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产生发展过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柳琴戏》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525
颗粒名称: 柳琴戏产生发展过程
分类号: J802.3
页数: 4
页码: 28-31
摘要: 早期柳琴戏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时期。在最早的说唱时期,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在农闲时,以一家一户或一二人结伴,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唱的节目被称为“篇子”。
关键词: 柳琴戏 产生 发展过程

内容

早期柳琴戏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时期。在最早的说唱时期,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在农闲时,以一家一户或一二人结伴,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唱的节目被称为“篇子”。篇子多反映农村生活。此时的沿门说唱,既无弦乐伴奏,也无服装道具,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节拍。
  清咸丰年间,柳琴戏有了专业艺人和班社雏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戏”或外加小丑的“三小戏”。这种戏也叫“对子戏”。对子戏鼎盛时期,柳琴戏班社中出现了如“烂山芋”、“金不换”、“一千两”等职业女艺人。她们出演的旦角两腮抹浅红,用黑色烟色描眉画鬓,抹口红。其所用的服装道具也多有变换。在长时间的职业演艺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缠绵的拉腔。“拉魂腔”基本成熟。
  清末民初,柳琴戏已经形成了七八个艺人,甚至十多个艺人组成的职业班社,俗称“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其演出形式也由原来单一的“唱对子”和打地摊演出的“跑坡”,发展成为为庙会会主唱的“会戏”、为富人家做寿或办喜事的“堂戏”,以及请神敬鬼、烧香还愿的“愿戏”等多种形式。随着班社人员的增多,一些大型剧班开始出现,角色行当也逐步完善。柳琴戏开始进入舞台演出时期。

知识出处

枣庄柳琴戏

《枣庄柳琴戏》

出版者:朱庆

枣庄柳琴戏详细的讲述了:枣庄柳琴戏源流、枣庄柳琴戏的艺术魅力、建国后枣庄柳琴戏的发展、新时期枣庄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等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