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畜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884
颗粒名称:
畜牧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6
页码:
42-47
摘要:
家畜家畜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狗、兔等。由于养殖这些家畜使用的饲料、方法不同,养殖的目的不同,在养殖过程中就形成了不同的习俗。
关键词:
畜牧
风俗习惯
内容
家畜家畜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狗、兔等。由于养殖这些家畜使用的饲料、方法不同,养殖的目的不同,在养殖过程中就形成了不同的习俗。
大牲畜的养殖从前,家庭养殖马、骡、牛、驴是富足的标志,一般农户只养牛、养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合作化,大牲畜统一由生产队饲养。牲畜称“牲口”,以牛、马、驴、骡为主。喂养之所,过去称牛圈、马棚,在生产队称“牲口院”或“牛屋院”;喂牲口的马槽、牛槽有木制的,也有石錾的。
饲料马骡的饲养草料要求较高,一般要用谷草①,且配以麸皮、料豆;驴和牛对草料要求不高,麦穰、麦糠、豆秸、豆叶、地瓜秧、干青草均可,牛草拌料主要以豆子拐成沫为主,也有用瓜干面、麸皮的。
喂养大牲畜,要根据不同的特性去喂养,农谚有“马要夜草,牛要满饱”。饲草要用铡刀铡细,农谅说寸草,铡3刀, 不喂料,也上瞟。”牲口吃完草料,还要饮饲,有盐水饮、麸水饮、豆沬饮、粥水饮等。
使役几千年来,人们主要靠牛马骡驴进行农耕、运输。特①谷草:俗称杆草。别是牛,在麥庄市几千年的农耕生产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本地出土的汉画像石《牛耕图》,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牛是主要的保护对象,宰杀耕牛要判刑;牛老得不能动了,宰杀时也需要申报。牛主要使役于农业生产的耕耙、播种、运庄稼、打场、脱粒。马、骡除使役于农耕外,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是拉车驾辕的得力干将,自古以来就有“马车”、“马路”之称;驴和牛除配套农耕外,也是运输上的好帮手,是农户过去推磨拉碾的忠实伙计。20世纪70年代,公路上成群结队的毛驴车,也是当时的一道风景。
牲畜使役后,要及时休息。驴、骡、马卸车、卸磨后,必牵至干燥松软的场地上,由其打滚、消汗,然后才能饮水、喂料。牛在喂草之后,要留出足够的反刍时间,俗称“回嚼”或“倒沫”。
庄稼人在生产和生活中,终年和牲畜打交道,对牲口有了细致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生了许多生动的谚语。例如相牛,有“前裆放下斗,后裆放下手”,“前腿直似箭,力量大无限;后腿弯如弓,行走快如风”,都指的是好牛;相牛的年龄看牙口。相驴,有“驴子是个怪,骑着倒比牵着快”,“懒驴上套,不屙就尿”。骑畜有“驴骑后、马骑前,骡子骑在正中间”的说法。
使役工具不同的大牲畜役使工具也不同。牛轭又称“牛梭头”,使役时安放在牛颈之上,与绠套、撇绳、拢担组成单套、二套或三套,并列称“搁犋”,边上的“一拢担”为“领墒牛”。马驴骡用夹板套,用光滑圆木两块组成,使役时夹在牲畜脖子两边。驾车套主要有牛套和骡马套两种,由背搭、鞍子、大小肚带、搭腰、车袢等组成。
另外还有鞭子、皮绠、笼嘴、缰绳、撇绳、鼻环、嚼口等。
马、骡、驴属圆蹄畜,待成年使役时要按时切蹄、打铁掌。过去十里八村、大道旁专有打马蹄铁、换掌子的专业户。
