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其他民间曲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9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其他民间曲艺
分类号: I239
页数: 5
页码: 461-465
摘要: 主要流行于枣庄市台儿庄区运河两岸,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农民四处逃荒要饭。为了谋生,一部分人开始拜师学艺,以演唱大鼓的形式来讨饭。台儿庄运河两岸的渔鼓艺人在渔鼓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润色、提高,逐渐形成今天的运河大鼓,因此,有“大鼓自渔鼓发展、变化而来”的说法,当地大鼓艺人都能说渔鼓,说明二者是有一定联系的。
关键词: 曲艺 民间曲艺

内容

主要流行于枣庄市台儿庄区运河两岸,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末至民国年间,台儿庄地区十年九涝,贫苦农民四处逃荒要饭。为了谋生,一部分人开始拜师学艺,以演唱大鼓的形式来讨饭。台儿庄运河两岸的渔鼓艺人在渔鼓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润色、提高,逐渐形成今天的运河大鼓,因此,有“大鼓自渔鼓发展、变化而来”的说法,当地大鼓艺人都能说渔鼓,说明二者是有一定联系的。
  运河大鼓流派较多,主要有郝祖华山派、丘祖龙门派、石门派、海清派等四大门派。郝祖华山派又包括张门、杨门、沙门等,丘祖龙门派包括高门、蓝门、柴门、炅门等。不属于四大门派的还有新门、门门、王门、于门、陈门、韩三门等。郝祖名郝大通,元朝人,自称“郝祖华山派”,与丘处机等同拜重阳王真人为师。丘祖指丘处机,号称“丘祖龙门派”。如峄县涧头集镇老艺人孙业稳就是丘祖龙门派柴门第18代传人,又如都洪阳是郝祖华山派沙门第19代传人。运河大鼓的伴奏乐器是大鼓、钢板,艺人左手持钢板,右手敲鼓。大鼓扁圆,分一圈鼓、二圈鼓、三圈鼓,一般用二圈鼓较多。二圈鼓直径约厘米,高约20厘米,两面蒙牛皮,置于竹竿撑起的鼓架上,一敲咚咚作响,能传三五里远。钢板形如两片半月,夹于食指、中指、无名指之间,指摇手晃,叮当作响。伴着艺人苍老浑厚、略带沙哑的声调,有一种特别的韵味。艺人以坐唱为主,唱到激昂处,也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手舞足蹈一番。运河大鼓讲究字正腔圆、口齿伶俐、粗犷豪放、激越高昂,它表现的金戈铁马、攻城掠寨的激烈场面,常常使听众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犹如身临其境。
  运河大鼓的唱词形式多为“三、四、三”10字句,上下句字数相等,偶句押韵,唱起来朗朗上口,赶板夺词,叙述、评论穿插其间。演唱时要求不能出现“一条边”,即8个字、9个字为一句;“三撑腿”,即3个字唱成4个字,撑嘴拗口;“楼上楼”,即上句里有“风”字,下句就不能重复出现。板式讲究五鼓三板,即敲5下大鼓,打3下钢板,3下钢板插到5个鼓点的中间,钢板、鼓点不能同时响。鼓的板式有“紧急风”、“凤凰三点头”、“凤穿牡丹”等。
  运河大鼓演出的主要区域是农村、矿山、集镇,多在夏季和冬季农闲季节,演出形式主要是撂地摊,当场集钱,一般半小时为一回,集钱一次,听众每人交钱多少不等,多交不限,不交也让听。一般每场说六七回,集钱六七次。每场还要交纳地皮税。一人说唱,一般要有一二人帮助集钱,并参加分成。临时赶来的艺人,不管认识与否,一经“春黄典”(艺人行话,外人听不懂,如“结地”即“走”)引语接通,即可参加当场分成,一般可分得一顿饭钱,俗称“啃板凳腿”。有时也进曲艺厅或小剧场售票演出或包场演出。
  运河大鼓曾经是运河两岸劳动群众主要的娱乐方式。演出的曲目有几十种,主要以征战、攻山、破寨等历史故事为主,例如《春秋战国》《孙庞斗智》《七国》《秦始皇兵退六国》《薛礼征东》《罗通扫北》《薛丁山征西》《姚刚征南》《说岳》《隋唐》《东西汉》等。
