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器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物》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183
颗粒名称: 古器物
分类号: K875
页数: 130
页码: 172-301
摘要: 玉石器石磨盘脱粒工具。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1978年滕州市北辛遗址出土。长65厘米,宽36厘米。平面呈椭圆形,两侧较直,一端有稍向上翘的矮足。玉质浅青色,浸有黑斑,琮体为四角圆矮长方柱体,角饰弦纹8道,四面上下各排列圆圈纹、弦纹,圆圈构成兽面形态。
关键词: 古器物 文物

内容

玉石器石磨盘脱粒工具。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1978年滕州市北辛遗址出土。长65厘米,宽36厘米。平面呈椭圆形,两侧较直,一端有稍向上翘的矮足。玉琮礼器。西周。1982年滕州市庄里西村出土。高3.7厘米。玉质浅青色,浸有黑斑,琮体为四角圆矮长方柱体,角饰弦纹8道,四面上下各排列圆圈纹、弦纹,圆圈构成兽面形态。
  玉遊巩礼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1978年滕州市庄里西遗址出土。直径15.5厘米,孔後6.7厘米。玉质青灰色,器体扁平,形如璧。圆廓之外有3个突脊齿牙装饰,每个齿牙突脊有四组小锯齿,每组3齿,3个突脊齿牙装饰向同一方向旋转。人面纹玉饰玉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6年滕州市岗上遗址出土。高3.2厘米,宽3.9厘米。玉质深褐色,正面以阴线刻出人的头形和五官,橄榄形眼眶内以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以一阴线刻等腰三角形作鼻;口为一阴线刻短横线,面部表情祥和。玉饰背面中部有一垂直突脊,突脊中部有一横穿,可供佩系。玉鹰饰品。西周。1979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高5.4厘米,宽7.6厘米,厚0.4厘米。玉质为青色,因轻度浸蚀,呈现鸡骨白色。玉鹰体扁平,长颈前仲,圆目钩喙,曲背垂翅,羽尾下收,做停立状◊鹰身、翅、尾翎皆以阴线刻出。曲背及颌处各有一圆孔,可供穿系佩戴。玉雁饰品。商代^1985年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高8厘米,厚0.3厘米。玉质青色,通体素面。雁做卧状.尾羽下垂,颈前伸,尖喙,颈根处有一圆孔,可供穿系之用。玉龙形璜饰品。西周。1982年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长13厘米,厚0.5厘米,青绿色,略呈鸡骨白,两面纹饰相同,由双钩单阴线琢成。龙纹“臣”字目,张口独角,飘发,首在两端,尾交于中。端侧有对称脊牙。玉夔(ku丨)龙佩饰品。西周。1979年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长8.9厘米,厚0.3厘米。玉质青白,扁体,身体弯曲,两侧脊牙突出,显现出游动的样子。纹饰以阴线刻出,首部分置于两端,尾部交接,两端突脊处各有一圆孔,可供佩系之用。玉佩饰饰品。西周。1982年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直径3.7厘米,孔径0.4厘米。圆体凸孤形,孤面雕夔龙纹,背为素面,中部有一穿孔,可供佩系。玉戈礼器。商代。1978年庄里西遗址出土。长12.5厘米,宽4.6厘米。玉质青灰色,戈脊近内部有一对钻圆孔,内上部又有一稍大圆孔,戈头呈等腰三角形,素面光洁。嵌金玉耳坠饰品。元代。1982年滕州市城郊乡韩桥村李元墓出土。耳坠金丝镶嵌,主体为清白玉质玉人。玉人呈褒袖跽坐状态,头梳高髻,瘦长脸型,阴线刻五官,身着无袖长袍,一为右衽,一为左衽。玉蝉饰品。明代。奉庄市博物馆藏。长6厘米,宽2.5厘米,厚1.4厘米。
