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嘉宾、王元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142
颗粒名称: [明]王嘉宾、王元宾
分类号: K820
页数: 13
页码: 181-193
摘要: 王嘉宾,字国光,号越峰;王元宾,字国贤,号对峰。两人是亲兄弟,古滕县人。王氏兄弟二人先后考中进士,后分别被授予知府、御史,时称大小御史。王元宾晚年主编《滕县志》。嘉宾中举嘉靖二十八年的一个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薄雾还没有完全消隐,滕县城东王姓人家门口响起了一阵“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引来四邻五舍的乡亲好奇地观看。
关键词: 历史人物 王嘉宾 王元宾

内容

[明]王嘉宾、王元宾王嘉宾(约公元1529年——公元1582年),字国光,号越峰;王元宾,字国贤,号对峰。两人是亲兄弟,古滕县人(今山东省枣庄市境内)。王氏兄弟二人先后考中进士,后分别被授予知府、御史,时称大小御史。王元宾晚年主编《滕县志》。嘉宾中举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的一个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薄雾还没有完全消隐,滕县城东王姓人家门口响起了一阵“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引来四邻五舍的乡亲好奇地观看。
  放鞭炮的人是专门从省里赶来报喜讯的,刚满二十岁的王家大儿子王嘉宾以优异的成绩在乡试中(全省会考)脱颖而出,中了举人。
  闻讯赶来的乡亲们纷纷向王嘉宾表示祝贺。
  身材修长、面容俊朗的王嘉宾并未喜形于色,他谦恭地向各位乡亲施着礼。
  “唉!看吧,这王家的祖坟上冒了青烟,嘉宾这孩子中举了!”“可不是嘛,听说王家孩子个个都行。”“是呀,那嘉宾、元宾、利宾都在越峰山读书,学问个顶个的好。”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眼里满是羡慕的神情。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喜讯再次传来,进入而立之年的王嘉宾又中了进士,这个叫滕县的小城再一次沸腾了,这意味着王嘉宾从此进入了仕途。那一阵子,人们走亲串友,最爱议论的就是这件事儿。
  王嘉宾却非常清醒,他知道这一切不过是刚刚开了个头。他对还在求学的两个弟弟说:“在家中,我是长子,是你们的榜样。现在我即将为官从政,为兄要告诉你们:做人,要做个正直、品性高尚的人;做官也要做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你们的资质,都在我之上,所以,你们要好好学习,用功读书,将来也能学出点名堂来,为王家、为父母争光!”王嘉宾看看个头已经快要超过自己的元宾、利宾,饱含深情地说:“为兄等候你们的好消息。”四月的滕县艳阳高照,王嘉宾兄弟早起后在室内读书,这是他们早就养成的好习惯。
  门“吱扭”一声轻响,同窗好友贾三近推门进来,人尚在院中就喊了起来:“嘉宾、元宾,在吗?”王嘉宾和元宾赶紧迎了出来,双方拱手见礼,王元宾笑道: “是三近贤弟,哪阵风把你给吹来了?”贾三近家住峄县,他身材修长,面容俊朗,风度翩翩,且文采很好。嘉宾、元宾在越峰山读书时和他是同窗好友,三人因志趣相投,经常在一起吟咏答对,切磋诗文。
  “什么风? ”贾三近诙谐地说,“是想你们的风! ”说笑着来到屋里,贾三近看到两个书案上摊开的书本,说:“嗨,这么好的天,你们怎么还闷在屋里看书昵?走吧,莫辜负了这大好时光,我们一起出去游玩。”嘉宾和元宾相视一笑,今天这书是读不下去了。
  三人乘上马车,一路说笑来到了滕县东南的陶山。放眼望去真是春光明媚,万木复苏,往山上看,草木皆已换上新装,柳叶恰如巧手细剪出来的,在风里一摆一摇,极有风韵。
