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柳琴戏代表剧目与著名演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9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柳琴戏代表剧目与著名演员
分类号: I236.52;I053;J812.1
页数: 5
页码: 456-460
摘要: 柳琴戏的传统代表性小戏有:《打干棒》《小姑贤》《小放牛》《小书房》《张五姐落凡》《七装》《芈建游宫》《王小赶脚》《王小过年》《喝面叶》《拾棉花》《走娘家》《捆被套》等。柳琴戏的著名演员有苏友刚、卜端品、华觉义、杨思河、相瑞先、吴学勤等
关键词: 柳琴戏 戏剧剧目 戏剧演员

内容

柳琴戏在未形成完形戏曲之前,艺人在农村“唱门子”、“跑坡”时都要运用一种叫做“篇子”的唱词形式,不属于“大羊子”(24句以至36句)而唱词在24句以上的统称为“篇子”,长的篇子可以单独演唱,如同曲艺段子一样,既有人情入理的人物塑造和景物描写,也有合情合理的渲染和夸张;既有人物的细致刻画,也有比较生动简练的故事情节。篇子的内容主要有这样儿个方面:教化人或带有哲理色彩的,如《酒色财气》、《大烟段》等;刻画农村典型喜剧人物的,如《胡打算》《拙大姐》等;描述农村生活情趣的篇子,如《拾棉花》《看瓜》等;柳琴戏演出场景表现农村男女调情、闺房思春的,如《小二姐打水》《二八光棍遛河沿》等;单纯为逗笑取乐的,如《十二月实话》《小瞎子闹房》等;根据民间故事编创的,如《三皇五帝》《湘子讨封》等;请教民间文人编撰的,如《风花雪月》《渔樵耕读》等。柳琴戏各个行当都有自己的篇子,其中以旦行和丑行最多,例如旦行有“坐场篇”、“梳妆篇”、“点云篇”、“行路篇”、“观花篇”、“观景篇”、“观灯篇”、“观人篇”(又可以细分为观公子、观小姐、观夫人、观员外等)、“思春篇”、“偷情篇”、“书房篇”等,这些篇子就像现成的材料,可以灵活地运用于同类人物在相似情境下所进行的叙事或抒情,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程式化的唱段,例如“梳妆篇”:“象牙梳子来拿过,甩开青丝一大盘。上梳青云大抓髻,髻内横插白玉簪。半卷红袖露玉腕,佩戴双镯点翠兰。湘裙百折腰中系,身穿凤袄薄玉衫。南京官粉净匀面,苏州胭脂点唇边。姑娘梳妆全齐备,叫声身旁小丫环。”由于篇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掌握,就可以在相同或相似的场合随手拿来用,这样就省去了许多再创作的麻烦,这些通用的篇子有时不论剧情发展需要不需要,合乎不合乎人物的身份,一律拿来使用,有时一个篇子大家闺秀使用,小家碧玉也使用,甚至丫环也使用,由于使用过多过滥,这样就给人造成了千篇一律的印象。虽然如此,但篇子毕竟在柳琴戏的发展历史上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它们是成形戏曲的有机组成部分,许多篇子被改编整理成优秀的剧目。
  柳琴戏发展到几个人合伙走乡串村唱地摊时期的“跑坡”,所演唱的多是压花场或生活小戏,特别是其中的“两小戏”或“三小戏”很多就是由“篇子”发展而来,甚至连名字都没变。这些小戏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取材于当时当地民间曰常生活的片断,表演偏重歌舞,充满了农民的生活情趣。即使是写书生、官吏或神仙鬼怪,无不打上农民的烙印,体现的是农民的做派和风格,也就是说一切皆可农民化。柳琴戏的传统代表性小戏有:《打干棒》《小姑贤》《小放牛》《小书房》《张五姐落凡》《七装》《芈建游宫》《王小赶脚》《王小过年》《喝面叶》《拾棉花》《走娘家》《捆被套》等。
