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滕州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泉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83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滕州市
分类号:
P641.13
页数:
16
页码:
111-126
摘要:
详细概述了枣庄市滕州市泉的分布与特征。
关键词:
枣庄市
滕州市
泉
内容
一、荆泉群(一)自然地理荆泉群,位于滕州市北辛办事处俞寨村西约0.15千米处,由趵突泉、荆水泉、五花泉、大沸泉、小沸泉组成,统称荆泉泉群。泉水流人城河,经城、郭河汇入微山湖。
晓驰匹马出滕城,观得双泉最有情。
南北怒涛如趵突,高低声吼似雷鸣。
味涵曲蘖冰壶泻,光澈琼瑶雪窦倾。
从此疏远流不尽,万年国计赖冷冷。
这是1491年(明弘治四年五月),进士出身的工部主事、越东黄萧书写的荆泉碑文,该诗生动形象的描述了荆泉当时的盛况。据滕县志记载:“荆水泉: 出荆沟村趵突泉之右,趵突泉出荆水泉之左,并在滕东北十里五花泉、大沸泉、小沸泉三泉附近,荆水、趵突二泉,皆出梁上村,并在滕东北十二里”。
根据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运动及水文地质条件,荆泉泉群的总补给面积约973平方千米(其中荆泉断块主要含水层分布面积约123.3平方千米)。区内有328个村庄、30.7万人口、耕地32.9万亩;有大、中、小型水库5座,总库容为3.6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86亿立方米。枣庄市最大的岩马水库,座落在荆泉上游补给区。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17.3毫米,最大降水量为1202.9毫米(出现在1964年),最小降水量369.5晕米(出现在1981年)。
(二)地质与水文地质1、地质荆泉泉群泉域地貌形态为东北高、西南低的倾斜平原。主要含水层以中奥陶系厚层石灰岩地层为主,裂隙岩溶发育、富水性强。荆泉断块分布着8—16米厚的第四系地层,主要岩性为亚沙土、粘土及亚粘土并夹有中、粗砂层,亦为该区的主要含水层之一。
2、水文地质根据区域水文地质分区,荆泉泉群属荆泉单斜断块区,区内主要有孔隙水及隐伏裂隙、岩溶水,荆泉泉群为该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通道。地下水埋深一般为6—10米,年变幅一•般为3—6米左右。是滕州市城区供水和当地农业、人畜用水的主要水源地。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城、郭河及北沙河沿岸地带,含水层岩性为细砂、中粗砂及砂砾石等,成井深度一般小于20米;裂隙岩溶水广泛分布在长龙断裂以南的第四系地层以下,主要含水层岩性为奥陶系灰岩,成井深度100—200米不等;基岩风化裂隙水分布在长龙断裂以北,地下水赋存于太古界变质岩、岩浆岩的风化裂隙或构造裂隙中,适宜大口井开采。
(三) 荆泉群的成因本区大面积接受补给的岩溶水,自北东向南西方向径流。受南东——北西向弧形大断裂——峄山断裂以及西侧不透水的侏罗系砂岩、泥岩的阻隔及南部桑村穹窿和北部长龙断裂的阻水,岩溶水径流速度变慢,在峄山断裂东侧岩溶发育的隐伏中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富集,压力水头抬高,岩溶水沿峄山断裂影响带的岩溶裂隙,在第四系厚度最薄、地势比较低洼的俞寨村西溢出地表,成为荆泉。荆泉群的出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出露在城河河内的荆泉泉组、一部分出露在地势低洼处。地下裂隙岩溶含水系统,具有压力传导速度快、含水层储水空间大、调节能力强等特点。荆泉为承压上升泉,其流量动态同时受大气降水的制约和开采强度的强烈影响。