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配合主力部队展开战略决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717
颗粒名称: 第二节、配合主力部队展开战略决战
分类号: E297.4
页数: 17
页码: 587-603
摘要: 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在山东揭开。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决定华东野战军首先攻取济南,然后调兵南下。济南是山东省会,是津浦、胶济两铁路交汇点和连结华东、华北地区的战略要地。先后发动了济南战役、临沂战役、攻克郯城、淮海战役等战略决战。
关键词: 决战 主力部队

内容

第二节配合主力部队展开战略决战
  一、全力支援济南战役
  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在山东揭开。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决定华东野战军首先攻取济南,然后调兵南下。济南是山东省会,是津浦、胶济两铁路交汇点和连结华东、华北地区的战略要地。自津浦路中段战役人民解放军攻克泰安、兖州后,济南就处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蒋介石为了隔断华东、华北解放区的联系,并钳制华东野战军使其不能全力南进,拒绝了美国军事顾问团关于“退出济南,把军队撤至徐州”的建议,令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率整编第二、第七十三、第八十四师,整编第七十四、第八十三师各一个旅及地方保安部队共10万余人的重兵把守济南,并以徐州17万人的强大兵团准备北援,力图确保济南。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的作战方略,华东野战军以及鲁中南纵队、渤海纵队各一部共14万人组成攻城集团,以18万人组成阻援、打援集团,于1948年9月16日,在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粟裕统一指挥下发起了济南战役。在强大炮火配合下,解放军首先以勇猛的动作扫清外围城镇,直逼济南城下。在强大攻势威慑下,国民党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率领两万人于战场起义,致敌重兵防御体系被打开了一个缺口,解放军乘机迅速突进,经8昼夜激战,于24日攻克济南,全歼守敌10万余人,活捉国民党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济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序幕。
  战役中,华野第三纵队第八师师长王吉文等2930名将士壮烈牺牲。王吉文1915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宣传员、指导员、连长、营长、教导员、团长、军分区司令员、副师长、师长等职。抗日战争中,他率领鲁南军区主力三团坚持在鲁南天宝山区,与日伪顽军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斗争并连获胜利;解放战争中,他率三纵八师力克许昌、洛阳、开封等城镇。他身经百战,智勇双全,为党的事业、人民的解放奋战18年,深受领导的信任和部属的爱戴。
  新组建的鲁中南纵队第四十六师及第四十七师第一四一团、炮兵营等部队参加了攻城作战,第四十七师主力团参加了打援作战。战役中,鲁中南部队共歼敌4521人,缴获各种炮21门、枪2511支、汽车11辆、兵工厂两座、弹药库5座及大批军用物资。鲁中南军区在南线除以地方武装一部于临城以北配合主力破路打援外,另组成南线指挥部,集中滨海军分区两个团和原鲁南军区3个团在红花埠以北,临(沂)郯(城)公路两侧,打击可能北援之敌,并展开作战攻势,攻克临沂城西南的傅家庄据点。
