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708
颗粒名称: 第五节、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分类号: E831
页数: 17
页码: 534-550
摘要: 国民党军和还乡团的疯狂进攻,没有吓倒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鲁南人民。中共鲁南区委遵照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指示,除组织党政机关中的老、弱、残、疾、部分村干民兵和党政军工家属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向黄河北转移外,各级党政军主要领导则带领机关和精干武装、民兵留在敌后,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拿起武器,展开了全面艰苦的游击战争。
关键词: 游击战 鲁南

内容

第五节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国民党还乡团疯狂进行反攻倒算
  为粉碎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主力主动撤离鲁南,挥师北上鲁中,以便集中兵力歼灭李仙洲集团。鲁南区党委遵照华东局的指示,在做好坚持当地游击战争和支前工作的同时,组织党政机关中的老弱病残人员、家属和部分村干、民兵分期分批向黄河以北转移。
  1947年3月,国民党重兵云集鲁南地区。27日,国民党军兵分南北两路“清剿”抱犊崮和天宝山区。南路之敌整编五十九师占领抱犊崮周围村庄与梁邱、高桥等地,北路敌整编第二十、四十八两个师及第七军占领城前、张家庄、欧家峪等地并向天宝山区伸进。同时,临城、官桥国民党军沿津浦铁路向北进犯占领了津浦路临城至兖州段铁路两侧的大片土地。30日,坚持在鲁南敌后的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在鲁南军区第十七团配合下攻克高桥,歼敌整编第五十九师一部,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迫使南线敌人向后缩至郭里集、枣庄外围。4月上旬,当华野第三纵队北上鲁中参加正面作战后,鲁南国民党军采取奔袭合围战术,反复“清剿”天宝山、抱犊崮山区,企图消灭鲁南地区地方武装。中共鲁南区委依靠群众,坚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率领地方武装、武工队民兵,袭扰、打击国民党还乡团及反动恶霸地主分子,扫清国民党还乡团建立的区、乡政权,破坏其交通运输,切断其后方补给线,机智灵活地与之周旋,直至华东野战军主力南下。国民党第七军、整编第四十八师被迫调往临沂、郯城,整编第五十九师调回枣庄、峄县。国民党军队对鲁南的“清剿”、“扫荡”也暂告结束。
  国民党军占领鲁南后,所到之处,网罗地主、恶霸、伪军政人员、流氓、地痞等组成还乡团、保安队,建立反动政权和反动组织,大肆对鲁南人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政治上,他们编保设甲,推行“国民身份证”、“五户连环保”等,疯狂地镇压群众,捕杀中共党政干部和积极分子,企图摧毁基层组织。在军事上,对其占领区连续进行“清剿”、“扫荡”和合击,妄图将坚持敌后斗争的中共地方武装和游击队一举消灭。在经济上,恶霸地主进行反攻倒算、“倒田退租”,巧立名目,遍设关卡,对百姓横征暴敛,鲁南人民遭受了极大的摧残。最为残忍的是国民党军和还乡团对占领区人民的大逮捕和大屠杀,其杀人花样之繁多,手段之毒辣,令人难以置信。屠杀、刀铡、活埋、集体枪杀是其常用的手段,此外,还有“点天灯”、“下油锅”、“剪刺猬”、“扫八路毛”、“放天花”、“穷小子翻身”等等。所谓 “剪刺猬”,即用剪子将皮肉剪碎;所谓“穷小子翻身”,就是将人的全身用刀子割开后扔进烧红的大铁锅里烙,令其翻滚挣扎至死;所谓“扫八路毛”,就是把人全身烫起泡来,再用竹扫帚扫破。