从动态看,每次大的降水过后2—3天,泉水流量便开始明显增大,一月后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若间隔不到一个月的几次大的降南连续叠加,泉水流量最大值的出现时间则为最后一次降雨后的一个月,如1991年5—7月份,降雨量逐月递增,7月份降雨290毫米,8月份泉水流量最大值达到3.15万立方米/日;荆泉泉群的流量动态还与降雨、放水灌溉关系密切,由于降雨和岩马水库放水灌慨入渗,地下水位在每年的10月份达到最大值,泉群流量约为4.5万立方米/日;泉群流量动态同时还与开采活动密切相关,由于工、农业用水的集中开采,在每年的5—6月份,泉群的流量达到当年的最小值。
(五)荆泉群流量1981年至1993年,滕州市水资源办公室对荆泉群泉水流量进行了13年的实际测量,平均为1321.9万立方米/年;1981—1986年平均自然流量为2018万立方米/年;1987—1993年平均自然流量为802.9万立方米/年;1981年出现最大泉水流量为2461万立方米/年,1989年泉群出现最小流量为446.7万立方米 /年。
1989年以来,随着当地农业灌溉用水、滕州市自来水公司和工业用水量的不断增加,荆泉水自然流量逐年减小,直至断流。详见表3—3荆泉群历年实测泉水量表。
【散记】荆泉记滕州城东北十余里,丘陵东侧有一泉。水注成谭,面积亩许,春不见其涸,夏秋不见其溢,泉边有村名后荆沟,故泉以村名,曰“荆泉”。
据滕县志记载:“明清年间,荆泉水大势足,声若雷鸣。泉水喷涌成柱,高逾三尺,且泉源众多。有名的有“荆水”、“趵突”、“五花”、“大沸”、“小沸” 等。合称“五花趵突。”其中,“荆水”、“趵突”为最”。遥想当年,众泉争涌,沸沸扬扬,何等气势,为滕地八大景观之一。“滕者,取水之滕涌为名也”,盖源于此。泉边曾有碑刻记载:“晓驰匹马出滕城,观得双泉最有情。南北怒涛如趵突,高低声吼似雷鸣。”然而,星移斗转,五花趵突众泉争涌盛景逐渐殁灭,荆泉以恬静平和之风潇然于世。水平如镜,绿似翡翠,倒映云影鸟影。潭中涓涓细流无尽滕涌,引无数珍珠般水泡自潭底飞升,波光粼粼,愈发显得幽深莫测。若清晨时分,霞光满天,林中百鸟和鸣,清流涤涤,流长韵远。至日垂西天,山岚晚雾,炊烟环绕,袅袅飘飘,经夕辉晕染,绚烂飘逸,及浩月当空银光流泻,天上繁星明月,水中月明繁星,静谧空灵,幽怨清雅,恍惚间物我两忘,不知身置何处。
荆泉景美水亦美,秀外而惠中。经有关部门化验分析,水中含多种微量元素,仅次于闻名遐尔的崂山矿泉水,省内名列第二。储量丰富,输送便利,滕州城的最佳水源自然非荆泉莫属。以荆泉水酿制的荆泉啤酒,集山川灵气,聚日月精华,清爽纯美,味正沫半,在布鲁塞尔世界优质产品博览会上获金奖。
荆泉,滕州之名胜。(王皖南)二、羊庄泉群(一)位置与交通羊庄泉群,位于羊庄镇羊庄村东南,各泉沿羊庄村的河底及两岸出露,较大的泉有牛眼泉、二龙泉、羊庄泉。据1980、1981年观测资料,泉群丰水期最大流量为11.6万立方米/日,枯水期最小流量为2.9万立方米/日。泉水流人十字河,经新薛河,汇人微山湖。
泉群区域内,有枣木高速、山东省级244、245、343、345公路,市、区(市)、镇、村级公路纵横交错,交通较为方便。
(二)羊庄泉群补给、径流、排泻羊庄盆地的全部是羊庄泉群、魏庄泉群、洪林泉群的泉域,盆地内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较为发育,易接受大气降水人渗补给和曹王墓断裂以北侧向补给,形成岩溶径流,除一小部分从盆地西北角以艾湖泉群的形式排泄以外,绝大部分汇流于盆地的西南部,由羊庄泉群、魏庄泉群、洪林泉群排泄。
盆地腹部岩溶水除面状水流外,还有两条径流带,一条由庄里——后石湾伸向羊庄、洪林一带,另一条由后石湾伸向魏庄泉群一带。由于庄里——羊庄第四系古河道带与庄里——后石湾岩溶水主径流带分布位置重合,砂砾石含水层与灰岩岩溶含水层直接接触,孔隙水与岩溶水联为一体,互相补给,因此富水条件较好。泉群上游区域内,由于分布着较厚的古河道砂砾石含水层、中奥陶系含水层与上游广阔补给区内岩溶水主径流带、第四系古河道带相连接,是羊庄泉群流量较大而稳定的原因。
