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薛城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泉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83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薛城区
分类号: P641.13
页数: 7
页码: 104-110
摘要: 详细概述了枣庄市薛城区泉的分布与特征。
关键词: 枣庄市 薛城区

内容

一、刘庄大泉与中陈郝泉刘庄大泉,位于刘庄村北0.2千米处,中陈郝泉位于中陈郝村东1.5千米处。中陈郝泉又称许由泉,据称尧时许由,洗耳于泉畔,河以泉得名,许由河入蟠龙河,最后汇入微山湖。
  两泉同处邹坞镇,性质相近,均出露在近南北向断裂的东边,以该断裂为界,断裂以西为石炭——二迭系地层,断裂以东为奥陶系地层,泉水主要储存于奥陶系地层中。刘庄村和中陈郝村在刘庄村东泉附近打机井2眼,提水供两村人畜用水。自打井用水后,泉水变为季节性。汛期刘庄村井口有时向外流水。
  2003年,刘庄村民在刘庄大泉处开挖长宽各约50米,深6—7米大口井一处,用于农业灌慨和养鱼。二、清凉泉(一)位置清凉泉,位于薛城区陶庄镇小武穴村西约0.6千米处。出露地层为奥陶系地层与石炭——二迭系地层接触带的地势较低洼处。该泉向西4千米为乱泉子泉群。泉水流人蟠龙河北支河流,经薛城沙河,注人微山湖。
  (二)地质清凉泉和乱泉子区域主要地质分布为:南部山区东起张范镇的和尚寺村西至匡山头一带、北部山区西起陶庄镇千山头村东至邹坞镇的东下山口村均为寒武系地层,为马蹄形的外围,属低山丘陵区,海拔300米左右。岩层大致倾向北,倾角较缓,盆地的外围边缘地带均为低山区,该地形有利于地表水、地下水汇集。
  盆地中部地势较为平坦,海拔so-so 米。北半部为石炭——二迭系地层,分布在陶庄办事处一邹坞镇一带,该区域地层富水性差,但能够接受大量的降水补给;南半部为奥陶系地层,主要分布在兴城办事处至张范镇一带,是地下水最为富集的区域。
  (三)成因该泉补给区南北两侧为低山丘陵区,地势较高,中间地带为山间盆地,地势较低,有利于地表水汇集。大部分区域属薛城区管辖,上游少部分属市中区管辖,面积约140平方千米。南北两侧低山为寒武系地层,中部盆地的北半部分为石炭——二迭系地层,南半部分为奥陶系地层,地下水主要储存于奥陶系地层。
  山丘陵区寒武系地层间接补给。
  三、乱泉子泉群(一)地理位置乱泉子泉群,出露在枣陶盆地西端,盘龙河中游,距清凉泉约4千米,流域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出露地层为奥陶系地层和寒武系地层接触带的地势较低洼处。乱泉子出露于兴城办事处东曲柏村北河中,出露地层为中奥陶系地层和下奥陶系地层接触地带,乱泉子泉群为该区域主要地下水排泄口,泉水自西仓村人薛城大沙河,注人微山湖。
  该地层以南石沟为界,以东岩层走向近东西,岩层倾向北;以西受构造影响,岩层走向近南北,岩层倾向东。盆地内地形较平坦,东部略高于西部,地下水流向与地表水流向基本一致。由于受岩层倾向影响,在泉水出露位置,受石炭——二迭系地层阻挡,地下水上升成泉,见图3—4清凉泉成因示意剖面图。
  (四)泉水补给该泉除接受本区大气降水和河道入渗补给外,还同时接受上游南北两侧低(二)地质乱泉子泉群区域主要地质分布为: 南部山区东起张范镇的和尚寺村西至匡山头一带,北部山区西起千山头村东至邹坞镇的东下山口村,均为寒武系地层,为马蹄形的外围。岩层大致倾向北,倾角较缓,盆地的外围边缘地带均为低山区,该地形利于地表水、地下水汇集。
  盆地的中部为奥陶系和煤系地层。南部为奥陶系灰岩,主要分布在兴城办事处一带,也是地下水最为富集的区域,北部为煤系地层,分布在陶庄办事处一邹坞镇一带,该区域地层富水性差,但能够接受大量的降雨量补给。
