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卫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133
颗粒名称: [西晋]卫璀
分类号: K820
页数: 15
页码: 39-53
摘要: 在魏曾任镇东将军,西晋时官至司空、太保,后为贾后所杀。朝廷以无辜受祸,封兰陵郡公。他是书法家卫觊之子,卫恒之父。擅长隶书和章草,与索靖齐名。侄女卫铄,即卫夫人,是“书圣”王羲之的老师。明识清允无所亲疏卫瓌是河东安邑人。
关键词: 历史人物 卫璀

内容

卫璀(公元220年——公元290年),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在魏曾任镇东将军,西晋时官至司空、太保,后为贾后所杀。朝廷以无辜受祸,封兰陵 (今山东省参庄市峄城区)郡公。他是书法家卫觊之子,卫恒之父。擅长隶书和章草,与索靖齐名。侄女卫铄,即卫夫人,是“书圣”王羲之的老师。明识清允无所亲疏卫瓌是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他的高祖卫谲,在汉明帝的时候,因为精通儒学,从代郡被选入京,来到了河东安邑就一病而亡,皇帝就将所亡地赏赐给他,并在此安葬,子孙遂以此地为家。父亲卫觊,原是魏国的尚书,在卫璀十岁那年就去世了,少年卫瑾便承袭了父亲阌乡侯的爵位。
  卫璀至孝过人。父亲去世后,他遵照古礼,为父亲守孝。三年来,除了晚上回家照顾弟弟和帮助母亲干活外,白天一直守在父亲坟前,哪儿也不去。那时候,实际上真能遵从古制的人很少,偷吃荤腥酒肉、在外游侠的丑闻时有发生,母亲怕卫灌营养不良, 有时候也在给卫瑾送的饭菜里悄悄放上点肉,卫灌发现后,将肉留给了弟弟,直到守孝期满。
  起初,卫瑙执意要把爵位让给弟弟,但魏晋时期,承袭爵位的传统,是长子优先制,因此朝廷没有同意。卫瑾对母亲发誓,将来我一旦获得封爵,都要让给弟弟。后来,卫瑤果真这样做。
  魏朝自高贵乡公曹髦死后,政权就落在司马氏手中。司马氏为加强专制统治,实行严苛的法律,官员们动辄得咎,因而非常害怕。母亲陈氏对卫璀也非常担心,卫灌就按母亲的意愿上书辞去了容易得罪人的管理人事的尚书郎差事,改任通事郎,在不到二十岁就做了魏朝的中书郎。
  卫瑾性格安静,头脑清楚,是非分明,办事有条不紊,人们都称赞他“明识清允”。在诡谲万变的政治旋涡中,卫灌“优游其间,无所亲疏”,工作干练,因此备受尚书傅嘏的器重,称赞他是甯武子。卫璀做官十年,因为出色的表现,逐次得到提拔,位居散骑常侍。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陈留王曹奂即位,卫璀官拜侍中,奉命出使慰劳河北军民,因为安定边防有功,加封邑户,不久提拔做了廷尉卿。卫璀在做廷尉卿办案时深明法理,案子无论大小,都能以情节量刑,因而深得人心。
  出征平叛魏晋元勋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认为灭蜀时机成熟,命令大将邓艾和钟会分兵讨伐蜀国。
  又任命忠正清允的卫瓌作为监军,率兵一千余人,持节全权监察邓艾、钟会的军事行动。魏国大将邓艾抄阴平崎岖小道,攀悬登崖,奇袭成都,侥幸成功,夺得灭蜀第一大功。正在剑阁与蜀国主力姜维部相持的司徒钟会得悉后十分震惊。阴怀异志的钟会,采用刚刚投降的蜀将姜维借刀杀人之计,借邓艾新胜,专横跋扈的弱点,“密与瓖倶奏其状”,得到了朝廷的准许,便派遣卫璀逮捕邓艾。钟会的用心是:卫瑙兵马少,擒邓艾不成反而会被邓艾所杀。杀了监军,邓艾的谋反罪便既成事实。然后再以平叛的名义一举消灭邓艾,以此达到“进可图谋天下,退可独霸西川”的目的。