至于那些被割掉耳、舌、乳房,挖掉眼睛等被害群众更是难以计数,一时间,出现了“村村停尸体、庄庄闻哭声”的悲惨景象。在苍山县,先后有1584名党员、干部和群众被杀害,其中被活埋的197人,被枪杀、刀砍的1397人。另外,抢去粮食2154万斤,耕畜8681头,猪和羊4.6万头(只),家禽27万只,砍伐树木13.6万棵,烧毁房屋1.68万间。临沭县城被攻占后两小时内就有130多名妇女被强奸、轮奸。在郯城,被活埋者达1400余人。在泗水县徐家楼村沙岗上一次就被活埋100多人,全县被杀2196人。在曲阜,仅“玉虹楼”监狱就关押了干群200多人。在滕县,还乡团将区武工队员秦正英逮捕后吊在树上鞭抽棍打,又以其发钗刺进其头骨,割去其乳房,然后将她与她的父母活埋。秦正英年仅14岁的弟弟(儿童团长)也被敌人坠上石头沉入独山湖底。在滕县西大坞一个村就被杀死56人。在古村、垤斛一带,被害群众260人。凫山县六区区委书记邵长喜与儿子邵明申不幸被捕后,还乡团用铁丝穿透父子俩的锁骨捆绑在椅子上游街,后被还乡团头子马连荣、张崇珏杀害。麓水县县委副书记兼县长张考三、县委组织部长齐民新被国民党逮捕后关押在费县城监狱内,连同一起关押的其余200余名革命干群一起被杀害;麓水县女交通员张勇在辛召乡七里河村被还乡团逮捕后剖腹割乳残害致死。滕县县委敌工部长王守银因负伤未能北撤,与通讯员王福祥隐蔽于龙山头黄连洞内,被国民党还乡团发现后用柴草、辣椒、烟叶等点燃后封住洞口,王守银、王福祥宁死不屈壮烈牺牲。4月下旬,水上区武装30余人在耿庄被国民党还乡团包围,区委书记于魁等30余人大部牺牲。5月,占领峄县的国民党还乡团先后抓捕了双山县委秘书管敦五、峄县三区副区长李延举、青年学生薛金俭及干部家属等22人,并于峄县城外西沙河集体枪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西沙河惨案”。在枣庄,市民到集市上买菜或出门挑水,都得向保甲长报告,得到允许后方可带身份证出去,经过岗楼还得接受一番盘查。为防工人“通八路”,敌人每天都把工人集中到“枣兴堂”去,剩下些老弱病残的人在家,他们也不放心,还在门上加封条,如封条裂开,就要被怀疑是“通共”。一位老太太因门上封条被风吹裂,国民党硬说她夜里给八路去送信,当场被活活打死。一个工人夜里出来小解,国民党哨兵不分青红皂白,一枪打死。在横山,恶霸地主李子瀛的孙子李天民,网罗近百名反动分子,以刀劈、活埋、点天灯等多种手段,杀害基层干部、军工家属、妇救会长、儿童团员40余名。横沟崖村村长与几位民兵突围时掉了队,返回本村隐蔽被还乡团孙成杰告了密,被李天民等抓到后,打得遍体鱗伤然后活埋。在平邑、,费县,被杀害的革命干群达2000余人,被毒打致伤、致残者达2.5万人之多。
  整个鲁南地区,反攻倒算最疯狂、镇压革命群众手段最毒辣的要数临沂反动势力头子王洪九。王洪九自1945年11月被讨伐时只身侥幸逃脱以后,于1947年1月初,重组反革命武装,配合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向鲁南进犯,在兰陵、向城一带被鲁南军民一举歼灭。王洪九又逃窜到运河南岸,再度重建反革命武装,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占领鲁南后,王洪九又卷土重来,出任了国民党临沂专员公署专员和保安司令。他扬言:不杀3000个共产党员、积极分子誓不罢休。他从地主、流氓、土匪中挑选了一大批人组成“特务连”、“手枪队”和“保安团”,作为屠杀革命群众的工具。在临沂城三孔桥街的迪家宅子、火神庙西、考棚街等处设立临时狱牢所。王洪九还乡一个月即抓捕、关押群众4000余人,3月20日一天之内活埋130余人。1947年一年中,王洪九在临沂城即杀害革命干群7000多人。被抓捕人员,多由王洪九和他的“法官”徐兰谷亲自审讯“定案”,然后交特务连、手枪队或保安团执行。每隔5天枪杀一批,每批十人、几十人、几百人不等,其杀人手段也极其残忍,除枪杀、活埋、刀砍外,还有“放天花”,即将人活埋到脖颈时砸碎头部,致鲜血脑浆上喷;“钉耙齿”,将耙齿钉进人的头部广拉锯”,即锯开人头;“穿沙布大褂”,即在数九寒天将人的衣服剥光,浇上冷水,置于河滩上鞭抽棍打,使人疼痛难忍,翻身打滚直至咽气。在北河一个大沙滩上王洪九曾连续活埋过3000多人,成了骇人听闻的“万人坑”。1948年底调查,王洪九还乡1年零8个月,直接和间接杀害干群达1.6万人,烧毁房屋3300余间,致使1.5万余人流落他乡,荒芜土地3万余亩。
