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开展生产救灾和整党整军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713
颗粒名称: 第四节、开展生产救灾和整党整军运动
分类号: D651.1
页数: 11
页码: 568-578
摘要: 1948年初,面对解放区出现的严重粮荒和水灾,华东局作出了《停止土改、全力生产救灾的决定》,要求把生产救灾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做到“不荒掉一亩地,不饿死一个人”,采取一切措施,迅速解决灾民的口粮问题。为了贯彻华东局的决定和省政府的禁令,鲁南区党委认真研究分析了鲁南的情况,一致认为,停止土改,开展生产救灾已成为当前最紧急的中心任务。 194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开展军队内部放手发动广大指战员,发扬人民军队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的优良传统,开展集中领导下的民主运动;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痛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在全军普遍地开展新式整军运动,以达到政治上高度团结、生活上获得改善、军事上提高技术和战术的三大目的。
关键词: 土地改革 鲁南土改

内容

第四节开展生产救灾和整党整军运动
  一、全力进行生产救灾
  1948年初,面对解放区出现的严重粮荒和水灾,华东局作出了《停止土改、全力生产救灾的决定》,要求把生产救灾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做到“不荒掉一亩地,不饿死一个人”,采取一切措施,迅速解决灾民的口粮问题。对此,山东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生产救灾的办法,并颁发了禁止大吃大喝,禁止贪污浪费,禁止损失粮草,禁止募捐慰劳、摊派,禁止一切额外负担,禁止自由派民工等八项禁令。
  为了贯彻华东局的决定和省政府的禁令,鲁南区党委认真研究分析了鲁南的情况,一致认为,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鲁南人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进行土改、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政治热情异常高涨。但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烧杀抢掠,粮食、牲畜损失严重,青壮年成批被抓走,鲁南解放区的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大部农具被毁坏,树木被伐光,加之1947年夏秋的涝灾,土地荒芜70万亩,群众普遍缺粮,大批难民逃往外地。苍山、赵锝、麓水等县瘟疫流行,已死亡百余人。因此,停止土改,开展生产救灾已成为当前最紧急的中心任务。对此,区党委强调:关于救灾,要遵照华东局和省政府的要求,“为不饿死一个人而努力”,并提出七条具体措施:(一)向全党全军全民说明生产救灾是全党的紧急中心任务;(二)对尚未分配的地主富农的浮财、粮食,要抓紧领导群众合理进行分配;(三)组织群众多种早熟粮食和瓜菜,商业部门要迅速调剂种子;(四)安排好流亡家属和逃荒灾民的生活出路;(五)组织巡回医疗队下乡控制疫情,抢救病员;(六)严格执行省政府的“八大禁令”,减轻人民负担;(七)机关部队厉行节约。关于生产,要“为不荒掉一亩地而努力”。具体措施为:稳定群众情绪,组织变工互助,合理发放贷款,帮助群众春耕,减轻人民负担,协助难胞安家,实行劳武结合。要求各级党委深入基层,加强领导。区党委决定成立生产救灾互济委员会,由张雨帆任主任委员,李乐平任副主任委员,张劲夫、李作森、穆林、任子明、陈筹、李智广、赵宏弼、刘少傥等人为委员。同时抽调穆林、纪华、周航、张林夫、杜牧、孙恕之、郑希孟、蓝名述等一批领导骨干分赴各地,担任分区委书记,创造经验,全面推广。要求各级工商部门采取措施,积极扶持群众生产,北海银行发放贷款4亿元帮助群众度过春荒。
  3月30日,鲁南区党委、鲁南军区向各级党委、军队发出《关于迅速进行生产救灾的指示》,指出:积极领导人民群众抢种,是生产救灾的关键问题。并规定:(一)各级党委抽出十分之八九的干部深入区、村,解决春耕与救灾的具体问题。(二)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各级干部、学校学员分成若干小组,由县委或地委委员带领,到区村作生产救灾工作。(三)各基干兵团、县大队、区中队应按规定帮助春耕,并严格检查执行情况。(四)派往重点区任分区委书记、区长或村长的干部,应以搞好全区或全村一切工作为己任。(五)各级党委、政府和军队,应在生产救灾运动中改进作风,深入基层,改善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同时,把土改工作团改为生产救灾工作团,开到灾荒严重的地区,组织带领群众进行生产救灾工作.