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檀寺与青檀精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50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青檀寺与青檀精神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502-504
摘要: 青檀寺因青檀树而闻名,为鲁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座佛教寺院。“青檀秋色”为古峄县八景之一,是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地方。青檀树因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和别具一格的风骨气质而为人们所称颂,称其为“青檀精神”。
关键词: 青檀寺 青檀精神

内容

青檀寺因青檀树而闻名,为鲁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座佛教寺院。“青檀秋色”为古峄县八景之一,是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地方。青檀树因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和别具一格的风骨气质而为人们所称颂,称其为“青檀精神”。
  一、青擅古寺鲁南古刹青檀寺位于枣庄峄城西约3.5公里楚汉两山的狭谷中,坐落在青檀山前。据《峄县志.山川》卷记载:“又西七里曰青檀山,亦名云峰山。旧有云峰寺,唐时立,今圮。与汉王山对峙,高峻相亚。青檀寺在北岩下,邑八景‘青檀秋色’。檀皆生石上,枝干盘曲如虬龙,数百年物也。”青檀寺在唐朝以前名“云峰寺”,后来山谷遍植青檀树,遮天蔽日,故改名为“青檀寺”。从唐代到宋元时期,寺庙香火日盛,谷中置寺庙多处,故有“僧屋如巢”之说。到明、清时期,此地为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游玩赏景吟咏的胜地。清末民初,寺毁于兵火。
  现青檀寺为1985年重建。门坊三门四柱双垂飞檐斗拱,为木质结构与钢筋水泥混合结构的仿古建筑。门上方一黑色大理石镶嵌横匾,题“青檀秋色”四字,为原浙江省副省长刘亦夫书。门坊内是长约1.5公里的狭谷,谷内树龄在千年以上的青檀树有36棵,百年树龄的不计其数。狭谷尽头即为青檀寺。庙门匾额“青檀寺”3个字,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手笔。寺院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5间,飞檐斗拱,殿内供奉三世佛。殿前院内有一株银杏树,树龄逾千年,至今干壮叶茂。殿前有一龙窑泉,水从大殿基地流出,常年不涸。西有3间配房,东有长亭。亭旁的东山岩壁上有文峰山人题写的摩崖石刻“忘归”、“龙”二处。因为青檀寺环境清幽,文人墨客常到寺里吟诗作赋。明代文学家贾三近还成立了青檀诗社,定期邀请好友来此一展诗才。贾三近有多首咏青檀寺的诗,其中一首写道:秋风古木前朝寺,僧屋如巢自在栖。
  黄叶拍天丹灶冷,青檀绕殿碧云齐。
  幽人到处鸟鸣谷,樵子归时鹿饮溪。
  尽曰烟霞看不足,买田结舍此山西。
  金秋送爽之时,青檀山层林尽染,丹霞万朵,山谷中红枧、银杏、青檀红黄绿三色交相辉映,倒映在波光潋滟的青檀湖水之中,别有一番情境。幽谷、古寺、湖光、山色构成了古峄县八景之一——“青檀秋色”。
  在青檀寺,每年有春秋两次庙会。春季庙会在清明节,秋季庙会在农历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每逢庙会,山谷中人山人海,香客结伴而来,焚香礼佛,登高聚会;文人高士吟咏泉林,把盏临风。当晚霞退尽,皓月升起,游人依卧山石,赏明月,听泉鸣,温馨惬意,韵味无穷,恍若置身桃源仙境!二、青擅与岳飞养眼青檀,又名“翼朴”,榆科青檀属,是我国特有树种,零星或成片分布于19个省、区。青檀是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性属阳,常生于山麓、林缘、沟谷、河滩、溪旁及峭壁石隙等处,成小片纯林或与其他树种混生。青檀的适应性较强,喜生于石灰岩山地,也能在花岗岩、砂岩地区生长。较耐干旱瘠薄,根系发达,常在岩石隙缝间盘旋伸展。生长速度中等,寿命长,种子天然繁殖力较弱。花期在4〜5月,果实于8〜9月成熟。青檀木材坚实质密,韧性强,耐磨损,可为家具、农具、绘图板及细木工用材。茎、皮、枝皮纤维为制造书画宣纸的优质原料,用青檀皮做的宣纸因吸附力强、寿命长而享有“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美誉。至今,山东等地庙宇中仍留有千年古檀树,其中以枣庄峄城区青檀寺中的青檀最负盛名。
  青檀山崖壁陡峭,怪石嶙峋,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些青檀悬于山崖,树干执著地顺着崖壁的缝隙攀援而上,在坚硬而冰冷的岩石中生生撑出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轨迹,如虫L龙腾空,似孔雀开屏。枝枝杈杈从峭壁中奔涌而出,盘旋而上,肆意张扬着坚韧的风骨和旺盛的活力。
  青檀树的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往往使人浮想联翩,或以树喻人,或以树悟事。青檀树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自强不息的坚韧性不知被多少人所感悟。名将岳飞在此“养眼”的故事,更使“青檀精神”有了深厚的底蕴。据传,南宋初年,岳飞北上抗金,驻兵峄县一带。由于他的战略计划遭到掣肘,精忠报国的心愿难以实现,心急如火,染上眼疾。青檀寺的一位方丈知道后,把岳飞请到青檀寺,用山泉水煎煮青檀叶,为他洗涤消火。清幽静谧的青檀山谷,平息了他胸中的烦躁;清爽的檀叶水,祛除了他的眼疾;檀树的不惧严寒酷暑、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使他“壮怀激烈”,越发坚定了他的抗金斗志。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