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饮食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41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饮食服务
分类号: F719.3
页数: 15
页码: 442-456
摘要: 1979年1月,枣庄市饮食服务公司管辖的11处饭店、6处旅社、6处理发店、5处照相馆、3处浴池、1处洗染店,下放给市中区商业局,组建成立市中区饮食服务公司,设址南马道北侧。
关键词: 饮食业 餐饮业

内容

1979年1月,枣庄市饮食服务公司管辖的11处饭店、6处旅社、6处理发店、5处照相馆、3处浴池、1处洗染店,下放给市中区商业局,组建成立市中区饮食服务公司,设址南马道北侧。
  7月,市中区饮食服务公司改设市中区饮食公司,服务公司。1985年,两公司共有干部职工316人,各设行政、业务、财务、政工、工会等5个科室,共辖32个饮食服务网点,营业室总面积为8023平方米,仓库面积为270平方米,配备机动车1辆,年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03万元,利润额18万元。
  第一节饮食业网点经营建国前,境内小有名气的饭店,枣庄镇有“朱林”、“中州”、“玉升园”、“万福楼”、“孔家馆”、“于家馆,,;乡村有齐村魏家菜馆,郭里集赵家菜馆、朱家饭铺等。
  1920年,枣庄人刘玉堂在中新街东门里北侧开设“玉升园”餐馆,前门头有平房3间,后餐室有起脊青砖瓦‘楼房上下6间,楼上设单间雅座。上下共设十桌席位,同时可容纳百人进餐;枣庄市市中区志为枣庄最大餐馆。常备套席“十大盘子八大碗”。1946年关闭。
  1921年,泰安回民马继元在中新街南门口外东侧开设“万福楼”餐馆。
  门头为东西向两层6间青色砖瓦小楼房。楼下经营水煎包、蒸包、水饺、面条;楼上包办酒席,常备“十大碗”套席,如红炖牛肉、清炖羊肉、清蒸鸡、瓦块鱼、四喜丸子、八宝饭、海米烧茄子、油炸山药、油炸地蛋、油炸金针等。亦可制作猴头、燕窝、海参等山珍海味菜肴。但享有盛名的是皮薄馅多的“灌汤包”枣庄人有句歇后语称:“万福楼的包子一有名的”。1955年,万福楼改设回民合作饭店。
  1923年,曲阜人孔凡义在安宁街开设“孔家馆”,共?间平房门头和店堂,延聘扬州李厨师掌勺,引进淮扬菜和川菜。1943年关闭。.1937年,于万顺在中心外街开设“于家馆”,1956年过渡到供销社中心饭店。
  建国后,1951年枣庄镇菜馆业有11户30人,资金共1144元;面食业有91:户112人,资金共3989元。1955年第一季度:枣庄镇饮食业座商,菜馆业共13户32人,销售额10190元,豆汁业3户7人,销售额840元;饮食业摊商,主要是馒头、烧饼、煎饼、包子、油条等面食业,共114户153人,销售额3.5万元。同期,郭里集菜馆业2户,销售额540元;面食业28户,销售额4787元。齐村饮食业3户,销售额900元。1955年6月,吕秀山带头成立第一合作饭店。9一12月,枣庄镇私营饮食业组成合作饭店7处。1956年,7处合作饭店依序改称为枣庄供销合作社中心饭店7处食堂,计142人。另有合作饭店1处14人,摸膜加工合作组11人。是年枣庄镇合作性质饭店销售总额为1.57万元。
  1956年,基层供销合作社成立郭里集、税郭、周村饭店和齐村2处饭店。基层社饭店多为二三间草房门面,主要经营烧饼、馒头、油条、丸子汤、掺、粥等小吃,其次为菜肴。按当时规定,毛利率面食不得超过20%,汤菜不得超过30写。粮、油原料由峄县供销社和粮食局统一下达计划供应。年末,峄县供销社召开基层饭店经理、班组长会议,推广第十区(枣庄区)饭店“三勤四好”(腿勤、手勤、嘴勤,领导好、团结好、服务好、卫生好)的饮食服务工作经验。