  二、开展敌后游击战
  国民党军和还乡团的疯狂进攻,没有吓倒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鲁南人民。中共鲁南区委遵照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指示,除组织党政机关中的老、弱、残、疾、部分村干民兵和党政军工家属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向黄河北转移外,各级党政军主要领导则带领机关和精干武装、民兵留在敌后,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拿起武器,展开了全面艰苦的游击战争。
  华野主力发起泰蒙战役时,鲁南各军分区基干武装、地方武装为配合主力作战,向国民党军所占点线进行袭击。第一军分区武装活动于费县、梁邱公路与大平邑至城前一线,第二军分区武装活动在津浦铁路界河至临城段以东,第三军分区武装一部活动在临沂以南茅山、磨山、层山以东,另一部活动在枣庄、台儿庄、邳县、兰陵一带。一个月中,我地方武装共与国民党军作战97次,毙伤国民党、还乡团1451人,俘539人,缴获轻机枪14挺、冲锋枪8支、长短枪223支、子弹6000余发、炮弹1000余发。摧毁了国民党政权,安定了群众情绪,鼓舞了群众斗志。在孟良圍战役期间,地方武装积极配合正面战场,在临沂、费县边区向国民党军发起猛烈攻势。军区特务团5月2日袭击费县城。第三军分区武装一部袭击国民党军第一兵团指挥部驻地临沂飞机场,另一部袭击临沂至新安镇公路的国民党重要据点郯城、马头,击退其整编第二十师一个旅的进攻,歼灭300人。此后又兵分四路进行牵制、打击,断其交通,收复一批村镇,并将国民党军队在鲁中的三条补给线(津浦路经泗水至白马关到蒙阴,台儿庄经梁邱、费县至蒙阴,新安镇经郯城至临沂)切断了两条。孟良圍战役后,鲁南地方武装乘机以游击战、地雷战不断袭扰其据点,破坏其交通,打击出扰的小股部队,镇压还乡团的反攻倒算,从而保卫了麦收,保护了群众安全,使国民党后方受到了威胁。
  在敌后游击战争中,鉴于敌强我弱的局面,为更有利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中共鲁南三地委、第三军分区成立了峄(县)赵(锝)兰(陵)游击指挥部,由专署公安局长魏玉华任总指挥,孙文成、王玉甫为副总指挥,率少数精干武装就地坚持游击战。指挥部刚成立,就在文峰山前伏击了国民党的抢粮部队,俘敌83人,缴获八二迫击炮一门,轻机枪两挺,步枪80余支,受到鲁南军区的传令嘉奖。鲁南各区县均成立了武工队,配合地方部队以巧妙方式打击国民党军。滕县打破原县区武装建制,成立了武工大队,大队长由代理县长杨志超兼任,王宝石任副大队长,县委书记崔晓东兼大队政委。大队辖两个长枪队和一个短枪队,分别由王宝石、乔凯亭、祁耀华负责。凫山县武工队由邵光华任大队长,孙黎明任政委,副大队长为傅云生、王连生、郑西琴,下辖两个连与一个短枪队。临城县大队由县长蔡放兼任大队长,县委书记李子敬兼任政委,副大队长邓鄂,下辖三个连。各武工大队成立后积极开展游击战,屡获胜利。4月上旬,滕县武工大队于峭村西山坡设伏,歼敌一部,缴获武器一宗。中旬,在鲁南军区二十一团六连配合下,于长城村、狼套村西山打退国民党二十四军一三四旅四00团三次进攻,打死打伤其40余人,镇压了一大批还乡团的首恶分子,使还乡团分子十分惊恐,纷纷逃离。在武工队成立的两个月中,共作战30次,毙国民党军90余人,伤80余人,俘数十人,而武工队毫无伤亡。由于滕县武工队成绩显著,中共鲁南二地委、二专署特为武工队举行授奖仪式,全队2/3的队员立功受奖,武工队政委、县委书记崔晓东荣立甲等功,并晋升为二地委委员。