  卫灌对钟会的险恶用心早已洞若观火,遂将计就计,连夜赶赴成都,同时连续向邓艾部下传达了二十三道书面命令。命令上讲:“东、西两路讨蜀总监军卫璀奉朝廷指示逮捕邓艾,与其他人毫无关系。凡来配合的官军,封赏如先,对违令不遵的诛灭三族。”到了拂晓,接到檄文的邓艾手下官兵纷纷来到了卫瑾营前,只有邓艾还在大帐内昏睡不醒。等到了天明,城门大开,卫瑠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将毫无准备的邓艾父子一起逮捕。邓艾的心腹诸将得到消息,直奔卫瓖大营要劫持邓艾。卫灌赶紧从大营走出来,亲自迎接,对他们解释说:“邓艾将军带领你们以超人胆略,历尽艰辛,抄阴平崎岖小道,攀悬登崖,奇袭成都,立下了灭蜀不世之功,本应该名垂青史,但朝廷听说邓将军贪功自傲,严苛部下,还有‘如果不是我谋略高,你们这些人早就被蜀军消灭了’等狂语。这原本不是什么大罪,但因为又有小人(向朝魏晋•进食图(彩墨砖图)廷)进了谗言,圣上不明实情,因此动怒,故此才派我缉拿邓将军。诸位请放心,等我回朝,(向朝廷)解释清楚,免除误会,可保将军平安无事。” 一番话,说得邓艾的心腹诸将哑口无言。
  卫璀派人监送邓艾不久,钟会就率大军赶来。随后,钟会以举行庆功盛宴的名义,将邓艾手下将领如护军胡烈等人全部集中在成都殿内软禁起来。胡烈等将人心惶惶。钟会留卫瓌商议,把“欲杀胡烈等”字样写在木板上,举起来给卫瑾看。卫璀附首悄声对钟会说:“不妥。现邓艾以及新投降的蜀军将士还没有被安抚,他们一旦得到将军您大肆杀戮邓氏诸将的消息,后果将不堪设想。”说得钟会犹豫不决。后来,卫瓌借口去上厕所,正好碰到胡烈的旧部邱建,就叫邱建把钟会要杀戮邓氏诸将的消息传遍被扣邓氏将官,同时,邱建又将胡烈的密信托心腹之人送至城外胡烈的儿子胡渊营中。在胡渊的联络下,邓艾部属群起响应,按照卫瑙意图,连夜悄悄向城内杀来。
  卫瑾从厕所回来,钟会逼卫璀下达杀戮命令,卫瑾想尽办法拖延,整夜僵持。这时,城外军队已经准备好,只因为卫璀还在城里,投鼠忌器不敢妄动。后来,钟会派卫瑤出去慰劳宫廷外的军队,卫瑾怕钟会半途反悔,就故意说:“你是三军之主,你自己去比较好。钟会说:“你是监军,理应你先去,我随后就来。”于是卫瓌得以脱身。钟会转眼一想不对,马上派人去追卫璀,卫瓖假装头昏眼花,仆倒在地,不能走路。钟会准备再派人去抬他回来,但卫璀大灌自己盐水,吐得一塌糊涂。卫瑾本来就看起来弱不禁风,钟会的亲信和医生去看他,都回报说卫瓖不行了,这才把钟会骗过。待卫璀一脱身,城外诸军开始攻城,放出被软禁的魏将,把钟会及姜维党羽全部杀光。一场关系魏晋前途命运的叛乱遂被平息。卫灌又怕邓艾平反后对自己不利,派与邓艾不合的田续追赶囚车,终于在绵竹追上已经被手下放出来的邓艾,就地杀死邓艾、邓忠父子和知情的师篡等人。
  居功不傲学识深博卫璀是个敬谨自持的人,对国家克尽忠诚,居功不傲。平叛结束后,朝廷讨论嘉奖灭蜀有功之臣。魏国君臣如魏国皇帝曹髦、晋国公司马昭等人都认为卫瑤立了大功,要重重地表彰他, 但卫璀坚决反对。他说:“我卫瑙在灭蜀中所以能够立功,全赖主公决策正确,前方将士用命,靠的是群帅之力。邓艾、钟会二将居功自傲,飞扬跋扈,心怀异志,是自取灭亡,死有余辜。而我虽然有出谋划策的成效,却无斩将拔旗的功劳。灭蜀第一功首当浴血奋战的前方将士,而今反记在我的头上,我万万不能同意。” 因而固让不受。
  卫璀居功不傲,敬谨自持,得到朝廷极大的信任。不久,卫灌被朝廷封为持节使、都督关中诸军事、镇西将军。之后,又不断升迁,最终任司空、太保等职,和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佐皇帝处理朝政。
