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31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口
分类号: C92
页数: 27
页码: 164-190
摘要: 《枣庄市市中区志》中对枣庄市人口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枣庄人口 人口规模

内容

第一节人口规模
  人口数量
  建国前,因贫困、灾荒、疾病、战争,现区境内人口状况属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型,人口平均寿命不超过35岁。建国后,工农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迅速增长。195。年境内人口有110451人,1957年达142156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10001958年枣庄为“大炼钢铁”中心地区,1959年境内人口激增到191882人,两年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7.4900,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口一度出现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和迁出大于迁入的状况,1961年人口减少到161291人,比1959年下降16%01962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稳定提高,人口逐年回升,1963年出现人口生育高峰,1968年开始超过1959年人口,达到194117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受到干扰,1975年又出现生育高峰,人口达到254249人。1970^-1975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2%.1976年市中区建立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因企业发展较快,迁入人口增多,总人口仍有较大增长。1985年全区人口为328410人,比1976年增长31.4写,年均增长率为3.5%;总人口比1950年增长19700,平均每年增加6227人,年增率为5.6%。
  市中区历年人口数量表(续表)说明:“城市及郊区”.1950-1975年指枣庄镇辖区;1976-1982年指当时市中区辖区。
  1983-1985年指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市郊乡辖区。上述辖区范围基本统一,其人口数字按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统计范围录用。
  人口分布1950年现区境含峄县的33个乡镇和苍山县的3个乡,境内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81人。城市及郊区同乡村的人口分布比例为100:790,1953年平均每乡人口2975人。1959年境内人口密度大致每平方公里488人。1960年城市及郊区同乡村的人口分布比例为100:2400枣庄旧城区自南马道以北,枣庄矿北大墙以南,安全路以西,北大井铁路线以东,有1.4平方公里,居住30636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1883人。人口密度最大的顺河街,每平方公里97500人。1962年各街居民最多375户1354人,最少55户175人。1976年市中区境为6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70人。1985年区境为375.2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75人。城市及郊区同乡村的人口分布比例为100:118。按建成面积,城市及郊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594人。
  乡村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于丘陵地区。1985-年平原地区的郭里集乡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94人,丘陵地区的周村乡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59人。