  峄县成立了峄东边沿区对敌斗争指挥部,县委书记汪星与县长孙文成分别兼任政委和指挥。以东部赵锝县和苍山县为依托,以县大队、县公安局武装为主力,从各区区中队、区村干部中选拔400余名精干人员组成武工队,坚持公开的武装斗争。在峄西,则以小股武装反复插入敌后开展政治攻势,打击基层伪政权,坚持反清剿斗争。后又根据鲁南区党委决定,成立了峄县对敌斗争指挥部,统一领导全县的对敌斗争。他们把武工队划整为零,小股出击,打击敌人。十区区委书记姚兴华,带领武工队,打击了催征粮草的敌军,俘6人,缴获战马两匹、枪两支。二区区委书记高昭民带领武工队在聂庄打击了国民党七十七师的侦察班,在南于消灭了还乡团7人;县大队打掉了国民党几个乡公所,拔掉了十几个国民党军据点。只有30多人的八区武工队,在队长王鼎新带领下,插入敌人心脏,先后进行大小战斗30余次,消灭了国民党军一个多连的兵力,缴获长短枪45支及大宗军用物资,因成绩突出,王鼎新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凫山县大队在鲁南西部山区坚持游击战争,条件比较艰苦。他们配合军区二十一团袭击了冯卯附近岩马庄乡公所武装,消灭了警卫连的一个排,俘虏40余人,缴获物资一批。还以游击战术,袭击了越彭山区、郞东、莲青山区等地还乡团武装。由于凫山地区国民党势力比较猖獗,县大队只能采取白天隐蔽在山洞里,夜晚再出来打游击的办法转战凫山地区。在滋阳西北坚持斗争时,他们配合军区二十一团以奔袭战术歼灭了高庄、深井顽乡公所武装和还乡团,俘获100余人枪。后在汶上一带配合汶上县大队歼灭国民党土匪武装,缴获200人枪。打回凫山后,控制了凫山西段和泗河两岸地区。
  麓水县(双山县)委根据区党委指示,于4月初对县委机关和武装部队进行整顿,成立了县区武工队。武工队成立后,镇压了一批还乡团和叛徒,打击了他们的气焰,之后,武工队以各种灵活的方式神出鬼没地与国民党展开了斗争。白天隐蔽在山顶上、树林里,晚上出其不意,袭扰、打击敌人,在最艰苦的时候,队员们常常以野菜充饥。为配合主力作战,他们在各个主要山口设置了岗哨,布满了地雷,炸得国民党军晕头转向。在西集东庄、马庄,他们英勇阻击进犯麓水县的临城国民党军一个营,打伤其10余人,俘虏4人,解救了被抓壮丁30多人。县各救会长刘勇率武工队在麓水县北部山区袭击了国民党军的汽车队,打毁汽车一辆,打死打伤数人。
  泗水的县区武装部队200余人在县委书记杜牧、县长王敬明、组织部长刘海岩、宣传部长李健等带领下,大部分深入到南部山区的三区、四区开展敌后斗争,小部分活动在泗北。他们相互配合,一面宣传形势,鼓舞群众,坚定粉碎国民党反动派进攻的胜利信心;一面积极主动、灵活机智地打击地主还乡团武装,先后进行了圣水峪、小城子等战斗,并连连获胜,镇压了一批首恶分子,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2月至5月间,在国民党军队占领了泗北地区的严峻形势下,泗水县二区和五区武工队顽强地坚持了敌后斗争,他们昼伏夜出,在敌军空隙间穿插活动,袭扰敌人,宣传群众,为使群众免受损失,他们改住山洞,在食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多次袭扰敌人,搅得敌人如惊弓之鸟。
  1947年4月上旬,国民党进占费县后,大批还乡团随之返回费县,疯狂捕杀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县委决定,由县长王林秋带队北撤,留下来的精干武装化整为零,分赴各区活动。靳耀南带领县机关及县大队一部活动在埠下及三区、七区;朱奇民带领县警卫排在费城周围的十区、六区和四区等地活动,吕墨池、王溪如等活动在崮口、马庄一带;丁次乾等活动在高桥、梁邱一带。他们根据情况,机动灵活,有时单独作战,有时协同作战,打击了还乡团和小股国民党的窜扰,使国民党还乡团惊惶失措,日夜不得安宁。此外,他们还配合华野三纵在相继发起的梁邱、高桥、郑城、陈庄、四开山、柴山等反击战中打击敌人,掩护机关北撤,保护了大批军用物资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敌后斗争中,费县县委带领县武装做出了显著成绩。
  临沂县于2月下旬成立了对敌斗争指挥部,张云榭、狄生任正副指挥,以1200余名村干和民兵组成了武工队、游击队。县区干部带头深入敌后,坚持对敌斗争,组成15个武工队,在各区边沿活动。至3月中旬,临沂武工队、游击队共作战150余次,俘国民党、还乡团240余人,攻克其据点10余处。孟良崮战役后,临沂武工队英勇战斗,全面出击。城东武工队出没于台潍公路两侧,控制村庄320多个,破坏公路数十里;城西武工队控制村庄200多个,先后瓦解伪村政权和伪自卫队武装组织50多个。
