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陈郝瓷窑对中国瓷文化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7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中陈郝瓷窑对中国瓷文化的影响
分类号: K878.5
页数: 10
页码: 380-389
摘要: 中陈郝古时称作“陈郝”,因陈、郝二姓最早定居此地而得名。随着瓷器烧制业日益红火,人丁逐年兴旺,于是又在陈郝南北各建一村,分别取名“南陈郝”、“北陈郝”。因陈郝居中,故称作“中陈郝”。地名不仅是特定空间的标记,还是一个地点各种信息的载体。中陈郝之所以吸引人们的目光,是因为这个古村落承载了丰厚的陶瓷文化,曾对周边地区的制瓷业产生过重要影响。
关键词: 中陈郝瓷窑 瓷文化 影响

内容

中陈郝古时称作“陈郝”,因陈、郝二姓最早定居此地而得名。随着瓷器烧制业日益红火,人丁逐年兴旺,于是又在陈郝南北各建一村,分别取名“南陈郝”、“北陈郝”。因陈郝居中,故称作“中陈郝”。地名不仅是特定空间的标记,还是一个地点各种信息的载体。中陈郝之所以吸引人们的目光,是因为这个古老村落承载了丰厚的陶瓷文化,曾对周边地区的制瓷业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中陈郝瓷窑的历史地位中陈郝是一片充满生气的神奇土地,这里的窑工更是一群富有智慧和灵气的劳动者,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描绘了最美的画卷,用熊熊炉火谱写了中国北方民窑的传奇。当我们用惊叹的目光端详这处尘封多年的古窑址时,越发感觉到它那充满诱惑的魅力和富有创造性的底蕴。
  中陈郝虽然只是一处民窑,但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是烧制年代早,在山东甚至整个北方地区,中陈郝窑堪称最古老的瓷窑遗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五卷上编说:“目前可以认定的北朝窑址有三处:一处是河北磁县贾壁村窑,另二处是山东淄博市寨里窑和枣庄市中陈郝北窑址。”由于近年新的考古发现,将中陈郝窑烧制瓷器的时间又提前了200年。迄今为止,中陈郝窑烧制瓷器的历史,堪为中国北方诸窑之翘楚。
  北方古窑址,其创烧年代大都为唐宋时期。新中国建立以来,各地又陆续发现不少窑址,大都属于唐代或宋代,比较早的可追溯到隋代,北朝时期的窑址寥寥无几。中陈郝窑创烧年代为北魏时期,是北方地区最古老的瓷窑。魏晋至隋唐时期,南方和北方都烧制青瓷,有的学者认为,中国青瓷形成南北两大系统,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中陈郝所处地理位置,介于两大地域之间,在南北瓷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陈郝窑延续时间漫长,在长达1600多年的岁月里,瓷器烧造业代代相承,从未中断。这种情况在北方诸窑中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实属罕见。由于拥有这种优势,中陈郝陶瓷文化积淀十分厚实。中陈郝窑址地层堆积丰富,时代特征明显,文化遗物分区散布,由早及晚,犹如一部没有翻动的史书。这种独具的优势,有利于专家学者考察研究这处民窑的发展全过程。
  作为中国北方地区一处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民窑,中陈郝窑的产品十分丰富,器物种类多样,造型各具特色,每类器物都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发展演变脉络清晰。这些产品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文具、成人娱乐用品、儿童玩具以及具有民间秘戏特色的塑像。器物制作主要采用轮制拉坯成型和模制两种技术,圆形器物都采用轮制技术,而造型千姿百态的小件玩具,大都使用模具成型。随着时代不同,瓷器品种和造型、釉色、装饰风格都相应发生某些变化。