  卫瑾每次升迁都有政绩。在他被提拔晋升为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的时候,幽、并两州东有乌桓,西有力微,同为边境两害。卫璀采取计谋“离间二虏,遂致嫌隙”,于是,乌桓王投降,力微王忧心而死。朝廷为了表彰他,赏给他一个儿子亭侯的封爵,他请求将爵位封给他的弟弟,而他的I弟弟没等受封就死去了,他又将爵位给了他弟弟的儿子。卫璀的六个儿子都没有爵位,他把自己的封爵都让给了自己的弟弟,因此四方称颂他。
  公元265年,司马炎逼魏主退位,建立晋朝,史称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对卫瑱信任有加,不仅国家大事都找他商量,还把繁昌公主嫁给卫璀的第四个儿子卫宣。
  卫璀不仅官至西晋太保、司空,并且“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他从小就在书法家、父亲卫觊的熏陶下,学习书法,并从师于汉末大书法家张之,篆、隶、行、草无所不精,创立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卫氏书法”。他与尚书郎敦煌索靖都善长草书,人们称赞他们是“一台二妙”。当时,人们对他俩书法艺术给予很高评价,评论称“灌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卫恒、卫宣,侄女卫练都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儿子卫恒,字巨山,官至黄门郎,著有《四体书势》,卫恒的书法俊逸洒脱,人们评论如插花美人;侄女卫铄,也就是卫夫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书法家,她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几乎没有,但她却是 “书圣”王羲之的老师。
  忠言直谏终遭怨恨卫璀为人正直,认为司马衷愚昧无知,不适合当太子,并向晋武帝作了忠告,后来,招致太子妃贾南风的怨恨,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当时,有些大臣也想劝晋武帝另立太子,但是不敢明说。有一天,晋武帝在凌云台举行宴会的时候,见卫璀好像有事要奏,就再三询问。卫瑙犹豫再三,只好假装酒醉,倒在晋武帝的御座面前,用手抚摸着座位,嘴里含含糊糊地说:“这个座位太可惜了!”晋武帝马上懂得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只是假装听不懂,说: “你在胡说些什么,准是喝醉了吧。”接着,吩咐侍从把卫瓖扶起来送走。
  过了数日,晋武帝为了考察太子司马衷的智能,想出一法,召集东宫(即太子)官属,都来到大殿,赏赐宴席,暗中却封着一件疑案卷宗,派遣下人交给太子,让太子判决,并且要求当即复命。太子司马衷非常呆笨,突然接到卷宗,哪儿懂得什么应答,慌忙召问下属,情急之下却不见一人。仓惶失措中只好问床头夜叉 (即身边的太子妃贾南风),与她商议。贾南风虽然读过好几年诗书,粗通文墨,但让她代为答复,也觉得自愧不行。贾南风临时抱佛脚,连忙派遣侍婢询问在殿外的大臣。当时就有人代为拟草,引古证今,写成一篇很好的答辩文字,并将代写的稿件让婢女交给贾南风。贾南风担心忙中有错,又找来给事张泓,让张泓裁决是否可用。