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居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939
颗粒名称:
居住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11
页码:
101-111
摘要:
村落人类由原始游牧发展到氏族定居,便出现了村落。7300多年前,枣庄境内的北辛先民,从群山莽林里走出来,选择在薛河岸边定居,形成了原始部落。先民们从采集、渔猎发展到原始的畜牧业和锄耕农业,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群居生活。
关键词:
居住
风俗习惯
内容
村落人类由原始游牧发展到氏族定居,便出现了村落。7300多年前,枣庄境内的北辛先民,从群山莽林里走出来,选择在薛河岸边定居,形成了原始部落。先民们从采集、渔猎发展到原始的畜牧业和锄耕农业,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群居生活。
枣庄有平原,有山地,有微山湖畔的大运河,先民选择的定居点,多是为了农耕、渔猎的需要。平原村落多分布在河岸高地,山区多选择向阳坡地,运河两岸也是顺河道而分布。村落开始多数由一个家庭建村,后来,亲戚依傍或迁入移民,便形成了杂姓村。据实地调查和现存家谱统计,枣庄市50%左右的村庄是明代从山西洪洞县迁入。因此说,绝大多数村庄建于明清两代。
大村一般有纵或横的几条街道,又有若干条由居民区通向街道的小巷,村街两旁有商业设施;饮水设施,自古有水井,各住宅区都有水井,山区集中去一处井塘挑水,运河沿岸居民和船民则饮河水。现在基本上都吃上了深井自来水。
旧社会,为防匪乱,不少大村建有水寨、土寨、围子、炮楼等。很多村中有一大块场地,作为村中节庆游艺活动和集会场所。新中国成立后,村中公共办公场所相继称为村公所、大队清明山村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集体生产时,村中大队有仓库和副业社、养猪场,生产队有牲口院、仓库、场院等。过去,多数村头建有寺庙、土地庙等祭祀场所。
石板屋村名古往今来,村庄都有名字,并且每个村名都有特定的含义,但所有的村名在起初及演变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归纳起来,村名的来源不外乎以下几种:一、以地理环境、山名、水名命名。如红山峪、匡山腰、南沙河、沙沟、半湖、官路口、高崖等。
二、以姓氏命名的最多。如颜村、王楼、张庄、陈郝、赵坡; 也有以姓氏冠以地名的,如郭垌堆、杨岭、韩洼、城后张庄等。
三、以经营特点命名。如贺窑、西集、李店、十里铺、纸坊等。
四、以祈福、吉祥命名。如太平庄、永安、永福村等。五、以建筑物命名。如金陵寺、鲁寨、涛沟桥等。
另外,有以传说命名的,如白龙湾;还有以物产命名的村,如磨庄。
土墙“马褂子屋”房屋建造建房新中国成立前后,农村基本上都是土墙草屋,低矮潮湿,遇上连阴雨,屡有墙倒屋塌事件发生。20世纪60年代多为“马褂子屋”,即半草半瓦;70年代,瓦房逐渐普及,但仍为石墙、砖墙、半土墙的主体结构。建新房一般都要选个吉曰良辰插地基、放鞭炮,地基四角各楔木橛,这叫“插地工”。木桩要用红纸包裹。泥瓦匠什么时间都可以放线施工080年代前后,盖房都是找泥瓦匠帮忙。后来,盖房实行包工,工钱五六百元,再后来上升到几千元,如今发展到近万元,房子的档次也高了。90年代,农村由原来的四檐青屋、全瓦屋、平房发展到如今的两层楼、三层楼等。
土墙、提门提窗小瓦屋草房盖屋先建地基,也就是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前,茅檐到地的土墙屋,没有基础石,只是用夯打几遍,然后挑墙。70年代前大都一层基础石,上铺两层石坚或三层和五层砖。到了80年代前后,大部分都是混青屋,八层石坚。到了90年代,房子都是砖石和钢筋水泥结构,楼顶绝大多数是现浇的。
盖房在动工、上梁和竣工时都要放鞭炮,以示庆贺,还要招待。动工招待叫“上脚”,齐工招待叫“下脚'上梁和安门窗分别要贴“上梁逢黄道”、“安门大吉”。建房竣工前还有亲朋好友谢匠的习俗。谢匠的数量和档次随时期和关系而行。以前谢匠买礼品,如烟、茶叶、猪肉和糖块等,如今谢匠给现金。