  济南的解放,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守备信心,便利了解放军作更大的机动,为淮海战役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为了保证济南战役的胜利,战前,华东局加强了支前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山东省政府支前委员会,由华东局秘书长郭子化、华东局军区副参谋长袁仲贤分别担任正、副主任,下设秘书、政治、卫生3个处和运输、财粮、民力3个部,直接负责各地支前工作。9月12曰,鲁中南支前委员会兼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前方办事处成立,由傅秋涛任主任,周骏鸣任副主任。8月12日,鲁中南支前委员会在曲阜召开了鲁中南临战区的地委书记、专员等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谭震林、傅秋涛作了关于做好支前工作的报告。会议重点部署了济南战役的支前任务,并制定了支援这次战役的措施:(一)坚决保证完成任务,同时要尽量、适当节省民力。(二)发动战地群众支援战争,并要动员非战区民力,调剂和减轻战区的民力负担,相互配合支援前线。(三)一面坚决动员必要的可能的力量上前线,一面要照顾后方生产。(四)要注意培养积极分子和干部,把支援战争变为锻炼培养干部的学校。
  为贯彻会议精神,完成支前任务,鲁中南区党委、行署及第一、三、四、六地委抽调300余名干部,随军进行支前工作;第二、第七地委抽调200余名干部待用。
  曲阜会议以后,鲁南人民就在党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积极行动起来,为战役做好各种准备。广大翻身农民,昼夜突击,搞好秋收秋种,腾出人力支前,妇女儿童抓紧碾米磨面,准备军粮。在进攻济南必经的公路沿途,村村清扫院落,家家准备铺草、开水和盛水用的器皿,准备接待过境的解放军和民工。为了保证部队的军粮及时到位,尼山、台枣地委除组织大批民工支前外,还认真组织了“交快、交早、交好”的交粮竞赛。一时间,整个鲁南地区形成了竞相交粮的热潮,不少村庄一天就全部完成了任务。泗水县尚家庄军属赵正荣,把上交的粮食簸了又簸,上交的粮食十分干净。兰陵、赵锝、麓水等县的妇女,日夜赶磨面粉,并冒雨送往前线。兰陵县南桥区三天磨出面粉7.8万斤,超额完成了任务。赵镈县部分区、村的妇女,组织变工组,白天生产,晚上推磨。该县的东郭庄一带群众,在磨麦面时,先去皮,再磨面,不仅面粉磨得又白又细,而且每100斤小麦能出面80斤。
  济南战役期间,鲁中南七个地区的民兵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一边负责维护境内公路、重要桥梁、电线及仓库,保证战役前后方交通和通讯线路的畅通,一边为部队运送弹药、抢救伤员,保证战役急需。此次战役中,鲁中南支前常备民工10万人,其中5.7万人参加了支前工作,共出动15458副常备担架,8364副临时担架。著名的平邑担架队和担架英雄高启文、著名的劳动英雄朱富胜,担任了沂南、沂东两县的担架团长,在济南战役中又立新功。
  二、收复临沂城
  济南战役打响后,为了配合这次战役,鲁中南军区十七团,特务团向临(沂)郯(城)公路沿线国民党还乡团盘踞的傅家庄等据点展开攻势作战。
  傅家庄据点,是王洪九盘踞在临沂城西南的一个重要外围据点,力量配备较强。由其保安二团二营王金耀部300多人和从卞庄、兰陵一带撤逃至此的兰陵大队300人驻守。三重、傅家庄、朱陈3个镇公所自卫队百余人,盘踞在傅家庄据点周围。为扩充傅家庄据点的实力,王洪九把土匪头子张思俭部兰陵自卫大队改编为临沂县傅家庄自卫大队。1948年7月,当解放军攻克东部高都、岑石两据点后,沂河以西,枋河以南的大片区域内,仅剩下傅家庄这个临沂城的外围据点。
  9月16日,鲁中南军区决定攻克傅家庄据点。担任扫除该据点外围的苍山、临西县大队和武工队经3天战斗,将外围据点之国民党还乡团大部歼灭,残余窜至临沂城郊。担任主攻任务的鲁中南军区十七团用一天时间完成了对傅家庄据点的包围。当该据点桥头门楼被炸倒后,十七团迅速冲进据点,与据守之国民党还乡团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一个小时全歼该自卫大队和三重、傅家庄两个伪乡公所及朱陈镇公所,打死打伤中队长吴士中以下30多人,活捉308人,缴获武器一宗和大批军用品。
  傅家庄据点被攻克后,临西县全境解放,临沂城成了孤城。1948年4月,驻守临沂之国民党军南撤后,城内仅留王洪九的保安部队及土匪等6000余人防守。随着人民武装攻势的开展,王洪九的保安队已被压缩在沂河沿线土城子、李家庄等个别孤立据点内。5月下旬,滨海军分区一、二、三团,于莒县西南的令旗墩一带阻击由昌潍南窜的国民党军时将其歼灭了大部后,残敌1400余人逃入临沂城。7月,驻临沂国民党八十三师十九旅又仓惶南撤,白塔、太平等据点为解放军收复,周围40余村群众获得解放。与此同时,赣榆县独立团在临沭县独立营配合下,攻打了庄店子据点,歼其一个中队。这些战斗的胜利为收复临沂城扫清了障碍。