(三)成因由于受西南翼南部边缘的三山头凸起阻隔和岩溶发育较差的下奥陶系影响,伸向羊庄的岩溶水流在此受阻,水位抬尚,从而使与岩溶水联为体的古河道带砂砾石层积满地下水;羊庄东部的一条河沟在地表水的侵蚀下割切较深,暴露了古河道砂砾岩层及其上部土层,自羊庄桥开始至羊庄南河沟的底部及沟壁形成一系列泉水,组成羊庄泉群,20世纪70年代,在羊庄镇邮电局门前挖井,当揭露砂砾石层时,曾出现新的泉眼。
羊庄泉群是羊庄盆地地下水主要排泄口之一。
(四)泉水量1976年1月至1992年,对羊庄泉群的自然流量进行了17年的实际测量,实测最大泉水流量为1329万立方米/年 (3.64万立方米/日),出现在1979年,实测最小泉水流量为309万立方米/年 (1.09万立方米/日),出现在1989年。多年平均实测泉水流量为880万立方米 /年(2.41万立方米/日)。详见表3—4羊庄泉群历年实测泉水自然涌水量表。
自鲁南化肥厂在羊庄水源地和后石湾水源地钻井取水后,羊庄泉群泉水逐渐变小,变为季节性泉,近几年只有在汛期泉水有所出露。2004年10月在泉头实地查勘,泉水流量每日约200立方米左右。三、魏庄泉群(一)位置魏庄泉群,位于木石镇魏庄村东北洼地中,在羊庄泉群西北约2.5千米处,原为一沼泽湿地,有众多泉眼出露,较大的有蚂蚁泉、龙眼泉、车皮沙泉、乌鱼王泉等。泉水流入十字河,经新薛河,汇入微山湖。
(二)成因羊庄盆地地下水,受化石沟断裂、西盘不透水石炭——二迭系地层以及南部三山头凸起形成的山丘阻挡,形成较高的承压水位,于魏庄东北地形低洼处,穿过第四系覆盖层上升到地面成泉,见图3-9魏庄泉群成因示意剖面图。有利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裂隙、岩溶发育强烈等环境影响,是该区富水性良好、魏庄泉群泉水量较大的重要原因。
(三)泉水量1980——1981年观测资料,泉群丰水期的最大流量为4.2万立方米/日,枯水期最小流量为1.2万立方米/日。1985—1986年又对魏庄泉群进行流量实测,其流量分别为781.3万立方米/年和619.2万立方米/年。该泉由于鲁南化肥厂生产用水和附近工业生产用水,90年代起泉水逐步减小,湿地消失,多数较小的泉相继干涸,直至断流。位于泉群边缘地带的鲁南化肥厂水源地,日开采量4万立方米以上,证明了以上“该区岩层富水性良好”的判断。该水源地开采后,附近水位降低、泉水减少,同时说明泉群附近岩溶水开采水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补、径、排关系与羊庄泉群相同。
【散记】墨子故里从魏庄泉北行4千米,有落风山,是思想家、军事家墨子的故里,墨子的父母当时住在落凤山的西侧,据《琅缳记》与滕州的民间传说,墨子出生前,“其母梦日中赤乌飞入室中,光辉照耀,目不能睁,惊觉生乌”。乌即翟,是凤凰的别名,因而取名墨翟。传说墨子出生时,凤凰落于此山,后来人们就叫此山为“落凤山” 了。
落凤山向西约2千米建有墨子纪念馆,在滕州还建有墨子国际研究中心、墨子塑像、墨子科技堂等纪念场所,藏有名人题词、墨子圣迹图、名人石刻碑廊等,为推动墨学研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些,还能感受到墨子“爱利万民”思想的再现,“以义为利”行为的延续,“悦行忠义”品质的发展,“强本节用”美德的弘扬。
四、洪林泉群洪林泉群,位于羊庄镇洪林村一王宫村北河道内,泉水经十字河、新薛河汇入微山湖。是枣庄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地之~、该泉群与羊庄泉群、魏庄泉群同处羊庄盆地区域,出露于羊庄、魏庄泉群的下游,是羊庄盆地的主要排泄口之一。所在区域地下水径流方向基本与地表水径流方向一致,地下水含水层主要是奥陶系灰岩,且裂隙、岩溶发育,有利于地下水的汇集、储存。地下水流至洪林、王宫村一带,受南部下垫面寒武系和下奥陶系弱透水层阻挡,水头抬高形成高水位区域,由于该区第四系厚度较大,河床常年受洪水冲刷切割较深,在地下高水位压力下,河道内形成一系列泉眼。
山东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洪林村西大桥下和王宫村北建设两处矩形泉水流量测量堰,测量该泉群水量。