数量丰富的出土实物,对于后人研究了解中国古代民窑文化、民窑瓷器特色以及瓷器所传递的各种文化信息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时代的典型瓷器、瓷片标本以及各种窑具和模具,是了解当时瓷器制作技术和装烧技术的第一手资料。根据瓷器种类、器形以及装饰风格的演变,可以更全面了解不同时期的工艺技术特点中陈郝窑是经过考古发掘的古窑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考古发掘不同于田野调查和一般性器物鉴定,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各种遗迹、遗物的年代。发掘资料表明,这处古窑址地下堆积十分丰富,各类遗物出土层位明确。通过科学方法获得的实物资料,在瓷器的年代鉴定方面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在中陈郝发掘的窑炉分别属于隋代、唐代、宋代和金代,这些窑炉虽然都是北方流行的“馒头窑”,但在形制和结构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时代发展,窑炉结构也在不断地改进,由直烟式窑向半倒焰式窑发展,由以柴为燃料到以煤为燃料。中陈郝窑址所展示的,是北方地区瓷器烧制业的发展史。人们在这里不仅了解到瓷器制作全过程,同时也认识了古代科技发展进步的历程。
  中陈郝窑的发现和发掘,丰富了中国陶瓷文化内涵。通常认为,唐代北方地区以烧制白瓷为主,南方地区主打青瓷产品。中陈郝窑地处中国北方,北朝至隋唐时期这里却属于青瓷窑口。除了中陈郝,分布在山东的数十处唐代窑址,其中不少也烧制青瓷。®中陈郝窑不仅是北方地区最早的瓷窑之一,也是北方时代最早的青瓷窑口,为中国陶瓷史研究增添了新资料。作为北方地区最古老的一处民窑,无论创烧年代、延续时间、烧造规模,还是工艺技术、产品种类,都具有显著特色和自身优势,其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不亚于其他名窑。
  二、烧制技术的流布及对南北瓷业的影响1600多年前,当窑工在中陈郝点燃熊熊窑火时,神奇的炉火不仅照亮了蟠龙河,也映红了周边土地。瓷器既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然具有传播性特点,随着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瓷器烧制技术也在不同地区落地生根。
  从多次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资料看,中陈郝在淮河以北广袤的中国北方地区是烧制年代最早的古窑址。自从北朝时期创办窑业,中陈郝窑的烧制技术便持续不断地向周边地区传播,而最先受到影响的是与枣庄接壤的江苏徐州和山东临沂,这两地都蕴藏着煤炭和瓷土资源。虽然北宋以前烧制瓷器不用煤炭,但有煤炭分布地带往往伴生瓷土。有了充裕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外地传入的制瓷工艺和烧造技术,才能够盘窑生产瓷器。
  1996年1月,徐州市区户部山进行基本建设时,相继在山南麓和西麓发现青瓷堆积。经文物部门考古调查,证实这里分布一处烧造青瓷的古窑址。采集的遗物分为两类:一类是窑具,有形制较大的喇叭状支柱、三足支钉和垫圈。另一类是各种瓷器残片,包括碗、罐、高足盘、盘口壶等。都是器内施满釉,器外施半釉。由于火候原因,釉面出现迸裂纹,器物内底残留支钉痕迹。有些瓷器由于挂釉不匀,烧制时出现泪痕状流釉,瓷碗外壁腹部通常装饰一周凹弦纹。®户部山出土的瓷器在中陈郝窑址都可见到,无论器物种类、造型特点、施釉方法还是装饰风格,都同中陈郝窑烧制的青瓷一脉相承。所有窑具,在中陈郝的青瓷区内常见。瓷器中的高足盘和盘口壶是中陈郝隋代产品中最典型器物。户部山出土的青瓷碗底部足心稍微内凹,周边削棱,这也是中陈郝隋代瓷碗造型特点。由于中陈郝烧制青瓷始于北朝时期,而户部山窑址始于隋唐,显然是受到了中陈郝窑烧制技术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在临沂市发现的朱陈瓷窑,是迄今当地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窑址,分布在市西南朱陈村附近,村东南有朱陈煤矿。®这处窑址规模不大,产品种类单调。以残破瓷碗最多,还有罐、碟碎片和少量窑具。器物内部施满釉,外施半釉,釉层不匀,有流釉现象。釉色有青黄色、黄褐色和青褐色,少数深褐色。窑具有垫饼、支柱和三足支钉。青瓷碗大都敞口,实圈足,口沿下装饰一周弦纹,碗内底心有三足支钉烧痕,造型与隋代流行的直壁深腹碗有明显区别。另外还有不少褐袖和白轴碗,都是圈足,碗内底也、刮去一圈轴形成溫圈,桃外腹部以下无轴,这是金元时期最流行的砂圈叠烧工艺。在窑址采集的青釉罐残器,造型特点与北朝和隋代同类器物差异较大。显然,朱陈窑最早创烧始于唐代或唐晚期,延续到金元时期,明显受到相距不远的中陈郝烧制技术的影响。
