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器形与图案折射的丰富文化内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7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器形与图案折射的丰富文化内涵
分类号: K876.3
页数: 7
页码: 374-380
摘要: 中国瓷器以精巧多姿的造型、行云流水的装饰展示了高超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那一件件造型别致的瓷器,仿佛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那一幅幅生动流畅的图案,蕴含着无穷的韵味和情愫。中陈郝作为中国古代北方一处重要的瓷器产地,融汇于中国陶瓷文化长河中,以其富于地域特色的产品,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激起了一朵朵绚丽的浪花。
关键词: 器形 图案折射 文化内涵

内容

中国瓷器以精巧多姿的造型、行云流水的装饰展示了高超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那一件件造型别致的瓷器,仿佛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那一幅幅生动流畅的图案,蕴含着无穷的韵味和情愫。中陈郝作为中国古代北方一处重要的瓷器产地,融汇于中国陶瓷文化长河中,以其富于地域特色的产品,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激起了一朵朵绚丽的浪花。
  ―、民间用品的器形变化中陈郝窑属于民窑体系。所谓民窑,相对于宫廷管理的官窑而言。民窑以从事商品性生产为主旨,对市场行情十分熟悉,其产品主要为满足市场需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需求量大,所以产量可观,行销地域覆盖远近城乡。
  民窑历史远比官窑悠久,自从瓷器烧制技术发明以来,一直是瓷器产业的主力军。民窑瓷器在品种、器形和装饰上与广大用户灵犀相通,既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浓缩了大量人文信息,从社会经济、时代风尚到地域习俗、乡土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凝聚了人们渴望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中陈郝窑瓷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朝代更迭,消费者时尚观念有所不同,为满足民间需求,烧制的瓷器种类、形制和装饰也相应发生变化。釉色由早期青釉向中期白釉、晚期黑釉演变。器形不断推陈出新,品种日益丰富。以最常用的碗来说,北朝时期胎体厚重,胎质较为粗糙,腹壁较直较深,碗底为实圈足。隋唐时期瓷碗由直口变为敞口,碗底足部稍微内凹。北宋时变为大敞口,腹壁下收近似斜直状,碗底改为宽圈足。金代变化更明显,器物越加轻巧美观实用,碗口径与足径、器高与足高比例显著增大,放置起来更平稳,更便于使用。
  高足盘是中陈郝窑隋代流行器物,习惯在盘底附加喇叭状圈足。这种造型系由秦汉陶豆延续而来,在转化为瓷制品后,器形方面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高足盘造型可分为两类:一类依然保持陶豆基本造型,上部为圆盘状,柄部较尚,底部为嗽机状圈足;另一类柄部明显变矮,显得敦实稳重。施釉特点也分为两类:一类自圈足中部以上全都有釉,柄下及圈足无釉;另一类釉料施满器体,仅圈足内无釉。至唐代以后,盘下高足已经不见。到了金元两代,整体造型与现在瓷盘基本一样,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审美观念的潜移默化,更重要的是突出了用具的实用性和产品质量。由于隋唐时期采用三足支钉裸烧,盘内往往存留支钉瘢痕,既不平整美观,又影响了使用。盘底省去高圈足后,拉坯成型更便捷,装人匣钵层层叠烧,不但提高了质量和产量,更便于日常生活中使用和摞放。