鲁南区党委生产救灾互济委员会决定:一地委工作团负责白彦、平邑两个县,并加强白彦大川的生产救灾工作;三地委工作团负责苍山、赵锝、邳县、兰陵、麓水几个县的生产救灾,以赵锝、苍山、麓水三县为主;区党委工作团负责费县,重点放在梁邱一带。地委、县委、分区委大部分干部配合工作团深入到区、村。根据区党委的指示,鲁南第一、第三地委(第二地委于二月撤销)立即采取措施开展生产救灾工作。一地委采取了八项措施进行生产救灾:(一)脱产人员帮助群众种地,身体健壮的同志每人承包4至5亩地,身体条件一般的每人承包2至3亩;(二)组织医疗队,到重点区防病治病;(三)将患水肿病严重的人集中到区、乡驻地统一护理;(四)设置劝阻站,劝说逃荒群众返回原籍生产自救;(五)动员城镇的一些厂家和工商业者支援灾区;(六)实行以工代赈;(七)机关、部队人员要节衣缩食,与群众一起吃糠咽菜;(八)地县领导干部下放到重灾区分片包干,负责到底,并对以上措施认真抓好落实。为开展生产救灾,第三地委针对其所辖9个县有4个重灾县、24个重灾区,遭水灾共1436村、14万户,遭国民党抢劫的1006村、10万余户,山地减产七成,平原减产三成的严重局面,从挽回土改复查中“左”的错误造成的影响入手,大力宣传党的干部政策、土地改革政策,强调在生产救灾中要依靠组织,依靠贫农,联合中农,保护一切劳动人民的土地财产,落实党的“不饿死一个人”的口号,给地主、富农以生活出路。通过以上宣传教育,提高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了干群一条心搞好生产救灾的局面。
  鲁南地区在生产救灾工作中,从区到乡到村均成立了生产救灾互济委员会,领导生产救灾工作。一批批干部分赴各地带领群众立即投入救灾运动;一批批粮食、种子运到各地;一个个医疗队迅速到各地进行瘟疫防治工作;一批批农业贷款拨到各地,解决农户购农具、耕牛等困难。党政机关节衣缩食,以仅有的财力物力全力以赴支援灾区。各级还组织得力骨干,深入灾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和群众一样饿着肚子拉犁,很快稳住了人心,外逃的农民也纷纷返回家乡,展开了春季大生产运动。鲁南军区各部队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春耕生产和救灾运动。按上级要求,他们每人除帮助群众春耕10天外,还以每人一亩地为目标,耕种荒地和群众种不了的地。同时,部队还大力开展节约救灾活动,粮食自运自磨自加工,以减轻农民负担。
  为了做到不荒掉一亩地,鲁南三军分区政治部派王庆祥到苍山县磨山镇了解实情,发现那里的土地基本荒芜,军分区司令员胡大荣带领军分区全体人员进驻磨山一带,帮助群众拉犁耕地,开荒生产,博得了干群一致好评。为了帮助群众治病,军区卫生部还组织了巡回医疗队到赵锊、苍山、麓水等地抢救病员,同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各部队医务所和卫生队也积极投入了救治病员和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在机关,干部们主动降低生活标准,吃糠吃稀吃菜,节约出粮食救济灾民。机关、部队还组织人力、物力帮助农户耕地种地,对群众耕种不过来的地,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由机关部队代种。另外,还采取多种早熟瓜、菜,掺吃树头菜,实行社会互0等办法,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重灾区费县,有5668户农民缺粮断炊,20886人外出讨饭,24个村发生流行性传染病。针对这种情况,费县县委动员机关干部立即行动起来,全部到农村驻点,帮助群众开荒种地,并开展节约、献粮、帮助灾民代耕活动,帮助群众渡过了难关。
  在生产救灾中,鲁南各级党组织还根据华东局的指示及时处理了土地悬案,保证了生产救灾工作的开展。由于土地经过倒算、反倒算的多次反复,遗留下许多悬案。这些悬案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群众情绪和生产救灾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各级党组织根据鲁南区党委的要求,按照土改新政策的规定,及时进行了处理。一是将没有分配的公田和地主外逃无人耕种的土地,立即分配下去,讲明谁种谁收;二是已分配给群众的土地由于地孬路远而不要的,说服群众作部分调整,迅速落实;三是地界不清,有争议无人敢要的,则与有关群众协商解决;四是有的村还存有大量未分浮财如粮食、衣物、家具等,则组织分配委员会分配到户;五是被土改过的地主恶霸,仍有大量浮财未动,则发动群众讲理算账,拿出浮财,以资救灾。
  由于鲁南地区的党组织和各级政府对生产救灾投入了极大的力量,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救灾措施,使鲁南人民战胜了灾荒,渡过了难关。
  二、开展整编精简工作
