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轰动全国的“子见南子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30
颗粒名称: 第三节、轰动全国的“子见南子案”
分类号: K262.2
页数: 9
页码: 67-69
摘要: 1929年6月8日,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曲阜二师)演出了独幕话剧《子见南子》,受到孔府封建势力的控告和攻击,酿成震动中外的一个大事件,即所谓“《子见南子》案”(下简称“子案”)。
关键词: 子见南子案 鲁南

内容

第三节轰动全国的“子见南子案”
  1929年6月8日,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曲阜二师)演出了独幕话剧《子见南子》,受到孔府封建势力的控告和攻击,酿成震动中外的一个大事件,即所谓“《子见南子》案”(下简称“子案”),在中国学生反帝反封建运动史上,留下了值得记载的一页。
  孔府,是孔子嫡系后裔仰其宗祖“灵光”,被历代反动统治者培植起来的封建贵族庄园。自西汉以降,备受殊荣、恩宠,权势赫奕,历两千年而不衰,俨然一独立小朝廷。在曲阜,它更是霸气森森,凌驾于一切之上。因而,不仅“五四”运动以它为“的”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且曲阜民主革命的矛头也始终指向它。二师进步力量,也是在与孔府为代表的各种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二师与孔府的矛盾斗争,成为二师革命斗争史的重要特点和内容。长期以来,孔府对二师恨之入骨,几次欲逐出曲阜,均未得逞。因此,虽切齿痛恨二师“人多势强,暴力堪虞”,但又无可奈何,不得不“隐忍至今”®。
  1928年4月,蒋介石到曲阜谒孔,6月,发布尊孔布告,叫嚷以“孔孟之道的传播”,达到“共产主义根本之铲除”。由此,孔府犹如注入强心剂,重又骄横肆虐,气焰嚣张。
  蒋介石离开曲阜后,一场大规模的反孔府封建势力的斗争爆发了。其主力,便是二师进步师生。他们散发传单,编印小册子,向广大佃户、庙户进行宣传,并同他们一起上街游行,声讨孔府罪恶。“打倒残无人道的衍圣公府制,解放百户可待”、“打倒旧道德”、“打①见孔府档案0008307号倒旧礼教”、“铲除封建余孽衍圣公府制”、“查办反革命的衍圣公府制”等口号声响遍全城。“打倒孔家店”、“打倒封建势力”的标语(一张大红纸一个字)贴到孔府门口。
  这场斗争持续不断地搞了一年。为了将这一斗争引向深入,共产党员马宗俊、张凤来向学生会建议,排演独幕话剧《子见南子》,公开演出,给予孔府封建势力以更沉重的打击。学生会开会研究,一致通过,广大师生也热烈拥护。然后,学生会向学校当局汇报,校长宋还吾、训育主任李灿浮、总务主任陈登民、代理教务主任兼附小主任王祝晨等均表同意。这样,事情就决定了。
  《子见南子》一剧取材于《论语•雍也》篇,系林语堂1928年10月所作,载《奔流》月刊一卷六号。原剧尚欠彻底反封建的战斗性,但在排练中几经修改,登台演出时,有的演员又临时增删,即兴作戏,所以,已非林氏原作的本来面目,而成为一出辛辣讽刺孔“圣人”、深刻批判旧礼教的战斗性很强的讽刺喜剧了。
  由于演剧的反封建目的十分明确,因此大家千劲十足,不舍昼夜,突击排练,数日即成。决定暑假前在招待学生家长的游艺会上公演。
  为扩大影响,给孔府封建势力以狠狠打击,学生会将演剧消息广为宣传,海报贴遍大街小巷。还特意向孔府、颜回后裔颜翰博府、周公后裔周翰博府等强宗豪族及城里几乎所有孔姓大地主发票,邀请观看。
  演《子见南子》的消息,轰动了曲阜城。因为孔夫子虽受崇两千余年,但请上戏台供大家观瞻却是首次;再加上在“圣地”演“圣人”,更是亘古未有,所以引起广大群众的极大兴趣。
  1929年6月8日晚,正式演出。观众如潮,偌大个二师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在曲阜可谓盛况空前。