  (三)泉的成因从地形、地貌上看,清凉泉和乱泉子两处泉补给区为盆地,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盆地出口狭窄,是地表水的唯一出口。
  从地质上看,区内地层为上寒武系、炭——二迭系地层,补给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一部分渗入地下,另一部分进人径流区后再渗入地下。径流区主要分布在煤系地层以南的奥陶系灰岩区。地下水排泄方向基本与地表水流向方向一致。受寒武系弱透水层和石炭——二迭系地层阻挡,地下水上升而形成泉。
  清凉泉和乱泉子两处泉水由于受地形、地貌、地质和流域面积影响,泉水流奥陶系和石炭——二迭系地层,上寒武系为泥质灰岩、页岩等,地下水含水较弱,石炭——二迭系地层为页岩、煤层和薄层灰岩组成,含水量很小,而奥陶系灰岩为厚层纯灰岩和白云质灰岩,裂隙岩溶发育,具有良好的储水空间,为该泉区域主要含水层。该泉补给区盆地南北两侧为低山丘陵区、盆地内为奥陶系、石量较大。详见图3—5乱泉子泉群成因示意剖面图。
  (四)泉水量1995年对乱泉子泉水量进行实测,全年泉水自然流量为261.9万立方米,由于该泉处于清凉泉流域的排泄区,泉水流量相对比较稳定。见表3—2乱泉子泉群实测泉水量表。四、双龙泉双龙泉,位于兴城办事处井字峪村三清观、玉皇阁的东侧悬崖之下,两泉相距2米,泉水旱不涸、涝不溢、清澈甘甜,相传早年是清白两龙为拯救苍生流泪而成,故称双龙泉,泉水流入井字峪水库,最后经薛城大沙河汇入微山湖。
  双龙泉出露于寒武系地层,属下降泉,泉水主要用于井字峪村民生活和农业灌溉。泉的西侧建有三清观和玉皇阁。
  三清观建于西周,观前为一片开阔地,是每年古历正月初九庙会的活动场所,观后是烧香的圣地,观为三间,进深4米,前为走廊,内有石柱四根,神位被毁。
  玉皇阁始建年代无考,阁前复修庙碑,年代最早为清康熙四十六年,阁内现存明代迎神碑一统,由此可知,其庙始建年代应早于明代,阁中供有“玉皇大帝” 石雕像一尊,原庙已毁,1998年按原貌修复,阁前立有清康熙、嘉庆、咸丰和民国时期重修庙碑四统,郑板桥竹子石刻碑 —'统。
  峪中土质肥沃,雨量充沛,山上林木丰茂,植被良好,山下粮、菜、果品种类繁多,有石榴园、杜仲园、铁茶园、翠竹园、百草园、蜜桃园,使井字略成为生态农业文化基地。
  五、徐沃泉徐沃泉,位于薛城区兴仁办事处徐沃村西北0.2千米处。泉水自然流量为每日240立方米,泉水流入薛城小沙河,汇入微山湖。
  泉水主要储存于下寒武系馒头组地层,受断裂影响,地下水上升成泉。
  2004年勘查,该泉被京福104高速公路覆盖,在高架桥下留有出水口,方便附近居民的用水条件。
  20世纪80年代,薛城区自来水公司在该泉开辟城市供水水源,供水5年左右,后由于该区水量较小停止供水。
  六、后北常泉后北常泉,位于沙沟镇的后北常村西水库大坝下,泉水出露于太古界前震旦系地层与古生界寒武系馒头组地层接触地带,为接触上升泉。该泉水为南常沙河发源地,流经南常、塘湖,后注人微山湖。泉水流量每日可达700立方米。现该泉周围建有生产厂房和院墙对泉水保护,同时利用泉水兼顾农业灌溉。
  依托泉水和水库资源建设的“玉华山泉度假村”,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已发展成当地小有名气的旅游区。
  七、金河泉(—)自然地理概况1、位置与交通金河泉出露于薛城区金河乡薛庄村西。西邻滕州市的张汪、柴胡店等镇,东邻薛城城区、南靠微山湖港口。京沪铁路贯穿南北,枣庄一微山公路贯穿东西,交通较为方便。
  2、地形地貌本区地形总的趋势东北高、西南低,呈南北狭长带状分布,南部平均海拔在50米左右,北部海拔在50—60米之间。地形局部略有起伏,为向南倾斜的冲积平原。
  3、水文与气象本区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区,春季干旱、少雨,夏、秋季多雨,年降水量多集中在六月下旬至九月中旬,为全年降水量的70—80%,多年平均降水量837.6毫米,最高年降水量为1250.6毫米(1958年),最小降水量526.4毫米 (1976年)。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60.5毫米。年最高气温38.7T,最低零下17.6T,平均气温14.8°C。