  爬上山顶,极目望去,视线开朗,村庄房舍一簇簇,山路乡道逶迤。
  “嘉宾兄,我们兄弟三人中你最先高中进士,即席赋诗如何?”“好! ”王嘉宾并不推辞,略微一沉吟,道:匹马陶山路,登高豁醉眸。
  风生苍树梢,云起碧溪头。
  采药人何在,寻诗客暂留。
  故人今已显,此地几藏修。
  “好!好一个‘风生苍树梢,云起碧溪头’。”贾三近拍着手掌,“元宾兄,我尚有一联,你且听:新岁乾坤芳草绿。”元宾对道:“安宁天下杏花红。”“哈哈,好一个‘杏花红’,嘉宾兄,看来,元宾兄的诗文又长进不少,下一个进士非元宾莫属了。”嘉宾赞许地看了看元宾,元宾却在一边傻笑。
  “好,好,我们既要吟诗,也要饮酒,今天晚上喝个痛快! ”贾三近大笑着往前走去。
  弹劾严嵩王嘉宾走马上任的第一站是太湖。
  时值奸臣严嵩再次被世宗任命为内阁辅臣。严嵩时年已逾七十,却贪心不改,大肆搜刮钱财,纳贿弄权,卖官鬻爵,结党营私,把持朝政,陷害了无数的清官良臣。儿子严世蕃也非善类,人称“二宰相”,爷俩儿把持着内外朝政。严世蕃长得又矮又胖,还是个独眼,号称“东楼”,他谙熟城内外各类官职的金钱交易,大小官员一律明码标价。那些辛辛苦苦靠真本事考上来的莘莘学子,反倒不被重用,稍有怨言,就要被贬被害。大臣沈炼生性刚直,不肯依附于他,任县令后一直未得升迁。沈炼嫉恶如仇,曾多次上疏弹劾严嵩父子专擅国事、贪污纳贿、卖官鬻爵、妒贤嫉能、箝制谏官等十大罪状,被当廷杖打五十,削官为民。后来严氏父子又派同党诬陷他与白莲教阎浩等谋乱,惨遭杀害。这样一来,人们纷纷加入严家的关系网,讨好严氏父子。
  王嘉宾虽然只是个小小的太湖知县,却生得铮铮傲骨,耳闻目睹严氏父子的种种罪行,毅然上书弹劾严氏父子,只可惜皇上并未在意,但是,王嘉宾刚正不阿,不事权贵在满朝文武中传为美谈,朝廷上下都佩服他的胆识。
  幸好严嵩已经是日落西山,严世蕃又因丧母不能上朝辅助严嵩,严嵩在世宗面前渐渐失宠。御史邹应龙上书,列举了严氏父子的种种罪行,要求世宗严查,世宗便下旨查封严氏家产,三年后严世蕃也锒铛入狱,奸相严嵩的倒台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王嘉宾作为刚上任的小小知县,却不谄权贵,敢于直言,让人刮目相看。
  王嘉宾在朝任职期间,以正直无私、敢于直言上疏闻名于朝。他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给事周怡因弹劾严嵩被捕入狱,穆宗庆隆皇帝继位后为周怡平了反,重新起用周怡为太常少卿。周怡也是个直臣,被重新启用不久,就上疏直指朝廷弊端,惹得庆隆皇帝大怒,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他狠狠地“修理” 了一通。王嘉宾听说此事,认为周怡上书皇上,指出弊端并无不当,当下洋洋洒洒写下长达数千言的奏折,同诸位御史联名上书庆隆皇帝,保护周怡。
  明神宗万历皇帝登基之后,不常视朝,却大兴土木,营建宫苑,大肆挥霍浪费,尤喜在宫中骑马打猎,宫内乱成一团。嘉宾和同朝为官的石星写下了万言书上疏皇上严词劝阻。万历皇帝大怒,当廷下旨对石星用梃杖责打。
  王嘉宾正巧有事几天没有上朝,听说石星挨打大为吃惊,当即挥笔疾书,列下七条不该打石星的理由,直呈皇上。可惜已经晚了,石星已被打得血肉模糊。王嘉宾又赶往石星家中看望,看到跳在床上一动不能动的石星,心里非常难过,义愤填膺,叹道: “真是忠言逆耳呀!”回到家里,王嘉宾眼前总是闪现石星优郁、苍白的面孔,刚正不阿的忠臣被打得遍体鱗伤,让王嘉宾悲愤至极,他决意冒死上疏皇上。
  从哪里说起呢?王嘉宾苦苦思索着。
  几天没上朝,上朝后王嘉宾觉得气氛不对,内阁辅臣、御史大夫们挤在一起叽叽喳喳,交头接耳。
  原来万历皇上昨天散朝时下了一道口谕,要大臣们商量囤盐的事,这明摆着是一个幌子,实质是想搜刮民脂民膏。聪明的大臣们一眼就看出来了,但是个个明哲保身,谁也不肯多说。王嘉宾决定借题发挥,对皇上进行劝谏。
  主意一定,王嘉宾回到家,朝服都没来得及脱,一气呵成 “万言书”,历陈了万历皇帝做法的危害性,点出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文章有理有据,有的放矢,气势恢弘,极具说服性和感染力。