  蝉体扁平,脊部微隆起,双眼、吻部及双翅尖均突出体外。石铲农耕工具。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峄城区峨山镇萝藤村二疏城遗址出土。长16.4厘米,宽11.5厘米,孔径1.2厘米。器呈长方束腰形,平顶,双面刃,顶部有一对钻圆孔。通体光滑。石斧砍伐工具。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物〃峄城区峨山镇萝藤村二疏城遗址出土。长18.4厘米,宽7.4厘米,孔径1.6厘米。器呈梯形,弧形顶,双面刃,顶部有一对钻圆孔。两侧圆滑,通体磨光。石镰农具。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台儿庄区泥沟镇晒米城遗址出土。长17.5厘米,宽6.7厘米。弧背,刃微内凹,通体磨光。石刀农具。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台儿庄区泥沟镇晒米城遗址出土.长9.6厘米,宽5.4厘米。器半月形,弧背,直刃,顶部有二对钻圆孔,通体磨光。石镑加工工具。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薛城区沙沟镇五村遗址出土。长8厘米,宽2.4厘米。背上部有段,平顶,单面直刃,非常锋利。棱角规整,通体磨制光滑。石凿加工工具。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奉庄市博物馆藏。长13厘米,宽3.6厘米。平面为长条形,斜平顶,单面斜长刃,刃部锋利。棱角较规整,通体磨光。石核小石器,新石器时代。2003年山亭区山城街道办事处东江村小邾国城墙底部出土。其年代距今约15000年。尖状器生产工具。新石器时代。2003年山亭区山城街道办事处东江村小邾国城墙底部出土。其年代距今约15000年。刮削器加工工具。新石器时代。2003年山亭区山城街道办事处东江村小邾国城墙底部出土。其年代距今约15000年。
  (石器图片文字说明:石敬东、吕文)陶瓷器陶盖鼎炊器。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1979年滕州市官桥镇北辛遗址出土。通高37.5厘米,口径23.5厘米。夹砂红褐陶,盖鼎腹浅微鼓,口微欽外侧一周锯齿状窄锥纹,口沿附小鼻四个,盖腹饰压印纹,三锥状足,有稳重感。红陶壶水器。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1979年滕州市官桥镇北辛遗址出土。通高14.4厘米,口径2.1厘米。泥质红陶,呈蒜头形,颈细长,小口,折腹,平底。制作精细,稳重端庄。陶钵盛食器。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1979年滕州市北辛遗址出土。通高7.1厘米,口径20.1厘米。泥质红陶,钵通体指甲纹,形体不规则。盛食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6年滕州市东沙河镇岗上遗址出土。通高12厘米,口径17.8厘米。泥质红陶,此器圆唇,鼓腹,腹向下斜收,小平底,腹部有通体彩绘,浅褐色线条,白色绘叶片的草叶纹,整体和谐统彩陶钵贯耳尊酒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8年滕州市东沙河镇岗上遗址出土。通高25.3厘米,口後12.7厘米。泥质灰陶,直口,矮额,折肩,深腹,腹部下斜收,高圈足,外撇,两侧有对称圆孔,肩部有对称贯耳。形制新颖美观。龙簋(guT)礼器。战国。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遗址出土。通高30.3厘米,座高8.3厘米。泥质灰陶,侈口,腹微鼓,圈足透雕龙形耳销于腹中部,方形座上盖置口内透雕花瓣形提手,腹部饰凹弦纹,通体施彩绘。凤簋礼器。战国。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遗址出土。通高30.3厘米,座高8.3厘米。泥质灰陶,侈口,腹微鼓,圈足透雕凤形耳,销于腹中部,方形座上盖置口内通雕花瓣形提手,腹部饰凹弦纹,通体施彩绘。白釉黑花罐元代。滕州市博物馆藏。通高12.5厘米,口径6.9厘米。白地饰黑_色花纹,肩腹部黑彩绘缠枝菊花,黑白对比明显,清新活泼,质朴而生动。龙瓶清代,康熙年间。滕州市博物馆藏。通高39厘米,口径13.2厘米。盘口,长颈圆腹,圈足,肩部对称鹰嘴衔环,里外施青灰釉,龙、云、水、鱼组成纹饰,红彩篆书“大清康熙年制”款。