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928
颗粒名称: 服装
分类号: J523.5
页数: 3
页码: 71-73
摘要: 服装上衣古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枣庄统称为“衣裳”。
关键词: 服装 风俗习惯

内容

服装上衣古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枣庄统称为“衣裳”。
  衫,长衫称袍,短袖称褂。晚清以来,本地区有身份的人流行“长袍马褂”,而普通民众则是大衿褂子、对衿褂子、汗衫。大衣,民间称“大氅”。祅,夹袄为春秋天穿的上衣,一表一里两层布做成;大襟棉袄,在老年人中流行,一般着装后用长布带扎腰。老年妇女50岁以上都是大红祅,外罩单褂称“笼袄褂子”。皮袄旧时只有富裕之家有。另外,还有棉袄大氅、对襟棉袄,小孩还有冬季暖和的虎头袖棉袄。辛亥革命起,上流社会流行穿中山装制服。
  20世纪初,西服进入中国,开始流行于工商、知识界。“文化大革命”时期,西装很少有人穿。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服很快成为城乡各界人士的普通装。此外,还有风衣、雨天披的蓑衣、夏天穿的背心、春秋天穿的坎肩(有夹、棉两种)。过去的上衣,没有纽扣,都是用布条挑制的“疙瘩迷”。
  过去上层社会的女子穿旗袍,近些年在城市又有出现。其他还有饭单、套袖、披肩等。儿童有兜肚,也有“葛拉围嘴”。
  一些运河船民和渔民为防止儿童落水,则做一种“虎头”褂子的装束。
  下衣裤子,从前农村流行一种宽裆、镶白腰的单裤或夹裤,俗称“大裆裤子”。棉裤则做成高腰,甚至到胸部。用新布面、新棉花、新布里做成的全新棉裤则称为“三面新”。有寒腿症的冬天穿皮裤御寒。还有一种叫套裤,穿时露出臀部及大腿后面上部,多为夹、棉两种。短裤又称“裤衩子”,男子夏季穿用,或作男女常年内裤。小孩开裆裤,不用腰带而用背带,俗话说“小孩要舍腚3年”,周岁里的小孩则穿不露脚的“连袜裤”。过去,冬季穿棉袄或老年人习惯扎脚脖裤管用扎腿带子。战争时期,为走路爽利打有裹腿。
  裙子,过去的富足人家女孩穿百褶裙、绣花裙。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裙多姿多彩。如夏季的连衣裙、长裙、短裙、超短裙,还有结婚女子穿西式礼服长裙,裙裾拖地,视为新潮。
  围裙,若男用多流行于工匠间,如铁匠常用帆布长裙;屠户卖肉多系油布裙;厨师与饮食小贩多系下身围裙。而女子炊事时系腰间围裙,多长可过膝。
  布料古人以野生葛纤维织布制衣,俗称“葛衣”,后广泛流行麻布。新中国成立前主要衣料为棉布,多为民间纺棉花织的老粗布,通称为土布,而富豪之家则穿绫罗绸缎。大工厂生产的布匹,早年统称为“洋布”。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化学纤维布流行,而进入80年代,人们又倾向于穿棉料,高档的如毛料、丝绸。
  纺线缝纫家庭缝纫又称“针线活”、“做衣裳”。过去家家都有针线筐,内装针头线脑儿、裁尺、剪子、针锥、楦子等。而平民之家,穿衣比较简朴,俗称“新3年,旧3年,缝缝补补又3年”。旧社会,女人足不出户、做针线活是她们的必修课。也有多数妇女不会画样子裁剪,光会缝制,需让村中巧手代劳。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缝纫机的普及,家中女孩出嫁基本上都掌握缝纫技术,而进入90年代,几乎都是买成品服装或去缝细店定制。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