  《子见南子》的演出,教育和鼓励了广大群众,却深深激怒了孔府“圣裔”们。演出结束了,更加激烈的斗争也就开始了。适在这年6月,孙中山先生奉安,日本前首相犬养毅来华送葬。事毕,由国民党西山会议派骨干分子、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兼国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长张继陪同,于6月18日到曲阜谒孔,深居孔府。孔府接待堪称殷勤,“出入皆乘八抬大轿”,并“馈以古玩玉器等物,每人十数色”®。双方打得火热,相互勾结,进行着肮脏的交易。经过一番策划,犬养毅、张继以演讲为名,带宪兵闯进二师,对师生施以威吓。张继在演讲中鼓吹“旧礼教不能反对”,“学生应该好好读书”;犬养毅则叫嚷“孔子的仁是治国的根本”,威胁学生要 “安分守己严防赤色分子活动”。对他们的威胁,师生们群起反击,会场上,有人递纸条,有人鼓反掌,有的跺脚,有的吹口哨,群情激愤,秩序大乱。犬养毅、张继十分狼狠,草草收场,在一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西山会议反动分子张继”、“打倒犬养毅”、“狗娘养的滚出去”的口号声中,被轰了出来。后来,犬养毅和张继离开曲阜时,学生们又沿通往姚村和兖州两个方向的公路,将“打倒犬养毅和张继”、“打倒‘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等标语,连夜贴出20里外。
  犬养毅和张继离开曲阜后,孔府又策划以孔教会会长孔繁璞、孔氏族长孔传育、孔庙首领执事官孔继伦为首,笼络几个青皮讼棍,借“孔氏六十户族人”名义,以“侮辱宗祖孔子”、“反对日宾”罪名,具呈越级向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内政部控告二师校长宋还吾。后来,又通过南京政府工商部部长、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转呈蒋介石。蒋介石立命教育部“严办”。教育部于6月26日向山东省教育厅发出了《八五五号训令》,称:“原呈所称各节,如果属实,殊与院部纪念孔子本旨大相违反”,“令行山东教育厅查明,核办”。并专派参事朱葆勤,会同山东教育厅厅长何思源赴曲阜查办。
  7月11日,蒋介石由孔祥熙陪同赴青岛,路过济南,又召何思①见宋还吾《答辩书》。源到火车站,当面训斥,并令其对二师“严究”。
  这时,何思源进退维谷。他与宋还吾是山东曹州同乡,又是菏泽六中和北大的同学,关系非同一般。当时,山东全省中等以上学校校长皆属何思源体系。蒋介石、孔祥熙逼何思源严究“子案”,实为借机整何。对此,何思源自然明白,为保自己,何思源自然先要拼命保住宋还吾。另外,何思源对孔府勾挂蒋介石嫡系,轻慢、傲视山东地方实力派也久存不满,早想借二师学生“压一压孔府”,打打它的霸气。因此,对蒋介石的命令,明顺暗抗;对宋还吾,则明批暗保。从火车站回来,何思源马上召集亲信人员开会,紧急磋商,一致认为,对“子案”不能处理,一处理,蒋介石嫡系势力必然会乘虚而入,而自己就要垮台。会议决定,对宋还吾要明撤暗升。后来再次开会,一起研究了宋还吾的《答辩书》,为宋还吾撑了腰。®国民党中常委、国府委员兼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教育部部长蒋梦麟均同情、支持二师师生。上年初,蔡元培就提议废止祀孔,没收孔府财产,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并成为“子案”爆发的诱因之一。“子案”发生后,蔡、蒋二氏认为学生排演新剧,未有侮辱孔子情事,孔氏不应小题大作。7月初,当何思源以商量筹办青岛大学为名邀请其师蔡元培、蒋梦麟及马寅初到青岛共商对“子案”的应付办法时,蔡元培又对何思源说反动势力很难消灭,处处都能遇到,你应该下决心坚持抵抗,决不让步至于国民党曲阜县党部,虽然与二师进步师生对立已非一曰,但因久被孔府藐视,也耿耿于怀,所以也想借二师力量打下孔府霸气,出出怨气。因此在“子案”的处理上听何思源的。
  因何思源对“子案”拖着不办,几天后,孔祥熙、张继又在国民
  ①据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査国华1975年访问何思源记录。
  ②冷铨清、唐询:《忆我们的老校长蔡元培一一访杨晦教授、赵西持教授、何思源先生》,198〇年3月5日《光明日报》。党中央常委会上,对何思源提出弹劾。
  在此形势下,何思源只得委派省教育厅督学张郁光,以他的名义陪同朱葆勤赴曲阜调查。朱、张二人本系进步人士,又受教育部、厅影响,到曲阜后,只到学校调查,不去孔府。调查结果,认为孔氏所控三点,均查无实据。据此调查,教育部发出第九五二号训令,指出宋还吾及学生“尚无侮辱孔子情事,自应免于置议”。对此,孔府不服,再次具呈上告,并连朱葆勤、张郁光一并告发。