  这一阶段的敌后游击战争,由于主力部队北上鲁中作战,国民党还乡团乘机反攻倒算,表现出的突出特点就是斗争的艰苦性和残酷性。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活动区域越来越狭小,生活条件越来越差,吃的是野菜,住的是坟地、山洞、夹壁墙,白天只能隐蔽埋伏,夜晚才能出来活动。在白色恐怖之中,鲁南党政军领导机关、各地县领导带领武工队仍然顽强坚持对敌斗争,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三、北撤渤海区
  鲁南解放区大部城市和地区被国民党相继侵占后,为保存力量,保护群众利益和安全,鲁南区党委根据华东局的指示,除留下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和精干武装坚持敌后游击战外,组织大批党政机关干部、军工家属和村干民兵有计划有组织地向渤海地区转移。这次转移,各区县指定专人负责,于1947年4月到蒙山前集结。接到北撤命令后,北撤人员扶老携幼,踏上征途,像这样妇孺皆有,且从未经过什么训练的队伍,每天只能走二三十里路,大家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按期赶到了蒙山前。
  5月3日,在蒙山前集结的北撤人员组建了鲁南后方司令部,由王献廷任司令员,李其华任政委,吕志先任参谋长。下辖8个大队,一个独立支队。第二天北撤队伍由蒙山前出发。蒙山海拔1000多米,山路崎岖陡峭,翻越过去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大家咬紧牙关,克服困难,终于胜利翻越蒙山。到了蒙阴后,由于国民党飞机狂轰滥炸,大家只得改为夜间行军。5月10日,北撤队伍到达博兴县兴福镇,在当地进行了几天休整后继续向北撤退。6月乘木船渡过黄河,赶到渤海区时已经过两个月长途跋涉。在后方司令部的统一领导下,北撤队伍未丢一人,未失一枪,胜利完成了北撤渤海区的任务。
  渤海地区的政府和人民群众热情接待了北撤大军,及时解决了北撤人员的生活问题。为了统一领导北撤人员开展好各项工作,6月下旬,在渤海区成立了鲁南后方党委,李其华任书记,王献廷、朱道南、张林夫、南竹泉、刘亦夫等为委员。同时还建立了整编委员会和军工家属支队。军工家属支队由南竹泉任支队长、张林夫任政委、金文萍任政治部主任。整编委员会成立后,担任秘书长的刘亦夫清点北撤人员时统计出鲁南各县撤至渤海地区的机关人员、家属和村干、民兵、群众等共2万余人。在鲁南后方党委的领导下,北撤大军在渤海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组织适龄民兵、村干参军,组编地方武装,动员青壮年3500余人组成支前大队,由队长张格、政委马斌、副政委崔北海带领,赴渤海区支前司令部听候调遣;组织若干工作队,帮助开展群众工作,安排军工家属就地开展工作;组织干部进党校和其他学校学习等。第一地委转移到渤海的干部家属还成立了建国学校,张林夫兼任校长。
  北撤期间,国民党军八个半师(整编师旅)近10万人突然围攻鲁南山区,将准备北撤还未及撤走的鲁南区党委、二、三地委,鲁南军区二、三军分区机关及所属部队以及临城、滕县、麓水、峄县、运河、凫山等县委和枣庄工委共两万余人包围在陶庄以北,黄连山以东,西集以西,南塘、羊庄以南方圆20多里的山区内。东路有驻临沂国民党军一个旅占了费县,其余进驻山区中心梁邱一带;北面包围之敌沿滋临公路开进,封锁北撤鲁中的去路;西面滕县之敌向城头、冯卯、城前方向进攻;南有国民党三十三军冯治安部以枣庄为大本营向西进攻。根据敌情,鲁南区党委、军区领导在西集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决定:划整为零,独立自主,各找方向伺机突围。4月6日下午3点左右,鲁南区党委、军区和三军分区一起从西集开始行动,穿临枣铁路,走峄西山套突围到兰陵。赵锝、凫山县大队从凤凰山突围,黄昏后由滕枣公路经枣庄、郭里集以北敌人防区,于天亮时从雷雨口、鲁城进入抱犊圍山区。其余各路突围人员均胜利突出国民党军的包围。