陶鼎炊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峄城区红土埠遗址出土。通高13.5厘米,口径10.6厘米。质地夹砂红陶,侈口,園底,釜形,长颈折腹,圆锥足, 折腹处饰锯齿纹。咼柄杯饮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峄城区红土埠遗址出土。高24.7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7.8厘米。又名觚形杯,泥质红陶,喇叭形口,长柄中部有一周突棱,饰有细弦纹,座下有三凿形矮足。蛋壳陶杯饮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峄城区二疏城遗址出土。通高16.2厘米,口後9.8厘米,底径5.3厘米。质地为泥质黑陶,口似喇叭状,柄中部有三道弦纹,足为喇叭形。因器壁很薄,故称“蛋壳陶”。S柄杯饮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枣庄市博物馆藏。通高30.5厘米,口径9.2厘米,底径8.9厘米。质地为泥质黑陶,敞口,杯壁内凹,杯底斜收似折腹.高柄柱,柄柱上下均饰圆形镂孔,底座呈圆形。陶鬵(guT)炊煮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峄城区二疏城遗址出土。通高21.2厘米,口径10.3厘米。泥质陶泛青色,圆口平沿,沿下有镂孔,镂孔呈不规則似半圆形或三角形,圆口下有流,流口上翘,高筒形颈,颈下鼓腹,腹与颈部有一宽带状桥形手鐾,足上部饰有一周锯齿纹,分裆、袋足,三圆锥形足。肩部饰有两个对称乳钉。陶鬻炊煮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峄城区二疏城遗址出土。通高36厘米,口径11.2厘米。质地为白陶,圆口圆唇,流上翘,流与口部饰对称乳钉纹,颈直筒式饰二条凸纹,三个乳状腹袋,袋下有锥形足,颈部与乳袋后部饰一宽带桥形手錾,两侧饰有对称乳钉。陶鬵炊煮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山亭区西集镇建新遗址出土。通高22.4厘米,口後5.6厘米。质地为夹砂红陶,斜流,喇叭形颈,扁腹,園底,侧三角凿形足,腹中部一周凸弦纹,背部有环形把,把上饰有凹槽。蒜头壶酒器。西汉。奉庄市博物馆藏。通高30厘米,腹後19厘米,底径15厘米。质地为泥质灰陶,有盖,盖饰乳钉形,圆口细长颈,口部饰一周乳钉头状,斜肩鼓腹,假圈足较矮。陶盒盛器。西汉。市中区渴口汉墓群出土。高15厘米,腹径17厘米,底径:6厘米。质地为泥质红陶,有盖,盖与器身设有子母扣,盖上饰有三周弦纹,器身饰两道弦纹,小平底。陶音(Ii6n)盛器。东汉。市中区渴口汉墓群出土。口径22厘米,通高16厘米。质地为泥质红陶,直口圆唇,三蹄形矮足、器身饰有彩绘,彩色已褪化。陶壶酒器。汉代。市中区渴口汉墓群出土。通高30厘米,口径11.5厘米,腹後20厘米。质地为泥质褐陶,圆弧形盖,圆口处敞,平唇,沿下颈部饰一周锯齿形彩绘,斜肩饰两道弦纹。鼓腹,腹部饰有两个对称铺首,腹下饰有两组凹弦纹,假圈足较高。陶楼冥器。东汉。峄城区阴平镇出土。通高44厘米,长27厘米,宽22厘米。质地为泥质灰陶,形制为三层,一楼对称两门,两门中间有两层横窗呈长方形;正前面外壁饰有菱形几何纹,四根立柱支撑着四阿式建筑房顶,顶与三楼相联,正面留有窗口,三楼顶盖有瓦垄,瓦垄与下两层基本相似,属四面分脊四阿式建筑。陶灶冥器。汉代。台儿庄区兰城镇出土。长26厘米,宽12厘米,通高15厘米。质地为泥质灰陶,长方形,灶口圆形出台,内凹,灶前有档墙,器身设灶眼两个,一个置釜,一个烟烟自口饰有一周凹弦纹。陶仓冥器。汉代。台儿庄区兰城镇出土。质地为泥质灰陶,长20厘米,宽11.5厘米,通高21厘米。形制似豆形座,仓身为长方形,正面设有一门,上顶为四阿式无脊瓦垄。陶磨冥器。东汉。市中区渴口汉墓群出土。直径19厘米,通高9厘米。质地为泥质灰陶,磨体有上下盒,上盒饰有磨眼,饰有一圈凸纹,下盒连磨盘,磨盘一侧凿有出面口,盘下有圈足。陶猪圈冥器。东汉。市中区渴口汉墓群出土。长31厘米,宽26.5厘米,通高24厘米。质地为泥盾灰陶,圈体与厕相联,厕有一门,内有便池,通向圈内,圈体呈长方形,圈墙上有瓦垄,圈内一角有圈棚,圈内有一小猪。市中区渴口汉墓群出土陶猪圈56件,且形制各种各样,通过陶猪圏反映出两汉时期养猪业已经非常发达了。