  10月7日,为使解放军主力达到迅速全歼国民党还乡团之目的,各控制村一律站岗放哨。9日,鲁中南地方部队一部开始进逼临沂城。王洪九深感末日来临,当晚全城戒严,次日拂晓率所部5000余人沿临郯公路在国民党整编第二十五师一0八旅接应下弃城南逃。途中,其贴身保安部队被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歼灭在郯城以南地区。王洪九带残部逃入郯城,临沂城获得解放。26日,临沂、临西两县合并为临沂县,狄生任县委书记,刘炬任副书记,张云榭任县长。11月初,鲁中南区党委、行署、军区机关由沂北农村移驻临沂城。不久,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率领华野机关进驻临沂城。
  三、攻克郯城
  济南战役之后,华野鲁中南纵队及鲁中南军区特务团、第二十一团、滨海军分区第一团,在鲁中南纵队司令员钱钧、政委张雄率领下,由郯城以北的华埠、李庄向郯城开进,准备全歼驻郯城的王洪九残部。在扫清外围后,解放军将郯城、马头、于圩子包围。战斗部署:鲁中南纵队第四十七师附两个炮兵连从城南、城东方向攻击,第四十八师附一个炮兵连从城北、城西两个方向攻击,第四十六师除以警备四团攻击于圩子外,主力于城南负责打援,特务团位于城北为预备队。为防老奸巨滑的王洪九逃跑,力求全歼该部,钱钧司令员命令第十九团在郯城以南埋伏,截击逃敌。
  盘踞郯城的除王洪九残部外,还有莒县、沂水、费县等地的自卫团队共计8000余人,其兵力分布为:旅部及直属部队、整编第八十三师一个炮兵连3000余人驻县城,其他5000余人分驻各乡。其防御工事十分坚固。
  11月6日白天,解放军以火力袭击城墙,以侦察敌火力配置和选择攻击点线。由于城小且居民集中,从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起见,遂决定采用炸药爆破。
  夜幕降临后,在炮火掩护下,爆破手们以顽强的不怕牺牲的精神,实施连续爆破,在付出一定代价之后,终于炸开了城墙。主攻部队相继突入城内,首先消灭了城墙上的顽抗之敌,然后迅速向城内推进。第三连、侦察连攻占县政府大院,四连攻占黉学,警备一团占领了东西大街北侧。此时,后续部队也陆续突入城内,一鼓作气将敌分别歼灭。'11月8日凌晨4时许,王洪九带残部窜出郯城向西南逃遁,在此等候多时的第十九团奋力截击,毙三四百,俘百余。王洪九率残部约一个营突围逃脱。后王洪九逃至浙江省龙泉县深山,以图东山再起,恰被丽水军分区副司令员熊飞发现,并亲自率部围剿,将其残部基本歼灭,俘百余人。
  郯城战役,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还乡团5300余人,缴获大宗武器及大批物资。我军攻克郯城后,乘胜将周围据点的自卫团队、还乡团全部消灭。
  四、支援淮海战役
  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军在徐州周围地区大量集结兵力,企图利用在徐州交汇的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及公路线密集的交通便利条件控制徐州,巩固江淮,屏障南京,挽回败局。在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下的黄伯韬、邱清泉、李弥、孙运良4个兵团和冯治安、李延年、刘汝明3个绥靖区部队,连同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等,总计兵力近80万人,其中大多是国民党军的主力和精锐部队。
  为了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中央军委决定,华东和中原人民解放军协同进行淮海战役,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到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内歼灭国民党主力。
  为了进行好淮海战役,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敌委员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统筹淮海前线有关事宜。解放军参战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15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中原军区、华东军区,再加上地方部队,共计60余万人。
