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词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025
颗粒名称: 方言词语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3
页码: 258-260
摘要: 枣庄方言属北方方言。同普通话相比,枣庄方言在语音方面与其差别较大,滕州山亭区北部山区与其他几个区及山亭区南部相比也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方言词语 风俗习惯

内容

气象青木天(较凉的阴天)、半阴天(多云的天气)、煞风 (停止刮风)、泉风(旋风)、雾娄毛子(毛毛雨)、棉花套子雪(大雪)、小雪纺(下小雪)、冷子(冰雹)、冻冻(冰)、贼星(流星)、扫帚星(彗星)、太影(太阳)、月姥娘(月亮)。
  土地湖(泛指田野)、山夹沟(山涧)、过道(村中的街道)、坷垃(土块儿)、林(墓地)。
  时间年时(去年)、过年(明年)、擦过年儿(年初)、年根儿来(年底)、每年(往年)、个月成十(一个月或月余)、五黄六月(阴历五六月间)、十冬腊月(指天气最寒冷的月份)、今门儿(今天)、明儿来(明天)、前儿来(前天)、后来(后天)、早清起(早晨)、傍黑天(黄昏)下晚儿(下午四、五点钟)、月黑头(没有月亮的漆黑夜晚)、胧明儿(天刚亮的时候)、一崩儿(一段时间)、眼世(现在)、多咱(什么时候)。
  农事下湖(下地干活)、摸垄(把已种上豆子的地耙平)、扶芋沟(用犁或锨培起土埂,以栽种地瓜)、锄杠(锄柄)、撇绳 (耕耙地时掌握牲口前进方向的长绳)、板镢(宽面的镢).、麦余子(扬场时分离出来的带壳的麦粒)、秆草(谷子秸秆)。
  作物棒子(玉米)、秫秸(高粱秸)、秫秫挠子(脱去籽粒的高梁穗子)、长果(花生)、地蛋(马铃薯)、洋柿子(西红柿)、婆婆丁 (蒲公英)、粘蔷子(苍耳)、拉拉秧(茜草)、蒿子(青蒿)。
  畜禽石牛(母牛)、老犍(骟过的老公牛)、牙狗(公狗)、撅猪(配种用公猪)、矂乎(配种用公羊)、草鸡(母鸡)、鸣鸭(公鸭)、家雀子(麻雀)、烧香摆供(布谷鸟)。
  野生动物、昆虫皮子(狐狸)、夜猫子(猫头鹰)、蛾螂蛛子 (_蛛)、蛇绿子(蜥暢)、光光蜓(蜻艇)、蛤蟆嫩子(娇槲)、屋娄牛子(蜗牛)。
  民居影目墙(照壁)、门嵌子(门槛)、坚脚(盖房子的地基)、礓礤石(台阶)、茅子(厕所)。
  用具勾担(两头带钩子的扁担)、捎马子(褡链)、电棒子 (手电筒)、洋车子(自行车)、坐床子(面宽而矮的方凳)。
  称谓老嬷嬷儿(老年女性)、小小子儿(小男孩)、小闺女儿(小女孩)、下三烂(品质低贱的人)、结不子(口吃的人)、病秧子(经常有病的人)、大(父亲)、老爷(祖父)、家里的(妻子)、外头的(丈夫)、兄弟(弟弟)、大伯哥(丈夫的哥哥)、姑娘(姑母)、贵客(女婿)、两乔(连襟)。
  身体身子骨(身体)、额娄盖子(前额)、腮帮子(腮)、眼眦毛(睫毛)、牙花子(牙龈)、额心眼子(嗓子)、胳娄拜子(膝盖)、生阵候(生病)、不出坦(因病不舒服)、屙肚(腹泻)、害耳底子 (得中耳炎)。饮食干饭(米饭)、馍馍(慢头)、引子(含有酵母的面团)、大菜(猪肉)、荤油(猪油)、细粉(粉条儿)、下水(猪、牛、羊等动物的内脏)。
  喜庆下通书(订立婚约)、新媳子(新娘)、坐大席(参加宴会)。
  行为溜沟子(比喻奉承、巴结)、扒豁子(告密、揭发)、闲拉弧(闲聊)、骂大会(互相漫骂取闹)、捣实锤(说实话、办实事)、掠掠(跟别人胡拉扯)、裂熊(粗话,散伙、作罢)、装憨卖呆(装傻)、吱声(作声)、侃空儿(说谎)、侃凉腔(说讽刺话)、横横(过秤)、拉魂腔(柳琴戏)、恶影(讨厌)、疙躁(心急烦乱)、抱亏(感到委屈)、眼巴眼望(盼望)、打怵(胆怯)、摘愣(揽动)、步撵儿(步行)、搀越(拖延时间)、胡儿倒都(糊里糊涂)、勤利(手脚勤快)、哪来(什么地方)、湖来(野外)、这来(这里)、那空来(那时候)、这空来(此刻)、以挨(一定)、反是(反正)、许兴(也许,可能)、正好儿(恰巧)、赶明来(将来)、每儿来(以前)、猛个丁(猛然)、马时(立刻,马上)、马立的(赶快)。
  颜色煞白(非常白)、花花搭搭(颜色分布不均匀)、乌不皂眼(不鲜艳,显得脏)。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