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721
颗粒名称: 结语
分类号: D231
页数: 8
页码: 616-623
摘要: 鲁南革命史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特点的激人奋进的光辉历史篇章。鲁南党和人民创造的英雄业绩,积累和形成的丰富斗争经验和优良传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借鉴。
关键词: 党史 革命史 鲁南

内容

结语
  在30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中,中共鲁南地方组织带领鲁南人民,同国内外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鲁南的反动统治,为鲁南人民、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尖锐复杂、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鲁南党和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创造了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积累和形成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和优良传统。
  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基本特征,又具有鲜明的鲁南地方特色。纵观鲁南30年艰难曲折、威武雄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鲁南是山东乃至全国建党和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由于五四运动在鲁南地区的深入开展和马列主义在鲁南地区的传播,早在1920年徐州就秘密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次年春,又在此基础上公开建立了“赤潮社”,创办了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赤潮》旬刊。这为鲁南地区建立党的组织奠定了基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立之后不久,即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派人到徐州开展工人运动,于11月20日爆发了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运动,并取得罢工斗争的完全胜利,陈独秀称赞:“这是我党初次大显身手的重大事件。”在陇海铁路工人罢工运动中涌现的工人领袖和骨干分子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22年春建立了中共徐州站支部和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1923年后,随着第一次国内大革命浪潮不断高涨,徐州市区、枣庄矿区、曲阜、邳县、济宁、兖州等地先后建立了党团组织。在各地党组织的带领下,掀起工人、农民、学生运动的高潮,揭开了鲁南革命斗争历史的新篇章。
  第二,在土地革命时期,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鲁南革命斗争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呈现出此起彼伏、蓬勃发展之势。在鲁南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先后发动了规模浩大的枣庄煤矿工人大罢工,轰动全国的曲阜“子见南子案”和兖州卧轨截车抗日请愿事件,还有反抗反动当局的苍山农民武装暴动和沛(县)滕(县)边湖渔民反封湖、反控河斗争等。虽然这些斗争,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和反动当局的残酷镇压大多失败了,但也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鲁南地方封建势力,促进了鲁南人民的觉醒,扩大了党的影响,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最难能可贵的是以郭子化为书记的中共苏鲁豫皖边区临时特委,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及时地总结了过去斗争遭受挫折的教训,提出了“长期隐蔽,积极发展,积蓄力量,以职业掩护开展斗争”的正确方针和策略,不仅迅速恢复发展包括鲁南在内的苏鲁豫皖边区各地党的组织,保存了300余名党员,而且在鲁南抱犊圍山区建立了党的活动基地,在沛县建立了一支数十人的红军游击队。这是对北方白区党的工作创造性的贡献,为即将到来的鲁南抗日游击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的抗日斗争呈现出敌、伪、顽、匪与我激烈争夺,犬牙交错,尖锐复杂的特点,其斗争之残酷、牺牲之巨大、环境之艰苦、形势之反复,在山东各战略区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抗日战争爆发后,鲁南各地党组织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同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并抓住历史先机,毅然举行了遍布全区的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开辟了鲁南山区抗日根据地。徐州失守之后,鲁南党组织领导鲁南人民抗日武装,在敌、伪、顽、匪和地主武装四面围攻之中,英勇顽强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独立肩负起鲁南抗日的重任。第一一五师主力挺进鲁南之后,迅速打开了鲁南抗战的新局面,创建扩大了以抱犊崮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壮大发展了人民抗日武装,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同时各级党的组织和抗日群众也迅猛发展。从1941年3月至1942年,日军连续推行5次“治安强化运动”,对鲁南进行频繁残酷的“扫荡”、“蚕食”和军事、经济封锁,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反共活动,接连掀起反共高潮,制造一系列屠杀抗日军民的惨案。由于敌、伪、顽、匪的夹击和连续3年的旱灾、蝗灾,鲁南抗日军民遭受了极端严重的困难,鲁南抗日根据地被分割成互不相连的五小块,抱犊S根据地陷入“南北十余里,东西一线牵”的险恶境地。但英勇顽强的鲁南抗日军民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贯彻执行党的“十大政策”,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进行精兵简政,开展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进行整党整风,加强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建设,转变斗争的策略,广泛开展群众性、分散性的游击战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蚕食”、封锁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渡过了严重困难,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在八年抗战中,鲁南八路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2万余人,不仅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而且鲁南抗日根据地始终是华东与华北两大战略区的枢纽和联络通道。
  第四,在解放战争时期,鲁南是山东解放区的南大门,位于对敌斗争的前沿,既是国民党集结重兵发动内战重点进攻的地区之一,又是敌我双方数十万大军反复拉锯的战场和解放军举行战略进攻的后方基地。在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疯狂进攻鲁南,十数万鲁南干部、群众惨遭摧残、杀害的情况下,鲁南党政军民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全民动员、全力以赴支援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为鲁南、莱芜、孟良崮等重大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在战略进攻阶段,鲁南党政军民一面积极支援,配合华东野战军转战鲁南,一面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牵制和打击敌人;同时深入开展土地改革,发动数万青年参军参战和数十万民众支前。在战略决战阶段,鲁南党政军民不仅为解放鲁南全境作出了贡献,而且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济南、淮海、渡江等牵动全局的大战役,为全国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五,鲁南3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反封建的斗争特别强烈。鲁南是孔孟之乡,封建思想文化影响根深蒂固;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官僚手中,广大农民身受种种封建剥削压迫,过着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鲁南山区交通闭塞,各种封建势力、会门武装划地为牢,占山为王,称霸一方,鱼肉乡里。再者,鲁南地处苏鲁边界,历来政治上多不统一,各派势力倾轧分立,割据一方,互相吞并,争夺地盘,横征暴敛,竭泽而渔。每遇战乱,群雄蜂起,强盗横行,杀人越货,无所不为。这种长期割据纷争的局面,不但给贫苦的农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而且严重破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以致民生凋蔽,十室九空。再加上水、旱、蝗灾连年不断,更加剧了农村经济的破产。这种长期残酷的封建剥削、压迫,纷争不息的封建割据奴役,频繁交错的战祸、天灾,使鲁南人民忍无可忍,为求得生存只有起来反抗。因而历史上鲁南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在反抗斗争中,鲁南人民养成了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
