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夏镇党组织及其领导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斗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36
颗粒名称: 第五节、夏镇党组织及其领导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斗争
分类号: D231
页数: 4
页码: 88-91
摘要: 正当夏镇党组织领导群众斗争取得节节胜利之际,1933年夏徐州特委和所属各县党组织相继被破坏,很快波及到夏镇。国民党反动当局根据叛徒提供的线索,大肆搜捕共产党人。敌人采取密捕、密放和诱骗自首等手段,使沛县及夏镇的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夏镇的党员有的被捕入狱,有的逃往外地躲避,也有的被诱骗自首,党的活动被迫停止。
关键词: 夏镇党组织 斗争

内容

第五节夏镇党组织及其领导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斗争
  夏镇,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处,当时属江苏沛县和山东滕县所辖。1932年1月,中共沛县县委派张光中@到夏镇一带开辟党的工作。张光中的合法身份是夏镇民众教育馆(国民党办的)庶务。通过民教馆的各种文体活动,张光中广泛接触群众,和进步青年交朋友,培养建党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考验,于1932年的三四月间,先后发展民教馆馆长苗敬一、馆员张素兰(女)、李本智、李善林和炊事员刘洪喜入党,与大庙小学的几名党员一起,建立了中共夏镇支部,张光中任支部书记。5月,张光中又发展“青年读书会”成员郑安良(又名郑一鸣)入党,并布置郑安良在会员中培养建党对象。6月,发展读书会成员李成祥、张运海(现名张新华)、张建基、金子良、林福荣、姜有吉6人入党,遂建立中共三孔桥支部(读书会成员大多是夏镇南三孔桥人),李成祥任支部书记。7月,发展单兴志、沈光伦、鞠学伦、张绍明、杨传珍、王维新、常德方、王金玉、鲍成瑾、王西元、俞锡涛、潘绍功入党。8月,通过张天刍的关系,张运海考取了沙沟铁路警察。到当年年底,张运海发展铁警申立功、刘玉恒、耿继法、马文香、张子善等8人入党。10月,由张光中主持,分别在夏镇的三八街、盐当街、部城里建立了党支部。三八街党支部书记王维新,副书记沈光伦;盐当街党支部书记金子良,副书记张绍明;部城里党支部书记鞠学伦,副书记常德方。1933年1月,为了领导夏镇地区党组织更好地开展群众运动和建党工作,张光中在三孔桥召开各党支部正副书记会议,成立了中共夏镇总支部,郑安良当选为辱支书记,下辖三孔桥、盐当街、三八街、部城里、①张光中,当时又名张新亭,1901年生,江苏沛县人,1931年入党。民教馆5个支部,共有党员56人。1933年3月,张中光利用民教馆的合法名义,组织“乡村改进会”,很快发展会员600多人,在大庙小学召开“夏镇乡村改进总会”成立大会,民主选举郑安良为总会长,下设8个分会。共产党组织利用这一合法组织,对会员进行阶级教育、民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领导会员向反动政府开展政治的、经济的各种斗争。1932年秋至1933年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夏镇党组织领导群众先后开展了反高利贷斗争、反封湖斗争、反挖河斗争、反警察迫害斗争。这些斗争都取得了胜利。
  反高利贷斗争。1932年秋后,微山湖一带遭受水灾。灾民饥馑冻馁,生活更加凄苦。国民党沛县县政府发放了一批二分息贷款和救济粮度荒。部城乡乡长庄兴志和夏镇镇长郭成瑾,私吞了救济粮,又将二分息贷款转手以八分息贷给群众,从中渔利。灾民为了活命,不得不贷款,以卖青苗方式折价归还。当时在沛县县政府供职的张天刍将底细透给了张光中,张光中立即召集总支成员商讨对策,决定发动一场反高利贷斗争。夏镇党组织先派鞠学伦、王金安、李保义去乡公所找庄兴志追查救济粮,清算低利变高利贷款。庄兴志耍赖,强调这开支那公用,不愿交待救济粮款的去向,庄的态度激起了群众的愤怒。党组织因势利导,动员几百债民拥向乡公所,砸烂了乡公所的牌子,声称要庄的狗命,庄不住地磕头求饶。接着几百人拥向区公所,要求区长刘皋民严惩乡长庄兴志。