  为了减轻人民负担,除了全力帮助人民群众进行生产救灾外,华东局还于1947年10月在渤海区召开高干会议,研究了实行精简、紧缩编制、降低生活水平、厉行节约、集中财力物力、缓和财政困难等问题,制订出“精简整编、调整供给标准、清理资财”三大方案。三大方案的基本原则是:精简编制,缩减地方机关,加强军队;减少后方军队、机关,充实前线;裁减勤杂人员,充实战斗部队。脱产人员与总人口比例大致超过2%;军队与地方之比,军队占3/4,地方占1/4;军队后方与前方相比,前方占2/3,后方占1/3。同时,按工作需要和财经状况,实行新的供给标准,降低生活水平。地方低于军队,军队后方低于前方,军区基干武装低于野战军,县区地方武装低于基干武装,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在降低生活标准后每人每天再节约二两粮食救济灾民。各单位库存的金银、货币、股票等,全部交公充作财政收入;余存的军需器材统一调配使用;所有单位的生产资金、原材料等物资均由大公家统一管理,量入为出,杜绝浪费。根据这个要求,鲁南区党委成立了整编委员会,采取先机关后部队,先内地后边沿,由点做起,积累经验,推动全盘的做法。从1948年2月开始,在全区把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到4月份基本结束。在整编精简中,全区干部减少近1/2。对编余人员的安排,区党委作出三项规定:(一)区党委派工作组,协同滕县、峄县、临沂、麓水等县重新安置精简人员,进行注册登记,有计划地介绍他们到费县、白彦的生产救灾重点区。(二)精减人员家属在解放区者,仍按过去规定执行;在沦陷区者或边沿区民兵、村干、地富出身的战勤人员,一律不复员,已复员而未安置妥当者重新检查处理。(三)因为鲁南环境动荡,复员人员集中组织生产困难,找荒地多的地区安家生产为好,有的也可发给一定的贷款从事副业生产。根据区党委的规定,编余人员均得到了妥善安置。鲁南全区7205个编余人员,安排学习的有1404人,复员2192人,调动工作2087人,清洗332人,参军1029人。在清理资财中,行政首长以身作则,充分发扬民主,树立正气,反对贪污浪费及本位主义、山头主义的歪风。区党委、军区、行署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进行部署,由赵一萍、逯子玉、唐健如、任子明等组成清理资财领导小组,然后进行了层层贯彻落实,各级都成立了清资小组。清理重点是供卫部、工商财粮部门及各单位小金库。县、区则结合生产救灾,发动群众清理地方上几年隐藏和掩埋的一切物资,并采取提成奖励办法,以调动群众积极性。为保证清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整委会还制订了严格的纪律,要求各级领导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反对打埋伏、留后手及各种自私自利行为和山头主义、本位主义。违者,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驻渤海区的鲁南后方党委,认真落实“三大方案”。整个鲁南后方机关共有5791人,精简2395人。被精简人员充实到部队的640人,建立了4个连,返回鲁南参加生产的1474人。共清出价值为10.8亿余元(北海币)的钱物。这些资财,可供鲁南后方全部人员 (按5000人计算)一年零五个月之用。在降低生活标准方面,由于各级领导带头,很快杜绝了浪费现象,形成了生活上向最低标准的同志看齐的好风气。
  通过执行三大方案,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减轻了人民负担,密切了党群关系,为支援后来的战争积蓄了力量,也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开展整党整军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鲁南地区党组织发展很快,党员数量大大增加,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首当其冲,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作出了巨大贡献。经过严峻的革命战争锻炼,党员队伍总的状况是好的。但是,在斗争比较激烈,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生活不够经常和严格,许多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思想作风不纯和成份不纯的问题也明显暴露出来。有的党员阶级观点模糊,不能坚决执行党的土改政策,在斗争中发生动摇,甚至包庇、袒护地主富农分子;有的党员利用职权侵占群众利益,多分多占土改果实;有的干部有严重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脱离群众;也有部分地主、富农分子混进党内,甚至把持了基层党和政府的领导权,他们腐化、堕落、欺压群众、损公肥私,甚至歪曲篡改党的政策。这种状况如不改变,既有碍于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又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全国土地会议上就这种状况着重进行分析,认为这是土改之所以不能彻底进行的主要原因,因此决定结合土改进行整党。全国土地会议之后,各解放区党的领导机关都在部署土改工作的同时,部署了整党工作。
  1947年10月,中共华东中央局在大鲁南(鲁南、鲁中、滨海) 土地会议上安排土改工作的同时部署了整党工作。之后,鲁南区党委在王圍山召开的会议上,传达了大鲁南土地会议精神,并结合土改复查安排了鲁南的整党工作。
