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泉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841
颗粒名称: 水质保护
分类号: X52
页数: 3
页码: 164-166
摘要: 概述了枣庄市十里泉群和荆泉群的水质保护工作。
关键词: 十里泉群 荆泉群 水质保护

内容

(一)十里泉群1981年4月至1982年8月中旬,十里泉区域内发现塌陷洞,总塌陷面积约300平方米,个别塌陷洞上部宽度1.2米,深10余米。同时,盛水庄村西河边出现圆形塌陷洞,13米高的杨树沉入塌陷洞;泉头东50米有一养鱼塘,出现塌陷后满塘鱼全部灌人地下。1997年以来,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又多次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塌陷等问题。
  为保护该泉群,80年代末枣庄市水利局与有关部门,根据该区域水资源量,制定了用水计划;城管部门组织人力、物力对塌陷洞封口、堵塞,减小对地下水污染;同时制定泉水保护方案,划定1、2、3类保护区,设立保护界碑,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监督管理。
  (二)荆泉群1、前期防治工作荆泉水源地是滕州市的城市供水水源,荆泉断块是其主要补给区。进人90年代后,城河上游河水掺杂着工业排放的废水渗漏补给荆泉,逐步使荆泉水源地受到污染。1996年,滕州市政府成立荆泉保护委员会,制定荆泉保护方案,设立保护界碑,划定荆泉水源地1、2、3类保护区,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监督管理。规定在荆泉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先后关闭了8家年产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厂和其他15个土(小)污染企业,对部分属于治理范围的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同时滕州市人大、政协先后组织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视察,对保护荆泉水源起到促进作用。
  2、实施工程措施为根治荆泉水源地污染问题,1997年3月,滕州市政府根据水务局提出的治理城河,实施清污分流的设计方案。召集水利、环保、建委、自来水公司等部门有关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决定投资1640万元,进行城河东段综合治理,实施清污分流和荆泉水厂段河底堵漏3项工程。滕州市政府随即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指挥的城河东段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进行工程实施。(1)应急治理1997年2月23日,荆泉水厂3号井遭到严重污染,水有异味,经取水化验大肠杆菌严重超标,引起滕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滕州市政府随即组织建委、环保、水利、卫生等部门的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会同枣庄市环保局、水利局、水资源管理办公室的负责同志进行现场调查,确定城河上游东郭镇辛绪淀粉厂(已治理没能达标排放)和山亭区境内部分企业排放的污水未得到有效处理排入城河,沿附近石灰岩断层带渗漏地下,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2月25日下午,滕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综合各方面专家意见,制定了五项措施进行应急处理,一是责令辛绪淀粉厂停产;二是请岩马水库支援以12立方米/秒的水量放人城河进行冲污;三是对遭受污染的1号井、2号井和3号井停止供水,用3号井抽排污染的地下水入城河;四是建委系统组织10余部施工机械和500名干部职工,昼夜奋战,进行0.8千米排污渠开挖工程;五是滕州市自来水公司组织安装队伍,突击铺设了0.7千米管道,将城郊的3眼农业灌溉井并入供水管网,3月5日下午6时向城区供水。
  (2)实施荆泉水厂段河底堵漏工程由滕州市水利建筑安装公司负责组织施工,先后调集11部75马力拖式铲运机和2台液压反铲挖掘机,昼夜奋战,清除河床淤积污染物,对原河道表面积约为50x400米的渗漏区分层碾压1.5米厚的粘土层防渗,并在封堵碾平后的河床上修筑断面为0.8x1.2米、长113.8米的防冲齿3道,以防止对封堵层的冲刷。共完成清淤4000立方米,回填碾压粘土2.4万立方米,动用浆砌石294立方米,投资45万元。

知识出处

枣庄泉志

《枣庄泉志》

出版者: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

本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除全面地展示泉的自然景观外,力求反映枣庄市境内涉及的泉水全貌,努力体现时代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