  万历皇帝看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想恼火却又不得不承认578王嘉宾说得有理,迫于自身的利益,不得不采纳了他的建议。
  王嘉宾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这是他多次劝谏皇上最有成效的一次。
  捐金腰带宁国府属京都应天府(南京)管辖。在宁国城内有一座大桥,名叫“金带桥”,说起来还有一个典故。
  王嘉宾任宁国知府时,听说当地的乡亲想建一座桥,方便人们行走,但是苦于建桥所需资金巨大,迟迟不能施工。王嘉宾听说后,亲自到那领头施工的人家中,解下自己腰间的金腰带,微笑着对他说:“建桥修路,是积德行善的好事,嘉宾愿捐金腰带,资助大桥修建。”那人非常激动,把知府王嘉宾解金腰带资助大桥修建的事广为宣传,很快就筹集够了修桥款项。'大桥落成了,民众感激王嘉宾,遂把大桥命名为“金带桥”。
  后王嘉宾因母病故告假回家守丧。三年期满后,朝廷任他为大明府知府。到任后,他按照在宁国府的“节财、兴学、训农”的方针治理地方,收效显著。不久,他升任山东按察司副使。可惜的是他赴任途中,在嘉祥县馆舍会见客人时,突然发病,不久去世,年仅53岁。
  元宾护农王元宾是王嘉宾的二弟,字国贤,号对峰,自幼聪明过人。王嘉宾非常疼爱他,尤其是三弟利宾早逝后,对元宾更是百般呵护。兄弟俩感情很好,王元宾更是把兄长当成自己的榜样,凡事都要向兄长看齐。
  元宾以博闻强记、诗词见长。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 的乡试中,王元宾以诗会考,高中举人,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殿试,又高中进士。 •王元宾上任第一站在蠡县,没想到一上任便遇到一个大难题。
  蠡县老百姓是以种植果树(主要以梨树、枣树为主)收获果品换取生活日用品,日子非常清苦。时值征收春夏税,但是春夏之季,梨枣都不是收获的季节,哪里有银钱交税? 一时间,人心惶惶,怎么办呢?下属主张按惯例征收,皇粮国税,违抗不得。百姓却怨声载道,纷纷表示眼下青黄不接,实在没有多余的钱可交。
  王元宾决定到民间了解实情,一番细密的调查,他认为百姓们说的是实情,王元宾便对属下说:“我作为一县之令,当然想尽快尽早把税收上来。但是从百姓方面看来,交纳税赋确有困难,眼下时节未到,梨枣不熟,百姓哪里有钱交税?我想不如再缓一缓,晚些时候果子收了再收税吧。”属下见县令说了,自然不肯再说什么。
  蠡县百姓听说新来的王知县为他们说话,推迟了交税的时间,都从心里感激他,相约收了果实一定按时足额交齐,以报王元宾维护之情。果然,梨、枣收获后,百姓们不用县衙催促,争先恐后地就把所欠税款交齐。知府听说这件事后,对王元宾的做法大为赞同,认为王元宾既能体察民情,又能完成皇粮国税,是难得的人才。
  效兄不阿王元宾比起兄长王嘉宾的刚正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朝廷中有一位大宦官老家在蠡县,那宦官权势非常大,他暗示王元宾想在老家修建牌坊,并许诺事成之后定有重谢。这要是放在别人身上,是求之不得的事,但是王元宾一口回绝了。王元宾不傻,他也知道只要答应给宦官修牌坊,得到的好处绝不仅仅是钱财,以这个宦官的权势,王元宾再往上升个一官半职不成问题。但是王元宾也知道,按照朝里规定,建牌坊是要有功名业绩的,而这个宦官不够条件,只能回绝。这位宦官不死心,又托人来问,许以重金高位,王元宾再次回绝。
  宦官生气了,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知县,居然这样的高傲,宦官在心里给王元宾记下了重重一笔。以后在每一次考核官吏中,即便王元宾的考评再好,也得不到重用。
  王元宾曾在台省(内阁)当一个廷评。恰巧他的同榜进士陈五岳也在此任左司副,两人志趣相同,情同手足,且诗文均为海内名家,因为是闲职,平常里公务较少,王元宾和陈五岳在一起朝夕相处,作诗文字画。王元宾还爱好古代名人的字帖,每天坚持临摹。同僚称他“骨力得之于欧阳询,而媚之横生,绝无风士之气”,书法自成一家。