洪林、王宫、官桥等村在河道内修建多处闸、坝等地表水拦蓄工程,拦蓄泉水用于农业灌溉。1992年2月,滕州市水利局在官桥村河道内修建翻板闸和引渠,并于1996年5月引水对滕南地区进行回灌、补源,以缓解用水紧张,并缩小了地下水漏斗区面积。
2003年汛期,在王宫测流堰实测泉水1.27立方米/秒,据山东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羊庄试验基地工作人员介绍,王宫测流堰泉水流量约占洪林泉群测流堰流量的三分之一。
2〇〇4年4月,鲁南化肥厂第三水源地,在泉群东侧东于村东凿井并铺设管道供水,设计供水能力为2.4万立方米/曰。
【散记】北辛文化遗址自洪林泉群南行约1千米为北辛文化遗址,该遗址位于官桥镇薛河故道的北辛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古代先民从事生产活动理想的区域。
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文物普查队来滕州考察,发现了北辛遗址。1978年秋、1979年春对北辛遗址进行了两次历时85天的发掘。发掘面积2583平方米,获得十分丰硕的成果,发掘中获得的含碳标本经同位素C14测定,其年代距今7300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母系社会趋向繁荣的发展阶段。
北辛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颗粒。从翻地的石铲、鹿角鋤、播种用的尖状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其工艺较为原始,陶质有夹沙陶和泥质陶两种,手工业在北辛时期也出现了萌芽。遗址中还发现了家猪型的头骨,刷新了我国的养猪史。由于北辛文物独特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1982年向全世界公布并编人历史教科书。
北辛遗址的发掘与“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区,新石器时代的一次重要发现,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她将山东的史前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李德明)五、石窟大泉石窟大泉,位于羊庄镇南于村北约1千米处沟中,该泉水流经十字河、新薛河,最后注人微山湖。泉头处开挖并用石料砌成井形、水泥板封口,建有引水渠和泵房,主要用于农业灌溉。
该泉出露于羊庄盆地中部偏西位置,地层为古生界中奥陶系灰岩,上覆第四系地层较厚。发育一条东西向河流,由于该处地势低洼、地下水上升成泉。泉南约3千米为洪林泉群,向西4千米为魏庄泉群。该处为羊庄盆地地下水排泄区,泉水流量较大。
【散记】羊庄镇发现石窟大泉羊庄镇南于村农民最近在淘井时发现一石窟大泉,出水量惊人,老人们回忆说,从来没见过这种情况。
这口泉位于南于村北1千米处的旧大口井内,是该村村民在挖到15米深时,放炮轰开的。据目测,这泉直径约3米,其深不可测,泉水如柱,村民用4台直径10厘米和2台直径20厘米的潜水泵同时抽水,水位丝毫不见下降,并且十分清澈,这无疑对浇灌该地区的农田,发展农业十分有利。(宪君跃昆)六、黑龙潭泉黑龙潭泉,位于柴胡店镇沙庄村东0.4千米处,该泉水流人十字河分洪道,经薛城沙河,最后注入微山湖。2004年9月9日实测泉水流量为1171立方米/该泉出露地层为古生界寒武系固山组地层,呈裂隙状,地下水受化石沟断层阻挡,由基岩裂隙中上升成泉,该裂隙宽约3米,东西长10余米。泉水出口处安装三角堰,测fi泉水流量。
黑龙潭泉处于羊庄盆地西南边缘,距北山断裂约2千米。受化石沟断裂阻挡地下水上升成泉,化石沟断裂以西为石炭——二迭系地层,泉水主要来自化石沟以东的寒武系地层。
泉下游建蓄水塘坝一处,主要拦蓄黑龙潭泉水,用于农业灌溉和养鱼。2004年为保护泉水不被污染,在泉头上面建房屋一间,面积约30平方米。
