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鲁中、鲁南两区合并成立鲁中南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716
颗粒名称: 第一节、鲁中、鲁南两区合并成立鲁中南区
分类号: E297.4
页数: 4
页码: 584-587
摘要: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统一和加强对大鲁南地区的领导,以便集中力量参加和支援即将到来的战略决战,1948年6月17曰,中共华东中央局遵照中央指示,决定成立鲁中南区。将鲁中、鲁南两个区党委合并,成立鲁中南区党委,将直属华东局的滨海地委及冀鲁豫边区第一地委(泰西地委),划归鲁中南区党委领导。将鲁中、鲁南两军区合并,成立鲁中南军区,将滨海军分区、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划归鲁中南军区领导。
关键词: 鲁中南区 鲁南 鲁中

内容

第十五章鲁南全境解放支援全国解放
  第一节鲁中、鲁南两区合并成立鲁中南区
  1948年秋,全国解放战争进入了第三个年头。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已由12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全国各解放区相继连成一片,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5.3%。解放区内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广大翻身农民的革命、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后方进一步巩固。
  与此相反,国民党军在两年中被消灭264万人,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为365万人,由于大批部队担任守备,可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174万人,而且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其政治、经济危机日益严重。国统区广大人民反饥饿、反迫害、反独裁、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进一步发展。加之内部矛盾激化,国民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军事上不得不放弃“全面防御”而实行“重点防御”。其5个战略集团已被解放军分割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5个战场上,相互间难以配合。
  形势表明,人民解放军已在各个战场牢牢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从1948年9月开始,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先后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和西北战场上发起空前规模的秋季攻势。随后,又及时地将秋季攻势引向就地歼灭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的战略决战。在山东战场上,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取得了胶济路西段、中段、津浦路中段战役的重大胜利,控制了胶济铁路全线和津浦铁路济南至徐州段(500余里),各战略区已连成一片。仅剩的济南、青岛、烟台、临沂及徐州北面少数据点,完全处于解放军包围的孤立状态。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及苏北兵团主力集结在鲁南、鲁西,准备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统一和加强对大鲁南地区的领导,以便集中力量参加和支援即将到来的战略决战,1948年6月17曰,中共华东中央局遵照中央指示,决定成立鲁中南区。将鲁中、鲁南两个区党委合并,成立鲁中南区党委,将直属华东局的滨海地委及冀鲁豫边区第一地委(泰西地委),划归鲁中南区党委领导。将鲁中、鲁南两军区合并,成立鲁中南军区,将滨海军分区、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划归鲁中南军区领导。20日,山东省政府决定,将鲁中、鲁南两行政区合并,成立鲁中南行政公署,将滨海专署、冀鲁豫边区第一专署、淄博专署划归鲁中南行政公署领导。
  鲁中南区地处晈济、陇海铁路和运河、东部沿海之间,包括现在山东省临沂、日照、潍坊、淄博、泰安、济宁、枣庄等市地及江苏的徐州、连云港共50多个县(区),总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0余万。
  1948年7月31日,鲁中南区党委在沂水城西北的武家洼召开会议,公布了鲁中南区党委、行署、军区负责人名单。鲁中南区党委由康生、傅秋涛、高克亭、张光中、张雨帆、李培南、张雄、董琰、李乐平、魏思文、李启华、张北华、刘建中、谷牧、钱钧、曹轶欧、张劲夫17名委员组成。康生、傅秋涛、高克亭、张光中、张雨帆、李乐平为常委。康生任书记,傅秋涛任第一副书记,高克亭任第二副书记。张雨帆任秘书长,魏思文任组织部长,曹轶欧任组织部副部长,李启华任宣传部长,于寄愚任宣传部副部长,刘建中任民运部长,穆林任副部长,李丰平任社会部长,胡维鲁任副部长。苏成海任职工委员会书记,耿启明任农民工作委员会书记,穆林任青年委员会书记,宋诚德任副书记,张恺任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
  李乐平任鲁中南行政公署主任,张劲夫任第一副主任,程照轩任第二副主任。朱道南任秘书处处长,李微冬任教育处处长,彭畏三任副处长,崔杰千任司法处处长、李菊轩任副处长,程照轩任财政处处长,封虞臣任副处长,张种玉任民政处副处长,逯子玉任粮食局局长,阎康侯、王子谦任副局长,李作森任工商局局长,刘方任副局长,任志明任银行行长,刘涤生、李文灏任副行长,李韶九、李波晨任卫生局副局长,张级任公路局副局长,李丰平任公安局局长,胡维鲁任副局长。
  傅秋涛任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康生任政治委员,张光中任第一副司令员,钱钧任第二副司令员,高克亭任第二副政治委员,赵一萍任参谋长,张雄任政治部主任。
  鲁中南区辖7个地区、两个市(徐州、济宁)和一个特区(淄博)。原鲁中区第一、第二、第三地区,为鲁中南区第一、第二、第三地区。原鲁南区第一、第三地区为鲁中南区第四、第五地区。原滨海地区为第六地区,原泰西地区为第七地区。
  1948年8月,鲁中南纵队成立,傅秋涛任司令员,钱钧任副司令员。辖鲁中部队组成的第四十六师和鲁南部队组成的第四十七师。
  1949年夏,鲁中南区调整了党政军领导成员,并对部分区划进行了调整。5月,华东局决定并经中共中央批准,鲁中南区党委由高克亭、谷牧、钱钧、董琰、李丰平5人为常委,高克亭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谷牧任区党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治委员,王涛任行署副主任,钱钧任军区司令员,刘国柱任参谋长,周志刚任政治部主任。
  1949年7月,鲁中南区党委发出《关于各地委更名的通知》,原鲁中南区的四、五地委分别改为尼山地委和台枣地委。尼山地委由杨士法任书记、张庆林任副书记,台枣地委由李青任书记。鲁中南军区遵照山东军区的指示,将原鲁中南的四军分区改为鲁中南军区尼山军分区,周志刚任司令员,杨士法兼任政委。原鲁中南的五军分区改为鲁中南台枣军分区,栗培元任司令员,李青兼任政委。将四、五专署改为尼山专署和台枣专署。尼山专署由蔡放任专员,宋幼准任副专员。辖滋阳、曲阜、泗水、平邑、白彦、郎县、滕县、济北、凫山。台枣专署由栗培元任专员。辖峄县、费县、邳县、苍山、赵锝、兰陵、铜山、麓水、临城县和枣庄行政区。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