  1957年,枣庄镇公私合营增隆艇布店改建为峄县第一家国营枣庄饭店。
  1958年,供销社合并至商业局,新成立的国营枣庄综合商店辖枣庄镇中心街、北马道5处饭店和齐村1处第五卷商业饭店;国营郭里集综合商店辖税郭、周村、郭里集3处饭店。11月,枣庄镇又有14个饮食业单干户过渡到国营,被安排在枣庄综合商店下属饮食网点。
  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基层供销社饭店粮油原料年计划供应指标总计不足万斤,多自筹地瓜面等粗粮加工出售,饭店出现亏损。
  1960年,基层社饮食业销售总额为5万元,比1958年下降85.700。
  1961年12月,枣庄镇有54名原饮食小商小贩从国营饮食业中被“下吐”组成饮食合作店。是年枣庄镇有国营饭店3处,分布在中心街、南马道、火车站。1962年,枣庄镇增设国营“如意楼”饭店。1964年,增设国营胜利路饭店(即“东方红”饭店)。是年枣庄镇个体有证饮食商贩为21户。
  1963年,基层供销社饭店有枣庄、齐村、安城、税郭、周村各1处,郭里集2处。年末,枣庄供销社饭店撤销,境内基层社饭店共6处。是年基层社饭店议价收购粮、油、猪、羊、禽、蛋,开展自营业务,饭菜品种由20个增加到40个,其中羊肉汤、粉条酥菜杂烩汤销量最大。饭菜销售价格大幅度回落,烧饼每斤由1.2元降至0.3元;炒肉丝每盘由1.5元降至0.5元。郭里集饭店日销售额由100元提高到300元。基层社饮食业年销售总额由1960年的5万元提高到21万元,利润上升到3.57万元。
  1964年,国家推行“饮食卫生五四制”,境内饮食行业普遍增添卫生设备,实行生、熟隔离等制度。
  1966年,“文化大革命”使城乡饮食业大锅菜取代名菜,提倡顾客“自己动手,自我服务”。是年基层社饭店年销售总额下降到18万元。
  1974年,基层社饮食业开展“学西集,赶张旺”工作竞赛活动,安城饭店增添锅炉、和面机、馒头机、面条机和高温消毒设备,增加饭菜花色品种,当年被评为枣庄市商业系统先进单位。1976年,基层社开展“熟食下伸”、熟食换购小麦业务,饮食业年销售额上升到39.1万元。是年孟庄供销社饭店建立。1977年,为克服原料不足和降低成本,基层社开展养猪、养羊、养兔、养鸡、养鱼、种菜的“五养一种”活动。1978年,基层供销社“以社(人民公社)建社(供销社)”,黄庄、渴口、西王庄基层社饭店建立。基层社饭店普遍增设雅座,推行“服务到桌、顾客点菜”制度。1979年,枣庄供销社饭店恢复。1980年,在个体饭店增多、商业竞争逐渐加剧的形势下,基层社饭店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开展薄利多销,年销售总额达到86.6万元,为历史最高水平。
  枣庄市市中区志1979年,市中区饮食服务公司管辖“车站,,、“东方红,,、“如意楼”、“回民”、“饮食服务公司食堂”等国营饭店和解放路2处合作饭店。1980^-1985年,市属国营花园饭店、枣庄饭店、龙门饭店,市中区属文化路饭店、东井饭店,回民风味餐馆、抱犊酒家’,以及城内山亭区属向阳饭店、益民饭店等,先后开业。饮食业的饭菜品种质量由六七十年代的“大众化”,向高、精、细、多的方向发展,包办的筵席往往色、香、味、形俱佳。