张泓看罢摇着头说道:“太子不学习,圣上非常清楚,今答诏多引古义,明明是由聪明人代写的,一经追查,就会水落石出,代为起草的官吏当然会被惩办,恐怕太子的位置也危险了。”贾南风惊恐地问道:“您说该怎么办?”泓答道:“不如直率陈词,免得陛下怀疑。”贾南风这才转惊为喜,温和地说道: “麻烦您替太子回复皇上,(如果回答得体)以后我们共享富贵。”张泓写成草稿,让太子根据草稿大意亲自撰写。太子司马衷勉强写成后,再由张泓反复验看,确认不会漏马脚,才让内使上呈皇上。晋武帝看到太子回复的文章,认为词句虽然粗陋不雅,意思还能讲明白,不由的减少了许多顾虑。晋武帝本来考验太子,就应该当堂面试,没想到还是“堕人狡吏计中”。后来,晋武帝又叫来卫瑙,让卫瑾进行评判。卫瓌只匆匆阅览几行(大概认为比想象得要好),就随口说还不错。堂下大臣见卫瓌态度前后不一,于是一齐夸赞“陛下圣明,不受谗间”,说得卫灌“满面怀惭,容身无地”,还亏晋武帝替他圆场,才使卫瓖“徐徐引退”。这时,元老大臣贾充得知这一消息,派人告诉了太子妃贾南风。贾南风说道:“卫灌这个老东西,差一点儿害了我全家。”贾南风从此更恨卫灌,常常想着设计陷害他,只是因为晋武帝了解卫璀的忠诚耿直,非常宠信他,卫瑾即便做了司空,遇有军国大事,晋武帝还常常找他会商,并且“璀亦有所献,补益颇多”。因此,让贾南风一时还无法下手,不得不容忍过去。
  有一天,出现日蚀,卫瑙与太尉汝南王司马亮、司徒魏舒认为是不祥之兆,就联名上书,请求辞职(代替皇帝承受上天的降罪),晋武帝没有同意。到了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正月,龙(即水蛇)出现在武库井中,晋武帝亲自去看后,认为是吉祥的兆头,非常高兴。百官提议庆贺一番,唯独卫璀一言不发。旁边有一人闪出,说道:“过去,龙(蛇)出现在夏天的皇宫廷,给周朝带来了祸端,查询旧典,并没有庆贺龙的先例,现在怎么能破例呢? ”卫瑙一看,原来是由司隶校尉新提升的尚书左仆射刘毅,便随口附和着说道:“刘仆射说得很对,何必庆贺水龙。”百官才打消贺议,武帝亦命驾驰归。
  还在魏朝时,当时的尚书陈群,发现吏部(管官吏的部门) 不能提拔使用有才能的人,便要求在各郡国中设置中正,在各州中置大中正一职,让他们选取本地人士,根据才德的大小,列为九品(即九等),呈报吏部追授(即追认)。时间久了,奸弊丛生,往往是所选中正不正,徇私舞弊现象十分严重。所入选的品级越高,只是由于该人权势越大,而那些出身贫苦但才能出众的士人根本没有入选的机会。卫瓖不忍缄默,便联合尚书左仆射刘毅一同上疏,力请朝廷废除这个早已过时的人才选拔制度。奏疏上讲:“我听说要建立清明政治,从根本上讲,是选拔有才干的人做官。能不能选准有才能的人做官,存在着的三大困难却是国家兴替的根本原由。人选难以真正了解,是一难;爱憎不容易防备,是二难;情伪不容易分辨,为三难。现在所设立的中正,定了九个品级,各郡国用人十分随意,荣辱大权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公无考校之负,私无告讦之忌,用心百态,求者万端,廉让之风灭,苟且之俗成’,我非常为国家的前途担心。
  我曾经说过,各郡国设置的所谓中正,不仅没有一点好处,反而有八项损害。4高下逐强弱,是非随兴衰,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亲私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所损一也;……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恶,所上不列其善,废褒贬之义,任爱憎之断,清浊同流,惩劝不明,天下人焉得不隳行而骛名,所损八也’。综上所述,设中正这个部门,名为选拔人才,实为选拔祸害。古今最大的教训,莫过于此。我私自认为,应当立即废止这一过时的九品中正制度,拋弃魏国传下来的弊法,建立一代完美的用人制度,政治清明,人材才能辈出。事关重大,恳切上闻!”这奏疏上后,晋武帝司马炎,只因后宫佳丽逾万,精神日损,“虽尝优容,仍然不见施行”。司空卫瑾更与太尉汝南王司马亮等力请废除中正,恢复乡举里选的古制。晋武帝“但务因循,终不能改,’。