盘口壶盛器。隋代。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遗址出土。口径11厘米,底径9.6厘米,通高30.4厘米。质地为青瓷,绿色釉泛红,盘形口,圆唇外敞,细颈饰两道弦纹,平肩,肩下饰有四个盲鼻,小平底,器身施半釉,釉下流痕清晰。三彩枕卧具。唐代。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遗址出土。长30厘米,宽13.5厘米,高12.5厘米。质地为瓷,形制为虎形,两耳平直,两眼圆睁,两爪朝前俯卧,虎背平微内凹且饰有花草,背部有黄、绿、红等各种混合色体,颜色鲜艳。下有平底座。瓷瓮盛器。宋代。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遗址出土。口径23厘米,腹径45厘米,高50厘米,底径23厘米。质地为瓷,白釉,酱色花草,圆口圆唇,鼓腹,平底。瓷坛清代。奉庄市博物馆藏。口径13.3厘米,腹径27.5厘米,通高14厘米,底径11.5厘米。质地为青瓷,又叫开片,或碎瓷,直口圆唇,鼓腹,平底,通身内外施全釉,釉体呈大小不同、无规律的裂痕。釉色泛青、光亮。清花盖坛清代。枣庄市博物馆藏。口径8.6厘米,腹径18厘米,高22厘米。为青花瓷,形制为圆口有盖,鼓腹,平底,通体饰干枝梅花,蓝底,釉色光亮细腻,瓷质纯净无杂。青花瓷瓶清代。奉庄市博物馆藏。口径10.6厘米,腹径17.7厘米,高23.8厘米,底径11.5厘米。质地清瓷,瓷质纯白,口径喇叭状,颈下斜肩,鼓腹,内底矮圈足外平,通体施蓝色缠枝牡丹,腹两侧对称饰牡丹花鸟,釉色光亮无杂。
  (陶瓷器文字说明:徐加军、魏慎玉、王峰)青铜器滕奐(h6u)鼎炊器。西周。1982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高27厘米,口径11.5X16厘米。子母口加盖,上置卷龙状四小钮,附耳,腹处鼓,四柱状实足,盖及口沿下均饰夔龙纹、鸟纹各一周,云雷纹填地。腹饰饕餮兽面纹四组,足饰蝉纹及卷云纹。盖器内底部分别铸铭文2行6字:“滕戾乍(作)宝口彝。”扁足鼎炊器。西周。1982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高20.5厘米,口径18.5厘米。平唇,竖耳,浅腹圜底,三鸾鸟形扁足,腹饰夔龙纹一周,云雷纹填地。爵酒器。商代。滕州市官桥镇大康留村出土。高16厘米。体形较宽,腹部外鼓,颈、腹分段明显,双柱,三角锥形足,颈有三周凸弦纹。觚(gQ)酒器。商代。1980年5月官桥镇前掌大村出土。高I9.4厘米。口呈喇叭形,中有细腰,下承高圈足。圈足内壁铸铭文“亚”字。茸(ji6)酒器。商代。滕州市官桥镇吕楼村出土。高21.7厘米,口径14.5厘米。器如圆筒形,圆筒体下段有一道宽边,是为颈、腹分段的雏形,平底,下有三角形空锥足。滕侯簋盛食器。西周。1982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高22.5厘米,口径20.5厘米。圆唇鼓腹,兽首形耳,下卷龙状珥,细颈饰小铺首,两侧及圈足均饰夔龙纹一周,云雷纹填地,腹座饰斜方格乳丁纹,内填云雷纹,方座四边角,饰兽面纹。器内底部铸铭文2行7字:“滕戾乍(作)滕公宝弈。”父辛卣(y6u)酒器。西周。1981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高23.4厘米、横径17.1厘米、竖径13厘米。器身椭方,盖子母口内敛。盖顶置圈状提手,两端有犄角。颈部前后饰突出兽面纹,两侧饰以雷纹填地,鸟纹四组,外饰凸弦纹。盖纹饰与器相同,提梁上饰蝉纹,间以凸棱纹.鏨端兽面圆耳,器内祷铭文1行3字:“乍宝彝。”腹内铸铭文3行17字:“□□□□京□□口□厥文考父辛宝陣彝,不嬰(qU簋盛食器。西周。1980年滕州市城郊乡后荆沟出土。高26厘米,盖径23.2厘米。器身椭圆,子母口盖,盖呈复盆状,有圈足形提手,腹部铸有对称兽首形附耳有珥,圈足下铸三伏兽状足。盖及身饰瓦纹、窃曲纹,顶饰蟠龙纹。囷足间饰重环纹,器内底部铸铭文12行151字(略)。叔京簋盛食器。西周。1980年滕州市姜屯镇燕庄出土。高13.9厘米,口後19.5厘米。圆唇,口、颈饰弦纹二周,鼓腹,圈足外张,对称圆附耳。器内底部铸铭文1行6字:“叔京乍(作)旅车彝。”觯(zhi)酒器。西周。1984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通高20.5厘米,口径13X10.7厘米。