  瓷罐造型在不影响实用性前提下逐渐由繁到简。北朝早期流行在器肩上附加四个、或六个横置桥形钮,此后数量减少,在桥形钮之间增加复式泥条状系钮。至隋唐时完全被复式泥条钮取代,通常在口沿下贴塑四个对称系钮。到了隋代青釉高足盘宋金元时期,大多数瓷罐都是两个对称系钮,数量虽然减少,但丝毫不影响拎提使用,有的瓷罐甚至不需要系钮。
  盘口壶是中陈郝窑北朝至隋代流行器物,造型别致。北朝时期的盘口壶形制敦实,上部盘口直径较小,颈部较短,器腹凸鼓,肩部横置两个对称桥形钮。隋唐时期的盘口壶通体修长,壶颈较高,肩部有四个泥条状复式系钮,整体造型规整秀美。唐代以后普遍使用执壶,在器腹增加流注和曲形把手,不但具有曲线美,而且使用时更加方便。
  北朝至隋唐时期,中陈郝窑的产品中大型器物少见,由于此类瓷器形体肥硕,胎体较厚,占据窑室空间大,如果窑炉温度达不到一定高度,往往烧成夹生胎。宋金元时期大缸、巨坛明显增多,胎体厚重,凝如金石。因为宋代以后窑炉空间明显增大,人窑坯胎采用了套装技术,如缸、盆等大型物件,通常是大缸套中缸,中缸套小缸,一仰一合,缸沿对缸沿,缸底对缸底,依次摆放。最顶端再装大盆,盆上放罐,充分利用了窑室空间。加之当时已经使用煤炭为燃料,可以确保烧制大件器物所需要的温度火候。宋金元时期是中陈郝窑瓷器烧制业黄金时期,民用瓷器在器形上出现各种变化,不仅突出了实用性,更注重各类器物的造型特点与装饰效果。这些显著变化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反映了社会时尚,迎合了大众审美情趣。在创新和求变过程中,促使制瓷工艺和烧造技术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南北风格兼容的装饰工艺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唐代瓷器向来有“南青北白”美誉。“南青”,指的是南方的浙江越州窑烧制的青瓷;“北白”,指的是北方的河北邢州窑烧制的白瓷器。两大名窑分别代表了当时陶瓷产业两大体系和最高水平,以极富地域特色和工艺特色的产品引领瓷器烧制业潮流。越窑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邢窑白瓷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两大名窑交相辉映,在当时享誉神州。到了五代和北宋,南方青瓷窑口龙泉窑、北方白瓷窑口定窑又相继兴起,并且对周边地区瓷器烧制业产生过重要影响。
  从出土器物和采集标本观察,中陈郝窑瓷器有各种各样装饰,例如弦纹、贴塑、印花、划花、剔化、褐斑纹、绿点彩、宋三彩、粉杠、白地黑花等。由于烧制时代不同,图案内容和装饰工艺也各不相同。这些器物的造型艺术以及装饰工艺,在南北不同窑口同时期瓷器产品中都可见到。
  中陈郝窑处于山东最南部,在北方诸窑中同南方各窑距离最近。从烧制历史看,自北朝早期至明清从未间断。这些因素决定了当地瓷器烧制业既具有自身特色,又受到南北两大窑系的影响。北朝时期,中陈郝窑受到越州窑系影响,烧制的瓷器全部是青瓷,一些器物造型和装饰风格具有南方青瓷特点。例如典型瓷器盘口壶和高足盘,在越窑产品中都可见到,经过对比又各有特点。中陈郝窑北朝时期盘口壶,造型与越窑系同期盘口壶如出一辙,都以端庄矮胖为特色,盘口和底部较小,上腹特大,只是微观上略有不同。越窑同类器物的桥形钮大多竖置,而中陈郝盘口壶桥形钮横置。越窑盘口壶普遍施满釉,仅器底无釉;而中陈郝窑施釉只到器腹以下部位。到了隋代,中陈郝窑盘口壶变得通体修长,比例合理,器物规整秀美。此外,越窑系产品中也有高足盘,或为敞口浅盘,或为大敞口深盘,除了内圈足通身施釉外,有的盘内还装饰花纹。中陈郝窑高足盘造型规整,无论高圈足或矮圈足,均为敞口浅盘,施釉只到盘下,圈足部位无釉,浅盘内没有任何纹饰。