  各乡镇(公社)人口密度表现区境历史行政区划人口分布数量表(续表)(续表) 人口姓氏1985年市中区姓氏425个。
  十一钮柯信封南恒哈要姚顺将咸段咎:宣都郝钟种逢徐秦党顾唐高原袁贾耿姬聂翁夏桑莫桂倪柴晃晋莆涂顿浩海架凌逢郭席都栗展奚晏曹渐梁戚盖龚绳隋常深rl章鹿屠盛菊巢绪梅商宿雪湛族寇崔阎逮银续哪隆萧(肖)鲁童董程谢葛彭傅智曾惠提喻强富储焦渠韩满鲍廉窦雷靖路解蔺楚篙IN蒯蒲蓝甄雍蒙鉴裴漂慕廖4赫蔚蔡管谭翟蕴滕潭樊貌薪阐颜薄冀薛衡穆霍糜魏鞠费冠部钱殷班索陶黄随矫密接蒋温景褚慈靳熊减潘燕戴瞿警赣笔画二︼二四1一三四十十十九姓氏卜丁刁万门山凡于卫马习王牛户孔文卞尹方毛尤开云仇机公支仁从元历亢升车巴毋邓开井田石兰龙皮丛白生甘东史边包申司左巨叶区仪冉由全卢帅尼平布冯艾厉宁付刘朱曲任安吕许伏吉年庄多关成华齐巩权仲伊闭向江衣自伍妃池戎仰危产刑孙米汤纪匡伦乔邢汲师那阮阳祁回寻毕牟李杨沈时吴谷杜邱宋9汪何沙连修花冷初邵沪邹阂贡佘严岑轩况步豆位陆麦别应寿部秀陈延苏辛芦狄张所孟庞罗苗岳周法武金房林伴范建尚屈明连英郁龄侍苑练国杭侣居茅畅经,.单呼季官卓欧宗郑郎侯胡姜柳荣赵柏查故洪修贺项祝相柒骆施皇娄战饶俞荆青宫拾十五十六十七十/又十九二十一复姓上官皇甫诸葛欧阳孙枣庄市市中区志
  第二节人口变动
  自然变动50年代中期,现境人口平均出生率为41编,平均自然增长率为32编。其中,1956年出生率高达44.43%o,自然增长率达35.63编。城市及郊区同乡村之间平均死亡率差别较大,分别为24.60编,35.08编。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平均出生率为15.61%0,平均自然增长率为4.22编。其中,1960年出生率降至12.06编,自然增长率降至一10.41编(城市及郊区为13阶),是建国以来最低年份。国民经济恢复发展,1963^1965年平均出生率为42..92%0,平均自然增长率为33.28%0。其中,1963年出生率达49.92%o,自然增长率达40.69%0,为历史高峰。城市及郊区同乡村之间平均出生率接近,分别为41.42%0,43.23%0,平均死亡率差别仍较大,分别为6.55%0,10.67%.70年代,逐步扭转人口无计划生育的局面并加强人口控制,1971-1975年平均出生率为27.88%0,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2.23编。1976^1985年,平均出生率为15.97%o,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1.37%0。出生率、自然增长率1978年最低,为9.33编,4.76编;1982年最高,为24.79编,20.44编。10年间,城市及郊区同乡村平均死亡率接近,分别为3.67%o,5.33%o,平均出生率差别较大,分别为13.09编,18.25编。
  现境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枣庄市市中区志机械变动现区境内明代所建村庄多系洪武、永乐年间山西省洪洞县移民聚居而成。清末和民国年间,中兴煤矿扩大开采,人口不断迁入。1882,1883年(清光绪八、九年),有矿工3000余人,来自当地农村和上海、广东、莱芜、新泰等地。1942年,日军从河南开封裹来4000余人迫做矿工。
  建国后,1952年开始枣庄(中兴)煤矿的恢复工作,矿工逐年增加。1953年有120名,1957年达4016名。是年枣庄城市及郊区净迁入9329人,人口达32737人,比上年增长48.73%.1958年“大炼钢铁”,调集上海、菏泽、济宁等地干部、职工和峄县当地民工共14.7万人于枣庄一带,1959年末大部返回原地,县外4068人留枣入籍。是年现区境共迁入15967人,迁出9680人,净迁入率为33.43%0,60年代初期,行业调整,部分厂矿“下马”,1960-1965年城市及郊区人口,一般迁出大于迁入,平均净迁移率为一30编01960年压缩城市在业人口5014人,约70%返回农村,城市及郊区净迁移率为一43.91编。1962年净迁移率为一83.26编。1976-1985年,城市及郊区人口机械增长较快,累计迁入62439人,迁出34978人,净迁入27461人,占现区境累计净迁入量78.53%,平均净迁入率为22.93编。
  乡村平均净迁入率为4.59%0,10年间,现区境累计迁入90575人,迁出55608人,净迁入34967人,平均净迁入率为12.52编。
  对省外机械变动,1956年峄县人民委员会组织青年垦荒团赴黑龙江省,境内原郭村区、枣庄区、郭里集区计285人迁移富裕县、克山县。同年动员枣庄镇回民10户迁移青海省垦荒。
  1959^1961年,因兴建周村水库,向辽宁省锦州地区迁移部分库区居民共132户662人。1983,1984,1985年,省外迁入境内人数依次为947,1124,1188,迁往省外为360,473,401.