  柳琴戏后来发展到以家庭为主体的十来个人甚至更多的人的班社,演唱的内容也相应地在改变,尤其是进入城市以后,所表现的生活面逐渐扩大,逐渐能够排演一些传统大戏。传统剧目经常上演的、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十几出:“东西回龙二五反,点兵四告大花园。大小隔帘老少换,禅州西岐小燕山。”即《东回龙》《西回龙》《二反》《五反》《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大隔帘》《小隔帘》《老少换》《破禅州》《西岐州》《小燕山》。也有说是十八出的:《珍珠汗衫》 《四宝山》《金镯记》《玉环记》《丝鸾记》《桂花亭》《绒花记》《状元打更》《西厢记》《锦香亭》《油山》《罗通扫北》《铁牌关》《红罗帐》《白罗衫》《点兵》《四告》 《大花园》。
  二、柳琴戏的著名演员苏友刚(1844~1930):滕县东郭镇苏楼村人,拉魂腔世家。继其父任苏家班班主。自幼能唱戏,拉魂腔的各种行当,大都能够胜任。清代同治年间,伙同本村艺人王清、徐四外出“跑坡”。演出的地点有峄县、沂州、郯城、灵璧、泗州、宿县等地,与王清、徐四、高尚玉、安德友等人,活动在鲁南、苏北、皖北的广大地区,是拉魂腔早期较有影响的艺人,民间流传有民谚曰:“王清、徐四、苏友刚,峄县地里十里香。”杨思河:1877年生于峄县金陵寺乡赵村,16岁时,拜外来拉魂腔艺人徐向春为师,工青衣、花旦、刀马旦,兼唱小生、须生。出师后,到徐州、铜山、邳县一带与人搭班演唱。1907年,回到家乡,成立杨家班。主要演出范围在峄县、邳县、徐州、铜山、滕县一带。1900年前后,杨思河与弟弟杨思水曾同姚立伦、李金山、张存如一起,经常活动于苍山、沂州、郯城、新沂等地,替人调解纠纷,撮合事务,搭班演唱。1920年,杨思河将班主之位让给弟弟,不再跟班唱戏。
  卜端品:1889年生于滕县张汪乡渊崖子村,农民家庭,幼年曾人私塾,后因家贫辍学。17岁时,拜当地艺人袁玉美(高二徒弟)为师。卜端品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师5年,专工丑行,故而戏路宽,会戏多。他嗓音洪亮圆润,说唱流利清晰,表演生动淳朴,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艺术风格。他表演的“鸭子丑”以精湛的演技誉满鲁南、苏北,深受群众喜爱,民间有“卜二迷(卜端品的乳名)腿上栓铃铛,走到哪里哪里响”、“卜拉门的拉魂腔,卜拉门腿上挂铃铛,东庄唱戏西庄看,赶集上会唱满场”、“卜二迷的拉魂腔,赶集串镇唱四方”等谚语。“卜拉门”又称“不拉门”,意思是遇有卜端品的演出,万人空巷,村村家家都闭门锁户去看戏。其代表性剧目有《拦马》《打干棒》《王林休婴》《七装》《跑窑》 《老少换》《冯茂变狗》《双钗记》等。1912年,卜端品另行组织“卜家班”,一边进行地摊演出,一边收徒传艺,成为鲁南、苏北一带影响较大、历史较长的主要拉魂腔戏班之一,主要活动在枣庄、临沂、徐州、济宁、泰安、济南一带,逐渐形成了北路拉魂腔流派。卜端品一共培养了4名徒弟:卜玉萍、潘景月、刘宜海、宋玉春。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女弟子卜玉萍,唱腔优美甜润,扮相俊美俏丽,表演细致人微,成为卜家班的台柱演员。
  华觉义(1901~1983):峄县陶官乡李村人,艺名“华憨子”、“华大嘴”。祖父华蒋富(艺名“八戒”)、父亲华继方(1867年生)均为拉魂腔早期有影响的艺人。华觉义自幼随父“跑坡”,他天生聪明伶俐,又加后天勤学苦练,很快就学会了表演拉魂腔的多种行当和多部剧目。父亲去世以后,华觉义带领“华家”班常年活动在安徽的涡阳、蒙城、宿县、任桥以及江苏的徐州、铜山、河南的永城等地。华觉义还能根据一些传统的篇子编写剧本,例如柳琴戏的传统剧目《雷宝童投亲》就是他根据古代白话小说《金镯玉杯记》改编的。
  吴学勤(1902~1980):滕县人,幼年丧父,随姐姐乞讨度日,14岁跟本家大爷吴仁保学唱拉魂腔,18岁加人卜端品班。1920~1942年间,在淮北、鲁南、苏北一带搭班演唱。1943年,与妻女组成家庭戏班,演出于滕县、泰安、济宁一带。抗战期间一度綴演。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曾用拉魂腔进行宣传工作。1949〜1950年,他的家庭戏班为配合土地改革,曾经编排一些小戏在济宁演出,并被邀请参加济宁市曲艺协会。吴学勤以丑角应工,兼演生、旦各行。在《拦马》一剧中饰演焦公普,身段灵活,口齿清晰,能一口气连唱1〇〇多句,嗓音纯正,韵味浓郁。在《冯茂变狗》一剧中饰演武丑冯茂,模仿狗的窜山跳涧动作,表演诙谐逼真,深受欢迎。