  1985年,境内共有国营饭店16处,职工524人;集体饭店134处,职工580人;个体饮食经营户474户,1308人。社会饮食商业年销售总额为1569.2万元。其中,市中区商业局系统饮食业销售额为132.18万元,供销社系统为27.5万元,合计为159.68万元,占社会饮食业销售总额的10.200。在多家竞争的局势下,基层社饮食业经营处于劣势,多数发生亏损,有的饭店承包给个人经营。
  枣庄饭店隶属枣庄市饮食服务公司。位于解放北路东侧。1984年建成开业。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设旅馆部、饮食部。饮食部分设高、中档筵席部,快餐部,早点部。经营面食20多个品种,菜肴100多个品种300多个花色。主营鲁菜,兼营淮扬、川菜。1985年,枣庄饭店职工总数105人,其中饮食部36人,包括特三级厨师1名,一级厨师1名,二级厨师4名,三级厨师5名。是年经省烹饪学会等单位评选鉴定,枣庄饭店十大名菜有:葱烧海参、三丝鱼翅、白扒猴头、玛瑙银杏、蒜扒海贝、蒜泥甲鱼、蓑衣鸡丝、酱爆鸡丁等。枣庄饭店年营业收入额为64万元。
  东风酒楼隶属枣庄市饮食服务公司。位于胜利东路南侧。前身为国营枣庄饭店,1966年更名国营东风饭店,为砖木结构平房建筑。1986年改造扩建为砖混四层楼房建筑,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易名东风酒楼。经营鲁、川、淮扬风味菜肴,包办筵席。另设旅馆部及舞厅、茶座。是年职工53人,营业收入50万元。
  抱犊酒家隶属市中区商业局。
  位于中心街南首东侧。1984年拆除原大众饭店平房,新建建筑面积为1773平方米的四层楼房,设旅馆部、饮食部。1985年1月1日开业。时为城区饮食业最高建筑,登楼眺望,街景一览无余,与峄县八景之一“君山(抱犊尚)望海”相联系,故名“抱犊酒家”。酒家饮食部设有单间雅座。菜系以鲁菜为主,淮扬菜、杭菜、沪菜为次。饮食部有职工56人,其中二级厨师1人,三级厨师4人,三级服务员2人。1985年第五卷商业营业收入额为44.9万元。
  名厨名吃王修志的“玛瑙银杏”:王修志,市.属枣庄饭店一级厨师。所创新制作的“玛瑙银杏”,获1985年全省鲁菜大奖赛“优秀菜”奖。是用银杏、芝麻仁、青红丝、白糖作原料,烹炸制作而成,成品以香酥、略甜、透明见长。
  王宜田的“蟹黄裙边”:王宜田,枣庄饭店一级厨师。“蟹黄裙边”是以蟹黄、甲鱼裙边作主要原料,烹、炒,加入高汤,淋上鸡油方成。制作是在鲁菜系中的“蟹黄鱼翅”、“蟹黄鱼肚”和“扒裙边”技艺基础上的创新。
  邵泽富的“乌龙赏月”:邵泽富,市饮食服务公司特三级烹调师。“乌龙赏月”制作原料为乌参、鸡泥、肥猪肉、午餐肉、虾仁、蛋清、菜心等。加工成型,蒸熟溜汁而成。以鲜嫩适口、形象逼真见长。是属改进创作工艺。
  魏成桂的“琉璃膘油”:魏成桂,建国前后齐村桥头私营饭店厨师。“琉璃膘油”主要制作原料为薄皮猪膘肉,烹炸后拌入热糖稀,制成品以香酥甜、肥而不腻见长。
  张殿奎的“红烧驴肉”:张殿奎,建国前枣庄镇公安西街私营肉食户。红烧驴肉制作,是将新鲜驴肉换水浸泡一日,然后加入“五香”配料,细火煮透,再行烧烤而成。制成品香醇味美,驰名一地。
  建国前后,境内较有名的地方风味小吃,如枣庄镇章文汉的“鸡丝馄饨”,白米氏的“两美”(肉香,汤鲜)羊肉汤,赵振启的“牛舌酥饼”,吕秀山的“高桩馒头”,吴乐氏的“枣泥蒸包”,郭里集李元启的绿豆丸子汤等,上述风味小吃迄今并未完全恢复。
  1981~1985年,市中区饮食服务公司先后派遣相瑞林等19人赴上海、济南、青岛、杭州、烟台等地以及商业学校进修红、白案技术,两次举办烹饪技术交流会。其间,省商业厅授予市中区饮食服务公司徐继山等2人二级厨师职称;授予境内市属枣庄旅社周振安、枣庄花园饭店李增海一级厨师职称(后皆晋升特二级厨师),授予市属其他有关单位二级厨师共7名。1985年,市中区商业系统组织评定,报请业务上级承认,共评定一级厨师3人,二级厨师5人,三级厨师11人。