  面对严重形势,二师师生毫不退缩,坚决还击。先是宋还吾在7月8日发表了《答辩书》(由陈登民起草);7月28日又发表《答〈大公报〉记者》,披露事件真相,驳斥孔府及《大公报》的污蔑,揭露孔府对曲阜人民和二师师生的长期迫害以及与犬养毅一行的勾结。宋还吾在《答辩书》中尖锐指出“孔氏六十户”实乃特殊之封建组织,其家长、户首横暴虐民,包揽诉讼,勒捐功名,杀人行凶,霸道乡里,害及邻村。学生演剧,“得罪巨室”,遂致孔氏“夤缘权要,越级呈控”,使法规为之混乱,“教育无法进行”。7月中旬,二师学生会又通电全国,坚决表示对“腐恶封建势力绝不低首降伏”,呼吁全国人民及各界人士给予声援、支持。附小教员李广田也为学生草拟宣言,指名斥责孔繁璞等人。
  上述文电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各界人士、进步团体及海外华侨纷纷发贺电、慰问电或撰写文章,予以声援。同时,抨击反动政府和孔府封建势力。全国报刊竞相出社评、发消息,左右互袒。少数国民党御用刊物和封建卫道者流,为孔府张目,多数舆论站在二师进步师生一边。舆论界俨然形成旗鼓鲜明的两大营垒。国民党济南市党部是袒的,亦排演《子见南子》一剧,参与反封建斗争,旋被省党部解散。®天津《大公报》在关于“子案”的报道中,立论右袒,并于7月23日发社评《近日曲阜之辱孔问题》,攻击宋还吾。宋①见张默生著《王大牛传》,1947年上海东方书社版。还吾当即撰《为“辱孔问题”答〈大公报〉记者》一文痛加驳斥。济南 《民国日报》有署名“觉吾”者,撰文推崇孔子的崇高伟大有六十端,对二师演《子见南子》剧予以非议。王祝晨即作文《为〈子见南子〉答觉吾》,署名“东乙”,在济南市党部《新闻日报》发表,予以针锋相对。天津有一自谓“孔氏七H世传”孔鼎诒者,以洋洋数千言快电呈教育部,提出关于处理“子案”的7条意见,首要一条即追究宋还吾和编剧人上海北新书局林语堂的法律责任。还有辽宁一个叫张振九的,竟下流地函骂宋还吾及南子的扮演者陈箴泗,他还呈请教育部及各省教育会群起而攻之。®但更强大的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舆论。它们从各个方面论及这场反封建斗争的意义,揭露了反动政府对进步思想的禁锢和镇压。曲阜县各机关、团体,如县建设局、财政局、教育局、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商会等均发宣言、呈文,联合驳斥孔传育等,支持二师师生。
  孔府一面呈控宋还吾,一面又到县政府状告二师学生,妄图上下夹攻。县政府开庭审理此案,判决孔府败诉。
  败诉后,孔府便使出最毒辣的一手:调集反动会道门“红枪会”武装,企图血洗二师。消息传来,二师师生做好迎击准备,誓死保卫学校,桿卫真理。
  到了约定时间,“红枪会”武装集结于城南二三里地沂河边的一片树林中,只待令下,就入城屠杀。城内孔氏地主武装也纠集于孔庙南院做内应。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国民党县党部怕事态扩大,吃罪不起,遂紧急警告孔府:如闹出大乱子,一切后果由孔府承担。孔府也胆怯了,被迫假称“二师已认罪服软”,遂取消屠杀令。“红枪会”队伍开入城内,围着二师虚张声势游行一周,至西关离去。
  面对二师进步师生的坚决斗争和全国人民的强大声援,国民党反动派不敢公开下毒手。何思源本欲借学生压孔府以泄愤,但真①见孔府档案0008307号。闹大了,他也害怕,怕闹到他头上来,所以,也想从速了结此案,以图自保。最后,8月1日,由山东省教育厅发布《一二〇四号训令》,将二师校长宋还吾“调厅,另有任用”,实际就是撤职。训令一下,群情激愤。全校师生涌上街头,游行示威,并公推学生会会长刘子衡、学术部部长王宗佩(原任会长,后因“子案”受反动势力夹攻,呕血成疾,于演剧后不久改任部长)为代表,赴济挽留宋还吾,未果。
  9月9日,学生会会长刘子衡和王宗佩被开除。®二人离校时,与同学们一起满怀对封建势力的仇恨,在学校所在的“考棚街”头,用特大字体刷上了“新文化街”四个字(此街名沿用至今),表示了与反动势力及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到底的决心。当晚,大家又为刘、王二人送行,赋诗高歌,慷慨陈词,相互勉励,依依惜别。从城里到姚村火车站,18里路整整走了一夜。同时,又派人连夜将“打倒孔老二”、“打倒衍圣公府”、“严办反动分子孔传育”等大标语,从曲阜一直贴到兖州和姚村。
  孔府封建势力对“子案”的处理犹嫌不足,难解心头之恨,于是,唆使走狗爪牙、恶棍流氓不断围攻、谩骂二师进步学生,蓄意挑起事端。尤其是对仇森林、陈箴泗等演员学生,造谣中伤,围攻迫害,污辱入格,甚至晚上打黑石头,无所不用其极。不久陈箴泗就被逼辍学离校。