  黄诚仁(1913~1981):枣庄山阴村人,自幼迷恋拉魂腔,每逢戏班进村,总是跟踪不舍,十六七岁便能搭班唱戏。因为出道时就小有名气,当时竟无人敢收其为徒,因此,只好逢人就问,到处讨教,时称“跑海青”。20多岁时,已经成为峄县、滕县一带的名角。黄诚仁多才多艺,戏路宽广,青衣、彩旦、刀马旦无所不能。他身段苗条,嗓音洪亮,表情丰富,口齿清晰,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时有“黄诚仁的拉魂腔,迷倒半个庄”、“黄诚仁戏班进村来,大人、小孩跑掉鞋”之誉。
  刘金玉(1913〜1998):峄县人,12岁拜拉魂腔艺人张西友为师,工三花脸、老生。1928年,学成出师,进人“义和班”搭班演出,在徐州附近演唱达4年之久,又到安徽省的蚌埠、宿县、灵璧一带搭班演唱,还到过枣庄、峄县一带搭班。刘金玉表演自然,戏路宽广,嗓音洪亮,高低腔运用自如,尤其是“拉腔”十分独特,韵味十足。他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他扮演的“娄阿鼠”、“中军”、“焦光甫”等丑角,能够充分运用柳琴戏中的丑行特技,鲜明地体现了柳琴戏的表演特色。
  相瑞先:1922年生于今山亭区冯卯乡涝坡村,梨园世家,家庭贫困,7岁跟随父亲相学龙学艺,唱乡场,扮演娃娃生。15岁以后,开始自己独立挑大班。20岁时,加人“卜家班”,先后去过济宁、泰安、大汶口等地。21岁时,与阎秀芝结婚,开始独立领“常春班”,主要在丰县、沛县、萧县、肠山一带活动,尤其是在沛县的大屯、张屯、水围子等地颇有名气。1949年,进入徐州定点演出。1950年,卜端品班改为“四平剧社”时,相瑞先曾为该社主要演员。相瑞先自幼专工老生,兼演须生,表演洒脱大方,发声洪亮,音域宽阔,音色苍劲独特,腔调旋律性强,每个音区均有丰富的表现力,素有“铁嗓子”之美称。他吸收了山东梆子的某些唱腔、唱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高亢奔放,有些高音区的腔调是其他演员所不及的。同时,他还能在自己所扮演的不同的角色中,大大地改变唱腔的风格,往往在粗旷中透露出书卷气,因此深受广大观众和专家的称道,被称为“相派”。
  厉仁清:峄县厉湾人,艺名“小二孩”,9岁拜峄县郑庄老艺人傅景坤为师学习旦角,四年师满,13岁开始登场演出。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徐州周围、贾汪、宿羊山、大黄山、利国、郑集、黄集、大陈庄、肠山等地。后来,又活动在蛘埠、南宿县、滁县、淮南等地,东到运河河畔、邳县、宿羊山、新沂等地,北到济南、泰安、兖州、邻县、滕县、峄县。18岁时,进入徐州演出。此后班主张成远去世,厉仁清开始独立掌班,能扮演生、旦。在靠班学艺的过程中,主要接触的都是柳琴戏史上的名流,例如孙殿文、黄诚仁、孙玉堂、马学诚、张成远等。因此,厉仁清的表演艺术日趋成熟。厉仁清刻苦好学、博采众长,声腔优美,表演诙谐,在鲁南、苏北颇受群众喜爱。新中国成立前,厉仁清以演旦角戏为主,早年在《二反》中扮演樊梨花,《西岐州》中扮演崔金定,一举成名。后来,厉仁清改演生行,专工小生,兼演须生及俊丑,能戏很多,代表剧目有《灵堂花烛》《铜台会》《王华登基》等。他音域不宽,但嗓音圆润,女腔功底厚,嘴头功夫好,所以他的唱腔柔美精巧,学习小生行的青年演员多宗其为师,称为“厉派”。他擅唱大段唱腔,板式布局合理,行腔中多变化,往往在做充分铺垫后加上节奏稍快的吞板、垛板,在连续数十句的大段唱腔中,虽然又“偷”又“闪”,但是字字清晰,腔势连贯却又似断又连,似连又断,腔腔含情,字字有意,声情并茂。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