  1985年境内饮食企业情况表市中区商业局、供销社系统饮食业历年销售情况表说明:1976年以前是区供销社来统数字;1979年始,是区商业局、区供销社来统汇总数字。
  ,第二节服务业旅店1882年(清·光绪八年),枣庄有窑户铺十余家,规模稍大的有田老九、王老怀两家。窑户铺,为无家的煤矿井下工人住宿、吃饭的店铺,工人每天要向老板交付5个铜子的店钱。、民国年间,枣庄镇知名的店家有枣庄街古家店,南马道武家店、李家店、韩家店,三合庄宋家店等。1926年,中共党员纪子瑞最早来枣庄开展革命工作,初住武进生开办的武家店。
  1932年,中井党员郭子化来枣庄,以行医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初住宋汝运开办的宋家店。是店多有夏镇、迟山鱼贩和滕县行商投宿。门头较大、小有名气的旅社有安宁街刘庆山“大东”旅社,为砖瓦二层楼房四合大院,1935年开办,1946年关闭。次为公平街孔、凡义“华东”旅社,有楼房6间,1941年开业,1946年毁于战火。再次为门清玉“光明”旅社,南马道范晓光“新兴”旅社。旅社一般设单房和通铺。单房有木床、被褥、脸盆、桌凳、茶具等设备。另有8家通铺店,设砖块或土坯垒砌成的高通铺和麦草、林席铺成的地通铺。地通铺的被子需另租。
  建国后,1951年枣庄镇有私营旅枣庄市市中区志店23家,从业人员92人,资金共4664元。稍大些的旅店有公安西街咸广法的镇兴旅店,韩庆义的韩家店,李振清的李家店,公安东街张国义的义兴旅店;民主街刘金蛮的玉兴草棚以及安宁街的光明旅社等。每家从业者3'8人,资金100^300元。1955年第一季度,枣庄镇私营旅店业共17户48人,营业收入总额为1852元。1956年,枣庄镇私营旅店业18户,年营业收入总额7800元。
  1957年,郭里集供销社利用私营“过渡”旅店房屋26间,开办供销社旅店。仅设通铺,无被褥,为旅客提供开水,每宿店费一角。1958年解体。
  1958年11月,枣庄镇私营旅店业有17户30人过渡到国营商业,资本额为7128元,隶属枣庄综合商店。
  国营旅店网点,分布在中心内街北侧、中心外街东侧、公安东街北侧和建国街以南(为马车店)各1处。新建的枣庄第一旅店,房间设有床铺、被褥、被单、桌凳、茶具、脸盆、电灯,店内设电话,曾接待省级会议。马车店设普通铺和大通铺,另备炊具和马棚。
  1961年,枣庄镇有过渡到国营旅店业的14人被“下吐”组成合作旅店。
  1966,1971年,境内市属东方红服务社和枣庄旅社营业大楼分别建成开业。
  1973年,郭里集供销社安城中心店建成12间旅社楼,设床位40张,附设停车场。1980年安城旅社关闭,改为仓库和宿舍。1977年,郭里集供销社在院内设旅店,置床位100张,因地方煤矿下马,经营效益不好,于1979年关闭。
  1977年,境内枣庄矿务局招待所大楼建成开业。大楼为框架砖混结构、五六层错台式建筑,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时为境内最高最大公共建筑。
  1983,1984年,境内市属枣庄宾馆、枣庄饭店等较大旅馆分别建成开业。枣、庄宾馆建筑总面积为5385平方米。旅馆设套房,内有卫生间、接待室、卧房以及地毯、沙发、电视、电话、冷暖空调等设备。旅馆附设餐厅、小卖部、会议室。
  197,9年,市中区商业局接管市属国营“迎宾”、“大庆”、“向阳”、“健康”、“朝阳”等旅社和集体性质的“解放”旅社。1985年,“抱犊酒家”旅馆部开业,市中区商业局系统共有旅店7处,床位360张,服务人员40余名。