  现区境内人口自然、机械变动表
  第三节人口构成
  民族构成
  明代万历年间,有从祖国大西北迁来的回民聚居于枣庄。此后陕西、河北等省及省内德州、济南、益都、泰安、济宁等地回民亦有陆续迁人者,繁衍至今。1948年解放前夕,回族300余户中,为矿工之家的152户,其他户多从事手工、屠宰、商贩诸业。人口分布有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1953年现境中峄县的33个乡镇,计有回族1785人,占是境总人口1.6%。其中枣庄镇回族1719人,占回族总人口9600,约有半数聚居在老枣庄街。境内其他少数民族,只枣庄镇有满族1人。
  1964年现境有回族3294人,占总人口1.900。其中枣庄镇回族3129人,分布在城镇街道57.3%,农业生产队9.600,矿务局系统29.6Yo,市直企事业单位3.5%。镇内满族,在矿务局系统11人,市直企事业单位3人。壮族1人,在金庄街。工作调动,家属迁入,使少数民族成份陆续增加。1982年现境有回族5302人,满族41人,朝鲜族9人,蒙古族6人,白族6人,高山族、苗族、壮族各1人。回族占总人口1.8%占少数民族总数98.8%,主要集中在城区大洼街、工农街、振兴街、利民村,农村渴口乡、齐村镇亦较多。少数民族人口多为城市户口。
  1982年人口普查现区境各民族人口分布表
  性别构成
  建国以来,现区境内人口性别构成(设女为100),男性多于女性。性比例指标,城市及郊区一般高于乡村。
  1950年现境性比例指标为103.69%其中城市及郊区为95.760001953-1957年,现境平均性比例指标为106.96%。城市及郊区年平均性比例指标为128.46%0,指标最高1955年为137.91写.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使男性人口比重激增,1959^1961年现境平均性比例指标为145.55写,指标最高1959年为148.86000(城市及郊区性比例无考)1962-1975年,现境平均性比例指标为112. l0%。城市及郊区平均性比例指标为142.73%指标最高1962年为151.810001976-1985年,现境平均性比例指标为108.75%。城市及郊区平均性比例指标为118.8400;最高1978年为124.51%。自1979年起,城市及郊区性比例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
  少、壮、老年龄组性比例指标差异较大。据1982年市中区人口普查资料,0-14岁性比例指标为107.65%915^-59岁为122.86%,60岁及以上为78.62%。
  1985年人口性别构成表
  年龄构成
  枣庄城市及郊区不同年龄组(按历史统计口径划分)人口占总人口比重:0-6岁学前儿童1960年为16.22%,1978年为11.14%.1982年为9.8200,比重呈下降趋势,7-12岁学龄儿童1960年为9.05%,1982年为11-95%。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的劳动适龄人口,1960年比重为65.0800,社会负担系数为53.66%;1978年比重为59.37%,社会负担系数为68.44写;1982年比重为66.21%,社会负担系数为51.0300018岁及以上选民人口,1960年为67.62%,1978年为64.89%,1982年为66-63%。按少、壮、老年龄组划分,1982年。-14岁为35464人,占总人口26.74%;15^-59岁为90699人,占总人口68.38%;60岁及以上老年为6482人,占总人口4.88%。人口年龄的中位数为24岁。
  1982年人口普查城市及郊区人口年龄状况表
  1982年城市及郊区(原市中区)人口年龄金字塔图
  文化构成
  现区境内具有小学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和占总人口比重:1964年为43657人,占25%;1982年为180061人,占59,79%。
  现境具有不同文化程度人数的比重:1964年大学者占1.0800,高中者占3.9700,初中者占14.5%,小学者占80.44%;1982年大学者占1.24%,高中者占14.7800,初中者占33.84%9小学者占50.13000现境文盲、半文盲人数和占总人口比重:1964年为94760人(其中7-12岁18652人),占54.2500;1982年为92897人(其中6-11岁15731人),占30.85000城市及郊区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和占其总人口比重:1964年为25536人,占42.73%;1982年为96840人,占73.01%。
  城市及郊区1982年具有不同文化程度的男女比例(人口性比例为116:100),大学者264:100,高中者131:100,初中者136:100,小学者146:1000城市及郊区文盲、半文盲人数和占其总人口比重:1964年为20751人(其中7-12岁2962人),占34.72%;1982年为25305人(其中6一11岁4401人),占19.0800。
  城市及郊区1982年文盲、半文盲占各自年龄组人口比重:60岁及以上为79.02%,55-59岁为55.87%,50-54岁为45.30%,45-49岁为37.76%,40^-44岁为27.78%,35-39岁为20.29%,30-34岁为18.96%,25-29岁为10.65%,20-24岁为3.48%,15-19岁为1.08%,12-14岁为0.79000
  1982年人口普查现区境各种文化程度人数分布表
  (续表)
  现区境城乡千人占有不同文化程度人数表
  经济构成
  农业、非农业人口现区境农业人口多于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比重,总势增加,一度失衡。1955年非农业人口17308人,农业、非农业人口比例(下称“农非比例”)为100.15.4701958-x1960年非农业人口激增,1960年达到95862人,农非比例为100a101.53。随国民经济调整,压缩城市人口,1962年非农业人口减少到54201人,农非比例为100:50.29。此后,非农业人口数量回升,而比重持续下降,至1970年为最低点。是年非农业人口为66098人,农非比例为100:45.78,1976年非农业人口为81534人,农非比例为100:48.40;1980年为103636人,农非比例为100:57.56;1985年为148426人,农非比例为100:82.47。
