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熊耳山裂谷与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512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熊耳山裂谷与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遗址
分类号: K928.3;K928.72
页数: 4
页码: 509-512
摘要: 熊耳山大裂谷是全国少有的一条由地震形成的天然大裂谷,为我国东部地区唯一一个保留完好的地震山体崩裂遗迹,也是目前发现的全国最早的可以与地震史料、世代口传相互印证的特大地震山体崩裂遗迹。因此,它具有很高的自然遗产价值及自然科学价值,也是罕见的自然地貌景观及人文景观。
关键词: 熊耳山裂谷 郯城 地震遗址

内容

熊耳山大裂谷是全国少有的一条由地震形成的天然大裂谷,为我国东部地区唯一一个保留完好的地震山体崩裂遗迹,也是目前发现的全国最早的可以与地震史料、世代口传相互印证的特大地震山体崩裂遗迹。因此,它具有很高的自然遗产价值及自然科学价值,也是罕见的自然地貌景观及人文景观。
  一、熊耳山大裂谷奇观熊耳山位于枣庄市山亭区东南部北庄镇,主峰海拔高度为483米,东西绵延6公里,南北宽2公里,呈东西走向,因其主峰远看像一只大熊耳朵,故被称为“熊耳山”。《峄县志山川》记载:“熊耳山,城北六十五里,巨梁山之右,界牌岭之南,高耸巍峨,周围岩石削立数百丈,惟前鸟道可上。”熊耳山属鲁中南低山丘陵区,是泰沂山脉南部的圍型山体。2002年,熊耳山大裂谷及距其东南方向约8公里的抱犊崮被国土资源部正式确定为“熊耳山一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
  大裂谷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其特定地质条件、构造活动背景及动力学成因。大裂谷发育在5亿年前,当时这里发生了大面积的海侵,海水带来大量的泥沙、砾石,并逐渐沉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的沉积,松散的沉积层逐渐变成了坚硬的岩石。此后,地壳上升,海水退去,这里又形成了古陆地。到了大约1亿年前,发生了非常强烈的“燕山运动”,鲁中南山区深受影响,地形由此变得高低起伏,由古陆地变成了丘陵。这种丘陵地貌,上面为石灰岩,其质地脆硬,抗风化力较强;其下为泥质页岩,其质地软散,易于风化剥蚀。经过亿万年地壳运动及侵蚀,形成了特有崮形山顶。漫长地质时期的风化侵蚀作用使熊耳山形成一些大型的节理、裂隙及溶洞,使之具备了山体崩塌的条件。在1668年郯城8.5级特大地震袭击时熊耳山受严重冲击,最终形成了如今“山东仅有、国内罕见”的熊耳山大裂谷地震遗址,堪称“天造地设”、“鬼斧神工”之作。
  熊耳山大裂谷在熊耳山崮形山顶南麓,时断时续,裂谷可分两条:一条为东西走向,为主干裂谷,长约六七百米,其东段为溶洞,熊耳山裂谷并穿山而出;另一条支裂谷是主干裂谷的分叉,为南偏东方向,长约100米,两谷斜插相连,错落有致,俯瞰又似两条吞云吐雾、播云洒雨的蛟龙,故被称为“双龙大裂谷”。熊耳山大裂谷实际为裂谷与溶洞相伴相连组合而成,自西而东大体可分四段。西面人口一段,南北石壁峭立,高三四十余米,谷底宽两三米至七八米,两边石壁上绿树青藤掩映,谷内清凉幽静。第二段裂谷断开,为山崩奇观,北侧为造型多样而湿润的土黄色钟乳石壁,恰如冻结的黄冰正在融化;南侧一半山体则已全部崩塌,从山头到山脚,满山遍野奇形怪状的巨石呈扇形叠错散布,大者重达千吨,山腰处有一块巨石被称作“万人抬”,意即需要一万人才能抬动,小者几十吨,石石相叠,形态各异,杂乱无序,巨石中还夹杂着零落的石碾和石碓,这一片大面积崩塌被称为“龙抓崖”,这便是典型的塌崩地质灾害遗迹。第三段裂谷复杂多变,时收时展,窄处不足1米,下有分支,上有悬石,或双面岩壁叠错,或钟乳与石壁对立,或两边皆钟乳,忽明忽暗,阴阳相间。第四段实为与裂谷相连的狭长而险峻的山内溶洞,顺湿滑阶梯而下,窄处仅容一人通过。
