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实行精兵简政和党的一元化领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81
颗粒名称: 第二节、实行精兵简政和党的一元化领导
分类号: D262.2
页数: 5
页码: 321-325
摘要: 实现党的领导一元化、主力地方化和第三次精兵简政后,加强了党的高度统一领导,减少了领导层次,精简了机关,裁减了老弱病残,充实加强了基层,因而提高了应变能力,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为战胜敌人,克服困难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精兵简政 一元化领导

内容

第二节实行精兵简政和党的一元化领导为
  了减轻人民负担,中共中央于1941年12月发出了“精兵简政”的指示。所谓精兵,即要求缩编主力部队及其指挥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地方武装和发展民兵,加强整训,提高战斗力。所谓简政,即要求抗日根据地切实整顿各级组织,紧缩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反对官僚主义。精兵简政,是减轻人民负担,克服财政经济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政策。
  根据中共中央发出的精兵简政指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于1942年2月7日作出了《关于实行精兵简政的决定》。中共山东分局要求地方机关平时缩减编制1/4到1/3,战时再疏散1/3到基层。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指出,精兵简政的目的是充实战斗部队,提高战斗部队素质,增强军队实力。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决定缩小编制,减少单位,行政专员公署编制一般为37人;县政府编制分为三等,一等为37人,二等为32人,三等为25至27人;区公所编制为9人,同时要求缩小编制后,建立正规工作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中共鲁南区党委、专署、军区于1942年春进行第一次精兵简政。在精简中,鲁南区党委、军区、专署精简机关人员,缩小了编制,充实了基层和战斗连队。同时各地县党政军机关和部队也进行了精简。通过这次精简,领导机关精干了,主力部队中的战斗部队、地方武装、人民武装均得到了加强。但是,因为没有充分了解精简的意义,没有深刻认识如何将党的一切工作与组织适应于完成独立、分散、长期的游击战争的任务,所以,决心不大,精简不够彻底。
  1942年8月1日,八路军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原山东纵队第一旅旅部及一、三团和第二旅的第四团划归一一五师建制,改为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原一一五师的鲁南军区划归山东军区领导。同年12月,鲁南区党政军民各机关根据山东分局于9月9日作出的《关于贯彻精兵简政的决定》,进行第二次精简。鲁南军区机关精简2/3。主力部队三团和五团均取消营的建制;三团缩编为5个连,五团缩编为4个大队(相当于连)和1个特务连、1个干部便衣队。同时地方武装也进行了精简整编:尼山支队缩编为营的建制;运河支队撤销一、二大队,由支队直接领导连队,干部下放使用,大队长任连长,大队教导员任连指导员;铁道大队连以下撤排设班。鲁南各级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也都相应进行了精简。
  通过第二次精兵简政,充实了主力连队,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精干了地方机关,加强了群众工作。
  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统一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决定强调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确定党的各级委员会为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领导各地区党政军民工作。根据中共中央“九一”决定,并报请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于1943年3月12日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朱瑞任山东分局书记,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萧华任政治部主任,陈光调延安学习。新的山东军区下辖鲁中、鲁南、胶东、清河、滨海、冀鲁边6个军区和15个军分区。18日,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决定,各区党委、地委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统一军事指挥,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撤销一一五师、山东纵队所属各旅各支队的番号,部队整编为13个兵员充实、领导坚强的主力团,其余部队编为地方武装,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的建设。
  据此,鲁南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主力部队地方化,并同时进行第三次精兵简政。张雨帆任鲁南区党委书记,王麓水调任区党委副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张光中仍任鲁南军区司令员,万春圃任副司令员,曾明桃任政治部主任,来光祖任参谋主任。鲁南区党委和鲁南军区机关合并办公,三团、五团划归鲁南军区建制,军区独立团、尼山支队、沂河支队、运河支队等均缩编为甲种独立营编制。全鲁南军区机关和部队从原有的73个伙食单位减为36个,连队人员大大充实,每连由原来的50至60人,扩大为100多人。
  主力三团、五团实行地方化。三团由王吉文任团长,刘春任政委兼政治处主任,熊天仁(邢天仁、黄作军)任参谋长,直辖5个连,坚持费南、郎东地区的斗争,并统一指挥尼山独立营、费滕独立营、费南县大队及该区地方武装。五团由贾耀祥任团长,四县边联中心县委书记王六生兼任政委,宋鲁泉任副团长,李萍任政治处主任,直辖4个大队和1个特务连,大队以下不设连;五团坚持边联、沂河地区的斗争,并统一指挥边联大队、沂河大队、滕峄边县大队及该区地方武装。
  鲁南军区所属的支队和军分区也进行精简整编。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和尼山支队建制撤销,将军分区机关和尼山支队合并缩编成尼山独立营,董明春任营长,一地委书记杨士法兼任政委,李克任副营长,赵洪干任副政委,下辖4个连。军区独立团除留两个连编为军区特务连外,其余3个连编为费县独立营,肖长桃任营长,费滕边工委书记李青兼任政委。运河支队和沂河支队均按甲种独立营编制,取消支队机关直属队,支队下辖4个连。为便于活动,两支队整编成甲种独立营后,对外仍保留支队的番号。运河支队由胡大勋任支队长,峄南县委书记纪华兼任政委,邵剑秋、孙斌全任副支队长,阎超任参谋长,童邱龙任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沂河支队由王献廷任支队长,沂河地委书记韩去非兼任政委,李华源任参谋长,杨柏任政治处主任。鲁南独立支队成立于1942年10月,张新华任支队长,孟昭煜任政委,下辖铁道大队和微湖大队,张新华兼任微湖大队大队长,孙新民任政委。1943年3月,孟昭煜和特派员王建安去邹坞与诡称准备反正的朱玉相(1941年夏叛变投敌,任伪军剿共司令)谈判途中遭朱玉相部捉捕,5月,被朱玉相杀害于大香城南的山坡上。此后,张新华率微湖大队活动于微湖区;支队副政委兼铁道大队政委杨广立和铁道大队大队长刘金山率铁道大队活动于津浦路东的游击区;支队机关已不能起到统帅两大队的作用,只能在军区的统一部署下,各自为战。
  临郯费峄边联支队番号撤销,其部队大部编入五团,其余编为边联县大队。鲁南第三军分区番号撤销,分区所辖的边联县大队、滕峄边县大队、沂河支队及该地区所有武装统归五团指挥,但各部仍属鲁南军区建制,以便统一领导。
  为便于在敌占区和游击区活动,鲁南县区地方武装奉命对其所属部队又进行了精简,尤其是活动在对敌斗争环境恶劣的地区的武装,本着“只留部分骨干,大部分分散隐蔽”的原则,妥善安置了大批人员。
  在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的同时,党政机关也进行了精简。区党委、地委部长下放到县任县委书记或工委书记,县委部长下放到区任区委书记。专署科长下放到县任县长,县府科长下放到区任区长。大量精简机关人员,逐级下放干部,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
  实现党的领导一元化、主力地方化和第三次精兵简政后,加强了党的高度统一领导,减少了领导层次,精简了机关,裁减了老弱病残,充实加强了基层,因而提高了应变能力,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为战胜敌人,克服困难创造了条件。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