  1985年,境内旅店业共138户502人。1981--1985年,境内增设的旅店、旅馆部为52处,机关、厂矿、企事业增设的招待所为46处,合计占境内旅店业总户数的71%枣庄旅社隶属枣庄市饮食服务第五卷商业公司。位于枣庄火车站下。1971年建成开业。营业室为四层楼房,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985年,有客房124间,床位338个,职工70人。旅社附设餐厅、小卖部、行李寄存处、浴池、理发室、洗衣房、阅览室、停车场,出租自行车、雨具,为旅客代购火车票、汽车票,各层楼服务台备有墨水、圆珠笔、浆糊、钮扣、针线包。逢年过节,为旅客举办茶话会,做节日饭。枣庄旅社年营业额为64万元。枣庄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旅社”称号。
  枣庄饭店旅馆部前身曾是枣庄市饮食服务公司马车店、市商业局招待所,1984年改建为枣庄饭店旅馆部。旅馆设有客房143间,床位328个,分高、中档和普通房间。高级房间设有地毯、沙发、写字台、衣橱、床头橱、空调、电话、彩色电视机和浴间。旅馆还设有日用商品小卖部、停车场、汽车出租等服务项目。1985年,旅馆部职工40人.,服务收入41万元。
  浴池1915年,枣庄有金汉臣在金庄(后称民生街)开设的金庄浴池,东暨山口人唐桂荣始当伙友,后为经理人。
  1934年,滕县人秦正连在公安西街租赁草房10间,开设清连池,又称桥头浴池,可容纳顾客80人。1937年,齐村人魏宝玉在“小洋街”开设涌泉池。
  1938年后,刘晓峰在火车站南街、孟凡友在齐村曾开办浴池。
  1951年,枣庄镇有“新新”(“金庄”)、“清连、,,、“涌泉”浴池,3户浴池共14人,资金325元。1955年第一季度,3户浴池从业人员共32人,其中理发人员14人,浴池营业收入总额为3000元。同年,张允田在公安东街新设的复泉池开业。齐村清莲池季度营业收入为300元。
  1956年7月,“新新”、“涌泉”、“复泉”浴池共18人加入公私合营,定名“新泉”浴池,维持原网点,全年营业收入总额为2.1万元。
  1958年11月,公私合营新泉浴池过渡到国营商业。1960年,在中心街新建国营枣庄浴池,设男女池。不久新泉浴池废弃。1969年,安宁街国营人民浴池建成开业。1979年,枣庄浴池通铺房改造成厢房,更名新新浴池。
  是年新新浴池、人民浴池由市饮食服务公司移交市中区饮食服务公司管理。1982年,市属枣庄旅社附设浴池,市中区属国营文化路浴池建成开业。
  随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福利事业的不断完善,境内市区机关、电厂、国棉厂、橡胶厂、肉联厂、煤矿、地方小煤井以及乡镇机关驻地等,社会福利浴池不断增多,1985年达到32处。同年国营商业浴池共4处,其中市中区属3枣庄市市中区志处,均设男女池塘。
  新旧浴池服务设施、服务项目有较大变化。1960年,新建枣庄浴池不用旧式“地锅”而用锅炉、管道加热及供暖。此后,浴池、浴床、淋浴、盆浴,盟洗池、浴巾、毛巾、拖鞋、壁镜等设备逐渐完善和讲究。“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废止的传统服务项目如修脚、搓背等,在1978年以后有所恢复。1983年,人民浴池韩爱连(男)被市商业局授予三级修脚师职称。
  理发1916年,滕县籍刘文忠来枣庄公平街学徒,后开设“鼎新斋”理发铺。
