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商品购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41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商品购进
分类号: F713.3
页数: 7
页码: 408-414
摘要: 清末民初,购进商品来自国内的以食糖、食盐、木材、纸张、棉花、布匹、丝织品为大宗,药材、瓷器及其他日用品次之;来自国外的以煤油、铁丝、园钉、棉纱、火柴为大宗。进货渠道,水路经台儿庄运河港口转运枣庄,陆路主要靠津浦铁路及临枣支线。
关键词: 商品购进 商品购销

内容

清末民初,购进商品来自国内的以食糖、食盐、木材、纸张、棉花、布匹、丝织品为大宗,药材、瓷器及其他日用品次之;来自国外的以煤油、铁丝、园钉、棉纱、火柴为大宗。主要商品近80种。进货渠道,水路经台儿庄运河港口转运枣庄,陆路主要靠津浦铁路及临枣支线。货源,南路来自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芜湖、蚌埠、徐州,北路来自天津、北京、青岛、济南、周村。犁桦、犁镜从山西购进,细瓷从景德镇、博山购进。境内较大商号在上海、南京、徐州有常驻采购人员。1938年日本入侵枣庄后实行经济封锁与掠夺,购进商品仅限于食盐、火柴、煤油等少数日用品。建国后,商品购进渠道以国营商业二、三级站为主,实行系统内调拨制。1949~1953年,百货、棉布、烟酒由南京、徐州进货,进货品种有一千余种。1953年后,则由青岛、济南、充州、济宁进货,地产工业品如煤炭、日用土陶瓷分别由境内煤矿、齐村进货。1956年,境内国营商业企业实行独立核算,工业品按分配计划进货,三类小商品自由采购,是年进货品种达3000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三多一少”流通体制,1981年起,批发业务由分配型开始转变为流通型,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购进工业品有统购、计划收购、订购、选购4种形式,计划收购外的超产部分由工业部门自销。1982年9月,小商品价格全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允许零售企业越过二三级批发站直接到省内外批发企业和工厂采购进货。是年,区供销社系统计划外商品购进值占商品购进总值的28.5%。1985年,市中区属国营商业(含鲁南实业总公司、物资供销业和供销合作社商品购进总值为5854.8万元,比1980年增长5.74倍。在商品购进总值中,物资供销业占48.5%,国营商业占34.5%,供销合作社占17%农副产品收购建国前,当地农副产品主要通过集市交易由私营货栈或商贩运销外地。货栈、旅店往往兼营。清代,“郭里集”、“枣庄集”、“渴侯枣庄市市中区志集”、“税郭集”,皆为“商贩辐揍”的大集,境内“麦豆及煤炭诸物,亦得善价而行销数千里”,“落(白菜)、姜r于江淮者,颇获厚利”,“枣、梨、柿、植尤有名,行贩江湖数千里,山居之民皆仰食焉”。民国年间,私商对农副产品的收购品种主要有粮食、油料、蚕茧、中药材、黄姜、花椒、红枣、栗子、核桃、山植、柿饼、石榴、梨、猪、羊、禽、蛋等。
  1919年梁金平在牛村(枣庄镇内)开山果行,1924年费县人刘文明在安宁街开设利兴货栈,1931年临汾县人范晓光在公安东街开设协泰成货栈,是为民国年间枣庄较早的堆栈业。1939年,车站街粮市在粮食收获季节日上市多达十几万斤,购主是当地刘晓峰开设的恒大面粉厂、济南成丰面粉厂及黄河以北粮商。1940年,日本侵略者在枣庄设立“资美洋行”、“三井洋行”,进行掠夺性经营,收购粮油及土特产外运。40年代,李秀峰在公安西街开设合成货栈,陈桂东在公安东街开设东记货栈。
  建国后,枣庄镇私营货栈业纳入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枣庄镇有“利兴”、“东记”、“和兴”、“合成”、“四合”等5户货栈,从业人员共23人,资本额3450元,其中流动资金1550元,5月份营业额为4551元。1956年4月,组成枣庄货栈合作店的4户23人开展集市收购。7月,成立枣庄土产收购站,从业人员18人。
  1949年起,国家把生产收购推销农副产品作为增加群众收入、支援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设立专业机构、网点、人员,常抓不懈。