  1948年10月5日,华东野战军前委在曲阜孔林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研究了淮海战役作战部署,详细讨论了《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对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兵力部署作了全面安排。
  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11月8日,张克侠、何基沣率领国民党第五十九军两个师和第七十七军一个半师共2.3万余人于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使徐州东北门户洞开。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得以顺利越过该部防地,南渡运河,直插徐州以东地区,将黄伯韬兵团准备西窜的退路切断。解放军各部队抢渡运河,从东南北三面追击由新安镇地区向徐州收缩于碾庄地区的黄伯韬兵团。11月11日,解放军将黄伯韬兵团4个军团团包围,并歼灭其左翼第六十三军。经新安镇向西南迂回的华野苏北兵团,转进徐州东南,于13日在大王集歼灭敌第一0七军。自11月11日起,华野担任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各纵队,浴血奋战,强攻凭堡固守的黄兵团,鏖战至22日黄昏,国民党四个军全军覆没,兵团司令官黄伯韬兵败自戕。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的战役第二阶段,解放军全歼黄维兵团10余万人,活捉兵团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吴绍周。12月I5曰至I949年1月10日为战役的第三阶段。1月6日,解放军全线出击,兵分数路插入敌阵,经4天激战,全歼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的10个军,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仅李弥等少数人潜逃。至此,淮海战役以大获全胜而告结束,整个战役历时66天。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艰苦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徐州“剿总”指挥所、4个兵团部、16个军部、42个师共55.5万余人,其中包括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中的第五军和第十八军。此役是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灭国民党军最多的一个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与华北解放区联成一片,使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面前,为下一步的渡江作战创造了条件。
  淮海战役中,鲁南人民全力以赴,积极支前,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淮海战役战场辽阔,解放军参战部队人数众多,加上支前民工,前线人数达150万人,每天需粮食、马料350万至500万斤。战役中调运粮食达9.6亿斤,运输粮弹1460万斤,动用民工543万人。支援前线的地区除鲁中南区为临战区外,其余都远离战场,因此,鲁中南区承担了最为繁重的支前任务。
  为了加强对支前工作的领导,1948年9月,鲁中南区党政军机关分为前、后方两个指挥部。后方指挥部负责日常工作和组织解放区各方面力量支前,前方指挥部则直接跟随主力行动,指挥协调支前队伍的活动。后方由高克亭主持区党委工作,李乐平主持行署工作,钱钧主持军区工作,曹轶欧、于寄愚、穆林分别主持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工作。在前方,成立了鲁中南区支前委员会兼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前方办事处委员会,由区党委第一副书记傅秋涛任主任,周骏鸣任副主任,张劲夫、程照轩、张雨帆、魏思文等为委员。同时,各地委均设立支前司令部,县设立支前指挥部,区设立支前站,村设立支前委员会。