  这次整党运动是以查阶级、査思想、査作风和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即“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主要是克服党内地主富农思想的影响和官僚主义作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在组织上把那些坚持剥削阶级立场的地主富农分子、流氓投机分子清除出党。采取的主要方法是说服教育、治病救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在学好文件、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联系思想实际,进行检查与自我检查,发扬民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最后进行组织处理。
  在陆续展开的整党运动中,一些地方在最初一段时间,曾经出现了“左”的偏向。有些上级党组织派出的工作组,对当地的党组织和党员一律不予相信,把他们当作绊脚石搬掉,只依靠贫农团进行土改,形成了“贫农团坐大堂”的局面;有的地方轻率地停止了许多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或被错划为地主富农的党员的党籍;有的地方则鼓励农民的自发倾向,强调“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发生了群众起来胡乱斗争党员、干部的现象。这些做法伤害了当地党员、干部的感情,使得他们对革命产生了消极、离心思想,影响了革命积极性,也使一些在职干部对工作不敢负责,只讲“民主”,不要领导,从而使党的工作在这些地区受到了损失。
  这种“左”的倾向时间不长就被纠正。1948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老区半老区进行土地改革工作与整党工作的指示》,指出:整党工作应“以经过党的支部,邀集党外群众参加党的会议,共同审查党员及千部的方法。”并对整党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方法。
  1948年,鲁南区党委按照中央新的部署,及时纠正了前段整党工作中的一些不当做法,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了整党工作。整党中,各级党组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思想发动,大讲整党的重大意义,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文件。在搞好思想发动的基础上,对党员干部的成分与经济状况进行登记。进行检查时,主要以自我检查为主,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坦白反省与事实挂钩,不允许压制民主。各级领导以身作则,带头检查,并及时解决党员在整党中出现的一些思想认识和实际问题,使许多党员放下了思想包袱。各地还根据上级指示,有计划、有步骤地公开了一批农村k支部。同时邀请党外群众参加党的会议,共同审查党员和干部。农村党支部的公开,意味着鲁南党组织工作的重大转折,标志着党组织由秘密活动时期转入公开活动时期。
  经过整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这就为争取土改和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为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鲁南区党委、鲁南行署、鲁南军区于1948年2月决定,将第一地委、专署、军分区与第二地委、专署、军分区分别合并为第一地委、专署、军分区。合并后的第一地委由杨士法任书记,林岩任副书记,汪星任组织部长,杜牧任民运部长;第一专署由张庆林任专员,蔡放任副专员;第一军分区由周志刚任司令员,杨士法兼任政委,林毅任参谋长,李平任政治部主任;辖曲阜、凫山、白彦、平邑、泗水、滕县、邹县、滋阳、济北9县。第三地委、专署、军分区任职人员未变,下辖费县、赵锝、苍山、兰陵、峄县、郑县、铜山、临城、麓水、穿庄、临西等地。
  随着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青年团也得到了壮大和发展。抗战时期,鲁南根据地的青救会和青年抗日先锋队在组织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大生产、减租减息、文化生活以及移风易俗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松散的青救会组织已无法满足青年积极分子的要求。1946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央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提议》。12月初由省青联主任杨涤生主持,在临沂城召开了鲁中、鲁南、滨海3个区的青联干部会议,研究建团试点计划。会后,省青联组织部长鲁钊及张明晓、杨涤生等到滨海区莒南县沟头区金沟官庄进行了建团试点,并在支前民工中开展了“火线建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经过两年的努力,鲁南解放区的建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49年3月21日至27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鲁中南区第一届代表大会在临沂召开,到会代表96人。