  城市及郊区,1955年有非农业人口17308人,农非比例为100:550.68;1960年有非农业人口57019人,农非比例为100:1392;1970年有非农业人口66098人,农非比例为100s1112;1975年有非农业人口85969人,农非比例为100:1157,1976年区划调整,城市及郊区人口属各塔埠等4个公安派出所管理,按所辖范围,农业人口为28235人,非农业人口为79903人,农非比例为100:282.99.1982年郊区公社的官庄、辛庄、立新、车站等农业生产大队,计890户2826人农转非;1985年市郊乡的南龙头、北龙头、邵庄、孔庄、马宅子、杨河等村,计1517户5305人农转非。1985年城市及郊区农业人口25588人,非农业人口125031人,农非比例为100:488.63。
  1976-1985年现区境农业、非农业人口表
  在业、非在业人口现区境1982年在业人口为168196人,占总人口55.85Yo。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的75280人,占在业人口44.7600;从事第二产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的55765人,占在业人口33.1500;从事第三产业(交通、邮电、商业、饮食、供销、公用事业、文化、卫生、教育)的21630人,占在业人口12.86%。不在业人口为37900人,占总人口12.5800。其中,从事家务劳动的17705人,在校学生9562人,待升学的274人,待国家统一分配的21第一卷地理人,城镇待业的1918人,退休退职人员4583人,其他3837人。
  城市及郊区1982年在业人口为79860人,占城市及郊区总人口60.210o。在业人口年龄状况:15-19岁11051人,占(在业人口)13.84写;25一29岁14578人,占18.2500;30一34岁9816人,占12.29%;35一女49、男54岁26208人,占32.82%;女50一54、男55一59岁2162人,占2.700o;女55、男60岁及以上1538人,占1.93%。青壮年中15-34岁在业人口占在业总人口62.55000行业、职业人口现区境1982年行业、职业人口构成状况如表。在不同行业中,女性多于男性的有农、林、牧、渔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应及仓储业,住宅管理、公角事业、居民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城市及郊区:1960年枣庄城市在业人口29597人。其中,工业、交通、邮电、建筑业22883人,占77.320a;商业、金融、服务业2912人,占9.84%;文化、教育、卫生、科研事业“6人,占2.2200;国家机关、政党群团2026人,L占6.85写;其他行业1120人,占3.78%,1982年城市及郊区人口行业、职业构成状况如表。在业人口具有大学、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分别为1649,17694人,分别占在业人口2.06%,22.16%。各类职业人口具有大学、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及占在业人口相应文化程度总人数的比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大学者1154人,占69.98%,高中者4325人,占24.44%;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大学者280人,占16.9800,高中者863人,占4.88%;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大学者133人,占8.07%,高中者1581人,占8.94%;商业工作人员,大学者6人,占0.36%,高中者1042人,占5.8900;服务性工作人员,大学者2人,占0.12%,高中者696人,占3.93环;农、林、牧、渔劳动者,大学者2人,占0.12%,高中者729人,占4.12%;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大学者66人,占400,高中者8283人,占46.81%;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大学者6人,占0.3600,高中者175人,占0.97%。
  1982年人口普查现区境行业人口构成表
  1982年人口普查现区境职业人口构成表
  1982年人口普查城市及郊区各行业人口职业分布表
  (续表1)
  (续表2) 婚姻构成
  现区境1982年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为206045人。其中未婚人口60831人,占29.52Yo;有配偶人口132975人,占64.54%;丧偶人口11654人,占5.66%;离婚人口585人,占们户‘灼白0.28%。
  城市及郊区1982年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为97181人。其中未婚占29.9200,有配偶占65.51%,丧偶占4.31%,离婚占0.26肠。20-24岁未婚人口9874人,占同年龄组人口66.5%。
  现区境、城市及郊区家庭户平均人口,1953年分别为4.48人,4.62人;1982年分别为3.98人,3.65人。
  1982年人口普查城市及郊区育龄人口年龄分组婚姻状况表
  (续表)