  为确保淮海战役的胜利,中央军委对后勤支前工作非常重视。战役前就发出指示,要求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的准备,方才开始行动”。1948年11月4日,华东局在临沂正式成立了统一的最高支前领导机构一华东支前委员会,成员大都由鲁中南区负责干部组成。傅秋涛任主任,梁竹航任秘书长,张雨帆任政治部部长,魏思文任人力部部长,行署第一副主任张劲夫任粮食部部长,行署第二副主任程照轩任财政部部长,军区参谋处处长赵锡纯任交通部部长。
  淮海战役中,鲁南部队直接配合华东、中原野战军主力作战。攻克郯城后乘胜南下收复红花埠。此后,鲁中南军区武装由配合主力作战变为接管城市、维护后方交通,清剿散匪、维护新区治安。1M8年11月6日,驻新海连的国民党第四十四军撤离,分驻新浦、板浦、杨集等地的国民党淮北盐警8个支队,淮南盐务稽查队两个队及灌云保安团一部共4000人,逃向连云港。7日,鲁中南第六军分区基干武装分两路追击,将其全部压缩至连云港。当晚解放军收复新浦、海州、板浦及南城等地。9日晨,解放军肃清残余国民党军后占领连云港。在此前后,峄县、临城、枣庄、台儿庄、邳县、红花埠等地国民党守军,在人民军队强大军事威力震慑下,先后逃窜。华东野战军和鲁中南第五、第六军分区基干武装收复上述地区。
  鲁南地区处在淮海战场的前沿,在支前中,除鲁南部队直接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外,鲁南人民还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鼓舞下,动员组织起各方面的力量,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建立了有组织的支前体系,以极大的热情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和全程支前。
  首先保证前方的物资供应。淮海战区是国民党长期掠夺和连年遭受水灾的灾区,群众生活极为困苦,粮食负担能力极弱。战役期间,每天需筹粮300万斤,任务极其艰巨。为了完成筹粮任务,华东支前委员会决定先从接近战区的鲁中南第四(尼山)、第五(台枣)、第六(滨海)地区征调1亿斤粮食作为一线用粮,然后再从渤海、胶东后方调运。战役一开始,华东野战军大部及支前的几十万民工由鲁南开赴前线,地处沂河西岸的鲁中南五地区有25万人的队伍过境,每天需准备粮食76万斤。当时,该区有1/3的县遭受水灾,但仍然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3000多万斤的筹粮任务,并供应部队油盐7万斤。当郯城县接到筹集500万斤粮食的任务时,县政府粮库只能拿出100万斤,其余需要从群众中筹集。这个县因武河、沂河多处决口,灾情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人均筹集10斤粮,无疑是难上加难,但人民群众勒紧裤带,宁肯自己煮野菜、吃树叶,甚至饿肚皮,也要把粮食一碗一瓢地节省下来支援前线。在主动缴粮的同时,群众还设法挖掘地主、富农埋藏起来的粮食支援前线。第二区房庄村群众,一次就在一座清末王翰林的墓地里搜出粮食几万斤。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共搜出地主、富农粮食50多万斤送往前线。经艰苦努力,郯城县人民超额近100万斤完成任务。此外,还支援前线生猪3000多头,银杏10万多斤和大批板栗、核桃、花生米、食油、鸡鱼肉蛋、香烟等。
  在筹集粮食的同时,解放区的广大妇女还夜以继日地为部队磨面、碾米、做熟食。鲁中南第六地区数十万妇女一个月内就加工了三批粮食共2000余万斤,并且做到了米中无糠、面里无麸。据统计,淮海战役期间,鲁中南区共有370多万妇女参加了后方支前工作,仅碾米一项就完成任务8900多万斤。
  在转运粮草的过程中,鲁中南人民也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出大批模范人物。费县运输支队5000多民工往前线运粮20万斤,经4天4夜连续急行军,抢渡运河,提前把粮食运到目的地。返回后又完成了20万斤的运粮任务。华东支前英雄高启文带领平邑县运输第四连向前线送粮,在渡过500米宽的庙子河时,民工们不顾天气严寒,脱下衣服,抬着200斤重的粮车涉水渡河。临沂县运输团二营四连,3个月行程3000里,完成10万多斤运粮任务。莒南县400辆小车的运粮队,运送11万斤面粉上前线,在随身所带干粮吃完后的两天一夜中,饿着肚子将面粉如数送到部队。