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房屋建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942
颗粒名称:
房屋建造
分类号:
TU22
页数:
3
页码:
104-106
摘要:
建房新中国成立前后,农村基本上都是土墙草屋,低矮潮湿,遇上连阴雨,屡有墙倒屋塌事件发生。
关键词:
房屋建造
风俗习惯
内容
建房新中国成立前后,农村基本上都是土墙草屋,低矮潮湿,遇上连阴雨,屡有墙倒屋塌事件发生。20世纪60年代多为“马褂子屋”,即半草半瓦;70年代,瓦房逐渐普及,但仍为石墙、砖墙、半土墙的主体结构。建新房一般都要选个吉曰良辰插地基、放鞭炮,地基四角各楔木橛,这叫“插地工”。木桩要用红纸包裹。泥瓦匠什么时间都可以放线施工080年代前后,盖房都是找泥瓦匠帮忙。后来,盖房实行包工,工钱五六百元,再后来上升到几千元,如今发展到近万元,房子的档次也高了。90年代,农村由原来的四檐青屋、全瓦屋、平房发展到如今的两层楼、三层楼等。
土墙、提门提窗小瓦屋草房盖屋先建地基,也就是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前,茅檐到地的土墙屋,没有基础石,只是用夯打几遍,然后挑墙。70年代前大都一层基础石,上铺两层石坚或三层和五层砖。到了80年代前后,大部分都是混青屋,八层石坚。到了90年代,房子都是砖石和钢筋水泥结构,楼顶绝大多数是现浇的。
盖房在动工、上梁和竣工时都要放鞭炮,以示庆贺,还要招待。动工招待叫“上脚”,齐工招待叫“下脚'上梁和安门窗分别要贴“上梁逢黄道”、“安门大吉”。建房竣工前还有亲朋好友谢匠的习俗。谢匠的数量和档次随时期和关系而行。以前谢匠买礼品,如烟、茶叶、猪肉和糖块等,如今谢匠给现金。
禁忌宅基不冲剪子股路,否则被剪的人财不旺;房四周不冲路,冲路叫“一箭穿心”,会家破人亡,特殊情况用朱砂在石碑上写“泰山石敢当”避之;院中的水往前流,且忌倒流;院前禁栽桑树、松树,院后禁栽柳树桑”谐音“丧”,“柳”谐音“流”,“松”①、“凶”谐音,即前丧后流;大门不能冲另一户的山墙,冲山墙就碰山,出门做事不顺利,破解方法是在山墙上挂一砂壶头,这样“冲湖不冲山”。建房开工一般要选二、四、六、八、十双日子,好事成“双'逢九动工也吉利。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