  南北朝佛教流行,这种风气也影响到瓷器装饰,南北各窑口都有以莲瓣为装饰的器物。由于地域不同,装饰风格呈现简约与繁复的差异。河北平山北齐崔昂墓和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青瓷罐,属于北方窑口烧制。瓷罐采用堆塑技法,装饰复杂,莲瓣丰满浑厚。南方窑系的青瓷莲纹罐装饰简单,通常采用刻划或浅浮雕技法。中陈郝烧制的一件青瓷罐,器身施半釉,口沿下有桥形和泥条状复式系,肩部装饰一周凸棱纹,器腹周圈分布单层浅浮雕覆莲纹。相比之下,这种莲瓣纹瓷罐既有自身特点,又受到南方窑系简约风格的影响。
  中陈郝窑青瓷有褐斑装饰,往往出现在壶、罐等器物的肩部或腹部。这是用含铁较多的釉浆点缀在施过青釉的器物上,经过焙烧后形成的褐色斑点。青釉褐斑装饰在南方越窑、龙泉窑等窑口的瓷器中常见。此外,中陈郝窑青瓷在器腹周圈常见凹弦纹、凸棱纹装饰,个别器物腹内有繁复水波状划纹,从而形成了自身装饰特色。中陈郝窑烧制的青瓷,不少器物表面出现细碎开裂纹,这是由于坯胎和釉层膨胀系数不同,经过焙烧在冷却时釉层收缩不均产生的现象。虽然是无意为之,但与南方开片青瓷具有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
  自唐代晚期始,中陈郝窑除了烧制传统青瓷,也出产白瓷,将“南青北白”风格同时汇集于一地。个别白釉器上还装饰绿斑彩,窑址出土的白釉执壶,器身有数条绿彩,十分生动。北宋早期,中陈郝窑除了烧制青瓷,已大量生产白瓷,绿点彩成为当时流行装饰,常出现在碗内近口沿处和罐、壶的肩部。这种工艺是在胎体上先施白色化妆土,上釉后再点缀含铜色料斑块烧制而成,装饰虽然简约,但富有韵味。绿点彩工艺见于当时北方地区淄博、磁州、耀州等许多窑口,彼此呼应,成为宋代北方民窑的时尚装饰之一。这一时期,中陈郝窑烧制的瓷器还有白釉褐斑,刻花、剔花、印模等装饰工艺。有的白釉灯盏采用细线刻划技法,往往在口沿一周宽带部位装饰线刻莲瓣纹,并且组合回纹和弦纹,构图严谨而又规整。除了以上装饰,还出现了宋三彩工艺,窑址出土的一件卧虎瓷枕,虎身装饰黄、绿、褐三种釉色,这种色彩与造型威猛的老虎结合一起,可谓相得益彰。
  金代和元代,中陈郝窑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装饰为白釉黑花,器物内壁、器内底心和器腹上常出现这种装饰,图案丰富,线条流畅并富于变化。常见的图案为各种花卉草叶和水波纹、条带纹,构图生动,黑白对比鲜明。另外鱼藻纹、儿童形象也成为绘画题材。许多瓷器上还出现了行书体诗句、民间俗语和吉祥用语,如“他乡遇故知”、“田良(粮)万倍”、“青(清)闲自载(在)”等,乡土气息十分浓郁,极具生活情趣和民间文化色彩。白釉黑花是磁州窑系最为流行的装饰,曾波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另外,一些黑釉瓷罐还采用了“粉杠”装饰,先在器胎周圈立粉做竖式条杠,然后醮挂黑釉。由于突起的粉杠脱釉,烧成后器腹便显露一条条的白色线条。这种装饰工艺曾在河北、河南以及山东淄博等许多民窑流行。金元时期,中陈郝窑烧制的儿童玩具数量猛增,造型各具情态,主要是各种小型瓷人和各类小动物,既有白釉,又有白釉黑点彩、黑釉、褐釉等装饰。
  中陈郝窑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南北风格兼容并蓄,在瓷器装饰上追求与时代同步,在审美情趣方面与民众保持一致。虽然经历了多次历史大动乱,但烧制业延续了1600多年,创造了瓷器烧造业奇迹。
  三、瓷品丰富,通达南北自北魏至明清,中陈郝烧制业从未中断,这种情况在瓷窑业中少见。只要翻阅一下中国陶瓷史便可获知,有的名窑开创于东晋或南北朝,但在唐代或宋代便趋于衰落;有些名窑鼎盛于唐宋时期,红火一时后趋于沉寂。置身于中陈郝,当看到俯拾皆是的瓷片和厚达数米的遗物堆积时,不能不惊叹这里的陶瓷文化积淀之丰厚。有的学者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中陈郝是中国北方民窑的聚宝盆。