刘皋民表示答应群众要求:(一)要庄兴志交出救济粮,分给群众;(二)灾民借庄兴志的高利贷,谁借归谁,本息分文不要;(三)罢免庄兴志,由群众另选乡长。斗争结果,庄兴志下了台,官、钱两空。据了解,这笔救济粮款并非庄一人独吞,而是和区、乡、镇长合伙瓜分。于是,张光中、郑安良等又发动了反夏镇镇长郭成瑾(外号郭黑子)贪污的斗争,强令郭清算镇公所帐目。郭成瑾是个流氓无赖,自谓是个穷光蛋,钱被他花光,粮被他耗尽,无力偿还。区长刘皋民害怕引火烧身,即刻答应群众要求,呈报县政府,罢免了郭成瑾镇长职务。反封湖斗争。1933年6月,国民党沛县县政府为霸占湖产,强令封湖,并以区长刘皋民的名义布告沿湖村庄,激起了湖、渔民的强烈不满。夏镇共产党组织为保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封湖斗争。党总支书记郑安良和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的王志成(人称王老大)具体领导了这场斗争。郑、王组织发动群众,联合开明士绅、社会名流,也成立了一个“封湖委员会”,和反动官府针锋相对,寸草必争。王志成三弟王志美和沛七区通运乡一保(南庄)保长黄建文的弟弟黄建章带船数百只,各架鸭枪、鱼叉伏击沛七区水警队、乡丁的搜查船,迫使区长刘皋民不得不取消封湖命令。
  反警察迫害斗争。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一面把人民推入内战的血海,一面推行所谓“新生活运动”。夏镇地区反动当局,为迎合上峰,经常派爪牙沿街寻衅,动辄以违警规为借口,刁难、凌辱群众。轻者罚款,重者殴打、关押。
  1933年盛夏的一天,沛七区警察分局的警察发现三八街居民安继才门口有块西瓜皮,认为捞钱的机会到了,以违反生活卫生规则的罪名罚安继才大洋5块。不容安继才申辩,破口大骂,拳脚交加,大打出手◊安继才一边挣扎,一边痛斥警察。围观的群众越聚越多,大家见理不顺,纷纷指责警察。警察转而威吓群众。被激怒的群众七嘴八舌,一片喊打声。警察见众怒难犯,连忙抱头鼠窜。群众尾追到警察分局门口,吓得警察闭门不出。夏镇党组织得知消息后,当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一面派人动员各商户罢市,一面派人同警察分局谈判,要求惩办打人凶手,并保证以后不再随便打骂群众,无故对群众罚款。夏镇大小商户程度不同地都受过警察的欺侮、勒索,听说罢市惩治警察,无不赞成。于是,所有店门一齐关闭。谈判代表数百人去警察分局,局长赵子勤慑于群众威力,当场赔礼道歉,把警长和肇事警察开除,并答应其他各项要求。翌日,区长刘皋民带人沿街鸣放鞭炮,各商户这才重新开市。反挖河斗争。1933年汛期,大雨倾泻,河水猛涨,大捐河、十字河淤泥积高,挡住了上游常口、汇子湾、沙固堆一带下泻的洪水,不仅淹了湖田,还将影响高坡地的秋种。汇子乡乡长王兆义,袁庄大地主袁某,计划开挖大捐河,排水种麦。王、袁征得沛七区区长刘皋民的同意,并经沛县县政府批准,拨下了以工代赈款若干,用作挖河费用。只挖大捐河,不挖南庄河(庙头河)、十字河。这样,湖水便会积到大捐、南庄一带,使这里的群众深受其害。这就引起了南庄、大捐以北和夏镇以南的群众不满。共产党组织领导群众进行了反挖大捐河的斗争。由王志成、王志美兄弟领头,并得到夏镇的名流士绅张世昌的支持,同区长刘皋民再次展开了斗争。一天,刘皋民乘船到大捐进行鼓动,他的话刚讲了个开头,就被王志美回敬过去:“挖通了大捐河,不挖南庄河、十字河,想把我们这一带人饿死?!”众人也齐声呐喊:“要挖三条河都挖,要么都不挖!”一群光腚半大孩子,钻到水底,挖出烂泥,扔向刘皋民乘坐的大船。刘皋民气得暴跳如雷,刚要令水警队行凶,忽然从華荡里划出数百只小溜(木船),鸭枪对准了刘皋民的水警队。刘皋民见状急忙钻进船舱,连喊:“开船!开船! ”在一片呼喊声中逃回夏镇。大捐河终于没有挖成。
  正当夏镇党组织领导群众斗争取得节节胜利之际,1933年夏徐州特委和所属各县党组织相继被破坏,很快波及到夏镇。国民党反动当局根据叛徒提供的线索,大肆搜捕共产党人。8月,张运海在沙沟车站被捕。9月,夏镇党总支决定让张光中离开夏镇,到外地暂避。10月,夏镇民众教育馆被查封,苗敬一、张素兰逃走,刘洪喜被解雇回家。敌人采取密捕、密放和诱骗自首等手段,使沛县及夏镇的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夏镇的党员有的被捕入狱,有的逃往外地躲避,也有的被诱骗自首,党的活动被迫停止。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