宽颈垂腹,子母口,加盖,盖及腹部饰两组兽面纹,雷纹填地,圈足饰一周弦纹。方鼎饪食器。西周。1984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高17.6厘米,口径14.9X11.2厘米。平口直腹,立耳,柱状实足,四隅有扉棱,腹饰四组龙纹,口沿下饰龙纹,腹饰乳丁纹,足柱四兽面,器内壁铸铭文1行3字:“乍(作)□弈。”滕公鬲饪食器。西周。1982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通高17厘米,口径13厘米。口沿外折,敛颈,分裆柱状足,颈饰弦纹二道,腹饰饕餮纹三组, 内壁铸铭文2行7字:“吾乍(作)滕公宝隨弈。”邾友父鬲饪食器。春秋早期。2002年山亭区东江村小邾国贵族墓地一号墓出土。高11.5厘米,口径15.6厘米,重1.6千克。宽平沿,束颈,鼓腹有三扉棱。口沿上顺向铸铭文一周16字:“邾友父媵其子胙(zuo)曹宝鬲,其眉寿永宝用。”佥父瓶盛器。春秋早期。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一号墓出土。高26.5厘米,口径14.2厘米,重2.7千克。这件瓶造型独特,锈色古朴。体鸟卵形,器盖对贯耳,对铭:“需父君佥父作其金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部君庆壶盛酒器。春秋早期。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二号墓出土。通高46.4厘米,口径14.9厘米,重11.8千克。直口,长径,圆腹下垂,圈足。颈部两侧有兽环耳。盖及颈部饰窃曲纹,腹饰曲波纹,圈足饰鳞纹。盖器对铭,16字铭文:“邾君庆作秦妊礼壶,其万年眉寿永宝用。”倪庆鬲饪食器。春秋早期。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二号墓出土。通高15.5厘米,口径19.6厘米,重2.94千克。宽折沿,束颈,鼓腹有三棱,平裆,三蹄足。腹饰卷体夔纹。口沿上祷11字铭文:“倪庆作秦妊羞鬲,其永宝用。”鲁宰皴(y5n)簠盛食器。春秋早期。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二号墓出土。通高16.1厘米,口长28.5厘米,口宽24厘米。重4.4千克。长方体,两端为兽首形耳,盖上顶饰交连纹,器与盖斜腹壁饰夔纹和卷云纹,足饰夔纹。器内底铸12字铭文:“鲁宰虢作旅簠,其万年永宝用。”盖内顶上铸20字铭文:“鲁酉子安母肇作簠,其眉寿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盘盥洗器。春秋早期。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三号墓出土。通高18厘米,口後43厘米,重8.7千克。圆形,大口,浅腹,平底,圈足。口沿置卷尾龙耳,腹饰窃曲纹,圈足饰鱗纹,下附三裸人足承托盘底。E(y0盥洗器。春秋早期。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二号基出土。通高17.5厘米,通长35厘米,宽20.6厘米,重3.4千克。呈瓢形,前宽流,后有卷尾龙鏨,三蹄形足。腹上部饰窃曲纹。昆君妇媿霖(ling)壶盛酒器。春秋早期。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三号墓出土。通高45.3厘米,口径17.7厘米,重14.3千克。直口,长颈,圆腹下垂,圈足。颈部两侧有兽首环耳。颈饰垂鱗纹,腹饰蝉纹及瓦士,圈足饰鱗纹。颈内饰18字铭文: “昆君妇螝需作旅车壶,其年万,子子孙孙永用。”铭文中的“万年”倒置。E形鼎饪食器。春秋早期。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三号墓出土。通高18.6厘米,口後20.7厘米,流长3.3厘米,重2.6千克。敞口,平沿外折,有流,双立耳,圜底,三蹄足。沿下饰夔纹,上腹饰兽体卷曲纹。器内底铸11字铭文: “倪庆作秦妊医鼎,其永宝用。”方奁(Ii6n)梳妆器。春秋早期。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三号墓出土。通高7厘米,长14厘米,宽11厘米,重800克。