
关键词: 粮油收购 粮油储运

内容

仓储建设建国前,境内仅有粮栈仓房和地主家仓房,无国家粮库。
  1948年,峄县粮库在枣庄设第二支库,在店子村、齐村、侯宅子村设储粮点,存放军粮,支援淮海战役。1949年,枣庄行政办事处借用枣庄煤矿办公大楼存粮,储量为100万斤;利用三合街民房存粮,储量60万斤。50年代初期,多用没收地主的瓦房储粮,店子村和齐村此类粮仓容量分别为300万斤和400万斤。1952年,枣庄粮库库存秋粮236.1万斤,其中红粮151.7万斤,大豆49.4万斤,谷子35万斤。
  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粮食储量逐年增加。粮管所、站便露天打垛(用篷布苇席盖顶)扩大储量。1954年,枣庄粮库接收峄县二、八、十、十八、十九区28个乡(镇)秋粮315万斤和郭里集、齐村供销合作社代收购的秋粮95万斤。1956年,枣庄库容量为1162万斤,郭里集库容量为144万斤。60年代粮食部门仓房建设逐渐采用砖、石、水泥结构。1962年,齐村粮管所始铺小片水泥晒场。1969年,齐村粮管所铺设水泥晒场300平方米,各塔埠粮管所铺设水泥晒场600平方米。1970年,使用沥青仓储防潮。1971年春,学习黑龙江省明水县“一把草、一把泥”建土圆仓经验,郭里集等粮所职工自已动手建土圆仓4座,每座可储粮5万斤。土圆仓利于防盗、防潮,易建,但容量小,粮食出入不便,机械利用率低,至1979年底不再使用。
  1976年,粮食丰收,国家粮仓不足,始兴“国助队建”仓房,国家投资在野岗埠、周村、孟庄等村建房式仓,可储粮560万斤。70年代,对摆布不合理的粮仓进行调整,按区域粮食入库量确定仓魔规模,确保交通方便,易于调运。
  1985,全区粮仓面积9932平方米,总容量为3370万斤。其中仓容500万斤以下粮库5处,仓容500万斤以上粮库3处。
  1.977~1985年,市中区粮食年度平均储量为1281万斤。其中,国家库存1134万斤,占88.60o;国代民存146.6万斤,占11.4%1977-1985年市中区国库粮食年度平均储量表粮仓管理.1954年,郭里集店子粮库、齐村粮站、枣庄镇粮所、矿里粮站学习浙江省余杭县粮食管理经验,开展“无事故、无鼠、无霉、无虫”“四无’,评比活动。1956年,境内各粮站以“有虫变无虫,无虫变四无,四无更巩固”为口号,消灭虫险粮,落实“四无”粮仓指标,郭里集、枣庄、郭村粮库实现“四无”粮仓22幢,占总数的68.8%.1958年推行“无虫害、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无变色、无异味、无病疫“七无”粮仓检查标准。1960年,粮库检查标准改“七无”仍为“四无”。1961年起,不断开展“仓内面面光,仓外三不留,’(不留垃圾、杂草和污水)卫生活动,促进创“四无”活动。1962年,枣庄镇国家粮库“四无”比数为80%,社队仓库“四无”比数为20%;郭里集公社国家粮库“四无”比数为9000,社队仓库“四无”比数为400o.1963年,枣庄粮管所“四无”库房存粮910万斤,占总库容量的7000。是年,齐村、郭里集店子、枣庄三个粮管所连续3年以上创“四无”,受到市粮食局通报表扬。
  1976年起,区粮食局先后引进隧道式水测器、水溶锅、双测仪、热合机、容重器、快速水测器、粮食测湿仪、油脂酸价分析仪等先进检测工具,提高检测效率。1977年,各塔埠粮管所首先试用电子测湿仪。1985年,全区50%的粮管所实现电子化保粮。1984,1985年,区粮食系统所属各粮仓全部实现“四无”标准,市粮食局确认市中区粮食局为“四无粮仓先进局”。
  粮油调运日军侵占枣庄期间,粮油被日军控制,大量外运。1948年,店子、齐村等储粮点粮食由民工肩挑人抬、手推车运输,运往淮海战役前线。建国初期,境内粮食部门根据粮食市场行情,及时调出调入粮食,平抑粮价,保障职工、居民食需。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粮食调出调入先后由峄县、枣庄市粮食局统一安排。50,60年代运输工具以地排车、手推车、牛车、马车为主,全年调入调出粮食较少。1954年12月,枣庄粮库调入郭里集、张范、北庄等地供销合作社收购的豆类21.43万斤。1964年,枣庄粮库和枣庄粮店市内调出细粮、杂粮、大豆等4299.47万斤;市内调入小麦、面粉、杂粮4208.22万斤;市外调入小麦、薯类等917万斤,豆油14万斤,花生油10万斤。1974年,枣庄粮店市内调出面粉、瓜干面等4889.9万斤,鼓皮82.2万斤,食油6.4万斤,花生仁0.8万斤;市内调入小麦、大米等15078万斤,花生仁1.4万斤,蓖麻子12.8万斤;市外调出小麦、大米等4670.6万斤,鼓皮80万斤,食油30万斤,花生仁22万斤,蓖麻子12万斤沛外调入小麦、大米等2750万斤,豆饼20万斤,鼓皮100万斤,食油50万斤,花生仁28万斤。1976年市中区粮食分局成立汽车队,有汽车3部,装载量7.5吨,粮食货源大部分自运。1985年增添流动运输车1部,用以运送粮油加工食品。
  1978-1985年,区粮食系统共调出粮食41765万斤,油料468万斤;调入粮食123600万斤,油品3345万斤,油料403万斤。
  1978-1985年市中区粮油调拨情况表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