  二、运河号子台儿庄区土城子,俗称“纤夫村”,地处运河沿岸,自运河开通以来,村民就依托运河优势,以运河船务为生,多船工、纤夫。船工、纤夫们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自己的特有的劳动方式,为了抗击自然界的恶劣环境,协调劳动动作,激发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他们集体创造了劳动号子。这些劳动号子是船工们在劳作时的即兴创作,船上有多少道操作工序,便有多少种运河号子,大体可归纳为11种:打篷号、冲号(四六八句)、打锚号、拉纤号、撑篙号、拿篙号(又称“缆头号”)、摇橹号、搅关号、打招号、吊货号、架包号。每种号子各有其作用。
  船只准备起程,第一项是升帆。但船家忌讳“翻”,谐音字也忌用,帆叫“阳面”,升帆叫“开阳”。运河上最大的阳面高七丈二寸,宽四丈多,最粗的桅杆一人难搂。要把这么重的阳面升上去,需要众人动作一致、一齐用力,打篷号的作用就在于此。此号又分大号与蹲号。平常用大号,双手拉拽阳面的绳,拉到弓下腰,再起身重复同样的动作。但有时候,比如雨后阳面湿重,或有大风干扰,需用更大的力气,后面加用蹲号,即更用力地拉到蹲在船面,再起身重复动作。
  打锚号,是在铁锚久拖不起,船工用力拔锚时所唱的号子。船工们抓住锚绳,边拉边唱:“千斤呀,万斤呀,晦!铁锚呀,动身呀,嗨! ”于是铁锚便在众人的齐声唱和中被缓缓拔起。
  粮米船开船时用四六八句,又叫“开船令”。船工大师傅将纤绳搭在肩上,口中便唱“我要拉——哟嗨!”这一句便是给船上伙计的一个信号——船要出发了。听到这一句号子,伙计们无论是正在吃饭,还是正在干别的活,都要立刻起身,一边撤掉搭板,拿起竹篙,一边口中长长地应道:“哎……”于是便进入工作状态,各司其职。大师傅再接着唱:“喂喂,啊——我要拉哟,嗨! ”众人再随号应和,一起用力,如此反复三次,船便缓缓启动了。
  摇橹号,用在下水(顺水)时。船行中流水,很容易借水的力量推动船的行进,只靠摇橹就能保持高速,船号轻松而欢快。
  跑篙号,一般用在平缓行驶过程中。船借八面风,因在此时能随意借风推动,纤夫不用使太多的劲,甚至可以随船行走,但这时候更容易松懈和疲乏。为了保持旺盛的精神头,号工相机行事,唱起号来调节气氛。这时号子平缓,段落较长,有时候“一个号子下来能走八里地”。
  此外,还有河水浅水流急时用的撑篙号、用篙撑不动用关绞的绞关号、拿篙号(缆头号)、打招号以及船上装卸货物用的架包号等。
  运河号子种类不同,节拍也有所不同。撑篙号就有快拍和慢拍之分:逆水行舟时需要用力撑篙,而且撑篙的节奏要加快,所以就用快拍号子;顺流航行时船只行驶平稳,撑篙不需太大力气,节奏也无需太快,便用慢拍号子。有些号子的词也是即兴添加的。唱号子一般需要一位领号者,待领号者唱出,其他人随之应和。领号者要根据船舶行驶状态,掌握号子的轻重缓急,以调动大家的情绪,把劲往一处使。唱号者不但可以边干边唱,也可以不参加劳动,站在船上专门唱号子。
  台儿庄徐得光老人,5岁时就随父母在船上生活,耳濡目染,六七岁就能随大人喊各种船号子,后又拜师学习喊运河粮米号子,十几岁在当地船上已经小有名气。他听师傅讲,运河粮米号子是乾隆皇帝御封的,专为宫廷运送皇粮的 “运粮米号子”,“金銮殿”里也能撑一篙。
  运河号子作为运河文化的载体之一,承载了古运河悠长而又厚重的历史,是那个时代船工们的生产习俗和真实生活的写照,极具文化韵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与河道上的万家渔火、笙歌管弦一起,成为运河沿岸的一大特色。居住在运河两岸的人们只要听到那错落有致、韵味悠长的运河号子,便知又有船只拔锚起航或歇锚靠岸了。三、高派山东快书“山东快书”是一种口头流传的民间曲艺,又称“竹板快书”、“滑稽快书”,属于说唱艺术,无音乐伴奏,用竹板开场。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去掉竹板开场,直接用钢板(鸳鸯板)打节奏演唱,据说是借用山东大鼓的“窜钢腔”(又称“捽缰调”)演唱的。演唱声调可根据剧情的发展而定,抑扬顿挫随时掌握。因为它以说唱武松故事为主,所以民间又俗称为“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因无文字记载,其来源众说不一。依据口传曲段内容推测,其起源最早不会超过明朝万历年间。1949年6月,为配合反霸斗争,在灌制《鲁达除霸》唱片时,高元钧在唱片社吉联抗、何慢、吴宗锡等同志协助下,根据这种艺术形式的发祥地在山东省,内容上接近传统评书,语言上运用山东方言,一个人可以扮演多种角色,戏剧行当中的生、旦、净、末、丑都可以模仿,钻进去快,退出来利索,不拖泥带水,一人一台戏,刻画人物细腻真实、活灵活现等特点,把这种短、平、快的艺术形式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