  安徽北部的白土窑,因处于萧县境内,又称为“萧窑”。窑址所在地白土镇,古时属徐州辖制,这里就是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发现煤炭之处。萧窑烧制年代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衰落于金代。唐代瓷器均为青瓷,胎体厚重,胎质不纯。釉色呈青绿、墨绿、黄褐、焦黄、黄中泛绿等。施釉采用蘸釉法,器内施满釉,器外为半釉。有的瓷器因施釉不匀,烧制后产生泪痕状流釉,部分器物由于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细碎裂纹。产品主要是碗、壶、盆、罐之类日常用品。瓷碗口沿稍微内敛,碗底大都为平底实圈足或底心微凹,周边经过刮削。碗内底心及底部,往往残留三足支钉烧痕。窑具中三足支钉和支棒最常见。在窑址还发现一座残存的窑炉,属于北方常见的“馒头窑”。废墟中发现不少白釉器和磁州窑系风格的白釉黑花瓷片。®萧窑的窑炉形制、装烧工艺、产品种类属于北方窑系,尤其瓷器造型特点、施釉方法都与中陈郝窑存在许多共性。萧窑产生于唐代,而中陈郝窑出现于北朝,兴旺于隋唐,对其产生的影响显而易见。
  地处淮河之滨的淮南市,是寿州窑所在地。境内共发现窑址7处,集中在上窑镇、马家岗、余家沟、管家嘴一带。'淮南诸窑始烧于隋代,兴盛于唐代,终结于晚唐。其窑炉不是江浙流行的“龙窑”,而是北方地区常见的“馒头窑”。瓷器均为青瓷,胎质坚硬,造型端庄凝重。中国古陶瓷协会主席李辉柄先生认为:淮南窑青瓷无论造型或釉色都与山东、河南、河北青瓷有许多共同之处,与南方青瓷明显不同,淮南窑开始烧制瓷器的年代为隋代无疑。值得注意的是,淮南窑许多瓷器造型风格和施釉方法,与中陈郝窑同类器物惊人相似。例如平底或底心微凹青瓷碗、肩部饰弦纹贴塑泥条状四系罐、短流执壶等。尤其典型瓷器高柄盘、高足碗、盘口壶,简直如同一个窑所烧制。鉴于淮南窑始烧年代为隋代,而中陈郝窑早在北朝便兴起了青瓷烧制业,二者之间的工艺技术传播和影响显而易见。
  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显示,在枣庄以北不少地区都发现了古瓷窑遗址,例如分布在曲阜市的西陬窑、河套窑、河夹店窑、宋家村窑;泗水县的尹家城窑和大泉窑;泰安市中淳于窑;宁阳县的西磁窑、西太平窑;新泰市的大窑沟、碗窑头等。这些古瓷窑附近都蕴藏着瓷土或煤炭资源,早期大都烧制青瓷,时代属于唐代,最早不超过隋代。中陈郝窑创建于北朝,隋唐时期青瓷烧制技术已达到新的高度,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灼然可见。这种状况犹如江河之波涛,一波又一波,持续不断推动着民用瓷器烧制技术向前发展。
  明代初期,中陈郝一部分窑工分别流转到博山和唐山寻求发展。北上唐山的窑工为当地瓷器烧制业注人了生机。唐山在近代能够M得北方瓷都的美名,中陈郝窑工功不可没。唐山蕴藏丰富煤炭和瓷土资源,古时由于瓷器烧制技术滞后,产品质量不高。据清光绪《滦州志•风俗》记载,明代初期,“惟唐山多缸窑,能制陶器,罂、瓮、盆、盎之属皆具焉,然粗笨乏精细”。明代永乐年间,山东峄县中陈郝和山西介休窑工先后移居到唐山,分别在城郊弯道山东西两地兴办窑厂,烧制不同风格的瓷器。介休人烧制的瓷器以田、范二家最有名,峄县人烧制的瓷器以秦家最有名。秦家在滦州开平镇河沿庄落户后,此地遂得名为秦庄,后来窑业日益兴旺,当地又称之为“东缸窑”。山西介休田、范二家所居之处位于西边,故得名“西缸窑”。由于双方竞争激烈,产品质量日益提高。后来又从枣庄中陈郝迁来常姓窑工,同秦姓老乡通力合办窑厂,因技术、质量高出一筹,窑业越办越红火。明代嘉靖以后,唐山逐渐成为北方陶瓷主要产销地之一,秦家也成为当地富户。晚清洋务运动兴起,秦氏后人秦履安迎娶清廷大臣张佩纶外甥女为妻,开办的窑厂在唐山瓷器行业独领风骚,形成了“老陶成”、“德盛”、“东陶成”三家企业,其资本总额、生产规模、用工人数及产量,占唐山整个陶瓷产业的七成以上,产品行销华北和东北三省。®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又生产日用细瓷和青花瓷。至今唐山城区仍然存留“东缸窑”、“西缸窑”地名,成为城市历史的活化石。
