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民间戏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042
颗粒名称:
民间戏曲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4
页码:
352-355
摘要:
民间戏曲戏剧在枣庄市有着悠久的发展史。戏曲演出远在元、明时期就已盛行。清末便有了班社活动。流行的剧种有柳琴、豫剧、京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唐山落子、柳子等。
关键词:
民间戏曲
民间戏曲
内容
民间戏曲戏剧在枣庄市有着悠久的发展史。戏曲演出远在元、明时期就已盛行。清末便有了班社活动。流行的剧种有柳琴、豫剧、京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唐山落子、柳子等。但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柳琴戏、皮影戏。
古装戏柳琴戏柳琴戏在1954年以前称为“拉魂腔”,或叫“拉魂腔”、“拉胡腔”、“拉花腔”等。1954年,因其伴奏乐器主要是柳叶琴,故更名为柳琴戏。据调查和有关资料记述,鲁南一带是拉魂腔的发源地。北路为滕县东的东郭镇苏楼,中路为峄县西部的陶官。该戏剧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吸收了肘鼓子枣庄的说唱形式和柳子戏的“山坡羊”、“耍孩儿”以及境内的“海山腔”、“四句调”、“拉纤号子”、“民间小调”等发展形成。一百多年前由滕县东门外武氏兄弟传入安徽、徐州,后来发展为南路柳琴。
拉魂腔是麥庄土生土长的一个剧种,它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和地方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其艺术特点是,伴奏灵活,“过门”可长可短,“说”不受伴奏的限制。男唱腔粗犷豪放,尾音下滑五度;女唱腔明快活泼,尾音翻高八度,热烈弹跳,富有感情,再加上“叶里藏花”、“弹舌”等花腔相伴,具有摄人魂魄的魅力拉魂腔”因此得名。该剧表演纯朴、生动,富有乡土气息,语言(包括唱词和道白)具有夸张、幽默、形象、诙谐、逗趣等特点。
柳琴戏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到繁,渐次完善的过程。服装道具,从随身穿的衣裳发展到完整的舞台戏装。说唱形式,从说唱到对子戏,发展成较为完整的舞台艺术。从单人、双人、子弟班、小型班社、较大的班社,发展成行当齐全的专业剧团。演出内容,从唱篇子、小故事剧,发展到人物众多的大型故事剧。演出场地也由唱门子、盘堯子、打地摊、唱茶馆过渡到正规舞台。
枣庄地区早期柳琴戏班,多是民间小型班社,数量较多。其中,滕州苏家班、峄城高家班对柳琴戏的形成;滕州卜家班、周营华家班对柳琴戏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苏家班清嘉庆、道光年间,滕县东郭镇苏楼村的苏姓秀才精通音律,酷爱文艺,他家雇工都要唱唱的。后流动艺人高二(卜端品师爷)、安得友等人到苏楼说唱时,苏秀才便将自己新编的唱本交给他们排演,因无适当的乐器伴奏,他们便根据画上琵琶的形状,创制了最初的柳叶琴——土琵琶。从此柳叶琴便传播开来,广为采用。清同治年间,苏有刚、王清、徐四、王三货郎等人合办小型班社,除在滕峄农村说唱外,还经常去临沂、郊城、灵璧、泗水、宿县等地说唱。当时民间曾称誉:“王清、徐四、苏有刚,峄县城里吃得香。”其中,王三货郎的妻子也随夫出外说唱,是北路柳琴最早的女演员。
苏家班演出的剧目,主要有《站花墙》、《刘千金擀面》、《梁山伯与祝英台》、《捆被套》、《王二姐思夫》等戏。因该班成立较早,泰庄一带的拉魂腔艺人多出在苏班门下,这包括早期安徽泗州、徐州、临沂一带的早期柳琴戏艺人。高家班、华家班清嘉庆中期,峄县西陶官一带,民间在运河号子的基础上,自发地唱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三句半”,也叫“四句调”。即一人叫起腔来唱三句,后半句其他人齐声帮腔拉尾音,便形成了最早的“拉魂腔”。说唱的内容,多是农村的一些小故事,从中取乐。每年秋后或逢年过节,艺人自发地聚集排练,然后组织说书,在附近乡村演出。
清咸丰年间,从北山里来了两位年长艺人名叫高二、八戒,他们在陶官、周营一带招徒传艺,组建高家班。有当地华继云、华继方拜师学艺,跟唱锣鼓冲子、尾音翻高,并有帮腔,七拐八磨,委婉动听。当时,演出没有服装、道具,也不化妆,只戴简单的胡须,又蹦又唱,歌舞结合,伴奏只用大小锣鼓、钹钗等。演出剧目有《休妻》、《大花园》、《老少换》等。
后来由于兵荒马乱,高家班解体,华继云、华建方又招收艺徒,增添弦乐柳叶琴伴奏,成立起华家班。经常活动的地方有峄县、徐州、宿县、蚌埠一带,剧目有《黑驴告状》、《四告》等。
卜家班系滕州艺人卜端品于1912年组成的拉魂腔戏班。在此之前,高二组建的小型班社,活动于峄县、苍山、临沂一带。后由其弟子袁某组班,卜端品为袁的弟子。卜班初建时仅仅五人,靠赶集、串会、打地摊、盘凳子演出,说唱一些如《打干棒》、《跑窑》、《拦马》等小型剧目。演员头戴礼帽,身穿长衫、腰系红绸、背着柳叶琴上场,边说边唱,按照剧情,当场变妆,换演不同人物。唱一段敛钱,摘下礼帽向观众致谢,故称“抹帽子戏”。该班经常活动在滕县、峄县、徐州、济宁、泰安、济南等地, 四十年代发展到20多人,置有部分戏衣,配备了专职伴奏人员,成为鲁南、苏北一带较大的拉魂腔戏班,在唱腔上逐渐形成了“北路柳琴”流派,由唱地摊,逐渐转为舞台演出。1950年,卜家班改建成滕县四平剧社,后成为柳琴剧团。
皮影戏农村俗称“挑皮人”。过去是用皮子剪成人物造型。一人在幕后用线挑动各式人物动作,利用灯光投影在幕布上。主要节目是《西游记》,山亭、滕州均有技艺高超的艺人表演,其表演形象生动,惟妙惟肖。虽然这一艺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受到电视的冲击,但山亭区的一些皮影艺人凭借高超的表演,还能在区内外进行商业性演出,并不断将这一民间艺术推陈出新。
皮影戏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