  面对封建势力的挑衅,二师学生继续进行斗争。九十月间,他们又多次上街游行,尤其是“双十节”提灯会上,他们又高呼口号,冲垮了专事招收孔府及其支脉十二府豪族子弟的贵族学校明德中学的队伍,砸了其领队大灯,还冲进孔府大门,砸烂了大堂两侧的虎头牌。“打倒孔老二”、“打倒封建特权”的口号声震撼着曲阜古城,吓得孔府一连几天大门紧闭。
  至此,“子案”的轩然大波最后平息。
  ①见1929年9月《济南'党报》。鲁迅先生一直关注着“子案”事态的发展,极为同情二师进步师生的斗争。他将全案过程中11篇公私文字收集起来,加上《结语》,于当年8月21日在《语丝》发表,作为揭露反动派镇压革命的生动材料。正如鲁迅在《结语》中指出的:国民党政府对“子案”的最后处置,表面是“息事宁人”之举,其实还是校长“撤差”,学生开除,依然是“强宗大姓的完全胜利”。
  此外,林语堂也发表《关于〈子见南子〉的话》一文,对宋校长被撤深致惋惜和歉意。
  《子见南子》案的斗争,是在共产党的影响下,以曲阜二师进步师生为主力军,以孔府封建势力为主要斗争对象的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步学生运动。
  在这期间,二师校内受到严重破坏的共产党地下组织尚未完全恢复其组织领导力量,因而未能直接领导这一场斗争。但是当时在校的几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积极投入了斗争,并且成为骨干。如共产党员马宗俊,与学生会会长王宗佩、刘子衡关系十分密切,有事不时磋商,共同谋划,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场斗争,矛头始终主要指向以孔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同时也指向日本帝国主义分子和国民党反动派。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诚如当年瞿秋白和鲁迅先生指出的:正是由于“封建势力向思想界艺术界的进攻”,'由于“圣裔”们的特权的压迫,“使那里的非圣裔的青年们,不禁特地要演出《子见南子》”。该剧的演出,是蒋介石到曲阜谒孔、发布尊孔布告之后,进步力量同封建卫道者之间激烈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并且由于矛盾各方的态度、举措而使这场斗争达到了高潮。斗争既由蒋介石谒孔而激起,那么,它从一开始便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政治斗争的色彩,而到《子见南子》演出后,更因张继、犬养毅的卷入,孔府的越级呈控,孔祥熙的插手,蒋介石的亲责“严办”,而使斗争逐步升级和更趋尖锐、复杂。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瞿秋白,曾以“史梯耳”的笔名,在同年7月26日的《华北日报》发表文章,尖锐指出,国民党政府之所以要尊孔,要对“子案”小题大做,同历代“万岁皇爷”一样,“无非为了孔家思想能够训练得一般‘民’们不敢反抗,不好‘犯上作乱’而已!”政权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手里,他们和孔府封建势力沆瀣一气,维护的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抗争者不过是一群手无寸铁的教师和学生,其结局自然可想而知。
  二师进步师生的这场斗争失败了,然而,它在革命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却是不能低估的。诚然,学生们在斗争中曾不时喊出“打倒孔老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演剧时,某些言词和举动亦不无过激之处,但这是基于对孔府腐朽封建势力的憎恶而发,是把孔子作为旧道德、旧礼教的代表和反动统治阶级树立的偶像而予抨击,是对蒋介石之流“尊孔”丑行的愤怒声讨和针锋相对的抗争。这个 “打倒”,其实是打倒封建主义,打倒仗恃宗祖幽灵为非作歹的孔府小朝廷,而不能单纯视为“反孔”,也不应混同于学术界的孔子毁誉之争。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恰在于进步师生继承和发扬了五四运动的传统,在各种反动势力盘根错节的“圣人之居”,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而有力地揭露和打击了反动势力,鼓舞和教育了人民群众,对山东乃至全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