  随着岁月流逝,中陈郝窑址如今已变为一片田野,人们来这里捡拾瓷器碎片时,也在努力寻找记忆的碎片,追忆这里曾经火红的烧造业。正是由于中陈郝窑的存在,才使中国的瓷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三、窑业习俗与窑神崇拜宋元之后,中陈郝瓷器烧制规模不断扩大,赖此谋生者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相关行业,从盘窑、进料、脱坯、制作匣钵、烧制、搬运到销售都有行帮,分工也逐步细化。如窑业主要场所窑厂就存在许多工序,有人对瓷土、釉石加工熟化;有人负责浆池搅拌练泥;工匠专门轮制或塑造各种器物,成型后再进一步修坯; 有人专管晾晒坯胎;有人淋釉、浸釉;有人运送瓷坯装窑;最后工序是封堵窑门,点火烧制;烧窑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候,控制窑室温度。当地流传一首民谣: “正月拉呱到天明,二月、三月坐家中。夏秋两季累断腰,腊月一到冷清清。”可见窑业也有淡季和旺季,夏秋时节最为忙碌。
  由于长期从事烧造业,中陈郝窑厂逐渐形成了窑业禁忌和习俗,因事关产品成败,所以每个窑工都小心翼翼遵守。据当地传说,在装窑过程中,窑工不得大声喧哗,生怕惊扰了窑神。装窑时最忌讳碰倒器坯或失手跌落器物,一旦发生意外,就会遭到窑主惩罚。封窑之后,在窑前摆设香案、香烛,由窑主带领窑工进行虔诚祈祷,还在窑门上方张贴符箓,祈求窑神保佑烧窑成功。器物烧成后,瓷器出窑之前还要举行答谢窑神仪式,除了摆供品燃香烛,还点放鞭炮庆贺。
  窑工中流行许多忌讳,窑厂之内忌说脏话。当地有个广为人知的传说,古时有位外地妇女经过窑炉,好奇地询问窑工烧得啥东西。烧窑工当时十分生气,就回了一句脏话:“烧得驴X磙子。”结果出窑时,所有瓷器都烧成了窑棒。窑主为了禳解,将烧窑工解雇,还备了祭品到窑神庙祷告。此外,还禁说“生”、“倒”、“翻”、“塌”、“偷”、“贼”之类不吉祥话。烧窑时忌生人在旁边观看,担心瓷器会烧得半生不熟。女人不得随意进入窑厂,尤其孕妇,严禁靠近窑炉。窑俗认为,即将生产的孕妇接近窑炉,会导致瓷器夹生报废。
  明清时期,由于山西人相继来峄县开设窑厂,同当地窑主竞争激烈。凡是有技术的窑工前来谋生,都要与窑主立约画押,不得随便跳槽,更不准将作坊内工艺秘密向外泄露。年轻人来窑厂务工,按规矩举行拜师仪式,还要摆一桌酒席表示诚意。窑厂附近辟有墓地,凡是外地窑工病亡或因意外事故而死,都可葬人窑工墓地。在中陈郝北区曾发掘3座北宋窑工墓葬,墓圹用窑具支柱、垫板垒砌,墓底也铺垫支柱。随葬品中除了瓷器,还有北宋铜钱、铜镜。
  古代陶瓷行业流行窑神崇拜,北方地区祭祀的窑神有多位,既有自然神又有人格神,还有道教、佛教神灵。自然神中有水神、土神、山神、火神、雷神等;人格神主要是古史传说中与水土火相关或发明陶器的古帝圣贤,如女娲、炎帝、大舜、陶正昆吾、工匠开山祖鲁班等。道教、佛教神灵分别是太上老君、观音娘娘。窑业祖师爷是柏林(又作“伯灵”、“百灵”),甚至牛、马等动物也成为窑业保护神。各地供奉崇拜的窑业神,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或者同时供奉数位保护神,或者只供奉其中一两位。®枣庄既盛产煤炭又有悠久的烧瓷业,古时窑神崇拜十分盛行。当地建造的窑神庙有两类,一类是祭祀煤窑神的庙宇,坐落在原城区附近的窑神庙村、雷村和北郊甘泉寺,崇拜的神灵为太上老君和雷神爷。祭祀瓷窑神的庙宇集中分布在中陈郝,崇拜的神灵较多,既有自然神又有人格神,窑神信仰展现了多元化特色。当地流传“九庙、十桥、七十二缸瓦窑”民谚,可以想见当年窑神崇拜之盛。宋元时期的窑神庙已经不存,明清时又相继改建或新建了九座庙宇,分别是火神庙、玄帝庙、三清观、土地庙、泰山奶奶庙、大云寺、观音堂、西天佛爷庙、三皇行宫。其中火神庙、玄帝庙、三清观、观音堂、土地庙、三皇行宫就是祭祀窑神的场所。火神庙供奉的是传说中的祝融;玄帝庙中的主神不但是北方之神,还是水神;三清观中有主掌炉冶的道教天神太上老君;观音堂供奉的观音菩萨,也是窑业保护神之一;土地神则保佑一方水土平安;三皇行宫主神分别是伏羲、炎帝和燧人氏,其中炎帝教民耕稼、制陶,有功于民,而燧人氏则发明了用火,都被瓷器行业奉为窑神。