长方体,四面正中各向上伏一兽,上有两盖,盖上置虎钮,镂空饰半裸人方形圈足。上盖及四面饰夔纹。造型奇特,纹饰华美。提链罐容器。春秋早期。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三号墓出土。通高8厘米,口後8厘米,底径8.5厘米,重1.2千克。用途不详。平顶盖,子母口,环形双耳系提链。鼓腹,圈足。腹饰交龙纹。邳伯暑(I6i)盛酒器。战国。1954年峄城伊家河出土。高28.5厘米,口径21.3厘米。口沿外侈、束颈、鼓腹、平底,肩部铸有对称两耳。腹部饰细勾曲纹,中部饰蟠虺纹一周,接以垂叶纹,内作蟠虺纹。口沿内环刻篆体铭文29字: “惟正月初吉,丁亥、不(邳)白(伯)夏子自作尊蔞,用祈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青铜器文字说明:李光雨、张耘、苏昭秀)编钟乐器,一套9件。春秋。1982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形制相同,大小递减。长方形钮。篆带饰变形墙璃纹,鼓面饰兽面纹。篆带上、下及两篆间各有涡纹钟乳突起,每区3层9枚。正背4区共36枚。王子反戈兵器。春秋。1973年滕州市城郊废品收购站征集。援内通长22.6厘米。戈援平直。中起脊,断面呈棱形,前锋为三角形,胡窄长。援胡均开刃,长方形内,内中1穿,栏边3穿。铸铭文1行6字:“王子反铸寝戈。”青铜戈兵器。春秋。枣庄市博物馆藏。援内通长21.5厘米,重193克。戈援平直,断面呈菱形,前锋三角形,共有四穿,残存铭文三字,字迹漫漶。剑兵器。战国。滕州市张汪镇李桥村出土。通长54.3厘米。锋处尖削,厚格倒凹字形,圆茎有箍。真子飞霜镜照容用具。唐代。滕州市博物馆藏。直後16.8厘米。镜作八出葵花形。镜背左侧一人抚琴,一凤鸟起舞相和,镜背下方水池中一荷叶伸出水面,叶中一龟作为镜钮,钮的上方一只飞雁。照容用具。唐代。滕州市博物馆藏。直後12.5厘米。菱花形,内切圆形,中心一株桂树,树干上部盘曲成镜纽,上端各分枝大叶茂盛。树一侧仙女腾空飞舞,另一侧白兔杵臼捣药,其下有一跳跃的蟾蜍。
  月宫镜方格规矩四神镜照容用具。东汉。滕州市博物馆藏。直径16.4厘米。铣作圆形,圆钮,外围方格,方格内饰12个乳钉纹,间铭“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内区饰四神,规矩纹,羽人及其他禽兽纹。镜缘内圈为三角锯齿纹,外圈为连续云气纹。瑞兽葡萄镜照容用具。唐代。滕州市博物馆藏。直径14.2厘米。圆形,伏兽钮。镜背分内外二区。内区五瑞兽同向攀援葡萄枝蔓,瑞兽形态多作仆伏状,与瑞兽镜中似虎似豹的瑞兽相似。外区较宽,叶瓣及葡萄错纵交缠,其间有展翅的三只禽鸟与栖立的三只禽鸟。叠云纹缘。山字镜照容用具。战国。1984年台儿庄区彭楼乡出土。直後11.2厘米,缘厚0.4厘米。三玄钮,方钮座,钮座四周各伸出一小叶,每个山字间加一叶,并与钮座四角之叶分别以带相连,素窄缘。石刻力士雕像(唐代),滕州龙泉塔出土。镇水兽(元代),滕州城关出土 D西王母牛羊车画像(东汉),滕州大郭庄出土。乐舞、百戏画像(东汉),滕州西古寺出土。
  元嘉三年刻石(东汉),滕州姜屯出土。攻占图东汉。山亭区西集镇西集村出土。现藏枣庄市博物馆。长276厘米, 宽75厘米,厚20厘米。雕刻内容中间为一座多跨梁式桥,桥面上有骑兵、步兵、车马出行布阵攻占的壮观场面。桥下通舟,鱼儿跃出水面。石羊汉代。峄城区阴平镇石羊窝村征集。现藏奉庄市博物馆。长125厘米,宽50厘米,高70厘米。呈跪卧状,躯体和底座连为一体。整个躯体以圆雕表现,四肢及角部位施以浅浮雕。熹平三年残碑东汉。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官墓村征集。现藏奉庄市博物馆。碑残长86厘米,宽32厘米,厚13厘米。碑文残存5行,计69字。书体属于汉隶,字行间有界格。