  数年后,王元宾又被朝廷起用,任江西道监察御史,与兄长王嘉宾同为当朝御史,这在历朝中并不多见。王元宾暗下决心,要当官就当个好官、清官,为民做主,为君解忧;要么就干脆不当。不能秉公守法,不能伸张正义,当这个官有什么意思?可巧,一位官员的弟弟因杀人被捕入狱,四处托人,想逃脱罪责。打听到王元宾是这件案子的主审,虽然感觉凶多吉少,但还是多次带了厚礼,登门拜访,请求庇护。没想到王元宾不但没收礼物,还铁面无私,秉公办理,一点情面也没给他留,官员的兄弟得到应有的惩罚。汉阳有一太守,用重金贿赂巡视,不巧让王元宾发现了,立刻上疏弹劾,皇上批转查办。但是同僚之间谁也不愿意惹这个烫手的案子,踢皮球一样几个回合又把案子踢给王元宾。王元宾何尝不知道这是一个棘手的案子,牵涉的人员多、官位髙,内幕也是错综复杂。当时徐阶、高拱二人位居内阁高官,而汉阳那位太守是其门生,关系相当密切。徐高二人执权相逼,声称如果王元宾不手下留情,就别想有好日子过。王元宾毫不畏缩,秉公而断,这让徐阶、高拱一批元老重臣大为恼火,不久就找了个借口,把王元宾调离京城,任奉天府知府。
  编纂县志王元宾到奉天府不久,就接到父亲病故的消息,他非常悲痛,匆忙与兄长王嘉宾遵旧制请了长假离职回家守丧。没想到时隔不久,悲痛再次袭来,母亲也因病去世。王嘉宾和王元宾都是孝子,他们恪守孝道,守孝期间一律步行,即使是天寒地冻也从不坐轿,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孝心和无尽的哀思。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王元宾被召回朝,补任云中节推,只因徐阶一党再度专权,王元宾难展抱负。王元宾看到皇帝昏庸,大臣专权,朝野腐败,深感无力回天,他决定激流勇退,回乡归隐。回乡后,他建造了一座精致的房舍,题名为“晤言室”,后又因园中忽然长出几株灵芝,便更名为“茹芝园”,在此读书、作画、休息、会友,也常与二三密友盘桓于树下,不减当年王江右 (王羲之)的风流。
  一天,王元宾的茹芝园春光明媚,已经解甲归田的贾三近按时赴约。
  石桌上一壶清茶,几只小杯,园中花木姹紫嫣红,令人陶醉。石杌上放着王元宾新编的《滕县志》。贾三近细细地翻看完王元宾的《访贾中丞三近至陶山遇友人留赋》,不由念出声来:“方载终回兴尚偏,暂过胜地且板筵。樽中拂袂春前酒,坐笑晴明晓后烟。薛客弹琴流水外,陶丘废观夕阳边。山河转眄皆陈迹,倚仗临风倍黯然。”读罢,意犹未尽,又叹道:“元宾,确实是好诗!”王元宾笑了笑,拿过自己新编的《滕县志》递给贾三近,“呵呵,最近忙着写志,写起诗来倒有些手生了,三近兄且看这个。”贾三近双手接过,细细浏览起来。果然,他编的《滕县志》承前启后,集旧志之大成,文笔流畅,史料详实。贾三近不由地又是一阵叹息:“元宾兄,此志堪称名志信史,倒是该庆幸你的被贬还乡,倘若不是这样,后人如何能了解这悠久的历史?元宾兄,你当名垂青史了。”此时,天渐黄昏,晚风徐徐,两位好友就在这薄暮里摆上一壶老酒,花前月下对•饮起来……

知识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历史人物志上卷》

该书以《峄县志》、《滕县志》的史实记载为基础,用当代人 的视角解读古代文化,以此来发掘枣庄地区从远古至清末的人 文资源和历史谱系。收录入传的人物,在时间跨度上,从远古传 说中半人半神的女娲开始,到清末辛亥革命时的张锦湖止,在身 份上,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较有影响的,在地域界定 上,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变迁因素,枣庄本土人士或者在枣庄生活 过和与枣庄有联系的知名人士兼收,共计52人。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嘉宾
相关人物
王元宾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