  四、突围转移
  孟良圍战役后,国民党军在总结军事上节节失败的教训时称: 国军屡被共军所制,除军事指挥不力、配合不协调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一个巩固的后方。于是,国民党军集结重兵,从5月中旬开始发动了“鲁南大合击”。国民党调集整编第六十四师全部、整编第二十师两个团、整编第七十五师1个团、伞兵总队及保安第二旅何志斌部共12个团的兵力,分由界河、郞县、泗水、城前等地出动,向邹东红山、香城、连翠山等地连续合击十几日;以整编第三十三军、整编第八十三师等部共40个团,会同临沂、郯城、费县、峄县、邳县、枣庄、滕县等地保安武装,共10万余人,对鲁南中心区反复合击“扫荡”,妄图将鲁南党政军民消灭在抱犊崮山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各地精干武装以灵活的游击战术与敌人展开了反合击斗争,先后作战45次,粉碎万人以上的合击6次,小的合击11次。同时插入敌后,攻克若干敌据点,歼敌2000余人。到6月初,由于敌人的反复合击,形势更加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为避敌锋芒,保存革命力量,鲁南区党委及各地委审时度势,组织人员先后向湖西、鲁中和滨海突围,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一)向湖西、鲁中突围
  6月2日,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五师、整编第五十九师和吴化文部分别从泗水城南、曲阜县南辛以西,郞县田黄以南,平邑县天宝山以西向尼山地区合击。鲁南一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和泗水、邹县、平邑等县的党政军群机关、县大队、武工队、区干部、民兵、军工家属等共5000余人被围困在泗水县黑山沟村以西、曲阜县南辛以东、郞县田黄以北的十几个村庄里。一地委组织所有人员分路突围。6月5日,地委书记杨士法、军分区司令员周志刚率第十六团两个营和县区干部、武装近千人,由田黄以北向湖西突围。当队伍抵近津浦铁路时,正遇国民党军与解放军主力作战,突围队伍被迫转移至苍山县兰陵一带。活动数日后又于滕县东北部跨津浦路时,遭敌阻击,只有小部人员突进湖西地区,大部又被堵回。7月17日,被敌军堵回的人员撤至滕县,恰遇华野第一、四纵攻打邹、滕两县,于是便随之活动,后随第一、四纵转移至湖西与先期撤出人员汇合。8月中旬,杨士法、周志刚奉命率撤出人员转移至渤海区。
  在向湖西突围的同时,一地委民运部长纪华和一专署副专员狄井芗分别带队同时向鲁中突围。6月4日晚,一地委民运部长纪华、军分区第十六团参谋长陈岩率一个营,以及平邑、泗水、曲阜等县区干部和武装共1000余人,从泗水县孙徐区的冯家庄出发,向鲁中突围。途中克服层层困难,于8日辗转到达新泰县龙亭。6月5日晚,鲁南一专署副专员狄井芗、公安局长马达、军分区第十五团赵团长率两个营,以及泗水、曲阜等县部分外撤人员共1500余人,分别从邹县枣园、老牛拉车庄、泗水县八士庄等地出发,向鲁中突围。他们跨过滋临公路,越过泗河,在大泉庄消灭了一个敌保公所。翌日中午,于中册、柘沟一带吃午饭时,驻泗水城敌整编第七十五师出动两个团前来追击,突围人员迅速抢占岢嵝埠山,激战竟日,将敌击溃。当晚继续前进,于9日晚到达龙亭,与先期到达人员汇合后,冒雨继续东进,经狗扒泉、南麻、鲁村、三岔店等地,终于突破敌重重封锁线,到达临朐县以南华东野战军的前沿阵地。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指示突围人员暂随鲁中军区政治部活动,并担负看押俘虏的任务。月底,突围人员除留小部人员随军服务外,大部人员又随华野一、四纵返回鲁南,协助主力部队攻打费县城。
  (二)“六九”突围
