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把男婚称为“大喜”,把女嫁看做“小喜”,父母也竭尽全力操办,以打发闺女“出门子”。
备嫁妆在确定婚姻关系或喜期之后,娘家就开始筹备嫁妆,俗称“陪送”。陪送嫁妆档次,要根据贫富程度而定。过去嫁妆一般分为“小三件”、“大三件”、“小五件”、“大五件”,还有盒底。“小三件”为1个箱子或柜,1对马杌子,1个脸盆架。“大三件”是不算脸盆架加1个两抽屉桌或三抽屉桌的。“小五件”是在前三件的基础上增加五斗橱,“大五件”则是:大站厨、柜、一对箱子,一个抽屉桌,一对椅子。富裕之家,还有大小八件的,个别贫穷之家,置不起新嫁妆,则使用母亲的旧嫁妆作陪送。更有甚者,只有几件简单的衣服,一个包袱皮一裹算是嫁妆,俗称“轿里掏包袱”。而过去,有钱的大户人家,出嫁那天,光抬送嫁妆的队伍就排一公里路左右,并且还有陪送跟随伺候新娘的丫环或嬷嬷。
盒底就是金银首饰、茶具、灯具、梳妆用具等。过去有专送嫁用盛放这些物品的木盒,直径80公分,盒高60公分,分上下两层,表面彩绘,两边有杆架,二人抬时用扁担。一般家庭只用两个包袱就盛下了全部盒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妆陪送的档次也越来越高。男方新房除了床是自己家做的外,其余都是女方陪送的,因此有句俗语叫“闺女出嫁满屋空,儿娶媳妇满堂红”,说的就是这种情形。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嫁妆开始有了自行车、缝纫机、唱片机或收音机。包括要有多少床被、多少条腿的家具,像A仙桌、高低橱、沙发等等。八九十年代则更加趋向现代化、电器化,像彩色电视机、影碟机、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高档组合柜、真皮沙发,城里有手提电脑,甚至有的大款陪送小汽车和数万元、十几万现金的。
过去的嫁妆中,家具大多数请木匠来加工或去集市上买,现在都是到城镇商店选购。
填箱嫁期临近,至亲闻讯买衣物和几封果子作为贺礼送来,填充嫁娘的箱柜,叫“填箱”。过去的果盒子,都是用木板制作的长方形木匣,外封彩红纸。解放后,有自己动手用硬纸板糊制果盒的。20世纪80年代起,一律买成盒成封或成条的饼干取代。90年代后,填箱买衣服的不多,都是象征性的提几盒饼干加喜礼,有的干脆就是光用红纸封上喜礼送过去。
拾柜就是临出嫁的头一天下午,把所需要的东西装入柜内,包括衣物、果子和烟、糖等。其他嫁妆,凡带抽屉的都要放几块果子、花生或几根挂面,不能空着。拾柜由嫁女的姐姐或嫂子进行,装完后不上锁,先用红头绳拴上,第二天出嫁到男家抄柜后再上锁,否则会把婆婆嘴锁得不会说话。
盘头盘头也叫“上头”。过去,未婚女子留长发、扎辫子, 而结婚的妇女则是在脑后挽网髻,这是结婚女子的明显标志。出嫁之前,由姐姐、嫂子帮忙,把辫子取开盘髻于脑后,用银卡针卡住,套上网套,所以叫“窝网子”。解放后称此为“封建危瘩”,20世纪60年代后,青年女子结婚不再“窝网子”,只是把辫子剪成齐耳短发,也叫“时髦头”。80年代后期,时兴烫发。90年代,盘头较为讲究,多数请美容美发师或去美容店去化妆、盘头造发型,佩带发饰和绢花。古时除盘发髻外,结婚要头戴花冠。
发嫁发嫁的时间一般是早晨,要视路程远近和按男方看的时辰几点钟进门、几点钟上拜,不能耽误,如果一个村里有两个结婚的,都会盘算着早出嫁,说是谁先进门谁家好。