禁忌宅基不冲剪子股路,否则被剪的人财不旺;房四周不冲路,冲路叫“一箭穿心”,会家破人亡,特殊情况用朱砂在石碑上写“泰山石敢当”避之;院中的水往前流,且忌倒流;院前禁栽桑树、松树,院后禁栽柳树桑”谐音“丧”,“柳”谐音“流”,“松”①、“凶”谐音,即前丧后流;大门不能冲另一户的山墙,冲山墙就碰山,出门做事不顺利,破解方法是在山墙上挂一砂壶头,这样“冲湖不冲山”。建房开工一般要选二、四、六、八、十双日子,好事成“双'逢九动工也吉利。
宅院格局赛庄地区在院落布局上,讲究坐北朝南,一般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四面围墙。过去,靠北面建3间主房,门东旁安放香台,堂屋西间窗前往南安石磨,厕所多安在东南角,西南角留有①松:方言读xi6ng。下水道,俗称“阳沟”。院子前墙当中建“过道屋”,门留在中间,叫“大门”。如果前后有四邻,也可留东西大门。
青砖瓦屋瓦门楼房子,堂屋大多数是3间,坐北朝南,3间分3个室,一明两暗,室与室之间有用墙隔开的,后来有用箔隔开的,也有用木板作隔山的。中间一间是明间作客厅,两暗室为卧室,东为主,供父母居住,西间供儿孙居住。也有的西间留外门,供儿孙结婚用,有的盖东西配房供儿孙结婚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住房条件有了改善,儿孙结婚大多数是单家独院,3间正房,东间住人,西间放粮,明间摆设作客厅、餐厅。伙房也叫“锅屋”,大都根据宅式建1间,都是在大门北旁。因大多数是东式宅和西式宅,除了靠路的都是正阳宅。厕所占对大门的院子的另一角。门楼大多数是担挑式。.水泥门楼过去,大多数农户盖不起大门,有的用树枝编“篱笆门”,有的是简易的“板子门”,只有少数人家用得起 “双扇大门红牙子”,门上方建门楼子护门。个别户甚至连院墙都没有。20世纪60年代后,多数都有双扇大门,门上建有担挑门楼护门,并且下有“过门石”,门框下面有“门枕石”,中间有“腰卡”,上有“坎卡”、“门槛石”压盖。门枕石、腰卡、坎卡都是固定门框的。腰卡不仅能固定门框,还能固定门板。因腰卡一边有洞,一边起槽,可装较粗的木棍挡住门扇,俗称“腰棍90年代以来,农村也按照小康房的标准,部分农户大门都是特宽“双扇铁大门”,而且大门垛子和门楼都用瓷墙砖镶贴,门楼用瓷瓦装饰,高大气派。
瓷砖门楼现代门楼过去,农村建房基本上都是草屋,而且后屋墙又当后院墙, 墙大都是泥墙,这种屋称作“露腚屋”。冬季取暖是在堂屋明间设一火盆,里面放入不能烧锅的碎柴草或糠等以暗火取暖。每到有客人或过春节时,准备一个“树疙瘩”来烤火取暖。有的在院外挖一大坑,上面架上三根木棒,中间一根高起木棒上用林梧覆盖,两檐地平,中间起脊,上用麦穰或土盖上,向阳一边留一个小门,专供人上下,这叫“地屋子”,地屋深近2米,长3米多,宽2米,冬暖夏凉。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建房较好,室内用白石灰抹平,洁白明亮,冬季室内用柴草取暖就不卫生了,逐渐都用煤炭炉取暖,并能在炉子上烧水做饭。到了90年代,住房条件改善了,取暖也上了档次,电暖器和空调也走进了农家。
采光、照明20世纪50年代前后,草房只在前墙各留一个窗户,而且是木制格子窗,采光效能很差,有些活只能在明间敞门操作。80年代前后,房屋均为玻璃门窗。过去,照明用菜油灯。后来,照明用煤油灯,外出照明用马灯或玻璃罩灯;60年代后室内外用电灯照明,外出用手电照明。
取火20世纪50年代前,取火用“火镰家什”,包括“火镰”、“火堳”、“火筒”。火镰钢质,形状如长形饼干,用火镰背躍火石刃发出火花,火花落到火堳上,点燃火堳引火。火石是一种石头,坚硬,色如牛角,故也叫“牛角火石”。火堳有“纸堳”和 “堳杆子①”两种。50年代后,火柴代替了“火镰家什”取火。如今取火用“打火机'①堳杆子:秫秸芯或苘杆芯之类。室内陈设室内布置,过去一般家庭都在堂屋正墙上挂中堂,两边挂对联或四条屏。下面靠墙摆条几,迎门是八仙桌,两边放太师椅,桌下面放一张小方桌,也叫“地八仙”,也是一家人吃饭用的饭桌。20世纪80年代之后至20世纪末,多数家庭正厅配置沙发、茶几、组合橱等。21世纪以来,客厅多数由1间扩至2间,高档沙发和电视、音响组合柜取代了旧陈设。
卧室的床上用品主要有褥子、床单、单被、棉被、被罩、床罩。过去只有富裕之家才有绫子被,一般平民只有印花被,而且夏天拆了被里当被单,冬天再套上棉套又成被。枕头,夏天有凉席枕头,春秋冬有布枕头,过去一般家庭枕头装麦草一类, 还有的填充旧衣物,而家境好的有绣花枕头。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