  1949^-1952年,供销合作社在收购旺季组织力量设点收购。1953年,基层供销社设立采购站,专门从事农副产品收购、推销业务。是年开始,国家逐步实行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议购政策。1956年,国家将粮食、棉花、油料划为一类物资,国家统一定价,统一收购;将生猪、鲜蛋、烟叶、蚕茧等划为二类物资,国家按计划收购或派购,完成国家收购任务后,允许自由上市;三类农副产品一般不纳入国家计划,实行议价收购。1951一1954年,基层供销社为国家代购粮食385万斤,油料86万斤。1957年,基层社收购生猪8121头,鲜蛋11.1万斤,黄姜215万斤,花椒1.6万斤。1961年,为缓和农副产品供求之间的紧张状况,国家对二类及一些三类物资采取派购的方式,逐级分配任务,并以粮食、化肥、食糖、卷烟、白酒、火柴、煤油、棉布等紧张商品及布票进行奖售。同时,各基层供销社设立二三人的兑流门市部,为农民用畜产品、粮食、油料、鲜蛋等换购紧缺的袜子、毛巾、火柴、煤油、白酒第五卷商业等工业品提供服务。
  1964年,枣庄市食品公司在境内农村建立基层食品购销站,自此,基层供销社将所属食品经营人员及设施移交食品站,生猪等收购、加工、供应与基层社脱勾。
  1961一1978年,国家在不同时期明确规定农副产品的奖售和超购加价的范围、标准。
  其间,基层供销社既抓收购,又抓资源培植,设立多种经营股,配备专管员、培植员,深入社队帮助发展多种经营。1964年,郭里集供销社从微山湖调进鱼苗1万尾,帮助周村、前古屯生产大队发展养鱼事业。齐村供销社协助永安、黄庄、渴口、齐村等4个公社的18个生产队栽培果树15万株,“三条,'677亩,桑权15亩,中药材5亩,黄花菜3600墩。1973年,郭里集供销社从菏泽地区引进青山羊300只,从寿光县引进肉食兔800只,安排到后古屯等12个生产队饲养繁殖。郭里集、齐村供销社从苍山县等’地引进泡桐苗3000株、芦苇根1.4万斤,安排到齐村、大辛庄等5个生产队培植发展。1976年,齐村供销社在梁辛庄、尖山子生产队建立多种经营试点,有两名专管员驻队,协助引进青山羊、长毛兔各200只,栽培果树2.5万株,桑18。亩,发放蚕种20张,当年收购蚕茧850斤,桑权400杆。
  黄姜,是境内历史悠久的大宗产品。“郭里集黄姜”以块肥、质细、色鲜、味美称著。另在安城、税郭、周村、孟庄、西王庄诸乡镇均有种植。历史上境内常年种植面积1000-1500亩,单产3000^5000斤,为全省黄姜重点产区之一。供销社197。年收购黄姜249万斤,1972年收购608万斤,1974年收购273万斤,这些是历史上较高的年度收购量。70年代后期,随“姜瘟”病的大面积流行和外地种植黄姜的增多,境内黄姜种植面积开始渐渐减少,1984年供销社仅收购7.3万斤。
  1977年,基层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总值有较大幅度增长,比上年增长28写,比1964年增长2.4倍。当年主要收购烤烟526担,黄梨41万斤,苹果20万斤,柿饼3.9万斤,红枣1.3万斤,鲜蛋17.4万斤,菜羊294只。
  1979-1985年,国家对农副产品不断缩小收购范围,减少统购、派购品种,恢复和发展议购议销。1985年,改革统购、派购制度,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多渠道直线流通。
  迄1982年,市中区无所属专业公司对农副产品进行收购,基层供销社收购农副产品是为市属专业公司代购,提取代购手续费。1983,1984年,市中区先后成立土产杂品公司、食品公司,始独立开展部分农副产品的收购业务。1984年,区食品公司收购生猪23479头,收购金额328.2万元。其中,上调生猪21357头,区内自食宰杀2122头。1985年,市中区农副产品收购种类有土产品、日用杂品、肉食禽蛋、水产品、畜产品、干鲜果品、干菜调味品、中药材、粮油、棉麻等15个大类。各级收购网点共73处,其中供销社系统28处。是年区属国营和供销合作社商业共完成农副产品收购额561.3万元。其中,国营商业完成生猪收购领447.7万元;供销社完成农副产品收购额113.6万元,主要包括土畜产品82.56万元,干鲜果品3.2万元,中药材6.1万元等。是年,市中区社会农副产品收购额,除包括区属商业收购金额外,还包括粮食系统收购粮油金额260万元,饮食业采购肉、油、蛋、菜等金额437万元,工业、建筑业采购粮、油、蛋等金额5万元,农业居民向农业生产者购买农产品金额2375万元,共计3638.7万元。其中区属商业收购额占15.4%.基层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总金额表(续表)基层供销社各类农副产品收购金额表基层供销社部分农副产品收购数量表枣庄市市中区志废旧物资回收建国前,城镇商贩设摊布点或走街串巷叫买收购废旧物资。城乡亦常见肩担货挑,用糖块、玩具、针线、顶针、钮扣、发卡、头绳、火柴等小商品换购废品的。
  建国后,随着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社会上废旧物资资源日益增多。
