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路口战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战事》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265
颗粒名称: 沙路口战斗
分类号: E296.93
页数: 3
页码: 210-212
摘要: 《枣庄战事》中对沙路口战斗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文峰健儿战倭寇

内容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奋战,到1943年年初,文峰游击大队在运河北岸基本上站住了脚。石头楼山套以及周围的文峰山区,由完全的敌占区变为隐蔽的游击区。文峰游击队在运北工委和老红军干部李明和大队长的指挥下,利用有利地形在涝坡村与十倍的敌人整整打了一天,不仅自己没有受损失,而且还消灭了一部分敌人,毙、伤日伪军30余人,缴获了一些武器,击溃了敌人的包围,获得了战斗的辉煌胜利。
  运北局面的初步打开和涝坡战斗的胜利,给抗日军民以很大的鼓舞;但另一方面也使文峰游击队的某些干部产生了骄傲麻痹情绪。只看到敌人战斗弱的一点,而忽视了他们凶恶残忍的一面,对于形势的认识,双方力量的估计不够清醒,以致后来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1943年阴历4月24日,文峰游击大队接受运北工委的指示:“发动群众,争取伪政权,武装保卫麦收。”文峰二队在副政委兼二队指导员张允峙的带领下,来到了曹庄乡公所,做争取两面政权的工作,要伪乡长配合文峰游击大队搞好麦收,对付敌人抢粮。此时,运北工委书记刘亦夫兼任大队政委。
  副政委张允峙与伪乡长谈过话,已是深夜十二点了,二队决定住在沙路口村。但是,他们忽视了这个村处在敌人的心脏地区,距离伪军据点多则十里,近则五里。二队分两部分,张允峙带一部分人住在东围子,副指导员姚兴华带领十几个战士住在西围子。该村有个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叫郑良才,投靠日寇当了汉奸。当他得知文峰二队在该村时,认为生官发财、报效主子的时机到了,立刻赶到韩庄,把二队住在沙路口一事向伪军头子张来余报告,张来余听后即带领众伪军向沙路口扑来。
  25日拂晓,文峰二队巡逻的哨兵发现了伪军正向沙路口开来,当即向张允峙、姚兴华报告。经他二人研究,决定迎击敌人,战前作了简短的战斗动员,一面组织该村的群众转移,一面作好战斗准备,不一会全村群众就撤出了村。
  这天早上七、八点钟的时候,驻在该村西围子的二队就与敌人接上了火。战斗开始,战士们英勇杀敌,比较有利,还得了敌人的轻机枪一挺。因此,指战员利用屋角、围墙作掩护,愈战愈勇,以致忘记了是在敌人的心脏地区打仗。
  战斗一打响,沙路口周围的古邵、文堆、曹庄、周营、金寺等据点的日伪倾巢出动,奔向沙路口增援张来余的伪军部队。连薛城的日寇也出动了,一齐向二队进攻。此时,沙路口的东围子也响起了激烈的枪声。
  兵力悬殊太大,敌人超过文峰二队35倍,达1000余人,将沙路口严密包围。敌人有一百多挺机枪,整个沙路口战火弥漫,硝烟滚滚。
  中午时分,二队队长薛永才、曹庄区区长孙景芬、财粮助理员姚佩仲,还有战士刘忠贤、姚大成及其他几个队员都牺牲了。姚兴华看到战士伤亡太大,只好带领剩下的几位从西围子撤到东围子。
  下午两点钟左右,张允峙带领几个战士开始向北面石头楼文峰山方向突围,姚兴华组织火力掩护,没走多远,就都牺牲在麦地里,第一次突围失败。
  这时,每个战士手里只有三排子弹了。下午四点多钟,班长王金柱、王厚阔,部分战士开始向东北方向突围,子弹打光了,敌人一窝蜂似地拥上来,战士与敌人展开肉搏,拼打起来,终因寡不敌众,1名战士被俘,8名牺牲。
  天近黄昏,敌人对文峰二队的包围圈越来越小,二队这时仅剩下7人,姚兴华因腿部受重伤流血过多,不能战斗,副队长薛永贵决定再次突围,一阵急促的枪声响过,突围的战士再也没有动静了。
  晚上,赶来增援的运河支队清理战场时,在村子东南一片地上发现了突围战士的遗体,只有身负重伤藏在缸底的姚兴华一人幸存。中共运北工委组织部长、文峰游击大队副政委兼二队指导员张允峙、曹庄区区长孙景芬、二队正副队长薛永才、薛永贵兄弟俩等28名同志英勇牺牲。

知识出处

枣庄战事

《枣庄战事》

枣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奉庄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地域文化——北辛文化,并以其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奚仲造车、墨子立说、焚券市义、凿壁偷光、毛遂自荐‘等等,许多枣庄人的故事家喻户晓,有些已成为汉语成语,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明
相关人物
张允峙
相关人物
孙景芬
相关人物
姚佩仲
相关人物
刘忠贤
相关人物
姚大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曹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