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支援华野第一、四纵转战鲁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7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支援华野第一、四纵转战鲁南
分类号: E297.4
页数: 7
页码: 551-557
摘要: 为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作战行动,粉碎国民党对山东的进攻,6月30日,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分兵出击。留4个纵队在正面监视,以5个纵队分路向鲁南及津浦路泰安以西、以南进击,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基本部署是:以第一、第四纵队组成南路兵团,由一纵司令员叶飞指挥,从临沂、蒙阴间出击鲁南敌后,以策应刘邓大军进军中原,调动进犯鲁中之国民党军,以便于运动中伺机歼敌
关键词: 国内战争 鲁南阵地

内容

第十四章坚守鲁南阵地支援战略进攻
  第一节支援华野第一、四纵转战鲁南
  1947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一转变,以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堑,发起鲁西南战役为序幕。活跃在山东战场上的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分为东西两线兵团,担负起内外线作战任务,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孟良崮战役后,国民党经过40天的整顿,又以9个整编师共25个旅的兵力于6月25日由莱芜、新泰、蒙阴、青驼寺、葛沟、汤头一线向鲁中山区发起第三次进攻,敌将主力摆成方阵,采取密集平推战术,稳扎稳进,企图捣毁华野后方,迫其撤出鲁中山区。此时,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即将南渡黄河,转入战略反攻。为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作战行动,粉碎国民党对山东的进攻,6月30日,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分兵出击。留4个纵队在正面监视,以5个纵队分路向鲁南及津浦路泰安以西、以南进击,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基本部署是:以第一、第四纵队组成南路兵团,由一纵司令员叶飞指挥,从临沂、蒙阴间出击鲁南敌后,以策应刘邓大军进军中原,调动进犯鲁中之国民党军,以便于运动中伺机歼敌;以第三、第八、第十纵队组成北路兵团,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统一指挥,从莱芜、博山间出击津浦路泰安、兖州段,以策应刘邓大军行动,调动鲁南之敌,在运动中伺机歼灭之。野战军指挥部率第二、第六、第七、第九纵队,仍留在正面作战。
  华野四纵由沂水以西出发,越过临蒙公路,神不知鬼不觉地兵临费县城下,在一纵一师的配合下,负责强攻该城。费县城地处鲁南山区北部,是国民党军的重要战略据点。守军是第三绥区的整编第三十三集团军第五十九师第三十八旅。
  1947年7月1日夜,费县城外围战斗打响。激战至3日晨,四纵扫清费县城周围所有据点,将县城团团包围。面临灭顶之灾的国民党旅长翟紫封,国民党费县县长杨均亚,县党部书记张琴南等狗急跳墙,于7月2日将关押在狱内的麓水县委书记张考三、组织部长齐明新、费南县区长郭大德、蒙山县委组织部长时俊、蒙山县爆炸大王王法及高锡贵等210人,在县政府墙后挖坑活埋。3日上午。杨均亚和伪保安大队刘洪瑾又枪杀干群70人。国民党军的暴行激起了指战员的满腔怒火,四纵决心攻下城池,活捉敌酋,为死难烈士报仇。
  7月3日晚,大雨倾盆而下,四纵开始以猛烈炮火向城内轰击,紧接着冒雨攻城。第十二师攻击南、北、西三面城门和城西北角;第十师佯攻东门配合。各路突击部队冲到城下,冒着国民党军的枪林弹雨,爆破城墙,国民党军以猛烈火力阻击攻城部队,战士们一批批倒在雨水血泊之中。因雨水淋透的泥城墙无法攀登,为减少伤亡,四纵暂停攻城。