【散记】天水牢池传说这里曾经是吕洞宾修炼成仙的地方。沿千山头向西,有居千山七十二泉之首的黑龙潭。水面广约60平方米,深不见底。潭水终年溢流不息,清澈甘甜。
每逢夏秋,飞珠溅玉,尉为壮观。在很久以前的一个春天,王母娘娘令百花仙子,在玉皇顶北的一个山套里,种植了一棵三百年开花,五百年结果,满千年成熟的宝葫芦,并命东海龙王太子小黑龙管护。眼看到了葫芦成熟的季节,却被从蓬莱仙境去西湖游玩的铁拐李盗走,故王母娘娘向玉帝告发了小黑龙失职之罪,于是将小黑龙囚禁在玉皇顶下的“天水牢池”。后来人们就把天水牢池改成黑龙潭了。
【散记】毛遂自黑龙潭泉向西北约7千米,官桥镇政府西50米,“毛遂墓”座落于此。
《滕县志》记载,“毛遂,薛国人也。卒后葬于薛。”毛遂,战国时期薛国人,年轻时游赵国,为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下的食客,在平原君门下三年没有名声,不被人所知。赵惠王九年(公元前289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大军压境,赵国危在旦夕,赵王派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决定在食客中选20名文武兼备者同往楚求救兵马。平原君在门客中选中19人,就缺一人。这时,毛遂站出来说:“就让我凑够数吧”。平原君问:“先生在我门下几年了? ”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又说:“世上凡是有才能的人,好比锥子装进口袋里,锋利的尖就能露出来,先生来我门下三年之多,我从来没听到过你有什么本领,你还是留下吧。”毛遂答言:“是不是把尖锥,可谁也没把我装进口袋里呀!不然早就脱颖而出了。”平原君听后便答应把他带上同赴楚国,同随的19人都嘲笑毛遂自不量力。
平原君到了楚国,谈判从早上到中午,毫无结果。这时毛遂佩剑上堂,大声喝道:“合纵发兵,是H言两句的事,为何议而不决。”楚王对毛遂出言不逊很生气。毛遂怒目按剑直逼楚王,慷慨陈词:“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万士兵,是可以称霸的大国,没想到秦国一兴起,楚国连打败仗,甚至连堂堂的国君也当了秦国的俘虏,死在秦国,这是楚国的奇耻大辱。联合抗秦最根本的是帮助楚国报仇雪耻,大王反而吱吱唔唔,自己不感到理亏心愧吗? ”这一番话刺中了楚王的要害,楚王决定出兵。并与平原君歃血为盟,协力抗秦。从此毛遂名声大振,“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便为千古流传的佳话。(李德明)七、东龙泉东龙泉,位于大坞镇池头集村北0.2千米处,滕州至邹城公路南侧,泉头建有蓄水池和提水站、泉西侧打深井一眼,配套水塔一座,安装自来水管道,供村民饮用;下游开挖长200米、宽50米的蓄水池一处。泉水流人界河最后注入微山湖。
该泉出露于太古界前震旦系地层与古生界下寒武系地层接触处,为接触上升泉。
1984年建设三角形泉水流量观测堰,每日观测泉水水位,计算泉水流量。
1984—1986年、1994一1995年,实测日平均泉水量分别为1611、2762、553、860、869立方米/日。见表3—6东龙泉历年实测泉水流量表。
2004年8月31日枣庄市水资源试验站,实测泉水流量为5098立方米/日。
八、西龙泉西龙泉又称马泉,位于岗头镇马庄村西北0.2千米处。泉附近地面高程为49.5米,该泉经过人工开挖砌池,东西长17.1米,南北宽12.5米,深7.2米。泉水位高程约46.0米,池南侧砌一长0.2千米暗渠向南排水出地表。2004年8月31日实测泉水流量为5531立方米/日。泉水流入界河后注人微山湖。
西龙泉出露在太古界前震旦系地层与古生界下寒武系馒头组地层接触地带,为接触上升泉。
该地依泉建有厂房和围墙,生产矿泉水,院内立残碑三块,中间石碑年代不详,左边石碑是学生为老师而立“尊师碑”,右石碑是为保护泉水而立的“护泉碑,,。
据调查,西龙泉名曰四泉。其西南50米为三泉,向西40米为二泉,现已塌没,一泉则在山头村南,与东二泉相距200米(现有大水坑)。四泉为东北至西南一条线分布。该泉型属于上升泉,流态为溢出状。地处金马山前地带,属凫山断块区。