  1920年,滕县郝怀礼来枣庄安宁街开设“长顺”理发铺。1921年,峄县城曹玉启在公安东街开设“义顺斋”理发铺。以上为民国年间枣庄较早的理发商号。20-40年代,公安西街“西式”、鱼市街“信诚斋”、安全街“中西”、中心外街“天生斋”、公胜街“丹阳”(江苏丹阳徐长树开设)等理发铺,先后开业。
  1948年,枣庄镇有理发铺23家,从业者38人。旧时理发铺多为连家店、父子店、师徒店或夫妻店,一间门面,两张坐椅,白布字号。
  建国初期,理发铺俗称剃头铺,普遍改称理发所。1951年,枣庄镇理发业皆系私营,共34户35人,资金803元。1955年第一季度,枣庄镇私营理发业店铺为26户38人,营业收入额为3405元;理发摊挑为3·户3人。是时稍大点的理发店铺,如中新外街周万银的“永久”理发所,公安西街孙茂廷的“新中国”、刘德成的“德成”、杨玉坡的“文明”理发所,建设街“信诚斋”理发所和安宁街“长顺”理发所,诸所从业人员2^-3人,资金85-105元,月营业收入额60.240元。
  1956年1月,枣庄镇私营理发业有30户41人组成理发合作服务社,当年营业收入额为18321元。同时,郭里集、齐村皆有私营理发业人员组成的理发合作店铺,1958年自行解体。
  1958年11月,枣庄镇理发合作店铺及7户7人的理发单干户过渡到国营,隶属枣庄综合商店,归口峄县饮食福利公司。理发服务网点分布在中心街、北马道、枣庄街、安宁街和公安西街各1处。
  1961年12月,枣庄镇理发业过渡人员共81人从市饮食服务公司“下吐”组成理发合作店,出勤率由“下吐”前的20%上升到95%,平均月工资52元。1962年秋,枣庄镇理发合作店划分为一店25人,二店32人,因离职、死亡等因,原过渡人员减少。
  1964年,中心外街理发合作二店转为国营单位,隶属枣庄市饮食服务公司;北马道合作一店隶属市商业局第五卷商业合作办公室。
  1970年,市属国营理发店分设一部中心街理发店,二部胜利路“东方红”理发店。1979年,市中区商业局接管市属2处国营理发店,计职工50人。1983年,“东方红”理发店旧房改造,改称“中华”理发店。
  1982年,浙江、福建、江苏等地个体理发人员开始流入枣庄,租赁小门头从业。
  1985年,城区国营理发店有市属“光明”理发店,市中区属“一部”、“中华”、“文化路”理发店,共4家29人,年营业收入总额10.1万元。境内国营、集体、个体理发业店铺、摊点共184家236人,年营业收入总额48万兀。
  历史上理发工具、发型、技艺都有明显的变化。民国初年,男子始削发辫,留光头;理发工具等设备,主要是红炉锻造的船帆式木柄递刀和马扎、木凳。20-30年代,城镇男子多留大背头(俗称“洋头”)旧军侵占枣庄后,城镇青年男子多留“分丝头”(俗称“东洋头”),理发工具等设备,主要是天津产手推子及进口剃刀,立卧式靠背木椅、木布椅。40年代,理发始用铁螺旋椅,火式吹风机,烫发火钳,但使用少稀。建国后,男子普遍留分头、平头。
  1957年,枣庄镇理发业始用上海产电推子、电吹风机。1960年始用电烫和立卧式靠背陶瓷铸铁螺旋椅。60年代中期上述理发工具及设备在枣庄镇普及。80年代前期,在城镇青年男子中流行蓄长发或剃光头,发型学西洋或东洋;女子一度流行各式烫发。电烫、电吹风、化学烫、化学染发等技艺普及。
  五六十年代,枣庄镇知名理发师贾平桂服务周到,刀工精湛,群众称之为“点刀如绵”。1959年,省商业厅指派济南市著名理发师于、尚等师傅来枣庄传艺。同年,枣庄镇中心街国营理发店派员到徐州大光明理发店学习电烫技术。1960年是店又派员到济南“奇美”理发店学习提高理发技艺。
  1983年,通过考核,省商业厅授予市中区服务公司殷洪朋一级理发师技术职称;授予枣庄市饮食服务公司宋树芝、市中区服务公司沈华兰(女)、市中区综合商店绳广海、王允田二级理发师职称。