运粮大军中,除用车推、牲口驮运外,还有不少是以肩挑的扁担军,比较起来他们更为辛苦,但他们却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各种困难,胜利完成运粮任务。蒙阴县挑工第五连连长宋树安,以身作则,爱护民工,受到大家的称赞。鲁中南第五地委台儿庄航运站在王金奎带领下,组织了134只船,往前线送粮1840万斤、油盐30万斤、弹药600万斤。郯城人民在淮海战役中共筹集粮食500万斤,马草30万公斤,淮海战役结束后,他们又组织5万余人支援前线。在运粮过程中,充分发扬了宁肯自己饿肚皮也要让子弟兵吃饱喝足的精神,运输队员李荣祥,随身带的地瓜叶窝窝吃光了,就啃咸菜喝白开水充饥,后来竟饿昏过去,醒来后,面对送往前线的满车熟食仍不舍得吃,啃了几口咸菜,喝了几口开水,又奔走在支前路上。支前中,仅第五地委就征收、供应作战部队粮食3000多万斤、油盐7万斤,修公路1365里,修桥150座,收容伤员780名,共出民工6万余人。
  其次,在筹集、转运粮草的同时,鲁南人民还积极筹集副食品,制作被服、鞋袜,生产和运送弹药以支援前线。
  为搞好部队的副食供应,鲁中南区第四、五地委建立了供应组织。以工商局为主,会同部队供应部门和地方支前委员会,组织了供应站,下设分站和若干供应小组,积极组织、筹备各种副食品。战役期间,整个鲁中南地区共为部队提供食油103455斤、食盐118959斤、咸鱼2544斤。
  1948年12月16日,中央军委发出命令,要求在春节期间慰劳前线将士每人一斤猪肉,以鼓舞部队的情绪。华东局将征调86万斤猪肉的任务全部交给了鲁中南区。鲁中南区党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一面给各地委分配任务,抓紧从群众手里收购,一面组织力量从集市上直接收购。当群众听说收购猪肉慰劳前线将士时,自己宁愿不吃,也愿意将猪肉送到征购站。鲁中南区支前委员会组织数万名民工,日夜兼程将猪肉送往前线。从开始征购到把猪肉送到部队,前后仅用了8天时间。当徐州市民看到堆积如山的猪肉时,个个惊叹不已,纷纷赞扬老区的人民觉悟高。
  由于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援,使得战役期间解放军指战员菜美饭香,士气高昂。国民党军则恰恰相反,在解放军重围之下,缺粮断草,人困马乏,且常因争粮发生殴斗火并,甚至掘棺木为柴,杀马充饥。解放军趁机展开政治攻势,有效地动摇瓦解了对方的军心。
  淮海战役期间,鲁中南区供应前线的柴草达4153万斤。为了给部队筹集柴草,郯城县许多群众主动将刚苫到房上的谷草也拿下来支援了部队。
  战役期间,鲁南的广大妇女除了担负起加工军粮的繁重任务外,还承担了部队的被服供应任务,日夜不停地为部队赶做军衣、鞋袜。每到夜晚,妇女们3人一组、5人一伙聚在月光下或油灯前,通宵达旦赶做军鞋。据统计,淮海战役期间,鲁中南区妇女共做军鞋100万双、军袜116万双、军衣20万套、棉被1.6万床、面袋20万条。
  战役期间,鲁南人民还承担了抢救、运送和护理伤员的任务。鲁中南区为运送伤员,共出动常备担架24712副,临时担架9601副。担架队冒着风雪严寒和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日夜不停地抢运伤员。
  转运到鲁南解放区的伤员,得到了精心爱护和照料。淮海战役前,为接收伤病员,鲁中南军区医院由临沂汤头迁驻台儿庄,下设两个分院,有医护人员千余。鲁中南区党委决定由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栗培元、卫生处长李林为主,在台儿庄建立了淮海战役后方医院,仅战役期间,就医治伤员6000余人。郯城县设立的各野战医院,每天接收伤员1.6万人以上。医院附近的妇女主动组织起来,到医院协助护理伤员。另外,住到群众家里的伤员也得到了群众无微不至的照顾,沭河区某村妇联主任孙大嫂家住上伤员后,家里8只老母鸡下的蛋全都供应了伤员。
  战役中,仅平邑县在前方服役的担架就有1000副、5000人;后方所调的民工3000人,还有1000余人随子弟兵团作战。战役结束后,他们又随军外线出击,两过津浦路,三跨陇海路,穿越了5个省,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抢救了大批伤员,俘虏了一批国民党兵。担架队有4人牺牲,18人受伤,荣获了“陈毅担架队”和“陈毅运输营”的光荣称号。为支援淮海战役,部县全力进行支前工作。组织常备担架团和运输团奔赴前线,担架团行程数千里,历时76天,圆满完成36次运送伤员1334人的任务和一次挑送棉衣、棉被12550斤的任务,有818人立功。运输团至1949年1月,共完成6次运输任务,运粮食、弹药、军衣计148.99万斤,有312人立功。与此同时,邹县还建立了民站,保证了过境部队和民工的食宿供应。战役期间,泗水县组建了有5892人参加的担架团、挑子团、车子团。他们冒着枪林弹雨,顶风雪,忍饥寒,为部队送粮食、运伤员。有139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有3064人立功,先后被华野九纵、华野支前司令部、尼山地委评为模范运输团。