  金河泉区域内有两条主要河道,薛城大沙河与新薛河,均为季节性河流,雨季流量较大,旱季断流。薛城大沙河上游为蟠龙河,蟠龙河又分为南、北两条支流,北支流发源于北陈郝;南支流发源于南于、老和尚寺一带,全长约20千米,至陶庄镇齐湖村附近与北支流汇合,经薛城大沙河入微山湖。新薛河上游为十字河,十字河发源于山亭K水泉镇石户峪村,全长约84千米,至官桥镇官庄村附近进人金河泉区,入微山湖。
  (二)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1、地质(1)地层该区位于华北地区鲁西地台背斜南缘,尼山穹隆的南部,太古界地层仅在该区北部及南部有小片出露。区内广泛沉积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上古生界石炭——二迭系地层,局部有中生界侏罗系地层分布,第四系广泛分布于该区的西部,区内燕山期运动十分强烈,燕山期火成岩在本区有小面积零星出露。
  (2)断裂本区分布四处较大的断裂:①化石沟断裂:北起山亭区桑村镇的蒋沟,南至微山县彭口闸乡刘昌庄村,全长约38千米,走向N10°—20nE,倾向北西,倾角70° —80'断距大于1.0千米,断面陡、高巨光滑,有顺时针扭动的迹向,断裂平面呈舒缓波状。自薛城区常庄镇埠岭村至微山县彭口闸乡刘昌庄村附近大至呈东西向展布,倾向北。②峄山断裂:属隐伏断裂,规模较大,走向近南北,为弧形断裂,倾向西,倾角70° —80°,断距大于1.5千米。据山东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钻孔资料,断裂西盘为侏罗系地层,东盘为下古生界地层,为阻水断裂。③官桥断裂:走向N30°E,倾向NWW,倾角75—80°,断距大于0.2千米,为一压扭性断裂。④金河断裂:为一隐伏断裂,长约5千米,倾向北,走向近东西,属一高角度断裂,断裂两侧T有明显的错位现象。
  (3)岩浆岩本区岩浆岩出露范围不大,只在北部及金河以南有零星出露,多以岩脉、岩墙形式出现,大部分岩性为燕山期的正长斑岩、花岗斑岩。
  2、区域水文地质特征本区在滕州市官桥镇以北为基岩裸露区,以南大面积被第四系所覆盖,其下伏岩性有两种:一是石炭——二迭系地层,隐伏于化石沟断裂以西,呈南北向条带状展布;二是中奥陶系地层,官桥以南隐伏于峄山断裂以东,其岩溶发育,富水性良好,官桥以北为裸露区,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及第四系潜水补给和河流渗漏补给。该区地下水因受构造、地层岩性等方面的影响比较丰富,地下水埋深一般不超过5米,易于成井,单井出水量一般在1000—3000立方米/日左右。经水资源评价,该区允许开采量为47524立方米/日。
  (三)泉的成因金河泉出露于下奥陶系地层中,由于受峄山、化石沟两条较大断裂的控制,形成了一个单独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自北向南流动,金河泉南侧有一东西断裂,断裂以南为火成岩床和寒武系地层,起到阻水作用,地下水由此上升成泉。
  (四)泉水补给金河泉泉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木石东西两侧低山丘陵侧向补给和泉头泉群的泉水、羊庄水源地区域内十字河流域尾水补给等。

知识出处

枣庄泉志

《枣庄泉志》

出版者: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

本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除全面地展示泉的自然景观外,力求反映枣庄市境内涉及的泉水全貌,努力体现时代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