  照相1918年,济宁人朱姓于金庄(后为中新街东门里南侧)开设朱家作坊,从事照相、镶牙、印刷、修理钟表诸业。
  1919年,刘凤鸣于南马路开设凤鸣照相馆,1938年关闭。1922年,亮山县吕祥鹏于中新街开设瑞泰和石印局兼营照相。1938年照相停止。1923年,长枣庄市市中区志清县邵同春在安宁街开设泰昌照相馆。1934年,长清县赵文平在鱼市街开设荣华照相馆。1938年,河北衡水县王仁杰在公安东街开设“春光”照相馆。
  1938^1945年,枣庄镇有照相馆5家。其中有随日本侵略军进境的朝鲜人在中新街东门里、西门里分别开设“木夏”、“金诚”写真(照相)馆,二者亦随日军投降消失。
  1951年12月,滕县郝玉杰在中新外街西侧开设青年照相馆。时枣庄镇还有“泰昌”、“荣华”、“春光”照相馆,照相业共4户8人,资金885元。
  1955年第一季度,枣庄镇4户照相业营业收入共3331元。1956年,枣庄镇照相业3户6人组建照相合作服务组,设1处门市部,年营业收入9256元。荣华照相馆因兼营镶牙,过渡到联合诊所。1958年,照相合作服务组过渡到国营商业,隶属枣庄综合商店,有中心外街照相门市部1处。1961年,市饮食服务公司“下吐”9人组成枣庄镇属照相合作店,设址中心外街东侧。
  同年,北马道新建市属国营照相馆1处。1968年,枣庄镇属照相合作店移交市饮食服务公司。1969年扩建改造中心街国营照相馆,设摄影室两处,定名新艺照相馆;北马道处定名国营枣庄照相馆。1979年,“新艺,,、“枣庄”照相馆由市属划归市中区属。19801983年,新建市中区属国营“南方”、“晨光”照像馆和市属国营“光明”照相馆。“枣庄”照相馆增设照相器材商店。
  1985年,境内照相业共85家。其中,国营8家,包括鲁南实业总公司彩色人相扩印中心,人民公园摄影部,职工共82人;个体经营共57家,76人;集体经营共20家。
  不同历史时期,枣庄城区照相业的技术设备有显著变化。建国前私营照相业设备,相机主要是德产“蔡门”7英寸、12英寸镜头的三角架外拍机和日产“太阳”6,8,12英寸镜头的外拍机。拍照时,一般是室外采光,布棚遮阳。1943年,泰昌照相馆建玻璃房,开创枣庄照相业由室外采光到室内采光的先例。1946年,“泰昌”首购天津产座机1架。1959年,枣庄国营照相馆首用国产座机在室内电光拍照。省商业厅派遣济南市摄影名师李学芳来枣庄传艺。是年始,枣庄照相业使用的药品、底版、相纸等材料由进口的改为上海、天津、汕头等地所产的。1980年,枣庄城区国营照相业增设彩色放大机。1985年,彩色照相在城区普及。同年国营“枣庄”照相馆增设8英寸长条转机1台,专事会议等大场面拍照。城区国营照相馆共有座机6部,三角架外拍机5部,"135"型相机7部,"120"第五卷商业型相机5部,大型滚筒晒箱3个。各摄影室布景、道具和彩照、视色、放大等设备逐一完善。
  1982年,通过考核,省商业厅授予境内二级摄影师、整修师、着色师职称的共7名。其中,市饮食服务公司系统1名,市中区服务公司系统6名。
  洗染民国初年,齐村、郭里集、税郭、枣庄等地设有私人染坊,手工操作,土靛作染料,印染兰、青色及印花土布。
  1930年后,染坊印染颜料由“洋靛”代替土靛,颜色增加红、绿、黄、紫等色。
  1951年,枣庄镇有私营染坊11户20人,共计资金1065元。1955年,尚存染坊8户12人,资金共245元,第四季度营业额为2311元,比第一季度增长4.5倍。1956年5月,枣庄镇印染业有7人组成洗染生产组,设址中心内街。1958年11月,镇洗染组和3家印染单干户纳入国营商业,称枣庄洗染厂,隶属枣庄综合商店。1960年,洗染厂有11人。1961年恢复合作组织,称枣庄洗染合作社。1964年,是社尚有过渡人员4名。同年在中心街成立国营枣庄洗染店,服务项目有染色、印字、烫金、加工锦旗、拆洗翻新衣物等。