  1950年始,基层供销社开展废旧物资经营,执行国家统一牌价,回收的废旧物资逐级上调。1952年,基层社宣传为支援“抗美援朝”和国家建设收购废金属的重要意义,当年收购各种杂铜3100斤。1955年,基层社开展收购废品的“千户万元”活动,收购品种由1953年的17种增加到48种,收购金额由1600元增长到72000元。1957年,基层供销社采取固定收购与流动收购、正常收购与突击收购相结合的力、法,组织23个货郎担,携带日用小商品,走街串乡,进行换购和收购,是年收购废杂铜4.6吨,造纸原料9吨,比1953年分别增长2倍和84倍。
  1958年,商业搞大购大销,宣传贯彻“只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有用的物资,大.量收购”的“左”的方针,境内废旧物资回收出现违犯收购政策的现象,有的采购站竟将单位或个人正在使用的铜器或古文物作为废品收购起来。郭里集供销社5天时间即收购铜制用品500。多件。在回收废钢铁中提出“挖地三尺,翻箱倒柜”的错误口号,对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及农户都分配上交任务,使一些群众将正在使用的锄、镰、锨、撅、鳌子、铁锅、剪刀不得不当作废钢铁交售。
  1960年纠正“五风”错误,政府拨款逐户赔偿群众经济损失。是年国家明确废旧物资各级经营管理范围,齐村供销社增设9个收购点,郭里集供.销社在安城增设废钢铁收购站,境内回收废钢铁19万斤,废杂铜4.27万斤,废旧物资回收总额达16.9万元,较上年增长74.30001964年,贯彻上级“收购废品,先加工利用,后上调”的指示,枣庄镇供销社当年聘请铁、木匠,利用废旧物资加工生产麻刀6吨,拖把600把,铁、木制中小农具1500件等。1965年,境内农村七八十个“双代店”全部开展废品代购业务,执行国家统一收购质量、标准、价格,收购废品上交,享受200的代购手续费。
  1973年5月,枣庄市供销社在安城公社野岗埠大队召开全市废旧物资回收现场经验交流大会,总结推广该大队“双代员”王清荣在收购废品工作中动员群众建“节约箱”和“积发袋”的收购经验。是年王清荣出席全省废旧物资回收经验交流会,受到省供销社的表彰奖励。1978年,枣庄市革委曾第五卷商业根据省电话会议精神,召开市直有关部门、厂矿企业负责人及基层社主任、采购站长会议,布置开展以回收废钢铁、造纸原料为重点的突击收购活动,是年全区收购废钢铁135万斤,造纸原料46万斤,分别比上年增长43.6写,28.5%。
  1982年,市中区土产杂品综合商店采购站扩大收购,组织人员、车辆深入市橡胶厂、国棉厂、酿酒厂、卓山铁矿、刘岭铁矿、枣庄煤矿等厂矿企业联系定点、定时收购,该站年收购额由过去10多万元增加到40万元。
  1983年,枣庄市金属回收综合利用公司在境内建立,隶属枣庄市物资局。是年市中区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执行“回收利润留成”办法,利润60%留企业,主要用于扩大生产加工设施及集体福利事业,对参与收购废旧物资的工作人员每人每月补助防尘费6^-9元,年利润的40%上交国家。
  1985年,废旧物资市场出现多家经营、相互竞争、空前活跃的局面。市工商局明确规定,废旧物资个体商贩必须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方准收购。境内经营废旧物资回收业务的公司有:枣庄市金属回收综合利用公司,枣庄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山亭区土产杂品公司(兼营),市中区废旧物资回收公司。4个公司全年完成废旧物资回收总额157万元。其中,市中区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完成85万元,占4公司回收总额的54.14%。是年废旧物资价格进一步放开,除少数品种按指令性计划安排上调外,其它可进入自由市场,价格随行就市。市中区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开展以旧换新的兑换业务,1985年利用回收的270吨废钢铁与江苏省清江市兑换6.5号、12号成材元钢80吨,供应市场及支援“三江大楼”建设工程。建国后30多年来,市中区供销社系统共回收废钢铁20070吨,废有色金属124。吨,废橡胶1275吨,废塑料906吨,造纸原料10505吨,杂骨2790吨等;共完成废旧物资回收额1051万元,实现利润360多万元。
  第二节商品销售建国前,境内私营商业以零售现钱交易为主,也有预购赊销的,偶有销售大放帐、一年后买主才付款的。
  建国初期,境内国营商业批零兼营,按系统垂直领导,实行报帐制,零售单位不独立核算。批发单位既开展对国营零售单位、供销合作社和私营商业的批发供货,又直接开展零售业务。当时的部分高档商品,如自行车、毛毯、毛呢、甲级香烟,曾实行赊销,付款期限为3个月至1年。对供销合作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