  6月初,鲁南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傅秋涛率区党委、行署、军区机关和特务团从天宝山一带向邹东香城、平邑西部的丰阳一带转移。第一、二军分区、基干兵团、滕县、凫山等县大队也都向香城靠拢,准备根据中央开始大反攻的要求,立足鲁南,打击敌人。接着,区党委、军区机关、部队等向抱犊崮山区集中。6月7日,敌人乘鲁南党政军干部立足未稳之机,从四面合击抱犊崮山区,鲁南区党政军机关、部队、地方武装以及滚雪球般陆续聚拢来的赵锝、苍山、邳县、枣庄、峄县、邹县、费县、滕县、平邑、泗水等地县区干部、村干、民兵、军工家属等5万余人被围困在抱犊崮山区,形势非常险恶。在敌人的枪炮声中,区党委和军区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避开敌人锋芒,跳出敌入包围圈,向苍山东部的涌泉转移。按照区党委的部署,被围困在云峪、艾湖、仲村一带的鲁南党政军民于7日夜突围。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傅秋涛与军区司令员张光中率特务团掩护突围队伍经车辋、长辛桥、卞庄到达芦拃一带。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胡大荣率十九团负责接应掩护,不料又遭敌三面围攻,军区特务团、十九团均投入战斗,尽全力掩护突围队伍。鉴于敌南北西三面围攻,区党委、军区当即决定向东突围,强渡沂河,进入滨海解放区。突围队伍刚越过台潍公路,国民党军就紧追而来。为加快突围进度,军区首长命令将突围队伍分为两路,南路由三军分区司令员胡大荣率领,经杨庄、四哨、吴坦至涌泉;北路由区党委、军区首长带领经磨山、耿墩也至涌泉。
  6月8日,突围队伍到达卞庄以南的田阳、鹅旦、吴坦一带,正准备吃早饭,西北方向忽然响起枪炮声,地方武装与围追之敌打响了。他们边打边走,当进至苍山县磨山以东时,天气骤变,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夹杂着冰雹,铺天盖地倾泻下来。经过了近一周艰苦转战的突围队伍,已累得精疲力竭,此时又突遭暴风雨和冰雹的袭击,实在难以支持,可追兵近在咫尺,大家只有咬紧牙关,步履艰难地继续行进。当队伍进至耿墩、涌泉之间时,情况更加糟糕,此地是一片方圆十余里的淤地,人称“八里湖”,是那种“干如铁,湿如鳔,不干不湿抠不掉”的粘土地。突围人员已经一天没有吃饭,饥饿、寒冷、疲劳已使他们举步艰难,一脚踩下去,粘胶般的稀泥没到膝盖,费很大力气,才能迈出一步,可一停下来,就又冻得浑身打颤。上午,大家还有点力气坚持,下午,许多体力差的就支持不住了,走着走着,就不时有人栽倒在泥水中,再也无力爬起来。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紧,气温越来越低,因支持不住栽倒的人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大家互相搀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有的同志把实在走不动的战友拉到麦垛前避风取暖,恢复体力;有的搓几个麦穗,给饿倒的战友充饥;有的到附近村庄要些热水和食物,解救生命垂危的战友。为了减轻负担,许多人除枪支弹药外,其余的东西全部扔掉。尽管如此,在狂风暴雨、饥饿和劳累的侵袭折磨下,许多人仍支持不住,走着走着,就一头栽倒在泥水中,上前去拉的同志因身体无力,往往没将栽倒的人拉起,自己却倒了下去,粘胶般的泥浆一旦灌进鼻孔和嘴巴,便会窒息而亡。突围途中,倒在泥泞中的人数以千计,死于泥泞中的约有200人。三军分区三营营长王严文,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因多次负伤,体质较弱,可他却主动要求担负突围队伍的前卫,并将马让给患病的通讯员骑,自己徒步前进,终因支持不住,倒在泥水中光荣牺牲。
  狂风暴雨到下午3点钟才停。经过一天艰难跋涉的突围队伍,此时始进入苍山县涌泉、南哨、耿墩一带。苍山县委、县政府闻讯后立即行动起来。县委书记王子通、县长杨权等将军区首长迎接到县驻地,一面组织群众给突围人员做饭、安排休息,一面组织人员全力以赴抢救落难人员。涌泉村的整壮男劳动力全部到西面的八里湖泥沼地带去救人。在沟底、崖跟、麦田、路口,他们将奄奄一息的遇难人员找到,替他们揩去堵住鼻孔的泥巴以帮助呼吸,待苏醒后或背或架到村中休息、吃饭。妇女们则赶快生火做饭、烧姜汤红糖水,为落难人员饱腹驱寒。有的妇女一勺一勺为失去知觉的人员喂汤喂水,有的妇女将伤员抱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救治伤员。涌泉村妇救会长傅大娘发动全村群众抢救突围人员,大家把衣服全部献了出来,衣服不够换,就又想法将被窝用火供热,叫伤员躺进去。仅涌泉村附近的群众一夜就救活了200多人。