  (石刻文字说明:李思永、石敬东)印章下匡取水印战国铜质长宽高2.8X2.8X1.6厘米,正面阴铸籀文“下匡取水”4字。奉庄市博物馆藏。右廬芦淳车印羾鉢战国铜质长宽高3.5X3X1.4厘米,正面阳铸籀文“右廬淳车羾鉢”六字。奉庄市薛城区兴仁乡匡山头村出土。行军万户垣字号之印金代铜质长宽高6.7X6.7X5.4厘米正面铸九叠文“行军万户垣字号之印”九字(印背左刻“贞元元年”右刻“礼部造”)。枣庄市博物馆藏。副提控肆字印金代铜质长宽高7.0X7.0X5.7厘米正面铸九叠文“副提控肆字印”六字(印背左刻“行宫礼部造”)。枣庄市峄城区裳阴乡出土。管军万户府印元代铜质长宽高8.1X8.1X8.5厘米正面铸九叠文“管军万户府印”六字(印背左刻“中书礼部造”“龙凤五年二月日”,印背右刻“管军万户府印”,印左侧刻“端字十七号”)。奉庄市张范村出土。关内侯印三国.吴铜质长宽高2.61X2.5X2.6厘米。龟钮,白文繆篆三国吴官印。关内侯见《三国志•黄盖传》:“孙权作践,论其功,赐子柄爵官内侯。”又《晋书.张华传》:“晋受禅,拜黄门侍郎,封官内侯。”1979年山亭区出土。奉车都尉印三国.吴铜质长宽高2.3X2.5X2.5厘米。白文繆篆三国吴官印。奉车都尉见《三国志.顾雍传》:“顾雍孙顾谭为奉车都尉。”1979年山亭出土。永贵亭侯印晋铜质长宽高2.3X2.3X2.7厘米。龟钮,白文繆篆晋官印。1979年山亭出土。
  (印章文字说明:李兰昌、张肇瑞、冷瓢)钱币贝币商代。2.6X1.8厘米。由天然海贝而来,后被金属币取代。梁二欣(裤币>战国铜质通高6厘米。正面铸铭文“梁二欣”3字。欣是战国重量单位,1欣约合今14克。枣庄市博物馆藏。蚁鼻钱战国铜质通高1.8厘米。台儿庄区侯孟出土。半两秦代铜质直径3厘米。正面铸铭文“半两”2字。枣庄市博物馆藏。大布黄千布西汉(新莽)铜质长宽1.2X4.1厘米。正面铸篆文“大布黄千”4字。枣庄市博物馆藏。五铢汉代铜质直後2.6厘米。正面铸篆文“五铢”2字。枣庄市博物馆藏。唐宋清直径分别为2.5、3.4、2.7厘米。正面分别铸“开元通开元通宝崇宁通宝顺治通宝宝”、“崇宁通宝”、“顺治通宝”各4字◊冬庄市博物馆藏。清代铜质长38厘米。奉庄市博物馆藏。钱范汉代石质(残)长宽9.5X8.5厘米。薛城区南常乡出土。孙中山先生安葬纪念币民国初铜质直後7.5厘米。币背右铸篆文“孙中山先生安葬纪念”,左铸“中华民国十八年三月十二日”21字。薛城区张范乡征集。
  (钱币文字说明:李兰昌、王峰、张肇瑞)书画《鹰》,李苦禅(1899〜1983年),原名李英、李英杰,字励公。山东省高唐县人。中国写意画之一代宗师。他画的鹰有着奋起高飞的壮志雄心。《山水》,陈道复(1483〜1544年)。为明代中期水墨写意花卉画创出新格调的代表人物。初名淳,字道复,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此图云山远树、烟雨苍茫,其笔法多变,墨色透明、浓淡相生,创造出充满诗情的意境,极高远致。《龙》,高其佩(1660〜1734年),清代杰出画家。被誉为中国指画的鼻祖。字韦之,号且园。铁岭(今属辽宁)人。此幅作品《龙》系王学仲先生家传,作品中的龙头形象描绘得出神入化、笔法细腻、传神、精妙。《白梅双喜图》,崔子范(1915〜),原名尚志,字子范,山东莱阳人。北京画院副院长。这是一幅《白梅双喜图》,用笔奔放、粗拙,墨彩更趋单纯、浓郁,造型更趋概括、稚拙,是1979年崔子范先生为王学仲先生画。《丹青仙绘图》,唐寅(1470〜1523年),明代杰出画家,字子畏,号伯虎,又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长洲(今江苏苏州)。《丹青仙绘图》描绘的是仙人腾云架雾到此仙境,写诗作画,整幅作品境界沉静,蕴含文人画气质,图中山石水榭虚实相间,人物的衣裙、飘带、神情仪态非常传神,陶醉于山水之间。《书法》,郑燮(1693〜1765年),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他的书法具有真气、真意、真趣。此幅作品将真、草、隶、篆,各体集于一幅之中,笔法、中侧、方圆、曲直、粗细无不毕备,而又妙在“画法行之”,其章法正斜疏密、错落自然。《奔马图》,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第一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他所创造的《奔马图》,寄寓对民主和民族革命胜利的渴望,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归牧图》,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此幅作品,把牛的形态、比例、动态掌握得恰到好处,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寥寥数笔, 便勾勒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情景图。