  第四节人口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现区境由建国前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型向建国后50,60年代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型演变。1954年出生率为37.89编,死亡率为10.49%,自然增长率为27.40%o ;1965年出生率为43.65%o,死亡率为9.42%0,自然增长率为34.23编。70,8。年代则逐渐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型转化。1971年出生率为30.76%0,死亡率为7.09%0,自然增长率为23.67喻;1985年出生率为18.10%0,死亡率为4.55%o,自然增长率为13.55%0, 城市及郊区1985年人口出生率为10.92%0,死亡率为2.76编,自然增长率为8.16编。
  城市及郊区1982年人口平均寿命74.9岁,比全市人口平均寿命高3岁。女性平均寿命为77.2岁,比全市女性平均寿命高4.2岁;男性平均寿命为73岁、,比全市男性平均寿命高2.4岁。70岁及其以上长寿老人2717人,女性占62.79写。长寿老人中,70-79岁2044人,占75.23写;80-89岁634人,占23.33%;90^-99岁39人,占1.44%;1985年市中区有百岁老人1名。周村乡黄山涧村张木元枣庄市市中区志(男),104岁,居住山村,常年从事砍柴、喂猪、搓绳等劳动。
  现区境城乡家庭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多子多福”等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多胎生育一直延续到60年代中期。1978年后“晚婚、晚育、少生、优生”逐渐形成风气,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1981年15^49岁育龄妇女79584人,其中当年未生妇女占92-22%,生育第一胎的占5.13%,第二胎的占1.5700,第三胎的占0.7100,第四胎的占0.2300,第五胎及以上的占0.13%0城市及郊区1981年育龄妇女37132人,其中当年未生的占93.22%,生第一胎的占5.7800,第二胎的占0.7100,第三胎的占0.20%,第四胎的占0.05700,第五胎及以上的占0.0400。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15一19岁0.92编,20一24岁63.51编,25一29岁270.32%0,30一34岁51.48%0,35一39岁7.33编,40^-44岁1.26%0,45^-49岁0.64%0。育龄妇女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442人,当年生育第一胎的33人,第二胎的1人,其他无;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444人,当年生育第一胎的13人,其他无。
  第五节人口控制
  人口与经济
  按现区范围统计,1985年比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73倍,人均产值仅增长1.84倍;耕地减少4.77万亩,农村人均耕地由1.28亩下降到0.89亩。1978^-1985年,市中区全民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平均每年增加1146人,城市及郊区人口社会负担系数由1978年的68.44%下降到1985年的51.03%。往后10年,城市及郊区平均每年有2306人进入劳动适龄人口,将对社会就业造成重大压力。
  人口政策
  50年代初期曾鼓励过生育,如棍母与脱产干部一样享受供给制,多子女户给予照顾等。60年代中期开始控制生育。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64年枣庄市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组织24人的计划生育专业队在黄庄公社试点,当年黄庄公社节育率达58.18%0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列入新宪法。1979年中共枣庄市委、第一卷地理市革委制定《限制计划外生育的暂行规定》。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枣庄城市及郊区报名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2756对,占一个孩子的夫妇989/01984年中共市中区委、区政府《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普遍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确定相应奖惩办法,主张计划生育以避孕为主,采取综合有效措施。
  计划生育
  管理机构1971-1976年现区境内计划生育工作先后由枣庄镇和齐村区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管理。
  1977年市中区建立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副书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1983年12月办公室改设计划生育委员会。1985年区计划生育委员会设财务统计科、办公室、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共有工作人员16名。乡镇、街道办事处设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主任1名,工作人员3-5名。
  生育控制晚婚晚育:70年代境内提倡的晚婚年龄为男女双方年龄之和在50岁以上。1979年女性23岁及以上初婚的占结婚人数98.5写。此后晚婚率逐年下降,1981年为76.23%1982年为68.62%,1983年为55.63%,1984年为47.53%01984年市中区规定男女青年结婚按法定年龄推迟3年以上为晚婚,妇女24周岁以上生育为晚育。晚婚者婚假增加15天,晚育者产假增至3个月。1985年女性晚婚的1121人,晚婚率回升到50.86%。