养猪枣庄地区家猪饲养历史悠久,从北辛遗址出土的家猪型骨架可以看出,家猪已驯养成型。从前几年出土的大量陶猪圈来看,到了汉代,家猪饲养已极为普遍。
养猪,多为积肥,再者春节过个肥年。过去农村普遍认为“庄稼人不喂猪,好比秀才不读书”广养猪不赚钱,肥了屋后一块田”。养猪要用猪圈和猪食槽。有养一窝母猪下崽的,有光养肥猪的。公仔猪要择或骟①才能长成I巴猪。
养羊山区多养羊,平原农村养羊的数量一般不多,但很-普遍。“养猪养羊,本短利长”。主要因为羊吃草,不和人争粮食。山区多养青山羊,群养有羊栏,羊要撵到山上去放;平原农户养羊要绳拴,有时也牵到荒滩地头去放。
家禽养鸡过去农家都喂鸡,通常留一只公鸡打鸣司晨,母鸡留着下蛋。20世纪70年代曾有顺口溜:“地瓜干子是主粮,光腚汉子排成行。”有了鸡蛋就有了最基本的盐钱。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不少养蛋鸡、肉食鸡的专业户。
养鸭、鹅沿河农村靠水资源优势,养鸭鹤居多,且采取放养的办法,多数家庭养三、五只鸭、鹅是为了“下蛋”吃,少数家庭养公鹅是为了看家。改革开放以来养鸭、鹅主要是看重它的经济效益。
①择、骟:割掉雄性牲畜生殖器,仔猪的睾丸或卵巢,以便育肥。择,方言读zh6i。放鸭起名给禽畜起名便于区分,方便信息交流、准确表达,不至于产生混淆、误会,还有便于呼唤与饲养。起名一般按照外貌特征和性别特征等。
按外貌特征,牛有“大黄键”、“黑忙牛”、“花杧牛”;羊有“二绵羊”、“大矂乎”、“叉角”、“眉了迷子”、“水青”、“白山羊”;驴有“大黑驴”、“小青驴”;猪有“小花猪”、“头个①”、“垫巴②”;狗猫有“花狗”、“黑狗”、“大狸猫“、“大黑猫”、“小花猫”;鸡有“芦花① 头个:第一个出生的猪崽。
② 垫巴:最后一个出生的猪崽。鸡”、“翻毛鸡”、“乌鸡”、“瓦色鸡”等。
性别特征,往往与外貌特征结合起来,如“黄白牛”、“二性”、“抵羊”、“白山羊羯”、“大黑臊乎”、“绵羊母子”。
给畜禽起名,大都是即兴的,不约而同的。如一头大黑犍①或石牛②,在一地这样称呼,到了异地,不用告诉,人家仍这样称呼。单个的一般不起名,只有群聚时才即兴取名。例如,某家只养一头黄牯牛,在家中从来不称“黄牯牛”,只称“牛”,一旦加入牧群,放牧人则称“黄牯牛”。假如一群牛中有两个以上黄杧牛,在交流中,则用某某人的黄杧牛加以区分。其他家畜也如此。如“肥猪”、“狗”、“猫”、“驴”,一般家庭只饲养一只,就只称抽象的概念,“牛”、“猪”等。
家庭饲养羊、鸡较多,每只羊、鸡起具体名字加以区别。在某堅家畜、家禽还用隐语称呼:猪叫15‘黑毛子”,鸡叫“尖嘴”,鸭子叫“扁嘴”等等。
呼唤各地对家禽的呼唤都很有特点。如,对小猪,“巴巴,巴巴! ”大一些的唆喽,唆喽! ”或“巴巴,唆唆! ”有的“黑黑,黑黑! ”对小牛模,“犊犊犊! ”对小驴驹,“犊犊犊犊! ”成年驴可直接呼唤其名。对小羊盖,“羔羔羔羔羔!”对绵羊,“买买!”对狗,在近处,“巴巴巴巴! ”远处如果看不见情况下,“巴巴罗!巴巴罗!”对小狗的呼唤,是嘴稍张开,前舌尖摩擦下嘴唇连续发出的①大黑犍:阉割的成年大黑牛。
②石牛:母牛。响声,如同带盖的水桶晃荡声。对家兔豁豁豁!豁豁豁!”对猫,“咪又,咪又!”或“咪咪咪! ”对鸡,小雏鸡,“嘣嘣嘣!嘣嘣嘣!”两唇相撞发出的声音。对成鸡,“勾勾勾!”对鸭子、鹅,“鸭鸭,鸭鸭! ”“鹅鹅鹅鹅!”对家畜家禽的呼唤,距离远,呼声就大;距离近,呼声小一些。也有的用特殊呼唤法,20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养鸡场,吹哨召集吃食。畜禽只有其主人的呼唤,它们才听从。否则,无论怎样,听而不闻。为了制止畜禽的恶行,也使用一定的约定成俗的信号,任何人使用都有效。如对家畜,“特®特!”叫“特号”。对鸡“嚓号,嚓号!” “鹰来了!”有的直呼其抽象的名。如 “羊羔子! ”“猫!”“狗! ”“死山羊! ”“打死你小猪!”等配合一定动作,很见效。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