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930
颗粒名称: 鞋帽
分类号: TS941.763.8
页数: 3
页码: 74-76
摘要: 男、女鞋帽介绍。
关键词: 编织物

内容

男式帽过去有身份的人多戴瓜皮帽,而广大劳动者多戴毡帽,又称“毡帽头”,毡帽头有半圆形和“三块瓦”,平时边向上卷,折下可护两耳和后颈。冬天戴大皮帽,棉帽还有“漫头撸” 的“老头乐”线帽(近些年在青年人当中也盛行)。20世纪20至50年代,乡绅和商人多戴礼帽,如今也有。“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红卫兵”,无论男女,一律穿绿军装、戴绿军帽,风靡一时。新中国成立后,制服帽一直为城乡青年所欢迎。20世纪90年代,鸭舌帽也多被中老年接受。另外,还有夏天遮阳的草帽,雨天戴的蓆夹子和斗篷、小孩的虎头帽、兔子帽、大狮子头帽和道士帽等。
  女士帽解放前后,中老年妇女常戴一种绒帽,用黑平绒布料做成的软帽,又称“老嬷嬷帽”;春秋季则是勒头巾,多为黑色,后面挽结。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农村广泛流行方头巾,也称“围巾”,颜色多样,老少皆宜或系项间或扎头上。小女孩过去另有莲花帽、牡丹帽等。妇女头饰华丽的有花冠,简单的有发卡、各式蝴蝶结等。
  鞋过去,家中所有的人穿鞋大都为家庭妇女所做。未婚女子嫁前,要先给丈夫送一双鞋作为展示自己手工的标志。做鞋要用鞋底样子、鞋帮样子,先纳鞋底,后绱鞋帮。后来机制商品鞋比比皆是,千变万化。
  布鞋也称“圆口鞋”,男女皆用,流行时间最长。战争年代,群众为子弟兵做军鞋大多是这一种,有的为了行军方便,又在两帮或后跟上缀鞋带系于脚背上。20世纪60年代,农村盛行穿解放初期的军球鞋,半截胶,阴晴两宜,牢固耐穿。80年代后,皮鞋遍及城乡,不过富裕之家则穿真皮皮鞋,而平民百姓多穿人造革皮鞋,雨天穿浅口胶鞋或胶靴。胶靴有长筒和短筒两种。冬天则是棉鞋,棉鞋过去多为带鼻梁的棉鞋,后来有棉军用鞋、棉航鞑®和毡靴。还有一种用芦花编做的“猫窝”,过去农村中老年做不起棉鞋,多穿此类“草鞋”。夏季穿的,过去有 “木嘎哒”。六七十年代盛产塑料凉鞋而风行至今,无论男女老少皆穿凉鞋、拖鞋,后又有泡沬拖鞋,有身份的人多穿皮凉鞋。
  过去,妇女缠足,有用木底做的弓鞋,为小脚女人做的小尖脚鞋,解放后专指“老嬷嬷鞋”,另有方口绣花鞋。为儿童专做的鞋有老虎鞋、猪头鞋、猫头鞋。
  袜子从前多是棉布做成,有单、夹、棉之分。70年代前后多是尼龙袜,现在多混纺、丝袜、线袜。
  鞋垫本为实用简单物件。从前民间妇女所做的鞋垫绣制精巧,并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
  修饰古人蓄发,清代留阴阳头,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辛亥革命后,男子剪辫子、剃发,乡间通常剃光头,俗称“和尚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农村青年渐有蓄发。发式有平头、分头两种。分头又有正分、偏分、大背头、一边倒等。女子,自清代以来通行发型是:幼时挽双髻,长大后,未婚时梳一长辫垂背后,扎辫除丧事外,均扎红头绳。一旦结婚,拆开长辫,挽一圆髻于脑后,俗名曰“纂”,纂上加发网,叫做“窝网子”,加网复插一簪,银质或铜质。青年妇女,无论婚否,一律额前留短发,谓之“刘海”。
  20世纪40年代后,农村青年妇女才开始剪短发,先时披肩,后来渐短,多于两侧各扎一短把。但已婚妇女仍须挽髻。50年代,又时兴起长辫、单辫、双辫,各取所好。此后,有羊角辫、扎刷把、马尾辫等样式。近年则流行披肩发、烫发、染发,城乡已无多少差别。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