《书法对联》,舒同,字文藻,又名宜禄,江西东乡人。5岁学书,14岁即有乡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此幅作品是舒同送给王学仲先生的亲笔对联,内容是写唐王之涣《登鹳鹊楼》的前两句。《思故乡》,这是20世纪80年代王学仲先生为滕州写下的一首思乡诗,内容说的是走遍世界也没有家乡的风光最好,说明他对故乡的一腔深情,作品为行书,用笔刚劲,行云流杨。《怀思》,王学仲,号夜泊,字黾子,70岁后号黾翁。1925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滕县。1953年8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天津大学教授及南开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日本国立筑波大学客座教授。整幅画气氛庄严萧穆,寄托着画家对周总理的怀念和哀思。《宋十米长卷》(局部),王氏宋代绢画宗谱,全称为《琅琊王氏祖藏宋本右军后裔将相名家画像敕牒宗谱》卷轴,长卷的引首是一页木板印刷的佛经,有求取佛光照耀、家族吉祥之意,首张绢画是王氏先人王文正、次为王懿敏、再次王十朋,三张画像后面分别装裱了皇帝的敕文、名人的赞语,宗谱上面有黄山谷的“山谷之印”,南宋皇帝赵构的“绍兴之宝'此卷系王学仲先生家藏祖传、珍贵文物、无价之宝,由王学仲先生无偿捐赠。《慈禧兰花图》,清代。郑书箴捐赠,奉庄市博物馆收藏。长76厘米,宽43厘米。绢本,设色。图下部左侧画兰草,右侧画两株梅花。上部有“慈禧皇太后御笔”和“光绪已丑八月五日”题款。
  (书画文字说明:李广兰)其他骨锥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长14.3厘米,直径0.7厘米。峄城区阴平镇红土埠遗址出土。牙镞狩猎工具。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1978年滕州市官桥镇北辛遗址发掘出土。长2.6厘米。磨制精细,扁挺,前锋锋利,一面中凹,一面凸,背有明显的加工痕迹。骨针缝纫工具。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1978年滕州市官桥镇北辛遗址发掘出土。长4.5厘米。制作精细,一端有穿孔。朵云砚元代。16X16.5X2厘米。端石呈铁青色,砚周施云纹,曲池斜墙,平堂心有黄铀点两枚,在下唇上有眼。依石成形.雕琢娴熟。仿汉青花砚明代。22.5X14.5X3厘米。端石呈青纯色,砚额雕龙纹,曲池平堂,薄唇高墙,砚背刻“永建元年”篆书,底施麻点。永建是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是一方仿古砚。荷叶砚清代。7X23.5X1.8厘米。砚为码肝紫端石,额雕翻卷荷叶,筋力突起,左右各一莲房,高唇大池,蜂堂素阴。是清初典型的曲平堂砚。富贵连叠砚清代。24X17X3.5厘米。蜂州澄泥质,呈玫瑰紫色,砚额刻牡丹花,曲池凹堂尖唇,右下伏一只蝴蝶,取富贵连叠之意,此砚以刮削手法制作,简朴利落。素面团砚清代。30X27X3厘米。砚柘泥质,红色,柔制而成,有“大朴不雕”的壮美形态。柘泥出于山东泗水县,当地素以柘泥制品名扬天下。此砚为柔制,灵活生动,极具实用价值。
  (其他文物文字说明:张肇瑞、吕文、冷瓢)

知识出处

枣庄文物

《枣庄文物》

枣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枣庄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地域文化——北辛文化,并以其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奚仲造车、墨子立说、焚券市义、凿壁偷光、毛遂自荐等等,许多枣庄人的故事家喻户晓,有些已成为汉语成语,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近代,因运河航运和煤炭开发再度繁盛,京沪铁路、陇海铁路一中国近现代的南北、东西两大交通动脉,或穿境而过,或临境而行,使奉庄成为经济、交通、军事重镇。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