  中陈郝窑产量可观,瓷品丰富,有别于北方地区其他民窑。从瓷器釉色方面说,既烧制青釉、酱釉、黄釉、绿釉、白釉器,又烧制白釉黑花和黑釉器,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但凡民间需要的各种用器,这里几乎都曾烧制。最常用生活器物,每个种类除了有大小之别,还有多种造型,往往成组配套。例如同一时期的瓷罐,就有敞口、敛口、直口区别;有的四系,有的双系,有的无系;有的配以器盖,有的无盖。瓷壶也是如此,有水壶、酒壶、唾壶、夜壶等种类。由于用途不同,造型各不相同,有的是执壶,有的无把手;有的短流,有的无注流,甚至还有造型别致的五注壶。这里还烧制文房用具,如瓷砚、笔筒、笔洗、镇纸等。娱乐用品有瓷埙和围棋棋子。玩具数量最多,造型多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瓷人,男女老幼皆有,各具姿态,还有骑马武士和具有性文化色彩的男女行乐造型;另一类是动物玩具,有虎、牛、马、狗、蟾蜍、羊、龟、鸭、鸽等,皆小巧玲珑。这些物件均用模具制作,成批烧制。
  元代是中陈郝烧制史上最兴旺时期,烧造规模庞大,烧制水平和瓷器质量都出现跨越式发展。由于水陆交通便利,产品行销大江南北。当地至今流传着 “九庙、十桥、七十二缸瓦窑”民谚,可以想见古时这一带瓷器烧造业盛况。
  中陈郝占尽地利。烧制瓷器离不开水,古时这里河湾迂回沟,渠纵横。当地民谙中说的“十桥”,分别是清漳桥、峄阳桥、泰山桥、甘桥、坡石桥、仙人桥、百纳桥、榭云桥、乐善桥和鱼桥。其中清漳桥坐落在村中蟠龙河上,为高拱圈石桥,形制雄伟壮观,犹如虹霓凌波,将东西两大窑厂相连成片。由于拱圈高,桥下可以通航,当时沿河两岸建有多处码头,专门用来装运瓷器。“七十二缸瓦窑”是指这里瓷器烧造兴旺景象,据说全盛时期,蟠龙河两岸分布数百座窑炉,白天烟焰遮天,夜晚窑火通明。中陈郝村中的不少住宅院落下面发现了北宋、金代的瓷片、窑具和煤渣堆积。根据这些迹象分析,中陈郝形成村落应该在金代以后。起初,这里只是密集的瓷器作坊区,由于烧制业兴旺红火,人口逐渐稠密。从事瓷器制作、交易、运输以及与瓷器业相关的瓷土、煤炭和衣食蔬菜等行业日益增多。为了便于谋生,流动人口大都转为定居。大概在元代,这里已经形成以烧造瓷器为主业其他营生为副业的商贸集市。
  中陈郝占尽天时。元代这里瓷器烧制业之所以空前兴旺,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有直接关系。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大运河全线通航。大运河未贯通之前,中陈郝瓷器外销全部靠陆路运输。当时枣庄境内有南北驿道,可南下淮扬,北达大都。同水运相比,陆运不但费事费力,而且运输成本较高。河工完成后,运道从峄州(今枣庄市)西境的微山湖经过。运销瓷器可在窑厂近旁蟠龙河装船,顺流西去进人微山湖附近漕道,然后扬帆北上南下,交通十分便利。中陈郝村中保存一通明代嘉靖年间诗碑,原先立于董家花园的时雍亭内,诗歌赞美了瓷乡兴旺繁荣景象:两拱西东景物幽,一泊碧玉绕村流。
  花香四序青红艳,雾仰千峰紫翠游。
  国运河通徐兖路,车装船发帝王州。
  亭传乡里车书重,草野黎元向北讴。
  宋元时期,官府常在大集镇或窑厂附近设置“务”一类机构,专门管理贸易和手工业税收事务。中陈郝附近有地名曰“邹坞”,可能是“邹务”音讹。至元明时期,这里已发展为鲁南大镇,吸引了大批商贾前来淘金,其中晋商最为活跃。中陈郝烧制的黑釉瓷器富有特色,质坚器大,远销数千里。据《大明会典•关津》记载,当时枣庄境内共设有两处巡检司,一处设在今薛城区沙沟镇,另一处便设在陈郝集。巡检司属于基层治安机构,凡是重要关津和要冲重地都要设置,主要职责是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保护商旅和从业者安全。由于沙沟是递运所驻地,负有转运官方物资和军需公务,而中陈郝是鲁南窑业重地,所以设有军政兼理的社会治安机构。
  炉火通明的窑厂,忙忙碌碌的窑工;川流不息的车船,熙熙攘攘的客商。这就是古代中陈郝所展现的兴旺景象,这种繁华喧嚣的场面,构成了一幅生活气息浓郁的风情画卷。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