  7月7日拂晓,四纵经充分准备,乘国民党军不备突然发起总攻。100多门火炮齐轰费县城,硝烟中,埋伏在县城四周的各路突击部队奋勇冲向敌人。上午8时许,四纵6个团攻入城内,与国民党军展开了逐街逐房的争夺。为打掉国民党军指挥机关,指战员不顾沿途地堡和房屋内国民党军的阻击,直扑其旅部驻地北当铺,攻占了北当铺周围的房屋,居高临下,以机枪和手榴弹猛攻其指挥部院内。只听院里一片哀嚎,不一会儿,一根挑着白衬衣的竹竿伸出墙外,并扔出数支枪。战士不知是计,前去捡枪,敌又突然射击,将两名战士打伤。指战员怒不可遏,立即以炸药轰塌了围墙,占领了敌旅部。失去指挥的残敌,迅即被全歼,并在厨房的草堆里活捉了化装成士兵的敌少将旅长翟紫封。
  此时,由台儿庄增援的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七师第三十七旅刚赶至距费县城二三十里的文山南,被四纵第十一师及第十师第三十团以猛烈火力击退。其旅长吉星文此时得知费县城已被解放军攻占,惊慌之余,想往回撤,又怕遭伏击,只好就地构筑工事。次日凌晨,该旅准备在前来救援的8架飞机掩护下撤退,四纵立即从西侧发起攻击,歼其前卫团,擒2000余人,残部抱头南逃。
  费县城战斗历时一周,四纵共歼国民党军7200余人,其中毙2000余人,俘5200余人,缴获轻重武器及其他军用物资一宗,收复了费县城。此战为华野一、四纵外线出击,进入鲁南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华野一纵南下后也连奏捷报。7月初,先后收复枣庄、峄县、兰陵、向城、卞庄等城镇。此时,东至临沂、西至津浦路、北至费县平邑之间方圆300余里广大地区已全被收复。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各部被迫退守运河沿线。与此同时,向津浦路泰安、兖州段进击的华野第二、第八、第十纵队,于7月8日上午第二次解放泰安城,全纤守城之国民党第七十三军十五师四十三团三营;13日攻克大汶口,横扫了津浦路西,连克宁阳、肥城、东阿、平阴等县城。
  在华东野战军分兵出击的同时,晋冀鲁豫野战军渡过黄河进入鲁西南,由郓城向南猛烈扩张战果。蒋介石此时慌了手脚,急令正面进攻沂蒙山区的军队停止东犯,除在鲁中山区留下整编第十一、第九、第二十五、第六十四师4个整编师固守要点,伺机再犯外,以整编第五、第四十八、第八十三、第六十五、第八十五、第五十七师及第七军7个整编师分路西援,企图配合后方各要点守军夹击转入反攻的华野5个纵队,尔后再救援鲁西南。这样一来,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的重兵集团便被华野调动并拆散,国民党吹嘘一时的重点进攻部署完全乱了阵脚,在鲁中山区击破华野主力的企图也完全破产。此时,华东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指示作出部署:以外线第三、八、十纵队迅速西进,攻占济宁、汶上,直接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鲁西南作战;以第一、四纵队迅速攻占鲁南滕县、郎县,尔后配合内线各纵队或寻歼回援之国民党军,或配合第三、八、十纵夺取战略要地徐州。位于内线的4个纵队及特种兵纵队则首先围歼在南麻的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胡琏部,以配合外线部队作战。第一、四纵根据华野司令部命令,挥师西进,进攻滕、邹两县,以便控制津浦铁路的徐(州)兖(州)段,斩断国民党军重要补给线,调动侵占鲁中之国民党军。按照分工,一纵攻打滕县,四纵攻打邹县。由于滕、部两县城工事坚固,粮弹充足,而攻城部队兵分两地,且缺乏攻城器材,加之雨季,弹药也因受潮而大多失效,故此强攻4天未克,形成相持状态。鉴于此时鲁中之国民党军已以7个整编师回援,我调动国民党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一、四纵遂放弃对邹、滕两县的攻击,7月20日主动撤出战斗,23日进抵枣庄东北集结待命。此时,南北均有国民党军重兵,西面津浦路国民党军正在调动,随时准备拦截一、四纵向西去路,东面因连日暴雨,山洪暴发,沂河水位猛涨,截断向东去路,且国民党军正合力防一、四纵向东突围,拟合围聚歼一、四纵于鲁南地区。在这异常危急的时候,一、四纵领导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由四纵第十师(彭德清师)担任佯动掩护任务,诱国民党军向东,一、四纵则乘机挥师向西突围。天亮后国民党军才发觉上当,遂放弃了对十师的追击,掉头向西扑去。此时,一、四纵已与追击之国民党军拉开了一天的路程。十师也没受任何损失,奇迹般渡过沂河,进入沂蒙山区,胜利完成了掩护主力突围的任务。
  7月28日,第一、四纵主力由南沙河车站越过津浦铁路,准备渡沙河,因连日暴雨,沙河水位猛涨,河床已宽至100多米,而且水急浪大,前卫部队几次架桥失败。在国民党飞机猛烈射击和国民党军即将赶到的紧急情况下,一、四纵将几十股电话线拧成的粗绳拉至对岸,部队缘绳渡河,当最后一批战士登上岸时,国民党军已追至河边。
