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用荷兰治港公司承建连云港码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煤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760
颗粒名称: 雇用荷兰治港公司承建连云港码头
分类号: U656.1
页数: 6
页码: 118-123
摘要: 连云港是中兴煤矿公司为输出煤炭与铁路局联合修建的。因其前临连岛,背依云台山,遂以首字定名为连云港。该港1933年7月动工,1阳6年1月竣工,它是当时中国自筹款项修建的大港。预备工程中兴公司确定开港计划后,即与荷兰治港公司洽谈,以300万元估价由其承包。
关键词: 雇用 连云港 码头

内容

连云港是中兴煤矿公司为输出煤炭与铁路局联合修建的。因其前临连岛,背依云台山,遂以首字定名为连云港。该港1933年7月动工,1阳6年1月竣工,它是当时中国自筹款项修建的大港。
  预备工程中兴公司确定开港计划后,即与荷兰治港公司洽谈,以300万元估价由其承包。合同签订后,荷兰治港公司于1933年3月即召集员工,赴老窑连云港工地。他们先后遣调挖泥、潜水、载泥、载货、起重、打桩等大小轮船、铁驳23艘。与水上设备相配套的还有陆上工程。除火车头、铁轨、倾倒车皮、打桩架、拔桩架、柴油发电机等大型设备外,还建筑了机器修配厂、木工厂、公事房、材料零件库房、医院、职工住宅等。因此处缺乏淡水水源,荷兰治港公司为“供工厂及船上一切蒸气锅炉之用”,还“相度地势,建筑蓄水坝,收集雨水,安设自来水管”。
  场斗及设备1933年7月,荷兰治港公司宣布建港工程正式动工。为确保工程顺利完成,荷兰治港公司在原来的测量设计报告及海底钻井记录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钻探,以验证此前测量及钻探结果,预定码头地点海底胶泥之深与该泥承重能力之弱,均出乎预料之外,原设计之钢板桩墙——德国产赖生式钢板桩, 不能确保预计之安全,然而此种钢板桩,已在德国厂家购定装船待发。“而改良计划,亦无经济办法,惟有勇往迈进之一途”。中兴公司随即决定继续修筑连云港,完成了以下重大工程。
  防波堤西连岛虽南北两面是天然屏障,但由于受到来自东北及西北大风,及远海浪波的侵扰,仍不便于船只停舶,为保障西边建筑码头打桩工作顺利进行,不留后患,以确保船只安全,所以在筑港工程开工后,荷兰治港公司即致力于防波堤的建筑。筑坝之初,因近海岸的海底土层硬,一切进展顺利。筑坝至海岸200米外,海底胶泥渐厚,石坝开始下沉。为了防止石坝继续下沉,首先进行载重试验,测得准确数据,而后采用停火车在石坝上的办法碾压,以增加海底泥土的净抗力,既而,“填土继起,而此坝已不再移动矣”。该防波堤与第一码头连成一体,从老窑海岸延伸直角向北,伸到鹰游门水道,全长950米,皆用从后云台山挖凿的碎石和石块填砌而成。堤上是石块和水泥加固的高2米宽1米的石垣,东坡“表面用1至3吨之大石块砌铺后,不但整齐可观,港外浪涛亦不足为患矣”。
  第一码头1933年8月钢板桩由外洋轮船运到,10月1曰第一码头开始了打入钢板桩的工作。打桩之初,由于近海岸处海底黄土硬度大,虽进度较慢却很牢固,打到远离海岸时,则出现了胶泥过多、桩墙基不牢的问题,遂决定从26米起,用挖泥船将此处基沟胶泥挖去,换填海沙。当进行到265米时,因风浪太大,加之填石及拉锚未能同步进行,致使板桩经不住风浪冲击,而左右摇荡,海底胶泥也因而失其固力,造成自11〇米以外的55米板桩墙向外推移、板桩下端被强扭成弓形的严重事故。究其原因,板桩之长度不及硬底,而海底之胶泥又太深,且背后虽有锚墙拉杆,板桩却已基本浮动整推移是其失败之所在。后又谋补救之道:拔出已移动之板桩(157根),将基沟加深,挖出海底软泥直至硬底,然后换填海沙和石碴,把打板桩和拉链同时进行。此法仍不完善,由于海底胶泥息度小,当码头内部填土石之后,其被土石重压,加之板墙短,阻力甚小,又致使后边描墙及板桩回墙,整个随泥推动,板桩下部向外走动。荷兰治港公司采取了进一步的补救方法,拔出已松动之板桩,向欧洲再购买36米长之板桩88根。几经改造终于渡过难关。第一码头接防波堤西侧,全长450米,宽60米,可系船长度350米,是陇海铁路局的专用码头。在码头上有一条专用线,从货车上可以直接装船。