穿富贵发嫁时,嫁女要穿男方送来的红袄、红棉裤、绿绣花鞋,红丝带扎腿。即使是盛夏,也要穿棉衣,不能换单衣,这叫 _“穿富贵”。穿厚棉衣,寓 女挪嫁意今后的日子过得厚实。由此,过去曾有的新娘因大热天捂棉衣而被热晕过去的现象。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这一陋习逐渐改变,新人依季节穿衣。中国的传统文化,新人穿红色标志喜庆。90年代后,有的穿红裙或旗袍,还有学习西方婚俗,新娘穿白色婚纱,也显纯洁高雅。
倒穿鞋过去女子出嫁,从自己娘家床上离开,要倒穿其父或兄的鞋出门,不能穿红鞋,穿红鞋叫“跳火坑”。有的打伞,不能见天,或顶着蒙脸红子。按照生辰八字出大门向一定的方向坐在椅子上,椅子下面放一个铜盆,盒内有一串钱和豆油灯,称作“长命灯”。自己的兄弟或族人抬着椅子转移到轿上,也有的趿拉着社轿。上轿前不能碰家的土,腿'纖家热娘家。
上轿新人上轿,抬轿人高呼“起轿”。然后花轿启程,嫁妆随后。花轿为木结构,外围轿衣,上蒙轿顶,轿衣由缎子做成,上绣“二龙戏珠”、“凤凰牡丹”图案。轿顶为斗形,四脊有八仙人子,顶有“麒麟送子”,前有轿门,左右有布帘小窗。轿两边绑缚长轿轩,轿杆前后用攀带再缚两人抬扛,四个轿夫中途不停时换肩休息,中途累时停轿小憩。
哭嫁上轿前,嫁女开始哭,而且哭得越伤心越好,掉的泪珠越多,给娘家留得“金豆子”越多。过去,闺女绝大多数不出闺房,与父母姐妹朝夕相处,突然间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一是留恋亲人;二是对新生活的担忧,伤心落泪已是人之常情。而按照旧礼教,这哭则成了一种程式。新社会,新观念,现在连自己的父母都说:“大喜的日子,哭什么?”招待过去闺女出嫁,因为起得早,不需招待,只简单款待放路炮的年轻人。后来送嫁不再找嫁妆头,而是主家找填过箱的四邻、族家,因为路远,早上在女家先点心点心。一般烧一大锅汤,炖一大锅菜,备上一囤子饭,大家简单吃完再上路。特别是冬天,吃完觉得暖和。20世纪80年代起,嫁女也办酒席,凡来填箱送喜礼的照常下喜帖,专门请来厨师,搭棚租家什,办上几桌,待嫁女启程,家里就开席。城里一般是女方送喜礼的和男方一样,在饭店办酒席。
送嫁放路炮的简单用罢酒饭,督促发嫁。花轿起,嫁女兄弟要扶轿杆送一程,也叫“掐轿”或“压轿”,怕轿上下起伏颠簸新娘,一直送到村外,停轿后方可返回,并安慰轿内嫁女“不要再哭了,轿出庄了”之类的话。后来有了车,也要送出庄头。90年代,有的男方主家雇一帮鼓乐队随车来接。一路吹吹打打,喜气洋洋。
贴青龙贴放路炮的在男方家带来许多写有“青龙”的红纸条,路上遇到石桥,石碑等,都要贴上一张“青龙”以避邪。后来有车,则遇石器抛下“青龙”帖即可,放路炮的也要每到一个岔路或每隔一段路放一声炮,叫“鸣炮开道”。
冲喜途中,新人坐的花轿要尽量避免与另一新人的花轿相遇。否则不吉利,俗语有“喜见喜,一个成来一个枇”。万一相遇,新人要在女迎亲的指导下,交换铜钱、顶针或手帕之类的物品冲喜。假如一个村同时婚娶,三天内两新娘如相遇,要先找个罗面的罗,透过罗底相见才能破解。显然,这是迷信。
尿轿就是出嫁那天,嫁女正赶上例假,叫“尿轿”。遇到这种情况,女送亲则到男方家暗中告诉新娘的婆婆,婆婆偷偷撕一块白布交给新娘掖在裤腰上破解,叫“白马来,红马去”。也有的到洞房后,把门帘撕下一块掖上,将来此布新娘给新郎做鞋垫穿,以求破解。从前,家里包饺子时,不让女孩子尝饺子馅,说吃了以后出嫁会“尿轿”。其实例假是有规律的,赶巧在出嫁的日期,也是正常的,不过显得尴尬而已。