  四、中陈郝民窑对官窑的文化影响自唐代以来,中国的瓷器烧制业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官窑体系,一是民窑体系。前者属于官方营建直接管理或派员监管的瓷窑,后者为民间创办经营。官窑和民窑在中国陶瓷史上交相辉映,各领风骚。
  官窑瓷器主要提供皇室和王公大臣使用,追求产品质量,不计成本,产量有限。瓷器品种、样式往往由宫廷定夺,甚至还经过皇帝裁定,因此特别重视产品档次和外观,器形设计和装饰完全迎合上层社会审美情趣。所有产品追求胎质精细、釉面纯净、装饰富丽堂皇等标准。由于限制过多,官窑瓷器往往墨守成规,代代因袭,工整精细有余而自然舒畅不足。民窑是瓷器产业的主力军,它产生的历史远比官窑悠久,最早的瓷器便由民窑烧制而成。由于窑匠都来自社会下层,长期生活在民间并汲取了新鲜的民间文化养分,因而更了解广大民众的需求。民窑产品最大特点是产品多样化,追求实用性,装饰风格质朴无华,无拘无束,题材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风尚。
  瓷器是具有文化艺术属性的实用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窑口产品在工艺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彼此影响,既有吸收性,又有传播性。中陈郝窑是中国北方最早烧制青瓷的窑口之一,对于青瓷烧制技术在淮河以北的传播作出了贡献。北宋早期,中陈郝窑烧制白釉和绿点彩,中晚期烧制白釉黑花瓷,这种装饰黑白对比强烈,图案格外醒目。到了金元时期,技术和工艺更加成熟。元明清时期,景德镇以烧制白釉青花瓷闻名海内外,若溯流寻源,白釉黑花瓷与白釉青花瓷关系密切,虽然彩绘原料不同,但都属于釉下彩工艺,前者为后者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中陈郝瓷器装饰技法多样,题材和图案丰富多彩,这些鲜活风格无疑对艺术上缺乏创新的官窑瓷有所影响。
  明代是中陈郝烧制业转型时期,由于晋商控制了窑业,烧造的瓷器主要是黑釉器,制作技术精湛,胎质坚硬,色黑如漆,光彩照人,堪与漆器媲美。据《峄县志•物产略》记载,自从晋商经营烧制业后,“每岁作诸巨器,朴质坚重,凝如金石。转毂数百里,行销四方,皆得厚值”。由于黑瓷质量上佳,在明清两代被朝廷列为贡品。明代官修《大明一统志》卷二三 “兖州府”土贡条目下记载:“黑瓷器,峄县出。” ®清代《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一四也有记载:“峄县,土贡黑瓷器。”所谓土贡,就是“任土作贡”,古时各州县依照惯例,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一定数额的土特产品。
  明代各地向宫廷进贡之物,属于朝廷指定,都是当地的名优产品,代表了当时的地方特色和经济发展水平。山东向朝廷土贡种类很多,但瓷器一项仅有峄县一地。到了清代,峄县黑瓷仍被列为贡品,当时全国共有4个州县进贡黑瓷器,分别是山西平阳、霍州,甘肃平凉以及山东峄县。明代在山东共设置6处递运所,其中兖州府递运所设在沙沟(今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由朝廷任命的大使负责,因峄县有进贡黑瓷事务,所以设置递运所运输贡品。贡瓷人京后,由内承运库或内府供应库收存。朝廷对贡瓷要求严格,除了质量上乘,在外观和釉色上都要达标。中陈郝设有“官监民烧”窑炉,虽然不是纯粹御窑,但由当地官府监烧,具有官窑性质。黑釉瓷器本来是中陈郝民窑特色产品,后来列人贡品,这个变化反映了民窑产品所具备的实力和影响力。
  中陈郝虽然只是鲁南一处寻常村落,却拥有十分丰厚的瓷文化积淀,在北宋绿点彩执壶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勤劳智慧的窑工用土、水、火谱写了生生不息的赞歌,用勤劳双手铸造了瓷窑业的辉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中陈郝窑址,既有令人惊叹的闪光点,又有尚未破解的谜团。要彻底掀开中陈郝窑址神秘的面纱,还有待于今后继续进行考古发掘,相信会有更多让人惊喜的新发现。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