  病入膏肓的西晋门阀政治,加之晋武帝晚年昏聩不堪,过时的九品中正制并没有废除,因此获益的门阀士族们却无不对卫璀恨之人骨。
  无辜受祸谥封兰陵晋武帝司马炎年迈失聪,不久朝中元老大臣刘毅病逝,魏舒又以病老辞官,随后也谢世。朝廷准备让为民称道的镇南大将军杜预(时人称为杜父,又号为杜武库),还朝辅政,但杜预也年已六十三岁,由荆州奉诏启程,只来到邓县,就一病不起,死在了路上。真是“天不憋遗,老成雕谢”,朝中元老只剩了一个卫瑙卫司空。此时,他孤立无援,内为太子妃所忌,外为杨氏所嫌,地位已炭发可危。
  卫瓖的儿子卫宣曾是晋武帝的驸马,但因其繁昌公主玩心太重,常常在宫廷居住不回家,导致夫妻间常常发生口角。太子妃、杨骏等人乘机设谋,认为如果卫宣夫妻能够离婚,卫瑾一定会退位。于是,让亲信黄门侍郎等人弹劾卫璀父子,说什么:“卫璀对别人讲,公主之所以在宫内长住不归,是武帝要夺回公主。”晋武帝听信了搀言,十分生气。面对已年迈昏聩的晋武帝,卫瑾百口莫辩,见自己也年近七十岁,只得告老乞求退休。晋武帝同意了卫瓌的请求,但待遇不变,并让繁昌公主入宫居住,以表示与卫氏绝婚。到了后来,晋武帝发现卫宣被诬告,准备让公主仍归卫家,哪知卫宣忧郁的一病而亡。公元290年4月,晋惠帝司马衷即位以后,根据晋武帝的临终遗言,司空、太保卫璀和汝南王司马亮辅佐朝政。年仅二十岁的楚王司马玮由于诛杀了专权的杨骏,居功自傲,非常自负,加之其年轻气盛,武艺高强,谁都不放在眼里。当朝辅政的汝南王司马亮和太保卫璀十分厌恶他,“欲夺其兵权”,并商议散遣在京城的司马玮及各位王爷,令他们归国就藩。当时,汝南王司马亮上奏,要求送各亲王回到自己的封地去,群臣议论时没有人表态,只有卫瑙表示赞成,楚王司马玮对卫瑙恨之入骨。于是暗中联络长史公孙宏、舍人(侍从官)歧盛等一群无赖悄悄向惠帝之妻贾后靠拢,并派遣积弯将军李肇(就是首倡诛杨骏的那位)到贾后处告发汝南王司马亮和卫_,徘镑卫灌和司马亮想学伊尹、霍光那样专权,想废掉惠帝,拥立他人。
  贾后本来一直就因卫璀在晋武帝面前说司马衷不能继统而心怀怨恨,更由于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瓖德高望重,自己不得专擅朝政,因此早就想除掉二人。天假其便,楚王司马玮这一状告准,贾后便让惠帝作手诏给司马玮,手诏上说:“汝南王及太保卫灌欲行废立,楚王可宣诏,令淮南、长沙、成都三王屯兵诸宫门,免 (司马)亮及(卫)瑾官。”深夜时分,宫内小黄门太监秘密入楚王府,以诏书授司马玮。司马玮起初犹豫不决,不知诏书真伪,想入宫复奏,小黄门太监催促说:“事恐泄漏,非密诏本意也。”楚王司马玮觉得其言有理,又想趁机报复,便迅速调动本军,披甲提枪,包围汝南王司马亮和太保卫璀府第。