  鲁南3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除具有以上五点鲜明的特点之外,它还印证了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鲁南革命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1840年之后,鲁南80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说明,为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苦难命运,鲁南人民曾经进行过英勇顽强、经久不息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但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领导,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求得自身解放的正确道路,归根结底都失败了。直到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以后,中国革命的面目才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鲁南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历史说明,共产党是完全地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而战斗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革命斗争中以无限的忠诚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党由此而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拥护。党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始终努力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忠实地执行党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运用这种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使党的方针任务的贯彻执行得到最广大群众的支持,使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不断地发挥和提高。党还通过经常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自我批评,通过总结经验和定期的整党整风,加强自身的建设,使党能够克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以及政治上“左”倾和右倾的错误,克服种种脱离群众的现象,使党得以从多次的错误和失败中接受教训,取得进步。这样,经过长时期革命烈火的千锤百炼,党终于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先进和最强大的领导力量。鲁南乃至中国革命的历史都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鲁南革命史告诉我们,只有共产党的领导而无正确的理论、路线指导,同样无法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聲指南。但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党内曾经盛行的照搬马克思主义书本和别国经验的错误倾向,先后产生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中国革命连续遭受挫折,几乎被葬送。1935年以前鲁南革命斗争历史亦是如此。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全党,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才从胜利走向胜利。在长期的复杂的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的探索,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极为丰富的具有独创性的中国革命的经验,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党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创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党把民族革命的任务和民主革命的任务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根据革命发展的进程,提出每一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和行动,为中国人民指明了胜利前进的方向,这是中国革命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
  鲁南革命史告诉我们,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进行武装斗争,从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既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又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中国的革命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中国革命的根本社会内容是农民的土地革命。党从单独地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之后,就用武装斗争在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实行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形成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三方面的结合,形成在四面白色政权的包围中若干小块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局面。党逐步克服以城市斗争为重点、企求速胜的“左”倾错误,将工作重点转入农村,长期以农村根据地为依托,用无产阶级的建军思想,建立了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严格纪律、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既与一切反动势力掌握的残害人民的军队根本不同,又在政治上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610页。和军事上远远超过历史上旧式的农民起义武装。党指挥这支军队实行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在反对敌人的“围剿”、“扫荡”的反复战斗中,一步一步地积累胜利,发展胜利。随着战争的进展,党一步一步地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为先进的革命阵地,并发展这种阵地,最后赢得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伟大胜利。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鲁南因远离革命风暴的中心区域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这里的共产党组织和革命力量还比较弱小,除在沛县建立了几十人的革命武装和在苍山等地举行不成功的农民武装暴动外,大部分地区尚未组建革命武装和开展武装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党领导鲁南人民迅速组建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并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先后赢得了鲁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鲁南革命史告诉我们,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争取和联合这一广大的中间阶级,中国革命就不能胜利。中国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特别是民族革命是符合于各阶层人士的利益的。外国帝国主义通过其在中国的走狗压迫中国,使中国的民族危机严重,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直接武装侵略,更使中国人民面临亡国的绝境,这就使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成为可能。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各级党组织高举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坚决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不但始终坚持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而且争取团结了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中的爱国人士和军队、团体,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钱,孤立打击了少数反共顽固派。如抗战初期,党既与李宗仁、李明扬、张里元等国民党上层人士结成统一战线,形成了鲁南全民抗战的大好局面,同时团结争取了万春圃、孔昭同、董尧卿、彭畏三、邵剑秋、孙伯龙等大批著名爱国人士,他们始终如一地与共产党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为鲁南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的加入了共产党,担任了军政要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适时地把抗日战争的减租减息政策,转变为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通过土地改革,鲁南广大农民不仅分得土地,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和生产、生活上的保障,而且政治上翻身解放,阶级觉悟大大提高,因而巩固加强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为保卫土改胜利果实,自觉参军参战、全力以赴支援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从而有力地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总之,鲁南革命史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特点的激人奋进的光辉历史篇章。鲁南党和人民创造的英雄业绩,积累和形成的丰富斗争经验和优良传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借鉴。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