  二、“山川易景”的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郯城大地震,发生于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波及陕西、山西、辽宁、河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安徽、江苏、广东等10多个省的410多个县及中国东部海域和朝鲜半岛,破坏区域纵长千余公里,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郯城地震高达8.5级,这是我国东部唯一一次8.5级地震。震后,我国华东、华北地区乃至朝鲜半岛500余种县志、方志、碑文、诗文等都对这次地震作了详尽的记载,其中有破坏的记载达150余县。《滕县志》记载,滕县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城池“周五里许,高三丈五尺,阔一丈五尺,门楼四,角楼四,堡二十四,池深一丈五尺,广一丈五尺。地震城崩,砖石尽倾”。邳州寨山摩崖石刻文曰:“戊申季夏,山东同时地震,房屋倒塌,压死人民不可胜数。较之嘉靖年压死汪槐野、韩苑洛、马伯循之变为更甚焉。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丙午举人雷亨坤书,本山主持道士栗教成勒。”……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
  郯城大地震在给人们带来无尽灾难的同时,也不经意间创造了许多自然奇观。2000年春发现的熊耳山大裂谷,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史料佐证的特大地震山体崩裂遗迹,也是这次大地震“山川易景”的极好见证,1668年郯城大地震造成山崩地裂现象的神秘面纱也随即被揭开。
  三、大裂谷成因当地流传这样一个凄楚的故事:熊耳山脚下原有一个6户人家的小村庄,叫毛家村。一天夜里,忽然地动山摇,随着一声巨响,山崩地裂,整个村子被埋在大石堆下,除了一个外出串乡的货郎和一只猫幸免外,村内其他所有生灵全部遇难。货郎悲痛地远走他乡,而那只猫死也不肯离去,过了许久,猫的悲惨叫声还常常传到邻村。这个故事世代流传,无疑具有真实性。在“龙爪崖”的巨石堆中有一个半露的石碾槽(这种石碾槽是这一带百姓祖祖辈辈碾米的必用工具,一般置于村口),它的槽沟光滑,磨用痕迹清晰明显,证实这里的确曾有一个小山村,石碾槽也曾使用过很长时间。它静静地躺卧在巨石堆下,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无言地诉说着那场毁灭性灾难。现在,在熊耳山巨石堆南面300米左右的一个村子叫毛宅村。村里人都说,祖先是地震后迁来的,因震后新建的村内已无毛姓人家,故改“毛家村”为“毛宅村”,意思是此地附近曾有毛姓的老宅子。这个故事传说在时间与1668年郯城大地震年代相符,也与康熙《峄县志》记载相吻合。实物证据、口传历史、文献记载印证了这一看法的合理性。
  大裂谷各处两壁岩石棱角较新鲜清晰,特别是大裂谷上部有的局部岩石仍断而未离,“藕断丝连”,两边岩性完全一致,是裂谷形成年代不远的证据。此外,易于风化破坏的钟乳石石壁现在仍然基本完整无损,裂谷两侧岩石顶部覆盖的黄土厚度也相当,这都说明大裂谷形成年代不长,且是一次形成的。
  大裂谷两壁错动方式复杂,以张性开列为主,也有垂直下滑,还有水平左旋错动,说明裂谷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十分复杂。这些都被认为裂谷和山崩为1668年郯城大地震所造成的证据。显然,雷击不可能形成数百米长的裂谷。洪水可以造成岩体张性开裂以及重力作用下的垂直滑动,但不可能造成岩体水平左旋错动,何况山顶很难汇集大量洪水,从而也很难形成数百米长的裂谷。只有大地震发出的强烈纵波(能引起地面上下运动)及横波(能引起地面水平运动),结合该处特有的山体地质构造特点,才能产生熊耳山大裂谷如此复杂错动结果,形成熊耳山大裂谷这一奇观。
  熊耳山大裂谷奇观是十分珍贵的自然遗产,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当地政府加大了对这一珍贵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研究的力度,在此建立了地震与地质科普教育基地,把地质、地震、地理、历史、人文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游客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理性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场式的直观科学教育,使他们获取感性与理性紧密结合起来的地震及地质等综合性科学知识。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