选送认路鸡迎娶新娘,新郎一般不直接到女方家,只有轿夫和放路炮的,也叫“向导”到女家,还有一个挎鸡的少年,先从男方家挎一只公鸡,到女方家,此鸡叫“催床鸡'女方家要选一只母鸡,与男方挎来的公鸡一起挎回男方家,女方的这只鸡称“认路鸡”。这只鸡如在路上或刚到男方家就下蛋,则被称为 “喜蛋”,暗含新娘甜欢人。到了男方家中,两只鸡被拴在洞房的床腿上,一来图吉利,二来是公鸡早晨打鸣,催新郎新娘早起。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起床后放开两鸡,还要往外赶,如公鸡先跑出门,则预示着新郎将来勤快,否则,是新娘勤快。之后对两只鸡的处理,将公鸡继续喂养,喂养的时间越长越好,母鸡则在第三天由婆母拿到集市上去卖,不能讲价钱,买者给多少钱就收多少钱。然后用卖的钱买来盐和腰带,用盐表示夫妻将来生活和谐有缘;腰带给新郎使用,寓意是拴住新郎的心,使其不要想三想四,安心过曰子。
挎送认路鸡拾柜第二天一早新娘还要忙着把柜里未分散了的果子、喜糖、喜烟,还有押柜的烙饼都拿出来,由新郎交给父母。
请安新媳妇早起梳洗后,要先去堂屋给公公、婆婆磕头请安。过去有钱人家,礼教繁多,新媳妇进门后,要一天两次给公婆请安,早晨请安后问干什么活,傍晚请安后问有什么事,征得同意后方可回房休息。一来是立规矩,二来是学习治家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只在结婚后第二天给父母请安,有的是叫头三趟时临走给父母请安,以后就免除了。拜祖新媳妇过门后的第二天早饭后,再由家人或女迎亲领着,去祖圭拜祖坟,在祖坟前逐个铺红席磕头认祖。不少地方已把“拜祖坟”免了,认为新媳妇上林地不吉利。
拜完祖坟,由家人领着,到本家族近门长辈家去登门拜访磕头,主要是认识一下,以后好走动。有的地方拜后给磕头礼。
拜至亲一般的亲朋好友当天喝完喜酒就回去了,只有被叫来看媳妇的至亲当天不走,等第二天逐一介绍给新娘,让新娘磕头后称呼,然后赏给磕头礼。如今这一程序都在结婚当天上拜时完成了。
叫对月旧时的“叫对月”是指闺女出嫁一个月后,由娘家人接回娘家过一个月,也叫“回门”。后来,演变成十八天回门。20世纪50年代变为“叫七过八”,即七天接回娘家,过八天再送回婆家,俗称:“叫七过八,越过越发。”后来时间越缩越短,程序尚有,形式在变,什么“叫三过四,越过越恣”,“叫四过三,越过越欢”,“叫两过两,越过越长”,并且连叫三趟。
叫对月的人,一般是嫁女的兄弟、叔伯或近门近支的叔伯兄弟,谁叫的谁负责送。娘家来人叫时,要先请示婆婆,婆婆叫过几天就过几天。叫头趟二趟时,娘家人要带着发面馍馍、烧饼、果子、糖,意思是发家、甜美。叫对月时还要带上锅盖、篦子、刷帚,意思是“团团圆圆一辈人”,“发家”。叫媳妇的工具,过去有独轮车、马车,有钱人家是马拉的轿车。解放后有自行车、地排车,20世纪90年代后都是小汽车。
叫对月和叫二趟,男方要设宴招待,头天要安排好陪客的,有的是请村中头面人物、文雅之士,显得主家档次高,陪客会拉呱,知礼节。有的把头天忙喜事的红总请来作陪,算是酬谢,还有头天没待完的客,也在这一天'补上。20世纪70年代,“叫对月”变成头天出嫁,第二天叫,第三天送,叫做“忙三天”。80年代后,变成“当天叫当天送”,并且“叫对月”和“PH二趟”一天赶,中午待客一场下,叫做‘领天转”,但是两趟客不在一起坐席,互不照面。这样做法,主要是考虑请厨师做菜方便,包括找陪客的不再麻烦二回,然后“客走主家安”,万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