  部队渡过沙河后行军40里,又有梁河挡住去路。此时,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五师沿沙河而下,企图抢占凫山,滕县之国民党军随之出击,国民党整编五十七师预四、预七旅也尾随不放。连续行军作战,疲惫至极的四纵第十二师指战员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以惊人的速度抢渡梁河,抢占了凫山,掩护大军渡过梁河,越过凫山,在华野三纵所派部队接应下,抢渡了泗河,终于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尾追堵截。8月底,华野一、四纵队在济宁附近与华野三纵会师,随后经过济宁以北西渡运河,转至鲁西南地区与晋冀鲁豫野战军会合。部队到达鲁西南后,毛泽东主席从陕北发来贺电,对一、四纵成功突围和取得的胜利“很感欣慰”,并给予嘉奖。中共中央也发了慰勉电,高度评价了一、四纵的这一果敢行动。
  经艰苦转战,达到了调动国民党军,保证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目的。9月,陈毅、粟裕率第六纵队和特种兵纵队由渤海区经聊城南渡黄河进入鲁西南,与第一、三、四、八、十纵队会合,组成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首先在鲁西南沙土集地区歼灭敌整编第五十七师,尔后挺进豫皖苏等地区,为巩固鲁西南,恢复和扩大豫皖苏解放区向国民党军展开了新的攻势。
  华东野战军一、四纵队转战鲁南期间,鲁南党政军民给予了大力支持。鲁南第一、三地委,军分区全力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费县城战斗打响时,费县党政组织已突围去滨海,随华野四纵由鲁中返回的泗水县县委书记杜牧、县长王敬明、组织部长刘海岩、宣传部长李健和平邑县县委书记木森、县长马健,曲阜县副县长王德生等一些县的领导人带领各自县大队、武工队等与军分区十六团一个营在一地委委员、民运部长纪华带领下,积极协助主力作战。与此同时,鲁南区党委指示突围到滨海的费县县委,立即组织武工队返回费县,配合主力部队攻打费县城,等县城解放后进城做好恢复工作。费县县委书记靳耀南等率部分人员和县大队于7月8日由滨海返回费县,下旬,费县县委宣传部长朱奇民等率1000余村干民兵奉命返回费县。他们和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的同志一起积极协助主力作战,做好打扫战场、看押俘虏、审讯处理还乡团、为部队筹备给养、安排伤病员等工作。当地国民党占领区的群众,也冒着生命危险,积极为解放军当向导,抬担架,救护伤员,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关怀和爱戴。费县城战役时,鲁南党组织带领群众把大批伤病员转移到沂河地区,因为是在国民党占领区,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设法将伤病员藏在山洞中、地窖里,白天站岗放哨,夜晚送水送饭,保证了伤病员的康复和安全。费县城解放后,费县县委领导率干部进驻县城,安抚救济灾民,迅速稳定社会秩序,使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轨。一、四纵攻打滕县城之前,滕县县委根据军区政委傅秋涛指示:由崔晓东带领滕县武工队返回鲁南,支援一、四纵攻打滕县城。7月15日,武工大队从滨海驻地日夜兼程赶回滕东,火速投入支前工作,运送粮草,抬运伤员,站岗放哨等,一、四纵向鲁西转移时,又担负了向导任务。
  当华野第一、四纵由鲁南向鲁西转移,先头部队进至两城、马坡(今微山县境内)时,被泗河所阻,在后有追兵,上有飞机轰炸的危急情况下,华野第三纵队首长派参谋处长董鸣春率侦察分队与凫山县委联系,请县委设法支援第一、四纵过境。为确保野战大军渡过泗河,鲁南第二地委书记冯起、凫山县县委书记孙黎明,迅即分头布置任务。泗河因连日暴雨,水位上涨,水深流急,要在宽约六七十米的水面上短时间搭起浮桥并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地、县干部、凫山县大队和闻讯赶来的百余群众立即投入抢搭浮桥的战斗。空中飞机盘旋,扫射得厉害,随时都会出现生命危险,但在各级干部带领下,大家都将生命置之度外。没有木桩立即伐树,没有绳绠就找牛绠代替,没有船只就去沿湖动员筹集,加上凫山县大队自用的船只,经8小时英勇奋战,一座4米多宽的浮桥在寨子村西的泗河上抢搭成功,保证了数万野战大军胜利渡过泗河,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尾追。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