  节育:60年代初,计划生育仅限于宣传避孕知识和推行阴茎套、子宫帽、避孕药膏避孕。1964年开始施行放环、男扎、女扎等节育手术。是年黄庄公社计划生育试点,培训生产队计划生育宣传员109人。施行节育措施,男性结扎6人,其他手术3人,放子宫帽、节育环513人,男用避孕工具29人,节育率为58.1800。境内其他公社节育率一般在30%左右。1971年初至1972年3月,全境男扎401人,女扎160人,放环6943人,用药1808人,采取其它避孕措施32人,节育率为55.39%01980年城乡已有11处医院设立计划生育门诊和手术固定床位。
  技术人员中,担任透查和放取节育环的27名,做结扎手术的3名,分工做其他手术的6名。1981年城市及郊区计划生育施行手术的2622人。节育率为91%。计划生育坚持以避孕为主,1983年现区境内节育率为93%,1985年区、乡、村三级建立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站‘、室共227处,全区施行避孕人数占节育总人数98.64,节育率为89.54%。是年出生人口中,一胎率为90. l0%,百分点比上年上升17.29;二胎率为9.60%,百分点下降11.99;多胎率为。.300o,百分点下降5.30,农业、非农业人口中,一胎率分别为88.61%,93.88%,多胎率分别为0.42%和0。
  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使现区境人口出生率由1956年的44.43%0下降到1985年的18.10%。
  现区境节育落实情况表
  城市及郊区节育手术情况表
  1985年市中区生育胎次表
  第六节人口普查
  建国后进行的全国3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均定为年度的7月1日零时。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结合政权普选进行的。普查项目有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和住址等6项。同时对18岁及以上人口中有选举权者、被剥夺选举权者及精神病患者也进行普查登记。峄县成立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境内区、乡两级建立相应机构。
  普查前公布普查登记办法,训练普查人员,划分人口普查区域,设点试办。
  普查中到站登记、流动登记、派员询问登记相结合。乡镇派出所范围内人口调查登记完毕后,逐级汇总上报。第一次人口普查,现区境计有26817户,119368人。其中十区(枣庄区)6215户,27239人,包括枣庄镇3456户,枣庄市市中区志15847人。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是在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之后,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的。普查项目比第一次普查增加了文化程度、本人成份和职业三项。后两项只作登记,不作统计。1964年5月下旬枣庄镇(县级)成立第二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300多人参加人口普查工作。6月15日前完成核实户口任务,6月29日完成金庄居委会登记试点工作。正式登记时,设站登记与上门登记相结合。登记后,召开群众会宣读户口,复查核对。复查中发现有多报人口现象。个别人或出于冒领国家粮食、布票,或出于多分自留地,或假报出生、将农业人口安成非农业户籍。枣庄镇顺河街有一居民,儿媳系农业户口,为将新生孙女安成非农业户籍,假报为自己亲生。现境11处人民公社在普查登记中共多报人口967人,漏报420人,在复查中进行了核实。第二次人口普查,枣庄镇计有10716户,59768人;现区境内计有38484户,174680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发生巨大变化、人口有很大增长的情况下,为查清人口基数,更好地制订社会主义现代化r建设战略决策而进行的。普查项目共19项,比第二次普查增加有关婚姻、生育状况、经济特征等内容。市中区普查范围包括五个街道办事处的56个居委会(含居委会级地址编码集体户8个)和郊区公社的35个生产大队。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1981年7月至1982年6月为准备阶段。工作重点是健全普查机构,开展普查宣传,完成户口整顿,搞好普查试点。市中区建立11人的普查领导小组,下设35人的普查办公室。户口整顿中澄清6254人的人户分离问题。普查试点在东方红街道办事处的3个居委会和郊区公社的3个生产大队进行,同时对全区普查人员进行现场训练。试点汇总资料经省计委电子计算站录人反馈,差错总计44项,其中普查登记6项,编码错漏38项。项目差错率为0.251%,户记录项差错率为0.271%,人记录项差错率为0.249%性别码差错率为0.43蝙,年龄码差错率为0.174%。试点汇总资料基本符合要求。1982年7~11月为普查登记、手工汇总和编码阶段。经培训的512名普查员、187名普查指导员以及151个居委会、生产大队干部参加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划分6个普查战区,203个普查登记站,于7月1-8日完成普查登记任务。月内进行自查、互查、抽查。抽查14个居民小组、8个生产队,计222户,850人。查出户项差错1第一卷地理项,人项差错34项,差错率分别为0.08编,2.8编。8-10月由编码作业组、质量检查组、资料管理组计74人完成资料手工汇总、编码、分析工作。
  1982年12月至1984年2月为人口普查资料的整理上报和录用阶段。依照省电算站机器汇总数据,于1984年2月在秦皇岛市资料印刷厂印刷《枣庄市市中区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200册。此汇编设图6张,表37种。第三次人口普查,市中区计29610户,132645人;现区境内为67923户,301163人。比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现区境内户数增长1.53倍,人口增长1.52倍。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