  战役期间,鲁南人民还积极抢修道路,架设桥梁,保证了交通线路的畅通。战役打响后,驻韩庄国民党第七十七师、七十八师望风向南溃逃,并烧毁了通往徐州的木桥,大批支前物资被阻于运河北岸。峄县县委决定立即抢修木桥,他们组织木匠和民工奋战半曰,终于将5米宽、65米长的木桥修复,保证了支前物资及时运向淮海战场。在修复津浦铁路究(州)临(城)段时,需枕木17万根、夹板2.5万副、道钉7500个、螺丝5万个、土方2万多,因材料太缺,使工程技术人员十分为难。第四地委带领群众和铁路工人提出: “快修铁路,支援前线”的口号,为了凑齐枕木,有的群众主动将自家准备盖房的木料献出来,有的则把自家的树木伐掉,不到20天,就将17万根枕木凑齐,并加工好送到工地。为了完成制作夹板、道钉等任务,铁路沿线各县的铁匠全部组织起来,夜以继日打夹板、道钉,10余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所需物料备齐后,男女老少齐上阵,修路基、垫石子、填土方、铺道床、扛枕木,不分昼夜地苦干。在抢修邹县南关沙河大桥时,大家从深水中捞出20多条铁轨做桥梁,一天半就完成了任务。铁路工人和沿线群众奋战33天,终于将长达220里,有大小桥梁47座的兖(州)临(城)段铁路修复通车。
  淮海战役期间,敌人逃离徐州时,为阻止解放军追击,破坏了徐州以北津浦铁路茅村铁桥。而后方物资急需前运,陈毅司令员打电话给鲁中南区党委副书记高克亭,要求5天之内将桥修好。而实际计算,修复却需半个月。高副书记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部署修桥任务,并派军区参谋处长赵锡纯现场指挥。同时指示各地委,动员群众将过去破路时保存的枕木、铁轨献出来,迅速送往现场。铁路工人和群众昼夜奋战,克服了重重困难,只用3天半就完成了任务,受到华东局和陈毅司令员的表扬。
  除修复铁路外,从1948年10月20日至11月20日,鲁中南地区共修通滋(阳)临(沂)、台(儿庄)潍(县)等公路31条,全长2650里。修大路195里。新修公路两条,220里。整修路面940里。建桥梁297座。整个鲁中南区的主要公路干线全部修复,畅通无阻。
  淮海战役中,鲁中南地区为配合和支援部队作战,还从各地抽调选拔了一大批优秀民兵,组成子弟兵团开赴前线,担任火线抢救、押解战俘、保护交通、看守仓库、打扫战场等任务。另外,还承担了开辟支援前线基地的任务,协助新区政府组织、教育群众,开展反封建和剿匪斗争。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对于人民群众的支援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他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五、积极支援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0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令全军指战员乘胜前进,全歼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天堑,发起渡江战役,突破了敌人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乘胜占领了南京,接着进行了京沪杭等战役,解放了上海、浙江、福建等广大地区。
  为了统一调整战斗序列,执行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任务,使人民解放军向正规化国防军的方向迈进一步,中央军委统一整编了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被编为4个兵团。1949年2月16日,华野第三纵队奉野司命令,正式改称二十二军,属兵团建制,下辖六十四师、六十五师、六十六师。原鲁南八师改称六十五师,该师原辖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团改称一九三、一九四、一九五团,仍属该师建制。另新建六十四师,以三纵原直属机关部队抽调组成该师师部,以原八师二十四团改称一九0团,以胶东升级之基干兵团改称一九一团,均属六十四师建制(一九二团暂缺)。以原九师改称六十六师。全军共3个师,8个步兵团,一个山炮团。军师团三级新番号统一于2月20日正式启用。部队整编后于2月18日奉命乘车南下,26日全部进至合肥以北的卞塘集地区继续休整并开始进行渡江训练教育。渡江战役中,二十二军作为第二梯队参加了渡江作战,在浙东地区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战役,肃清了残敌,解放了全部浙东大陆。