它采用螺旋钢螺旋桩的建造方法,使用德国的耐用不镑钢板,并根据海底的胶泥深浅,灵活使用不同规格的板桩,皆用打桩机打入海底,联结处用钉相结,复用钢丝紧结码头腰部,空隙处填入泥沙和石碴。“这种筑港法,在东洋可谓只有名古屋(日本)和该港使用。”第二码头该码头是由中兴公司投资75万元兴建的,上有两条专用线,为中兴公司运煤出口而设。因装煤工作另备运煤机直接装船,故船只不需紧靠码头,所以码头墙得以省去。船所凭依者为靠船桩,在岸壁坡脚处,以钢板桩打入海底,围成圆筒,作用靠船桩,间隔设立以便调船。另设一木质平台供普通小件货物装卸及客人上下船使用。该码头与第一码头相距260米,故海底情形与之大体相同。而此码头又采用一般的予制料建造方法,因此,虽按原设计加深加宽了外堤沟,仍出现了石堤下沉外移的现象。经过4次反复改进,才于1936年初竣工。
  几经艰难,连云港终于按原计划建成,港内有东西2座码头及一道防波堤,航道长5公里,疏浚水深5〜6米,疏浚至5米处达到深海,两码头相距260米,形成一小港,可停靠4千吨轮船6艘。
  港湾拥有的设备为第一码头有3吨起重机3架,长100米,宽22米之货物仓库一所,2吨之汽油起重机2架,装煤机4台,扬机2台,1吨之搬运小车20辆;第二码头有卸煤机,40吨之翻车机,2吨之起重机,10吨之堆煤场,每小时可运煤600吨。港内还有500千瓦的交流发电所1座,水量20吨之贮水池一处,车牛山、养窝头灯塔2处。其他零星设备车站、停车场、货栈、煤栈等也一应俱全。
  台儿在支蟆的修建中兴公司在第三大井投产后,煤炭产量激增,已达日产7千吨,其运销途径除由船运往上海等地供给国内市场外,销往曰本、东南亚等地的煤炭都需由枣庄经临城(现薛城)而到徐州,再转入东陇海以达连云港,计程340公里,须过2次轨。“时间不经济,又多糜费车辆,煤价成本增高”,影响和外煤的竞争力。因此,中兴公司在筑港之时,就有所预料:即使连云港建成,陆路运输如不配套,煤炭的出口仍有很大困难。为此中兴公司又和陇海铁路局商妥,由中兴公司出资100万元,协助陇海路局于1933年12月动工修建台儿庄至赵墩的铁路支线,计长31公里。经过紧张的施工,支线于1935年3月与陇海铁路接轨通车,使枣庄的煤炭经台枣铁路到赵墩转入东陇海直达连云港,比原运输路线少1次过轨,缩短行程100公里,节省1/3的时间,车辆周转迅速。加之码头卸装船采用机械,更加快了中兴煤炭的运销速度,从而很好地解决了产销矛盾。连云港建成后,中兴公司和陇海铁路局均设立了自己的办事机构,开始了营业。仅1937年上半年之统计,输出输入货物已达40万吨,其中以输出中兴公司的煤炭为大宗,计28万吨。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大举南侵。在曰本侵略军到达连云港之前的1938年5月,根据总公司的命令撤退上海,将码头及装煤机等悉予破坏,其余设备亦均西移,5年的经营毁于一旦。
  曰本侵略军占据连云港之后,为维持其军运和掠夺我国资源,对该港尤为重视,先后建筑第一码头木栈桥350米,第二码头钢筋混凝土栈桥190米,木栈桥100米,从1939年开始营业,至1941年掠夺最甚,年输出输入货物达141万吨,其中输出占130万吨,其中煤炭一项为120万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连云港由国民党政府之徐州铁路接收委员会管理,设连云港办事处。1946年划归陇海铁路管理局。1947年又改为港务处。在解放前3年中,国民党政府利用接收日敌之遗产维持营业,输出输入量最高的1947年,计28万余吨。
  1948年11月,连云港地区解放,该港重新回到人民怀抱。

知识出处

枣庄煤史

《枣庄煤史》

枣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奉庄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地域文化--北辛文化,并以其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奚仲造车、墨子立说、焚券市义、凿壁偷光、毛遂自荐等等,许多奉庄人的故事家喻户晓,有些已成为汉语成语,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