  在山东快书的传承和发展中,高元钧是关键的核心人物。他在汲取民间曲艺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这一艺术从民间走向舞台,并且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被人称为“高派”。高元钧,原名高金山,1916年3月29日生于河南省宁陵县张弓乡西四里和庄。幼年家贫,7岁即跟随双目失明的四哥背井离乡,卖唱乞讨。11岁到南京下关码头“撂地”卖唱,适逢枣庄薛城人戚永立在南京演出,便登门拜师,未果。几经周折,学会一些“武老二”唱段,得到同路大师兄郭元顺指导,通过郭元顺代师收徒,正式成为戚门弟子。1930年.在南京怡和堂露天杂耍园子,正式拜戚永立为师,学艺3年。
  高派山东快书的根在枣庄,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戚庄村的艺人戚永立就是它的根。戚永立1886年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原名戚建旺,兄弟5人,排行第三,乳名三旺。戚永立幼年时即喜爱说唱,且记忆力惊人,凡他听过的鼓词等,两遍以后便能背诵。12岁时,其父将他送到薛城区常庄镇大庄村鼓书艺人蔺亭富(外号“蔺瘸子”,艺名“蔺教友”)家中学唱大鼓,3年后学成出师,以后就在临城周围十里八乡以唱大鼓为生。在一次闲聊中,一个师弟对他说:“我看说大鼓这一行,以后不会太吃香,它只能‘跑坡’混口饭吃,将来难登大雅之堂。你有武术基础,不如改说《水浒》。”戚永立认为师弟的话有道理,于是就找来《水浒传》,请当地文人将书中的“狮子楼”、“武松杀嫂”、“石家寨”、“孟州过堂”、“十字坡”等精彩章节改成唱词,配合钢板演唱。
  日寇人侵,枣庄沦陷,戚永立带领全家到了郑州,演出几个月后,無转到武汉、上海等大城市。他在上海大世界剧场挂牌演出,连续几个月,座无虚席,上海滩为之轰动。上海沦陷后,戚永立又经武汉、郑州边走边唱,一路返回山东,一去一回长达5年之久,“说武老二”这一行当也随之传遍大江南北,戚永立也被听众誉为“震三江”、“独行千里一只虎”,同行称赞他“走到哪里都有个山崩地裂”。
  由于长年旅途劳累,戚永立回乡后,不久便卧床不起。垂危之际,留下遗言,大体内容是:“说武老二’这个行当,只有高元钧能接,别人不得随意招徒传艺。”就这样,“说武老二”这个行当被高元钧继承。
  高元钧在山东快书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把传统段子中的“荤口”(指唱词和表演中的黄色下流成分)删除,进行艺术再加工,形成了有文字记载的“净口”段子,广泛流传;其次,开创了山东快书说新、唱新的路子,使这一曲种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优秀人物、好人好事和惩恶扬善的有力武器;第三,他将“说武老二”的行当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演员用节奏性很强的韵诵式表演说演故事,唱词基本句式为“二、二、三”的7字句,每句四拍,往往结尾字独占一拍。采用站唱形式,表演程式化。山东快书创作上注重“包楸”和“扣子”的设计。唱词讲究“合辙押韵”,且“一韵到底”。曲目按篇幅分为“单段”、“大书”、“书帽”等形式。传统曲目有长篇《武松传》,可单段表演,如《武松打虎》《武松赶会》;也可连贯起来说唱。此外还有《大闹马家店》《鲁达除霸》《李逵夺鱼》《赵匡胤大闹马家店》等。小段书帽则有《学文化》《剃头》等。现代书目有《智取袁家城子》《大战岱崮山》《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李三宝》《抓俘虏》《侦察兵》《长空激战》《大小姐翻身》《大老王》等。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