  司马玮的大军突然包围了司马亮的王府,汝南王司马亮非常吃惊,他的侍卫长李龙要求率卫兵迎战,司马亮不听。很快,司马玮兵士登墙高呼。司马亮立于中庭,惊骇之余,大声发问:“我没异心,你们为什么这样待我?如果有诏书,我可以看看吗? ”公孙宏等人当然不会给他看诏书,督促士兵进攻。司马亮的长史刘淮劝道:“他们拿不出诏令,可见必是奸谋,王府内精兵强将众多,可尽力拒战。”但司马亮属于那种处事犹豫的人,又不听。楚王兵马一拥而入,擒住了这位汝南王,并把他顿坐在兵车下严密监押。汝南王叹息道:“我对皇上忠心,可昭示天下! ”夏天天亮早,日头毒,看守卫兵也知道这位老王爷无辜,为他用仪扇遮阳。直至正午时分,也无人敢上来加害他。楚王司马玮得知这一情况,忙下令:“能斩司马亮者,赏布千匹! ”乱兵贪利,蜂拥而起,千枪百刃,直朝这位老实巴交的王爷肉身捅刺劈砍,“鬓发耳鼻皆悉毁焉”,其世子司马延明也同时被害。
  太保卫璀府邸虽然侍卫兵少,但也可聚众一战。部下也曾力劝关门拒战,但卫瓌不愿意这样做。跟随清河王司马遐逮捕卫璀的将军荣晦,先前曾经是卫璀任司空时的帐下都督,因为卫瑙对待部属很严格,所谓“性严整,以法御下”,见帐下的荣晦犯了罪,便把他赶走。荣晦怀恨在心,此时正好报怨,立即斩杀卫瑾及其儿子卫恒、卫岳等祖孙九人,只有卫恒二子卫琛、卫玢当时就医在外得以幸免。
  杀掉汝南王司马亮和太保卫瓖后,楚王司马玮的舍人歧盛劝言道:“应借此机会,进宫诛除贾后等人,以安天下。”楚王司马玮为人轻率,经验不足,刚刚做出诛杀一亲王一大臣的大事,此时再下杀手,一时间还下不了决心。
  闻乱而起的太子少傅张华老成持重,收集各方信息后,派人劝说贾南风,说:“楚王诛杀了二公(指司马亮与卫灌),天下的威权全归他了,皇上非常危险!应借司马玮有擅杀之罪赶紧诛灭他。”本来,贾后就想乘乱除掉异己,闻此欣然同意,立刻让痴傻的惠皇帝草诏除掉司马玮。张华乘机入朝,派殿中将军王宫高举驺虞幡,出殿解兵,大声高呼:“楚王矫诏擅命,大家不要听从他的命令。”众人一听,“皆释仗而走”。楚王司马玮顿成光杆司令,周围一人不剩,束手就擒。被押至闹市问斩时,司马玮还拿出藏在怀中的惠帝青纸诏书,流泪声称自己无辜。监刑官知道他冤枉,但上命严切,只能陪他流泪片刻,然后下令施刑。司马玮死年二十一岁。身为晋武帝第五子的司马玮“开济好施,能得众心”,身死之日,百姓为之立祠,但如此堂堂王爷,俊秀小伙,终成贾后的杀人之刀,继杀掉司马亮和卫瓖后,自己也成刀下之鬼。
  至此,“八王之乱”第一幕闭幕。
  皇后贾南风大权在握,但为了巩固统治,也采取了一些调和矛盾的措施。楚王司马玮被杀后,卫瓖女儿与一班同情卫瑙不幸遭遇的大臣上书晋惠帝,请求为卫瑙平反昭雪。奏疏大意是:司空卫瑙,原系国家肱股元勋,为晋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几十年如一日,忠心耿耿,从不居功自傲,并且,已于数年前年老告退。虽然因为得到先皇帝顾惜,赏卫队千人,但从来都规规矩矩,不敢违犯王法。今奸贼荣晦,公报私仇,竟然将卫璀祖孙九口残害,造成弥天冤案,如不能尽快平反,将“冤魂永恨,诉于弯苍,酷痛之臣,悲于明世”……朝廷接到上书,终因追念卫瓖伐蜀功勋,而今举门无辜受祸,追封卫璀为兰陵郡公、增加封邑三千户,谥号为成公,赠假黄钺。

知识出处

历史人物志上卷

《历史人物志上卷》

该书以《峄县志》、《滕县志》的史实记载为基础,用当代人 的视角解读古代文化,以此来发掘枣庄地区从远古至清末的人 文资源和历史谱系。收录入传的人物,在时间跨度上,从远古传 说中半人半神的女娲开始,到清末辛亥革命时的张锦湖止,在身 份上,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较有影响的,在地域界定 上,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变迁因素,枣庄本土人士或者在枣庄生活 过和与枣庄有联系的知名人士兼收,共计52人。

阅读

相关人物

卫璀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