  恶劣的天气使国民党军放弃了追击。经一夜休息,9日凌晨3点,突围大军又分三路出发,第一路由傅秋涛、张光中带领,准备从麻湾渡过沂河;第二路由魏思文带领,准备从北营子渡过沂河;第三路是区党委、行署、军区和第一、二地委、专署的部分机关人员,准备由南营子渡过沂河。三路大军在武装部队掩护下,继续东进。先头部队首先将临郯公路上的电话线切断,左右翼两个团迅速包围了沙墩、华埠两个国民党军据点。据守之国民党兵不知虚实,以为大部队到来,仓惶逃窜。当突围大军到达沂、沭河边上准备渡河时,河东岸之国民党军妄图阻击,被鲁南军区十七团消灭。突围大军胜利渡过沂、沭河,越过临郯公路封锁线,于马陵山区甩掉了闻讯追来的国民党整编八十三师及保安团,胜利到达滨海区的泉源、店头、大官庄一带,受到滨海解放区人民的热情接待。“六九”突围在鲁南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是鲁南区党委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审时度势,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正确和果断决策的结果。它不但挫败了国民党的“清剿”阴谋,还为鲁南的革命保存了大批干部和精干武装,为返回鲁南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得到了华东局的肯定和表扬。
  “六九”突围时,根据区党委的安排,麓水、赵锝、郞县、滕县部分党政军人员仍留在鲁南坚持敌后斗争。他们一方面凭借人熟地熟的优势,灵活地打击敌人,一方面担负着侦察敌情、传递信息、寻找掉队人员等任务,为部队打回鲁南做准备。赵锝县委书记刘显辉和公安局长房永典带领武工队就地坚持游击战,直到区党委返回鲁南。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神出鬼没地袭扰了国民党还乡团,保持了与撤至滨海的鲁南领导机关的联系,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鲁南区党委的表扬和山东省政府的表彰。刘显辉、房永典荣立甲等功。
  突围到滨海的鲁南党政军民,进行了短暂的休整后,鲁南区党委召开了党政军负责人和各县县大队、武工队长会议,就返回鲁南开展游击战争间题作了部署。会后,以突围到滨海的各武工队进行了短期训练,分成若干小分队,陆续返回原地,与未撤出的武工队一起就地坚持敌后斗争。6月15日夜,邳县、赵锝、苍山县三个县的武工队第一批返回鲁南。他们由坚持在鲁南的第三军分区十七团五连接应,于16日晚分别重返各县。19日,第三军分区十七团另两个连由临沭县越过沂河回到苍山县的旺庄。鲁南区党委在选派精干武工队返回原地坚持游击战争的同时,也先后分为两批返回鲁南地区。6月16日,鲁南军区十九团,由滨海驻地出发,连夜强渡沂、沭河,转入抱犊菌山区,与临城县地方武装配合,扫清了还乡团和敌政权,建立了一小块根据地。第二批返回人员由傅秋涛、张光中、魏思文带领,于22日强渡沂、沭河至涌泉,后转入抱犊崮山区。返回鲁南途中,鲁南第二专员公署专员、鲁南行政公署秘书处长张琳等30余人,在渡沂河时由于突遭国民党军袭击,不幸光荣牺牲。曲阜县委书记周林、公安局长贾山带领部分县、区干部和独立营二连返回邹(县)东泗水一带,与邹县公安局长陈新会合。根据鲁南区党委组织部长魏思文的指示,组成了临时曲泗邹县委和曲泗邹民主政府,由周林任书记、陈新任县长,统一领导曲南、泗南、部东等3县边缘地带的游击斗争。突围到湖西的人员于10月由渤海返回。突围到鲁中的人员在协助一、四纵攻打费县城后于七八月间返回。继续坚持本地区的斗争。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