  为了支援渡江战役,华东局支前委员会南下蚌埠,以华东支前委员会与中共江淮区委为主,加上苏北、皖北等区的党政军首长,组成新的华东支前委员会,傅秋涛任主任,宋任穷任政治委员,曹荻秋任副主任,陈丕显任副政治委员,魏思文任政治部主任。华东支前委员会的成立,对于统一调拨华东、华北地区的民力、粮食及其他物资,加强支前工作的领导,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鲁南人民在鲁中南区党委的领导下,于淮海战役以后,又乘胜前进,组织大批民工随军支前,鲁南虽距战场较远,但却克服种种困难,保证了大批支前物资的战场供应。据当时的《大众日报》报道:麓水、费县、苍山等16个县的8万民工,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转战苏、鲁、豫、皖四省,胜利完成转运伤员207批,运送军粮6625万斤的任务。这批民工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荣获各级支前机构和部队授予的奖旗38面,有535名民工入党,1万多人立功。与此同时,后方的支前运动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碾军粮的人数达200多万人,磨面、加工马料200万斤,做军鞋2000多万双。济宁市妇女、在妇女代表薛友梅、女工代表张秀兰带动下,自动募捐,赶制了大批慰问袋,组织慰问团上前线,慰问解放军将士和伤病员。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在鲁南地区广泛深入地开展,正如当时一位记者所写的那样:“大军连营七百里,村村灯火到天明”。
  为了及时修复津浦铁路,以确保渡江战役的物资供应,鲁中南区党委决定成立津浦铁路指挥部,周志刚任指挥,杨士法任政委,负责鲁南区津浦路段的修复工作。津浦铁路沿线的麓水、滕县、临城、峄县、凫山、郎县、泗水、曲阜等县委均成立了津浦铁路指挥部,抽调数万名民工日夜抢修铁路。奋战33昼夜,共制作枕木17万根,夹板2500副,道钉7500个,螺丝5万个,挖土石两万余方,抢修大小铁路桥47座,提前完成了修路任务。筑路期间,麓水县提前半月超额完成4400根的枕木制作和运送任务,受到鲁中南津浦铁路筑路指挥部的表扬。临城县筑路指挥部在县委书记李子敬指挥下,2000余民工日夜奋战,圆满完成了沙沟至临城段的铁路修筑和保卫工作。滕县筑路指挥部率领民工在铁路员工指导下,把筑路工作进行得热火朝天,许多群众伐倒自家的树木,制成枕木送到工地,在“砸锅卖铁,也要打好修复铁路这一仗”的口号鼓舞下,日夜苦干,保质保量完成了筑路任务。淮海战役后,鲁中南区组织的4个担架团15900名队员,与其他数万名民工一起,浩浩荡荡地跟随主力进军江南,一直打到上海、杭州、福建。由营长曹洪文、教导员董钦祥率领的沂蒙担架团第五营560人,在永城一带参加淮海战役后,长途跋涉,横渡长江,先后转战6个省市20多个县,行程1万多里,为解放江南作出了贡献。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在江都县三江营与敌打响,炮火异常激烈,为了不暴露目标,他们赤脚爬行,往返于战场与数里之外的包扎所之间,在4个小时内抢运了33趟伤员。为此,受到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的表扬。8个月后,沂蒙担架团第五营完成支前任务凯旋,96%的队员立功受奖,华东野战军第二十军后勤部授予该营奖旗一面,上书:“支前京沪杭,功扬沂蒙山”。
  渡江战役以后,解放军展开大规模追击战,由于离老区越来越远,再由数千里外的后方运送军粮已不能适应作战需要,于是,随军南下的子弟兵团,除胜利完成抢救伤员、看押俘虏、运送粮弹等任务外,还在华东支前委员会确定的新区内,大力建设新的支前基地,征借粮食,发动当地群众支前,清剿散兵土匪等。新支前基地的开辟,使新区人力、物力迅速为革命战争所用,既解决了大部队的粮食急需,又减轻了老区人民的负担,同时又为开辟新区基层工作打下了基础。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