1977年5月,山东省第一水文地质队实测自然流量为2904.42立方米/日。据1978年《山东水文地质图1/50》资料,该泉枯水期流量290立方米/日,丰水期4200立方米/日。据滕州市水资源办公室1981年以来观测,实测平均流量为3469立方米/日,枯水期(除抽水外)最小流量为2100立方米/日(1985年3月6日出现),丰水期最大流量为6887.3立方米/日 (1985年8月21日出现)。
西龙泉地下水补给量估算:泉域总补给面积约26.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降水量745毫米,多年平均人渗补给量约为296万立方米。1984年建设三角形泉水流量观测堰,每日观测泉水水位,然后计算出泉水流量,见表3—7西龙泉历年实测泉水量表。1985年4月曾连续抽水300小时,抽水总量达8.7万立方米,地下水位很快得到恢复。
经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实验室取样化验分析,属于弱矿化度、重碳酸钙型水质,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金属元素,属优质矿泉水,可生产各种矿泉水、饮料,也是酿造啤酒的优质水源,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曾有美国、英国、深圳市的专家前来考察并取样。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凫山断快区内工农业发展较快,相应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西龙泉由常年泉而变为季节性泉。
【散记】峄庄发现钙型水源圣母池泉有关部门在峄庄乡发现钙型水源 ---圣母池泉。位于滕县西北部邹滕交界处凫山南侧的圣母池泉,相传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至今泉水清澈,潺潺长流。经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实验室取样化验分析,证明此泉水属于弱矿化度的碳酸盐类钙型水质,与滕县龙泉水质十分相似。若利用此泉水质为基液,添加各种果汁、中药等,可生产各种矿泉饮料,也是酿造啤酒的优良水质,因此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目前,峄庄乡政府正积极筹备资金,引进技术,进行开发利用。
(龙水凡文)九、瓦峪泉瓦峪泉,位于东戈镇瓦峪村东北约1.3千米处,连青山南麓,瓦略水库上游,为裂隙下降泉,流量虽然较小,但是一年四季不枯,据当地村民介绍,泉水还具有治疗腹泻作用。该区域受泉影响草木茂盛,已形成约十几亩的湿地,泉水流入瓦峪水库,经户主水库、城河、城郭河、汇人昭阳湖。
莲青山99座突峰,起伏在绵绵数十平方千米区域内,山上花草遍布,林木茂密,奇石交错,壑深沟险,近100种飞鸟走兽嬉戏鸣吵其间。深处有皇城遗迹、玉女城遗址、大寺遗址、高嘴子山、东谷山、西谷山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谷翠双峰”为古滕八大景之一。莲青山生态旅游区景色优美壮观、文化内涵丰厚,令游人流连忘返。莲青山奇石林立,千姿百态,有望海石、人头石,鸡嘴石,大象石、猴子石、母女石、双乳石、怪石林等,神奇壮观,千奇百怪。
知识出处
《枣庄泉志》
出版者: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
本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除全面地展示泉的自然景观外,力求反映枣庄市境内涉及的泉水全貌,努力体现时代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
滕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