  1985年5月,市属国营枣庄干洗店在胜利西路建成开业。干洗店主要干洗丝绸、化纤、呢绒服装。是年境内洗染业店铺14户,其中国营2户,集体1户,个体11户。国营洗染店从业人员共13人,年营业收入额1.7万元。
  寄卖1955年1月,枣庄镇有估料业7户7人,共计资金153元。12月,估料摊商发展到32户32人,共计资金434元。1958年11月,私营估料业纳入国营商业,由枣庄综合商店安插到有关门市部服务。
  1965年11月,枣庄镇供销社寄卖店成立,设址中心街东段(今胜利东路)北侧。营业面积40平方米,配有3名专业人员,主要为城市工矿居民寄卖旧自行车、旧钟表、旧收音机、旧家具、I日工作服、I日雨衣、旧手套、I日胶鞋、旧胶靴等。成交后从中提取卖方5%的手续费。至1975年,寄卖总额达132万元,盈利6.6万元。1976^1979年,改用现金收购旧物品,加10%差价出售。4年营业总额为60万元,盈利8万元。1980-1983年,改称寄卖委托部,有职工4人,专营旧劳保用品寄卖业务,4年营业总额达72万元,盈利10万元。1985年,改为人民商场寄卖专柜。
  1985年境内国营服务行业单位表第五卷商业第三节附记旧饮食业建国前,枣庄餐馆设店堂者,包办酒席。店堂设堂信,俗称“伙计”、“店小二”、“跑堂的”。顾客进门,堂信招呼安座,斟茶,口述菜谱。顾客点菜后,堂信将菜名、数量高声报厨。顾客就餐时,堂信斟酒、斟茶、奉巾,侍侯左右。顾客餐毕,堂信结帐,收到小费(俗称“赏钱”),高喧小费数额,前后呼应称谢。顾客退席,堂信送出门外,道声“请再来”。
  小费,是饮食服务业工资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营业之内的叫“小费加一”,由企业全体人员分;营业之外的叫“堂口”,由服务人员分。
  旧理发业枣庄旧理发业分“清”、“混”两道。“清道”专事理发,“混道”兼吹喇叭。清末民初理发店以一给头发缚在竿上高挂门前作幌。民国年间,理发程序一般为推、剪、洗、剃、光。
  同时作些病理服务,如推拿(按摩)、打眼、挑疗、取“鱼骨”、治理落枕、关节脱臼、闪腰、面瘫、斑秃、千日疮等。理发价格无定,由顾客赏金。拜师学艺一般为3年,须立契约。出师须宴师谢恩并邀同行认可,方能另立门户。师承门派,德重技高者才能收徒。
  理发业敬奉“罗祖师”。传说“罗祖师”为清·雍正年间京城北门道士,后为御前发师,是理发工具的革新者。农历七月十三日为其寿诞日,枣庄理发同行聚集祭祀。
  旧浴池业枣庄旧浴池分大小两池,池底盘火道。小池与地锅相连,与大池相通。浴室为拱型顶,开天窗。因窗小,且门窗多关闭,常有年老体弱者“晕塘子”现象发生。池水非一次性更换,上半夜“摸池”,即用布兜将沉淀物兜出;下半夜“打飘”,即池水烧热后,用木片将飘浮的污垢打涝出来。营业在春、秋、冬三季,分雅座、普座。雅座为单厢,备有浴巾、香皂、名茶及梳理、修剪工具。普座为通铺,备有毛巾、草跋。
  浴池有搓背、捶背、修脚、理发服务项目。搓背,分只搓背和搓全身,讲究轻、重、着、摩、擦、搓、推、拉、揉等手腕技能。捶背,讲究捶、拍、推、按、摩、滚、揉、摇、扳等手法,捶工带有一定的音响节奏。捶背用来解除疲劳,调治伤风、腰痛、腿酸、落枕等疾病。修脚,是针对症状部位,运用裤、修、削、起、劈等刀法,理疗嵌甲、灰趾甲、畸型趾甲,鸡眼、脚垫、刺头肉、刺痕等。
  为使浴池多揽生意,看塘伙友不时地对拖延休息的顾客戏言催促道:“前客让后客,脱穿连利(快快)的,擦干生虱子,晾干起皮子。”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