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柳琴戏》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518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3
页码:
11-13
内容
枣庄地处山东省南部,唐、宋时期形成村落,因当时多种植枣树多而得名“枣庄”,1961年成为山东省第四个省辖市“枣庄市”。辖区内分布着东夷文化、北辛文化、先秦文化、大运河文化等遗存,被史学家们“中国文明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地方,是中原文明的孕育地、发祥地”,涌现出墨子、荀子、孟尝君、奚仲、匡衡、毛遂、贾三近等一批历史文化先贤,使枣庄成为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
“枣庄柳琴戏”是随着枣庄历史文化的发展而产生形成的。特别是隋唐以来,随着大运河的开挖,南北水运通联,北方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从北到南运河文化带逐步形成,各种形式的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景象。《峄县志》记载:“上元灯火,唐代尤盛,至今沿而为之。乡村亦多竹马、秧歌、诸戏、金鼓喧闹。盖有乡傩之微意焉”,所谓诸戏,包括我们的地方戏“拉魂腔”以及外来的京剧、昆曲、梆子戏等。运河文化是一种先进的商业文明,沿途商船、官船、商贾如云,依托运河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运河文化勃勃生机、富有朝气,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兼容性和进取性特点,为“枣庄柳琴戏”的产生形成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枣庄柳琴戏”,作为大运河文化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形成于清代中叶乾嘉年间的峄县和滕县(今山东省枣庄市),流行于鲁南、苏北、皖北、豫东等地区的一"h地方剧种。三五成班、十八结社,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城镇乡村,以其浓烈的乡音乡韵,裹挟着泥土的芬芳,原汁原味的还原着当地乡土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髙或有帮和,被当地的人们又称为“拉后腔”“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单庄柳琴戏”通过不断的保护传承发展,2006年,由枣庄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枣庄市艺术剧院)申报,“枣庄柳琴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保护项目,成为鲁苏豫皖以及泛淮海地区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知识出处
《枣庄柳琴戏》
出版者:朱庆
枣庄柳琴戏详细的讲述了:枣庄柳琴戏源流、枣庄柳琴戏的艺术魅力、建国后枣庄柳琴戏的发展、新时期枣庄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等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