会议讨论了鲁中南区党委第二副书记高克亭关于《形势任务与团的作风》的报告及区委青委书记穆林在会上所作的《关于1946年12月以来3年建团工作总结报告》。大会选出出席青年团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23人。会后,鲁中南区党委又举办了青年干部训练班,培训学员71人。__6月4日,鲁中南区党委作出《关于建团工作决定》,指出:建团:作的关键,是加强配备干部,各地必须根据中央指出的“选择立场坚定、作风正派、联系群众的青年干部,担任各级青委与团的领导。”并要求各地党委,首先将县以上各级青委于6月底建立起来。决定还提出了建团的工作方针和具体要求。建团工作要选择重点进行,集中力量实行重点试办;地委应办训练班,区党委准备开办学校。遵照区党委指示,鲁中南四、五地委成立了试建团工作组,进行建团试点。四地委试建团工作组在滋阳中学试点,经积极工作,很快发展了一批学生团员,至5月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滋阳一中支部。之后,各级党委普遍加强了对建团工作的领导,制定了具体建团方针,专门培训、配备了大批团干部,建立了团的机构,使团的工作走上了正轨。
  在整党的同时,解放区的新式整军运动也于1947年下半年在各部队先后开展起来。
  解放战争以来,转战鲁南的各部队贯彻了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在对敌作战、参加根据地建设和部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部队指战员来自各个阶层,加上大批俘虏补充部队,他们身上不良的思想作风,还来不及得到改造,部队中的民主制度不够健全,军阀残余的现象仍然存在,致使在执行新区政策、进行新区群众工作中,曾一度发生过某些偏差。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很难顺利完成解放全中国的重任。因此,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新式整军运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194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开展军队内部放手发动广大指战员,发扬人民军队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的优良传统,开展集中领导下的民主运动;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痛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在全军普遍地开展新式整军运动,以达到政治上高度团结、生活上获得改善、军事上提高技术和战术的三大目的。
  鲁南地区的整军工作从1947年下半年开始,首先在各部队传达全国土地会议精神,学习《中国土地法大纲》、《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等文件,然后以访贫(访问贫雇农出身的同志所受的苦)、忆苦(以回忆办法回顾过去的苦难史)等方式,开展群众性的诉苦活动。指战员们在控诉会上纷纷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倒出了苦水。在国民党军队中当过兵和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指战员以现身说法,也激发了广大指战员的阶级仇恨,增强了革命到底的决心。诉苦活动以后,进入了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内容的“三查”阶段。从讨论和明确每个人的阶级成份着手,进而检查入伍动机和战斗、工作表现,检查对土地改革的立场和态度。最后进入“三整”阶段,主要是在整顿和健全各级党组织的同时,对“三查”中查出的问题和不良倾向,展开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整军运动接近尾声时,各部队均根据作战任务,掀起了练兵高潮,准备打更大的胜仗,为人民立新功。
  1948年1月,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在掖县大抬头村召开高干会议,部署了新式整军运动。会后,整军运动在各部队迅速开展起来。至3月底,整军运动结束。通过整训,广大指战员提高了阶级觉悟,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与此同时,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华野东线兵团改称为山东兵团,辖第七、九、十三纵队及渤海纵队,担负山东战场的作战任务。第二纵队与第十、第十二纵队组成苏北兵团,南下苏北,执行开展华中战局的任务,并策应中原解放军作战。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